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汉语法上的体现 我的日记 2008-01-05 21:42:00 阅读1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是从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脱离了中西两种传统文化,便不可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特点迥异,也折射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正如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一文中所说: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与语言的这

种密切关系都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音系、语法和词汇系统中明确地找到。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语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汉语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长期以来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物我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宋·程颐、朱熹)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惘、崇拜。因而汉语常常有脱离物质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求语法上的逻辑严谨,甚至出现一些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逻辑的语法,滋生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发表看法时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的语言。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特征。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

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例如::救火、抓效率、抢速度、吃食堂、看医生、晒太阳、恢复疲劳、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的逻辑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又约定俗成地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言。再如“他乘火车北上”,“他乘汽车南下”、“他上你家去了”,这些句子中的“上”、“下”并没有实际上、下之意,但它又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 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英语语法的影

与汉语不同, 英语(及欧洲其他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式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这种形式上的要求是如此强烈,因而在把汉语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译成英语时总让人非常狼狈,因为不得不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一一明白无

余地说出来。

西方传统文化自古就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即天人相分的思想。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促使人们不屈不挠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贾玉新,1997)可见,这种天人相分的传统文化滋生了西方人一种冒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西方人的思维常常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使西方人形成一种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与理性的文化心态。因而英语语法常以客观物质现象为基础,具有明确化、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性的特点。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

式,以及力求„精确‟的言语观”。

四、 英汉语法特点的差异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语法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英

汉语法特点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逻辑严谨性不同

英语的语法结构很注重严谨性,常常与逻辑学的术语相通,即它们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形式也完全一样。例如:as soon as, no sooner … than, hardly … when (一……就);so long as (只要……就);only if (只有……才);unless (除非……才);no matter … (无论……都) 等等。英语语法严格地利用这样的逻辑术语作结构词,使英语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楚,避免歧义的产生。而在汉语语法中使用这些结构词并非如此,表达时常常省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天气好,我们去旅游”。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去旅游(表假设);二是,除非天气好,我们才去旅游(表条件);三是,因为天气好,所以我们去旅游(表因果)。再如:“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也会产

生歧义。一是,只要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二是,除非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三是,既然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由此可见,英语较汉语更注重语法结构的逻辑严谨性。因此,可以这么说,相对于汉

语,英语出现结构歧异的几率要小得多。

2. 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

英语的句法结构规范性要求比汉语要高。英语句子力求表达精确,视框架为生命,否则,就是病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英语的基本句型划分非常清楚,分别是“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足语”、“主语+单宾动词+直接宾语”、“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主语+复合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魏志成,2003)从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共同的东西是五种句型都有的,即主语和动词,说明英文句子的核心是主谓结构,两者缺一不可,英语的所有句子几乎都包括在这些句子中。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型没有这些限制,只要能达意就行。例如:“下雨了”、“下雪了”这样的句子虽然省略了主语“天”,但是在汉语表达中仍然是清楚,准确的。而在英语表达中必须说成“It is raining.”、“It is snowing”主语“it”其实仅仅是一个形式主语,没有实际意义,可是它却不能省略,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除了形式主语之外,英语中还经常用到形式宾语,汉语中无一例外是不用的。例如,“I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 ”中的“it”。非但如此,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宾语,在汉语中也常常省略,如“This is a good film, I love it very much.”如果用汉

语说成“这部电影不错,我很喜欢它”,就感觉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再看这句:“李老师和王老师谁高?” 如果按汉语的结构可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tall?”这种英语表达方法对讲英语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句话既没有动词“is”,又没有形容词比较级形态。因此,这句话必须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is taller?”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此外,汉语在使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时,几乎没有什么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而英语必须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后边加上一个合乎常理的范围限定(如in the world / in her school / in his class / in his team ),否则就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3.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在汉语的表达中,一个句子中有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是施事者第一重要,受事者位居其次。例如:“我给了他一本书”。在这句话中“我”是施事者,“他”是受事者,施事者位居比受事者重要的地位。在汉语表达中,很少表述成:“他被我给了一本书。”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叙事的侧重点在于突出事实的客观性,往往是施事者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而与事实相关的受事者居于首位。再如:I was told (by the teacher) … ;It was reported (by Mark) … ,在这两个句子中I和it是受事者,位居首位。而teacher和Mark是施事者,位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这样,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淡化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英语中的被动句要远远多与汉语。不少英语中的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处理成无主句或增加施事者。例如:A gold knife had been found closed to the murdered man. 被害人的身边发现了一把刀。(无主句);Tom were sent to bed as usual. 汤姆照常被大人吩咐着上床睡

