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州古代乡贤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徐州为著名的历史古城,这里的古址古迹繁多。徐州古代的乡贤也为徐州的繁荣发展贡献出了不少力量。本文拟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方面,探讨徐州古代乡贤的贡献成就,以及对徐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关键词: 乡贤 政治 思想文化 宗教
一、乡贤的社会背景
(一)、乡贤的含义与背景
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一地的“明贤”、“先哲”、“先贤”等值得褒扬的人物。明代著名的乡贤传更是体现了这一标准。王朝佐在《东嘉先哲录·凡例》里清楚地写到“名节玷阙者,此不收入”,即只有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入传。而在时代的转变过程中,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等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被成为“乡贤”。
(二)、古代徐州的社会背景
徐州,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历史古城。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彭城的别名就是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彭城属于宋,后又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往后各朝各代,各国都城或多设在彭城。徐州交替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使得徐州文化兼容并蓄并最终形成了自己南北兼有的地域特色。
二、从政治方面探讨乡贤对乡土的影响
(一)、民间的政治思想
对民间的政策和思想最能为百姓服务,是百姓安居乐业,是社会安定太平。刘邦乃是徐州最早时期的乡贤,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崇尚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第一个以此为国策大力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刘邦所建立大彭氏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为了推崇这一思想,刘邦重视休兵养民,为了与民休息,除了让士兵复员生产,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把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这让当时的百姓感激涕零。休兵息民这一政策一方面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汉王朝的一套统治制度,恢复和完善了自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巩固自己的政权和领地,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刘邦是徐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乡贤之一,他的治理使得徐州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促成“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局面,影响了当时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风气。
(二)、侧重于朝堂的政策思想
除了对民间百姓有切身影响的主张外,朝堂上所侧重和实施的政策也不可或缺,往往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刘向提出的礼制思想反对批评郊议庙议就是如此。刘向,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对醇儒们的礼制改革十分反感,他既不赞同郊议也抨击了元帝推行的庙议。刘向的礼制思想,目的是反对复古,不拘礼文,为了拨乱反正,主要是文质论,主张上至圣人,下至君子庶人,都要以质为本,以礼为文。而对于制礼作乐这样的大事,一定要有大文大德,即天下有道,功成治定。因此刘向认为“只有武宣时代,汉家们才有制礼作乐的资格”,因为“承顺天心,精诚所著,文质相符,天亦有灵验感应”,而且“元、成的政治无德无实,所以醇儒们的庙议和郊议都是虚文,更何况还没有经典的根据”。这样的礼制思想对两汉之交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处于狂热“复古”思潮下的学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二、从文化思想方面探讨乡贤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激烈,也常常会孕育出新的进步思想,促进社会的前进发展。那些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都影响了一代代的思想家,促使他们提出了顺应时代的主张,而研究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学者们也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博采众长。
从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以刘知己为例。刘知几,是著名的史学家,他是唐代彭城人,有《史通》传世。这本史学巨著,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评类专著。刘知几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使他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知几的《史通》是对唐以前史书的总结,它主要分析论述了多本史书的优劣。《史通》分内外两篇,内篇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着重讲史书体例体裁、史料采集、表述方法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包括《史官建置》和《历史正史》两篇,谈论的是史官制度、评论史家、历代名著。在《史通》一书中,刘知几详细的总结了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撰方面的特点以及优劣,他认为这两种体裁仍有借鉴改进之处,但在此基础上的断代史乃为今后史书编撰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例如本纪、列传、世家、书志、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细的分析研究,而且对史书编撰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证,这在中国史学界中还是第一次。同时,刘知几也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史官沿革、史籍流传以及古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的重要观点,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当时也对史学家们研究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知几的《史通》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史学渐渐获得了其该有的学术地位。唐穆宗二年,科举中新增了三史,于是天下士子终于可以把史学当做正统的学术,熟读史书,研究史学。
道家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下文以刘安为例,分析其作品《淮南子》的道
