高中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梳理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商周时期——井田制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劳动形式:奴隶一同劳作 春秋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唐朝——均田制 把国家无主土地分给农民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土地私有、精耕细作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明清:苏州杭州丝织中心

3.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元: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特征: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在明清以前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在明清以后占主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原始晚期);规模大,品种多;享誉世界。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概貌:1.商代:产生了职业商人

2.春秋: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3.隋唐:有柜坊(最早的银行)和飞钱(存取钱的票据),但是市场和住坊是分开的,交易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商业中心在长安,后期在扬州、益州。

4.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时间限制,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明清: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出现。

6.对外贸易:汉朝:开辟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元朝: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

特点:1.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2.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3.官营和专卖占主要地位 4.作用低,是农业的补充 5.市场比较发达,城市高于农村 6.独立自由私商出现晚

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较低;确保国家赋税徭役征发;小农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是维护封建

统治的基础;自给自足的特性

影响: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阻碍科技发展; 禁锢思想 海禁政策: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倭寇和西方传教士骚扰;思想上盲目自大

影响:影响了外贸的经济收入;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切断了向世界学习先 进技术的机会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表现为:国家对农民剥削较重,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官僚把钱财用于买房置地,手工业失去资金;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搜刮收取重税;闭关锁国失去海外市场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

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过程: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大量农副产品服从于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

60-90年代: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

军事: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外国侵略,自然经济瓦解;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诱导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群众反帝斗争。

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面粉、纺织;化学工业有所发展

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

帝国主义压迫、封建主义制约和搜刮;自然经济、封建思想的阻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设备人才;根本原因:两半社会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

地位:是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基础

作用:经济上:促进中国工业化

政治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阶级上:民资阶级壮大,成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

思想上:有利于思想解放,民主思想的传播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体系。

中共八大(1956年):抓住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制定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制定了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建设的方针

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生态环境遭破坏。

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八字方针:(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文革十年(1966——1976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改革开放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是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有土地的使用、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夸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政府放权,企业自负盈亏,国家以宏观调控为主

分配形式上:按劳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改革克服了经济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之,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以浦东为龙头带动上海以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发展。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全方位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1978-1992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并轨运行

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1世纪初,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中。

2.4.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

2.4.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

2.4.3 互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革命

2.4.4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 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里程碑

2.4.5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A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丹麦在上海建的 中国自己建第一条在台湾 中国第一部电话是在上海设的

2.4.6 互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

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

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1994接入互联网 1995普及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开阔了人们视野,政治、国际新闻传播促进经济信息交流,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改变了人们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1487年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和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和亚洲、非洲、美洲各地建立上也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

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殖民扩张:非洲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建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占台湾;美洲建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

17世纪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8世纪,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占领印度广大地区。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世界市场拓展。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创造:蒸汽机的发明、汽船、铁路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

主要国家:美、德

电气时代成就:电力的广泛运用,解决了新的能源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加剧对外扩张,把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边缘变为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亚洲绝大部分国家,非洲全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

爆发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渡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① 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③ 德、日建立法西斯势立,欧亚战争源地形成

2.6.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A

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自由放任政策,政治动荡。

③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

2.6.6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B

作用: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走出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把国家承担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用法津形式固定下来,开创了福利国家,巩固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

2.6.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有制上变化)

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干预

福利国家:实质:国家运用权利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第三产业效果:促进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全球化为背景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7.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内忧外患: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困难。

2.7.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政治危机,政权受到危胁。

2.7.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技术经济单一公有制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国家管理和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给企业一定发展空间。

2.7.5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

评价:重点放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庄自主权,失败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重点:重工业,目的与美国争霸。

结果: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内容: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继续发展重工业,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社会主义属于初极阶段,充满复杂和艰巨,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敌视、遏制带来不利影响,社会主义只有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才能巩固政权。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1.背景: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3.作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宗旨是:稳定汇率为收支暂时困难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

1945年世界银行成立,全球性经济发展援助,为成中国提供长期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1947年美国为首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减税、减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影响:三大经济支柱使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8.3欧洲联盟 A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变。