觉去了。(增加施事者)。

5. 结语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工具的语言也越来越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圈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也在互相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也在逐渐靠拢,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彼此的文化共

识在逐渐增加,由此而革新的思维模式也在相互靠近。

[参 考书目 ]

陈登,1994,汉英语言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编《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外语和外语教学》(4)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汉语法上的体现 我的日记 2008-01-05 21:42:00 阅读1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 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是从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脱离了中西两种传统文化,便不可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特点迥异,也折射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正如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一文中所说: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与语言的这

种密切关系都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音系、语法和词汇系统中明确地找到。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汉语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汉语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长期以来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物我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宋·程颐、朱熹)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惘、崇拜。因而汉语常常有脱离物质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求语法上的逻辑严谨,甚至出现一些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逻辑的语法,滋生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发表看法时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的语言。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特征。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

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例如::救火、抓效率、抢速度、吃食堂、看医生、晒太阳、恢复疲劳、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的逻辑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又约定俗成地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言。再如“他乘火车北上”,“他乘汽车南下”、“他上你家去了”,这些句子中的“上”、“下”并没有实际上、下之意,但它又符合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 西方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英语语法的影

与汉语不同, 英语(及欧洲其他语言)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科学的实验,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表现在语言上即强调形式的外露及形式上的完整。这种形式上的要求是如此强烈,因而在把汉语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译成英语时总让人非常狼狈,因为不得不把原来含蓄深藏的东西一一明白无

余地说出来。

西方传统文化自古就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即天人相分的思想。这种天人相分的思想促使人们不屈不挠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懒惰和缺乏斗争精神所致,顺从命运的人受到人们的唾弃。”(贾玉新,1997)可见,这种天人相分的传统文化滋生了西方人一种冒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西方人的思维常常是尊重客观规律和符合客观事物的逻辑,使西方人形成一种重分析、求思辨的思维习惯和求实与理性的文化心态。因而英语语法常以客观物质现象为基础,具有明确化、条理化、精确化和逻辑性的特点。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切二分,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维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

式,以及力求„精确‟的言语观”。

四、 英汉语法特点的差异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英汉语法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总的来说,英语语法较汉语语法规范、严谨。英

汉语法特点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逻辑严谨性不同

英语的语法结构很注重严谨性,常常与逻辑学的术语相通,即它们不仅意义相同,而且形式也完全一样。例如:as soon as, no sooner … than, hardly … when (一……就);so long as (只要……就);only if (只有……才);unless (除非……才);no matter … (无论……都) 等等。英语语法严格地利用这样的逻辑术语作结构词,使英语表达的意思明确、清楚,避免歧义的产生。而在汉语语法中使用这些结构词并非如此,表达时常常省略,容易产生歧义。例如:“天气好,我们去旅游”。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如果天气好,那么我们去旅游(表假设);二是,除非天气好,我们才去旅游(表条件);三是,因为天气好,所以我们去旅游(表因果)。再如:“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这句话省略了结构词,也会产

生歧义。一是,只要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二是,除非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三是,既然你准时到达,咱们就出发。由此可见,英语较汉语更注重语法结构的逻辑严谨性。因此,可以这么说,相对于汉

语,英语出现结构歧异的几率要小得多。

2. 句法结构规范性不同

英语的句法结构规范性要求比汉语要高。英语句子力求表达精确,视框架为生命,否则,就是病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英语的基本句型划分非常清楚,分别是“主语+不及物动词”、“主语+系动词+主语补足语”、“主语+单宾动词+直接宾语”、“主语+双宾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和“主语+复合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魏志成,2003)从中可以看出,有两个共同的东西是五种句型都有的,即主语和动词,说明英文句子的核心是主谓结构,两者缺一不可,英语的所有句子几乎都包括在这些句子中。相比较而言,汉语句型没有这些限制,只要能达意就行。例如:“下雨了”、“下雪了”这样的句子虽然省略了主语“天”,但是在汉语表达中仍然是清楚,准确的。而在英语表达中必须说成“It is raining.”、“It is snowing”主语“it”其实仅仅是一个形式主语,没有实际意义,可是它却不能省略,否则句子结构不完整,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除了形式主语之外,英语中还经常用到形式宾语,汉语中无一例外是不用的。例如,“I find it very difficult to … ”中的“it”。非但如此,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宾语,在汉语中也常常省略,如“This is a good film, I love it very much.”如果用汉