家思想。刘安不仅是颇有野心的政治家,也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编撰一书,即《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这本书主要反映了刘安的道家思想,也提及阴阳家、神仙家,书中包罗万象,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天文、地理、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书中好言“道”,对“道”、“天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道”是高深神秘的东西,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派生,并在书中对儒家多有讥讽,实际上是讽刺汉武帝内法外儒,他不满董仲舒一类崇尚儒术,认为儒者都是哗众取宠、趋炎附势之徒,对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世风日下。作为西汉时期的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所蕴含的史学研究价值以及其中的蕴含道家思想,使得当时的文人学者们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三、从宗教方面探讨乡贤对时代的的影响
张道陵是中国道教的祖师,东汉时沛国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被后人尊称为祖天师。作为宗教领袖人物,被其教徒顶礼膜拜的同时将其事迹神化以吸引更多的信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在我国纷繁的道籍中存有不少张天师的传说故事。张天师以符水治病,驱妖捉鬼,为百姓消灾祈福,他的形象也不断被民间百姓所模塑,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道陵的生动故事。张道陵从小学习儒家五经,不断学习社会上流传的其他天文地理学识,成为了一名饱学之士。后因世道炎凉,张道陵便隐居起来,潜心研究黄老的长生之道。后为了传播道,张道陵广收信徒,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受教者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受教者必须上交五斗米供斋蘸使用,这也就是“五斗米道”。某种意义上说,张天师传说是促进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即是说,张天师传说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汇点。事实上,作为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下的产物,张天师传说中可挖掘的文化价值非常丰富。就宗教学的文化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张道陵所代表的“五斗米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另外,有些徐州丰县等地的民间传说还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为研究张天师和道教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徐州古代的乡贤的确是德行高尚颇有建树,且对当地的社会风气以及政治思想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政绩、学术研究、宗教信仰等,都成为了那个朝代璀璨的瑰宝。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所流传下来的优良品质和丰功伟绩将被后人牢记。
参考文献:
1、郭树森. 天师道[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02).
2、王云度. 刘安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3、徐兴无. 刘向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
4、黄志东 .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05).
5、路新生. 史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双璧”:《史通》和《文史通义》[J].历史教学问题.2005.(03).
论徐州古代乡贤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徐州为著名的历史古城,这里的古址古迹繁多。徐州古代的乡贤也为徐州的繁荣发展贡献出了不少力量。本文拟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的方面,探讨徐州古代乡贤的贡献成就,以及对徐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关键词: 乡贤 政治 思想文化 宗教
一、乡贤的社会背景
(一)、乡贤的含义与背景
乡贤,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一地的“明贤”、“先哲”、“先贤”等值得褒扬的人物。明代著名的乡贤传更是体现了这一标准。王朝佐在《东嘉先哲录·凡例》里清楚地写到“名节玷阙者,此不收入”,即只有品行高尚的人才能入传。而在时代的转变过程中,一些在乡村建设、风习教化等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也被成为“乡贤”。
(二)、古代徐州的社会背景
徐州,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历史古城。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彭城的别名就是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彭城属于宋,后又归楚,秦统一后设彭城县。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往后各朝各代,各国都城或多设在彭城。徐州交替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使得徐州文化兼容并蓄并最终形成了自己南北兼有的地域特色。
二、从政治方面探讨乡贤对乡土的影响
(一)、民间的政治思想
对民间的政策和思想最能为百姓服务,是百姓安居乐业,是社会安定太平。刘邦乃是徐州最早时期的乡贤,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刘邦崇尚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第一个以此为国策大力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刘邦所建立大彭氏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建立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为了推崇这一思想,刘邦重视休兵养民,为了与民休息,除了让士兵复员生产,让战争期间逃亡的人回家,把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这让当时的百姓感激涕零。休兵息民这一政策一方面调整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初步建立起西汉王朝的一套统治制度,恢复和完善了自秦以来建立的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巩固自己的政权和领地,从而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刘邦是徐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乡贤之一,他的治理使得徐州成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促成“海内殷富,国力充实”的局面,影响了当时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风气。
(二)、侧重于朝堂的政策思想