1999年欧元问世

影响: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成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成立大会,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是一种经济论坛,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APEC方式)。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区域化原因: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加强,地缘文化。

区域化趋势在加强,集团内合作的国家增加,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的程度在加深,作用:集团内部促进一体化发展,同时集团之间竞争在加强,集团之间排他性在增强,也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目的:扩大市场,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B

1986年中国提出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有利于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对中国:促进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也面临严重的经济竞争。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加速全球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给发达国家带来收益,繁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挑战。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B

原因:国际制度被认可;科技发展;国际金融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推动力。

问题:造成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危胁。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方式——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

商周时期——井田制 性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劳动形式:奴隶一同劳作 春秋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

唐朝——均田制 把国家无主土地分给农民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土地私有、精耕细作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

1.冶金业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明清:苏州杭州丝织中心

3.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元: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瓷。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特征: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在明清以前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在明清以后占主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历史悠久 (原始晚期);规模大,品种多;享誉世界。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

概貌:1.商代:产生了职业商人

2.春秋: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3.隋唐:有柜坊(最早的银行)和飞钱(存取钱的票据),但是市场和住坊是分开的,交易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唐朝前期(安史之乱前)商业中心在长安,后期在扬州、益州。

4.宋代:打破坊市界限、时间限制,工商业市镇兴起,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明清: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出现。

6.对外贸易:汉朝:开辟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元朝:泉州成为最大的外贸港口。

特点:1.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2.商业发展举步维艰 3.官营和专卖占主要地位 4.作用低,是农业的补充 5.市场比较发达,城市高于农村 6.独立自由私商出现晚

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

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较低;确保国家赋税徭役征发;小农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是维护封建

统治的基础;自给自足的特性

影响: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阻碍科技发展; 禁锢思想 海禁政策: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倭寇和西方传教士骚扰;思想上盲目自大

影响:影响了外贸的经济收入;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切断了向世界学习先 进技术的机会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表现为:国家对农民剥削较重,农民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官僚把钱财用于买房置地,手工业失去资金;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搜刮收取重税;闭关锁国失去海外市场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

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过程: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大量农副产品服从于国际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

60-90年代: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

军事: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

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

外国侵略,自然经济瓦解;外商企业利润刺激;洋务运动技术诱导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

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辛亥革命扫清了一些障碍; 实业救国;群众反帝斗争。

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面粉、纺织;化学工业有所发展

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

帝国主义压迫、封建主义制约和搜刮;自然经济、封建思想的阻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设备人才;根本原因:两半社会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

地位:是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基础

作用:经济上:促进中国工业化

政治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

阶级上:民资阶级壮大,成为挽救民族危机,争取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

思想上:有利于思想解放,民主思想的传播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1953——1956):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体系。

中共八大(1956年):抓住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制定了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制定了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建设的方针

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生态环境遭破坏。

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八字方针:(1960年)

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文革十年(1966——1976年)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B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符合国情;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方针,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改革开放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端,是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有土地的使用、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夸大企业自主权

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体制上:政企分开,政府放权,企业自负盈亏,国家以宏观调控为主

分配形式上:按劳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

改革克服了经济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总之,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A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以浦东为龙头带动上海以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发展。

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

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会开放

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全方位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

1978-1992年,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并轨运行

1992年,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21世纪初,市场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

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中。

2.4.1 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 A

2.4.2 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A

2.4.3 互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B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渗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主革命

2.4.4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 A

中国第一条铁路是英国人修建的:淞沪铁路 清政府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京张铁路:里程碑

2.4.5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A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是丹麦在上海建的 中国自己建第一条在台湾 中国第一部电话是在上海设的

2.4.6 互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

2.4.7 近代以来报刊的发展 A

2.4.8 近代以来影视的发展 A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

2.4.9 互联网在中国的逐渐普及 A 1994接入互联网 1995普及

2.4.10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B

开阔了人们视野,政治、国际新闻传播促进经济信息交流,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改变了人们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2.5.1迪亚士的航海活动和发现好望角A 1487年

