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音乐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教案

第一单元 歌舞青春 (第1课)

教学内容:

1、唱歌《青春舞曲》

2、选唱《共青团员之歌》

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演奏《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对节奏的模仿与反复练习中体会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准确地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也能带着问题学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歌曲创作的特点。

教学用具:

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唱歌《青春舞曲》

(1)请学生边聆听歌曲边小声地哼唱歌曲旋律。

(2)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型并随老师练习。

附点节奏:

切分节奏:

(3)学生跟随老师的钢琴演唱歌曲的旋律,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创作特点。

(4)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创作特点。

A 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中“鱼咬尾”的部分,并请学生按此手法进行四个小节的旋律创编。

B 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的目的,为实现最后背唱歌曲的目标做好铺垫。

(5)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随老师的伴奏填词反复演唱,并能背唱歌曲。

(7)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歌曲设计相应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请同学们踊跃展示。

(8)介绍新疆的常用民族乐器,并请同学们选用一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请同学们分成四组,一组演唱歌曲,其他三组用自己的乐器同时拍击下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0)随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几个典型动作。

(1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同学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跟随老师表演舞蹈,另外三组同学用打击乐器来拍击节奏。

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

(1)请同学们观看竖笛演奏视频,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随老师练习 指法及双吐技法。

(3)分声部练习吹奏。

(4)与老师一起合奏乐曲,注意表现出乐曲的欢快情绪。

4、选唱《共青团员之歌》

(1)请同学们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歌曲的结构。

(2)请同学们分析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

(3)请同学们跟琴演唱歌谱,分析歌曲的调性。

(4)老师介绍大调式,小调式。

(5)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大跳)及典型节奏(附点节奏、弱起节奏、切分节奏)。

(6)随老师的伴奏填词演唱歌曲,注意表现出两部分的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反思:

第2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拉起手》

2、集体舞《校园圆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演唱与舞蹈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珍惜友谊,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讲解、演唱歌曲、探究情感等活动中,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准确演唱合唱歌曲《拉起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巩固所学歌曲,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

教学用具:

钢琴

教学过程:

1、复习阶段

(1)教师用柯乐文手势带学生轻声演唱C 大调音阶:注意坐姿,控制气息。

(2)随琴演唱歌曲《青春舞曲》。

2、唱歌《拉起手》

(1)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拉起手》,并思考问题:

A 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B 歌曲的速度、节奏、节拍各是怎样的?

(2)跟着钢琴轻声视唱高声部旋律,注意气息的控制。可根据学生歌唱情况先从D 调开始再到A 调。只练习前两个乐句旋律即可。唱会后,其他旋律集体跟唱。

(3)认识切分音,并随老师拍击切分节奏。

切分音常见形态:

A

B

C

D

E

(4)请按连续切分节奏对以下旋律进行改编,说一说改编前后有何不同。

(5)学生按要求再次视唱高声部旋律,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6)视唱低声部旋律。

(7)分组做歌曲前两个乐句的二声部练习,注意音准,控制气息,轻声演唱。(反复练习)

(8)在以上步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歌曲后面的视谱合唱任务。

(9)教师播放范唱音频,学生注意聆听。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10)学生随钢琴轻声填词演唱高声部旋律。提示坐姿及气息控制。

(11)解决吐字咬字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前两句,要求口腔打开。

(12)学生随琴轻声填词演唱低声部旋律,要求口腔打开、气息支持、声音有跳跃感。并思考以下问题:

A 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B 每个乐段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C 怎样表现这些不同的情绪?

(13)随琴合唱歌曲,注意音准及声部间的和谐。可根据学生合唱水平,选择只唱一部分低声旋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

(14)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完整合唱歌曲,注意看着指挥、控制气息、咬字清晰。

3、集体舞《校园圆舞曲》

(1)播放《校园圆舞曲》录音,请同学们思考:

A 这段音乐是几拍子?

B 这段音乐属于哪种音乐体裁?