除了对民间百姓有切身影响的主张外,朝堂上所侧重和实施的政策也不可或缺,往往会影响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刘向提出的礼制思想反对批评郊议庙议就是如此。刘向,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刘向对醇儒们的礼制改革十分反感,他既不赞同郊议也抨击了元帝推行的庙议。刘向的礼制思想,目的是反对复古,不拘礼文,为了拨乱反正,主要是文质论,主张上至圣人,下至君子庶人,都要以质为本,以礼为文。而对于制礼作乐这样的大事,一定要有大文大德,即天下有道,功成治定。因此刘向认为“只有武宣时代,汉家们才有制礼作乐的资格”,因为“承顺天心,精诚所著,文质相符,天亦有灵验感应”,而且“元、成的政治无德无实,所以醇儒们的庙议和郊议都是虚文,更何况还没有经典的根据”。这样的礼制思想对两汉之交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处于狂热“复古”思潮下的学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
二、从文化思想方面探讨乡贤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激烈,也常常会孕育出新的进步思想,促进社会的前进发展。那些占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都影响了一代代的思想家,促使他们提出了顺应时代的主张,而研究史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学者们也坚持自己的主张,同时博采众长。
从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以刘知己为例。刘知几,是著名的史学家,他是唐代彭城人,有《史通》传世。这本史学巨著,被称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评类专著。刘知几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使他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知几的《史通》是对唐以前史书的总结,它主要分析论述了多本史书的优劣。《史通》分内外两篇,内篇是全书的主体部分,着重讲史书体例体裁、史料采集、表述方法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包括《史官建置》和《历史正史》两篇,谈论的是史官制度、评论史家、历代名著。在《史通》一书中,刘知几详细的总结了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撰方面的特点以及优劣,他认为这两种体裁仍有借鉴改进之处,但在此基础上的断代史乃为今后史书编撰的主要形式。它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例如本纪、列传、世家、书志、题目等,作了全面而详细的分析研究,而且对史书编撰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证,这在中国史学界中还是第一次。同时,刘知几也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史官沿革、史籍流传以及古史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出史学家必须具备才、学、识三长的重要观点,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当时也对史学家们研究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刘知几的《史通》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史学渐渐获得了其该有的学术地位。唐穆宗二年,科举中新增了三史,于是天下士子终于可以把史学当做正统的学术,熟读史书,研究史学。
道家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下文以刘安为例,分析其作品《淮南子》的道
家思想。刘安不仅是颇有野心的政治家,也是西汉知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编撰一书,即《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这本书主要反映了刘安的道家思想,也提及阴阳家、神仙家,书中包罗万象,涉及哲学、史学、文学、经济、天文、地理、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是汉代道家学说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书中好言“道”,对“道”、“天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道”是高深神秘的东西,宇宙万物都是由“道”所派生,并在书中对儒家多有讥讽,实际上是讽刺汉武帝内法外儒,他不满董仲舒一类崇尚儒术,认为儒者都是哗众取宠、趋炎附势之徒,对社会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导致世风日下。作为西汉时期的一部影响巨大的社会百科全书,《淮南子》所蕴含的史学研究价值以及其中的蕴含道家思想,使得当时的文人学者们有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三、从宗教方面探讨乡贤对时代的的影响
张道陵是中国道教的祖师,东汉时沛国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 被后人尊称为祖天师。作为宗教领袖人物,被其教徒顶礼膜拜的同时将其事迹神化以吸引更多的信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在我国纷繁的道籍中存有不少张天师的传说故事。张天师以符水治病,驱妖捉鬼,为百姓消灾祈福,他的形象也不断被民间百姓所模塑,流传着许多关于张道陵的生动故事。张道陵从小学习儒家五经,不断学习社会上流传的其他天文地理学识,成为了一名饱学之士。后因世道炎凉,张道陵便隐居起来,潜心研究黄老的长生之道。后为了传播道,张道陵广收信徒,严密组织纪律,加强对受教者的信仰宣传,他规定:凡受教者必须上交五斗米供斋蘸使用,这也就是“五斗米道”。某种意义上说,张天师传说是促进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即是说,张天师传说是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汇点。事实上,作为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融合下的产物,张天师传说中可挖掘的文化价值非常丰富。就宗教学的文化价值而言,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张道陵所代表的“五斗米道”在中国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另外,有些徐州丰县等地的民间传说还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为研究张天师和道教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徐州古代的乡贤的确是德行高尚颇有建树,且对当地的社会风气以及政治思想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政绩、学术研究、宗教信仰等,都成为了那个朝代璀璨的瑰宝。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所流传下来的优良品质和丰功伟绩将被后人牢记。
参考文献:
1、郭树森. 天师道[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02).
2、王云度. 刘安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4).
3、徐兴无. 刘向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
4、黄志东 .刘向与西汉中晚期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05).
5、路新生. 史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双璧”:《史通》和《文史通义》[J].历史教学问题.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