2.5.2哥伦布开辟新航路A 哥伦布抵到达美洲新大陆 1492年

2.5.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和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商人开始和亚洲、非洲、美洲各地建立上也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2.5.4荷兰的殖民扩张A

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

殖民扩张:非洲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建殖民据点,夺取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占台湾;美洲建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2.5.5英国的殖民扩张A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贸易

17世纪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18世纪,打败法国夺取加拿大和新法兰西,占领印度广大地区。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5.6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B

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以欧洲为中心、遍及亚非拉的殖民体系,世界市场拓展。

2.5.7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A

开始: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

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重要发明创造:蒸汽机的发明、汽船、铁路

2.5.8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事实A

主要国家:美、德

电气时代成就:电力的广泛运用,解决了新的能源问题,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工业的进步 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2.5.9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C

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巨大发展,加剧对外扩张,把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边缘变为殖民地,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亚洲绝大部分国家,非洲全部,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6.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A

爆发原因: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 ③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渡

2.6.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A

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① 阶级矛盾尖锐,政府信誉扫地,法西斯兴风作浪

② 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

③ 德、日建立法西斯势立,欧亚战争源地形成

2.6.3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A

① 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困境

② 自由放任政策,政治动荡。

③ 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2.6.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

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

调节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2.6.5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B

国家干预经济,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

2.6.6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B

作用: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走出经济危机,生产力得到恢复;把国家承担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用法津形式固定下来,开创了福利国家,巩固民主制度,遏制法西斯。

2.6.7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变化B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所有制上变化)

宏观调控:国家对经济干预

福利国家:实质:国家运用权利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第三产业效果:促进竞争力,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扩大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全球化为背景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7.1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 A

内忧外患:外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有国内反革命叛乱,经济严重困难。

2.7.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B

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政治危机,政权受到危胁。

2.7.3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A

政治上: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技术经济单一公有制

2.7.4“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B

国家管理和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应该适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给企业一定发展空间。

2.7.5赫鲁晓夫的改革 A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

评价:重点放在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庄自主权,失败

2.7.6勃列日涅夫改革 A

重点:重工业,目的与美国争霸。

结果:1975年以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2.7.7戈尔巴乔夫改革 A

内容:用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继续发展重工业,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2.7.8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B

社会主义属于初极阶段,充满复杂和艰巨,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敌视、遏制带来不利影响,社会主义只有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才能巩固政权。

2.8.1“布雷顿森林体系” A

1.背景:二战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西欧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3.作用: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2.8.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B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宗旨是:稳定汇率为收支暂时困难的国家提供短期贷款,

1945年世界银行成立,全球性经济发展援助,为成中国提供长期的贷款和技术援助;

1947年美国为首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减税、减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影响:三大经济支柱使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8.3欧洲联盟 A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转变。

1999年欧元问世

影响: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8.4北美自由贸易区 A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成员: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

2.8.5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成立大会,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是一种经济论坛,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APEC方式)。

2.8.6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区域化原因: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加强,地缘文化。

区域化趋势在加强,集团内合作的国家增加,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的程度在加深,作用:集团内部促进一体化发展,同时集团之间竞争在加强,集团之间排他性在增强,也限制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

2.8.7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 A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目的:扩大市场,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2.8.8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B

1986年中国提出申请。2001年正式加入。

对世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有利于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对中国:促进经济的发展,完善社会主要市场经济体制,也面临严重的经济竞争。

2.8.9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B

加速全球化,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给发达国家带来收益,繁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和挑战。

2.8.10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B

原因:国际制度被认可;科技发展;国际金融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推动力。

问题:造成经济发展中利益失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危胁。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部分省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 . . . . . .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纷纷出炉.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已有方案的省区的共同选择. 2007年海南 会考成绩进总分综合评价作 ...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 普通高中课程安排的说明 2007年6月30日 第一个问题:学制和教学时间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1周. 每学年分两学期.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一般情况下每学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一)周教学时间 1 ...

  •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试行) 云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2009]24号)和<云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课程实施指导意 ...

  •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 ...

  • 第二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 ...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 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市有安徽.天津.山东.黑龙江等. 如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 ...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 ...

  • 实施高中新课程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 到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