(2)老师介绍圆舞曲的概念。

(3)老师介绍乐曲并带领学生识读乐谱,既可让学生随琴唱乐谱,也可以用竖笛(口风琴、口琴)吹奏乐谱。

(4)老师示范2~3个舞蹈动作,学生自由组合,随音乐跳起来。播放《校园圆舞曲》视频。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电子空间站 (第3课)

教学内容:

1、认识电声乐器,了解其发声原理。

2、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动物世界》片头曲。

3、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体验电子音乐作品,感受电声乐器带来的丰富音响。主动学习、乐于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作用,并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电子音乐、探究电子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通过对比聆听和探究来学习音乐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能够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及其音色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1) 播放由电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乐曲表达的基本情 感。

(2) 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弱起节奏和倚音的唱法。

(4) 学生挥拍随录音跟唱歌曲,注意唱准弱起节奏和倚音。

(5) 跟着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咬字清晰。

(6) 请学生讨论:这首歌曲伴奏乐器的选用与以往我们听到的有何不同?

2、介绍电声乐器

(1) 电声吉他: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拨弦乐器。

(2) 电声贝司: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低音拨弦乐器。

(3) 电子琴:用电子元件来发声,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带有多种自动功 能。

(4) 电子鼓:用电子技术来模仿各种鼓声的打击乐器。

3、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

(1) 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是如何转换的?

(2) 向学生介绍有关西班牙斗牛的相关知识。

(3) 请学生说说电子琴在性能上的特点。

4、欣赏《丝绸之路》

(1) 请学生介绍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作曲家,准备 采用怎样的音乐手段来表现它?

(2) 介绍曲作者喜多郎。

(3) 聆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来描绘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② 作曲家是如何描绘出“丝绸之路”画面的?

③ 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4) 视唱《丝绸之路》主题曲。

(5) 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结构是什么?乐曲的主题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 什么变化?

(6) 集体讨论:电子合成器在音乐表现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真声乐队的区别。

5、欣赏《动物世界》片头曲

(1) 聆听音乐,思考:这首作品采用了哪些特殊的音效?表现了哪种场面?

(2) 随录音哼唱主题,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发生的变化。

(3) 对比欣赏《丝绸之路》,讨论:两首作品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说一说为 什么?

6、音乐工作站

请同学们用手机或录音机等设备在课余时间收集校园里的各种声音,下节课 交流。

教学反思:

第4课

教学内容:

1、欣赏《雨林》、《橄榄树》、《夜莺》。

2、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电子音乐及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能力:在欣赏过程中,能分辨作品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色,感受电子音乐中电声乐队与自然音响、真声乐器音色的完美结合。

情感:在欣赏电子音乐优秀代表作品的同时,加深对电子音乐及电声乐队的了

解,感受到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电子音乐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关注电子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生欣赏《橄榄树》的声乐版本及学唱《橄榄树》主题,加深学生对《橄榄树》主题的熟悉程度,并通过与乐队版《橄榄树》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感受电声乐队演奏的丰富表现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电子琴、电吉他、电钢琴等电子乐器演奏的音响片段,请学生们听 辨乐器音色。并复习电子乐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电子乐器与真声乐器发声原理的不同之处。

2、欣赏《雨林》

(1) 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什么?音乐中都有哪些声音?音 乐可以分为几段?

(2) 分段欣赏

① 请同学们聆听第一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② 请同学们聆听第二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③ 请同学们聆听第三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3) 完整聆听音乐,请同学们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并总结这部音乐作品在 制作上的特点,并介绍现代录音技术。

(4) 集体讨论:《雨林》这样的音乐作品是否属于常规意义上的音乐范畴? 如何为这类音乐定位?这首音乐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5) 教师归纳总结:科技的发展和录音技术水平的提高给音乐创作和演出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1) 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录制的校园中的各种声音:下课铃声、眼保健 操的音乐、上操的广播、读书声、体育课加油声、笑声等。

(2) 教师播放歌曲《童年》,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录制来的校园中的各种 声音与歌曲串联起来。

(3) 学生设计各种声音进出的时间顺序,由教师现场通过电脑软件合成。

(4) 完整欣赏师生共同制作的《校园的一天》。

4、欣赏《橄榄树》

(1) 完整聆听乐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首乐曲的名字是什么?是由什 么乐器演奏的?