语说成“这部电影不错,我很喜欢它”,就感觉带有浓重的翻译腔。

再看这句:“李老师和王老师谁高?” 如果按汉语的结构可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tall?”这种英语表达方法对讲英语的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句话既没有动词“is”,又没有形容词比较级形态。因此,这句话必须译为:“Mr. Li and Mr. Wang, who is taller?”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此外,汉语在使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时,几乎没有什么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而英语必须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后边加上一个合乎常理的范围限定(如in the world / in her school / in his class / in his team ),否则就不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3.事实的客观性不同

在汉语的表达中,一个句子中有施事者和受事者,往往是施事者第一重要,受事者位居其次。例如:“我给了他一本书”。在这句话中“我”是施事者,“他”是受事者,施事者位居比受事者重要的地位。在汉语表达中,很少表述成:“他被我给了一本书。”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叙事的侧重点在于突出事实的客观性,往往是施事者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而与事实相关的受事者居于首位。再如:I was told (by the teacher) … ;It was reported (by Mark) … ,在这两个句子中I和it是受事者,位居首位。而teacher和Mark是施事者,位居次要地位,在句中可以提到也可以不提到。这样,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淡化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英语中的被动句要远远多与汉语。不少英语中的被动句在译成汉语时往往处理成无主句或增加施事者。例如:A gold knife had been found closed to the murdered man. 被害人的身边发现了一把刀。(无主句);Tom were sent to bed as usual. 汤姆照常被大人吩咐着上床睡

觉去了。(增加施事者)。

5. 结语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中西文化的撞击和交流越来越频繁,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工具的语言也越来越具有了更多的共性。作为世界两大文化圈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也在互相影响,各自的表达方式也在逐渐靠拢,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彼此的文化共

识在逐渐增加,由此而革新的思维模式也在相互靠近。

[参 考书目 ]

陈登,1994,汉英语言与中西传统哲学思维方式, 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编《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

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外语和外语教学》(4)

贾玉新,1997,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魏志成,2003,英汉语比较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相关内容

  • 汉英语言的语法对比研究及其应用
  • 汉英语言的语法对比研究及其应用 摘 要:这里通过对汉英语言在时.体.语序几方面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汉英语言自身的语法特点和运用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一步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统一的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汉英语言:时:体:语序 On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

  •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 2008年7月第27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Jul. 2008V ol. 27N o. 7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耿 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450002) 摘 要:人类语言都有话 ...

  • 英汉文字对比与翻译
  • [摘 要] 中西文化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构词.语义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本文从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词汇的构成入手,从词缀.复合构词法.名词等方面阐明了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英语词汇构词虚化. 抽象,重逻辑,强调非此即彼,而汉语构词具体,重直觉,强调对立统一.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词汇构成的 ...

  • 中西民族思维差异在句子层面中的体现
  • 第24卷第4期 2003年7月喀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shgar T eachers Co llege . 24N o . 4V o l . 2003Jul 中西民族思维差异在句子层面中的体现Ξ 张雪莲 (喀什师范学院语言系, 新疆喀什844007) 摘 要: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 ...

  • Bovpdq汉语与英语和法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 生活需要游戏,但不能游戏人生:生活需要歌舞,但不需醉生梦死:生活需要艺术,但不能投机取巧:生活需要勇气,但不能鲁莽蛮干:生活需要重复,但不能重蹈覆辙. -----无名 汉语与英语和法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因此,除了词汇.语音等方面的差异外,语法层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特别是动词时态上有较大的差别. ...

  • 英语文化 论文
  • 英 课 题 名 称: 语 文 化 英语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帮助 摘要 近年来,英语的学习成了全民的学习,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也被人们普遍接受,英语的学 习者也很早就开始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与起到的重意义.文化的载体是语言,人们的交流与沟通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人们至关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把 ...

  • 高中英语研究性课题--英汉表达差异
  •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生做英译汉时如临大敌:因为它的难度大,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生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一句话,英译汉是一种令人伤脑筋的题型.但是,像英语学习本身一样,只要用心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组长:管彦敏 组员:聂尚芳.汪昊增.吴华英. ...

  • 英文写作(英汉表达差异)
  • 英汉表达差异-英语写作中的拦路虎 有位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了两位二十岁左右西班牙小伙子和中国小伙子,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用英语写同一篇作文,结果,西班牙小伙子潇潇洒洒地写了五百多字,意思表达基本明了,但拼写语法错误不胜枚举,改动处不多:而中国小伙子只拘谨地写了不到三百字,拼写错误不多,但语法改 ...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理解影响
  •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是很巨大的,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大学生在阅读时产生误解,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本文从词汇.表达方式和背景知识三方面来分析文化差异对阅读造成的影响,以期帮助大学生了解中西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