(2) 教师介绍电声乐队与保罗·莫里哀及其著名轻音乐团。

(3) 欣赏校园歌曲《橄榄树》,并随录音哼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 感?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 再次欣赏电声乐队版《橄榄树》,想一想:电声乐队是如何用乐器、 用哪种乐器来“演唱”主旋律的?乐队演奏版与声乐版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

同?

5、欣赏《夜莺》

(1) 导入:教师播放2013年央视春晚《琴筝和鸣》视频,提问:舞台上 的演奏家是谁?他在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及乐队的构成形式有什么特点?

(2) 播放《夜莺》录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给你 怎样的感受?

(3) 教师介绍雅尼及其乐队。可请学生观看1997年雅尼紫禁城演奏会的 《夜莺》现场表演片段。

(4) 分段欣赏

① 聆听引子部分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运用了什么乐器?作曲家为什么用

这件乐器?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找出音乐主题,并随音乐哼唱。

③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边听边思考: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什么

变化?(演奏乐器、音区、节奏等)

④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找出这部分的音乐主题,并随音乐哼唱。想一想:

这部分的主题与第一部分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⑤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的a 段,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哪两种?

它们的音色有何不同?作曲家用这两种乐器表现了什么意境?

⑥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的b 段,边听边思考:在这段音乐中,作曲家又在乐

器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

6、集体讨论:与传统的真声乐队相比,电声乐队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哪些独

特性?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歌剧之夜

第5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洪湖水,浪打浪》。

2、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唱《洪湖水,浪打浪》的片段,感受、体验人们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绪,了解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和《白毛女》的剧情有一定了解,能够说出

作品及作者名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歌剧、歌剧音乐含义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之后欣赏到的歌剧音乐片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介绍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

2、唱歌《洪湖水,浪打浪》

(1) 聆听音乐,关注歌词,了解歌曲表现内容及旋律特点。

(2) 通过交流,了解剧情,人物及唱段的内容,深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及 情绪。

(3) 聆听音乐的前奏部分,找出装饰音,思考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4) 随琴慢速学唱歌曲曲谱,注意唱准倚音和波音。

(5) 听辨两个乐句,再次体验有无装饰音的音乐表现区别。

(6) 随琴慢速填词演唱歌曲。

(7) 随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注意要仔细聆听前奏和间奏,准确起唱;声音 要优美、圆润;吐字清晰。

3、欣赏《北风吹》

(1) 介绍《北风吹》剧情。

(2)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 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演唱者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

(3) 随录音学唱歌曲。

(4) 介绍歌曲的曲调是根据民歌《小白菜》和《青羊传》改编,教师带领学生 随琴哼唱这两首民歌。

(5) 引导学生总结《北风吹》《小白菜》《青羊传》在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演 唱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异同。

(6) 随音乐表演,注意表现出喜儿天真活泼、淳朴开朗的性格和等待爹爹回家 过年的心情。

4、欣赏《扎红头绳》

(1)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音乐表达了哪种情绪? 歌曲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演唱者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

(2) 随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3) 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唱段中,喜儿和杨白劳分别演唱的旋律的节奏有什

么不同?这种不同对不同人物心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请同学们分角色演唱歌曲。

(5) 请同学们分角色边表演边演唱歌曲,注意表现出喜儿的天真活泼和杨白劳 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一片深情。

5、实践与创造

(1) 请学生总结歌曲的基本演唱形式的种类。

(2) 聆听以下歌剧选段,分辨哪几个选段的演唱形式是对唱。

① 歌剧《伤逝》选段《紫藤花》

② 音乐剧《歌剧魅影》选段《All I Ask Of You》

③ 歌剧《塞尔维来理发师》选段《好朋友,假如你想知道》

教学反思:

第6课

教学内容:

欣赏《今夜无人入睡》《卡门序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相关的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学唱《今夜无人入睡》,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能够听辨男高音的音色,了解美声唱法以及咏叹调与宣叙调。

知识与技能:

能够感受、体验《今夜无人入睡》的音乐情绪,体验歌剧唱段的深刻内涵和韵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今夜无人入睡》和学唱B 主题,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能够听辨男高音的音色,了解人声分类、美声唱法以及咏叹调、宣叙调的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

2、欣赏《今夜无人入睡》

(1) 介绍《图兰朵》剧情和作曲家普契尼。

(2) 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是用什么 唱法演唱的?歌曲的旋律音调有什么特点?

(3) 分段欣赏:请聆听A 主题,边听边思考:这个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

特点?描绘了什么场景?

(4) 介绍宣叙调的相关知识。

(5) 分段欣赏:请聆听B 主题,边听边思考:这个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 特点?它与A 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不同?描绘了什么场景?

(6) 介绍咏叹调的相关知识。

(7) 随音乐轻声哼唱B 主题的旋律片段。

(8) 拓展练习:

① 歌剧《图兰朵》中运用中国民歌曲调,你们知道这首中国民歌的名字吗? 请唱一唱。

② 请同学们课下听一听《饮酒歌》与《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这两首 歌剧选段,想一想: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它们属于咏叹调还是宣叙调?

3、欣赏《卡门序曲》

(1) 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场面? 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演奏乐器是什么?

(2) 介绍《卡门》剧情和序曲的相关知识。

(3) 再次完整聆听音乐,寻找主题。

(4) 分段欣赏:聆听第一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演奏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情绪?

(5) 分段欣赏:聆听第二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演奏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6) 分段欣赏:聆听第三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调性和节拍有变化吗?演奏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二主题相比又有何变化?情绪上又有什么变化?

(7) 请学生跟随录音哼唱第三主题。

(8) 分段欣赏:聆听第四主题,想一想,与前三个主题相比,这段音乐发 生了什么变化?演奏的速度与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暗示了什么呢?

(9) 聆听全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10)介绍回旋曲式。

教学反思:

第7课

教学内容:

欣赏《猎人合唱》《回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和音乐剧音乐,对歌剧、音

乐剧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歌剧、音乐剧的相同与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猎人合唱》,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和男声合唱的特点,了

解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随音乐跟唱《猎人合唱》,体会合唱带来了不同

感受与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和跟唱《回忆》,感受音乐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音

乐剧的热爱,了解音乐剧与歌剧的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除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外,歌剧中还有哪些声乐形式?

2、欣赏《猎人合唱》

(1)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歌曲能分为几段?

(2) 介绍《自由射手》剧情与作曲家韦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3) 分段欣赏:聆听引子部分,想一想:这段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节奏特点?描绘了什么场景?

(4) 分段欣赏:聆听第一段,思考:这段合唱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 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5) 分段欣赏:聆听第二段,思考:这段合唱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 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6) 分段欣赏:聆听第三段,思考:这段合唱的歌词与前面有什么不 同?它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7) 讨论:这段合唱的伴奏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烘托歌曲情绪的?力 度变化对音乐画面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8) 唱一唱以下主题,注意弱起节奏和二声部音准。

(9) 随音乐完整跟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10)讨论并总结: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3、欣赏《回忆》

(1) 介绍音乐剧的相关知识、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及音乐剧 《猫》的剧情。

(2) 完整聆听《回忆》,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表 现了“魅力猫”怎样的内心世界?演唱方法属于美声还是通俗?演唱速度是怎样的?

(3) 请同学们跟首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

(4) 哼唱《歌剧魅影》主题曲旋律,感受它与《回忆》在音乐情绪上 的不同。

(5) 讨论:音乐剧与歌剧之间有什么联系?两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 欢哪一种?为什么?

(6) 拓展练习:请同学课后搜集《猫》和《歌剧魅影》中的其他唱段, 进一步感受音乐剧的无穷魅力。

4、课堂检测

(1) 聆听音乐片段《回忆》《今夜无人入睡》《卡门序曲》《猎人合唱》, 说一说它们分别出自哪部歌剧或音乐剧。

(2) 聆听音乐片段,回答问题:

① 聆听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你们可知道》,回答:这段唱段是 用哪种唱法演唱的?

② 聆听音乐剧《西贡小姐》选段《Sun And Moon》,回答:这段唱段的 演唱形式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三)

第8课

教学内容:

唱歌《采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四川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旋律特点、进行节奏与听音练习等方式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与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切分节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节奏练习

(2) 唱一唱民族五声调式音阶:do re mi sol la

(3) 观察以下三组音与之前的练习有什么联系。

(4) 用do 、re 、mi 、sol 、la 五个音创编带有切分节奏的简短乐句。

2、学唱歌曲

(1)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中一共用了哪几个音?歌中唱了什么内

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 介绍民歌的相关知识。

(3) 跟着录音哼唱歌曲,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句?前一句的结束音和后一

句的起始音有什么关系?这种创作手法的名称是什么?

(4) 跟着老师学唱歌谱,注意旋律的上下行级进,唱准四度大跳。

(5) 填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6) 跟着伴奏欢快地演唱歌曲。

(7) 分组自选段落及演唱形式(齐唱、对唱、一领众和)演唱歌曲。试一试用

四川方言演唱,了解民歌与方言的紧密联系。

(8) 根据曲调即兴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教学反思:

第9课

教学内容:

欣赏《火把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并听辨、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文化特点,认识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文化。

知识与技能:

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用右手划拍,读下面的节奏短句。

(2) 唱一唱下面的乐句,注意音准。

(3) 跟着老师的琴视唱下面的旋律,想一想:这段旋律具有什么地区的少

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4) 观看云南的景观与服饰的图片,并思考: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那里

居住着哪个少数民族?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5) 教师小结:对云南的认识。重点从音乐、舞蹈两方面说。可以讲故事

的形式介绍“火把节”的来历。

2、进入新课

(1) 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描绘了什么场景?

(2)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云南音诗》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3) 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有几个主题?

(4) 随老师轻声视唱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5) 聆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

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来实现的?这两个主题在乐曲

中分别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否有变化?

(6) 完整聆听音乐,分组讨论并总结:这首乐曲在演奏乐器的使用上独具

匠心,作曲家是如何通过不同乐器的同时或交替使用来表现火把节的

欢腾场面?

教学反思:

第10课

教学内容:

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民风,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节奏练习、视唱主题旋律、独立填词、欣赏体验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彝族撒尼人歌曲、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装饰音及民歌中的衬词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 节奏训练:请同学手划节拍,口读下面的节奏。

(2) 手打指挥图示,视唱以下两个乐句,注意唱准节奏,并思考:加

上倚音,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倚音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3) 填词演唱,想一想:这首歌曲听过吗?

(4)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是怎

样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5) 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元素?

(6)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相关知识。

(7) 唱一唱下面这个乐句,说一说衬词在歌曲表现中起到什么作用?

(8)播放殷秀梅独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录音,谈谈独唱与合唱给你的不同感受。

(9)回顾知识点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撒尼人、混声合唱

2、欣赏《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1) 导入:教师演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

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2) 进入新课

① 边听《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边观看西藏风光图片,师生以交流的方

式谈谈对西藏的认识。并讨论:西藏这样的地域环境,孕育出来的音

乐会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 播放歌曲视频,提问: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请同学们视唱歌曲的旋律,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

点?这种旋律进行对歌曲情绪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④ 观察旋律中的音由低到高排列出现了哪几个音,适时讲解羽调式音

阶。

⑤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对照歌谱,分析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想一想,节

奏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重点节奏练习:及时讲解三连音和六连音。

⑥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藏族民歌有以独具特色的地方吗?

⑦ 拓展聆听藏族风格的优秀歌曲,如《青藏高原》《高原红》《珠穆朗玛》

等。

(3) 回顾知识点

《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藏族、独唱

教学反思:

第11课

教学内容:

1、 欣赏《蝉虫歌》

2、 竖笛演奏《跳月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录音、观看演唱视频,体会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音程吹奏、分句吹奏、慢速吹奏等练习方式学习演奏《跳月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蝉虫歌》

(1) 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

(2) 教师简介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3) 仔细聆听歌曲,尤其是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

(4) 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中,人声模仿了哪些

自然界的音响?

(5) 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可从音乐要素着手)

2、竖笛演奏《跳月歌》

(1) 聆听录音,思考:这首乐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乐曲的情绪是

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 老师讲解八五拍的相关知识。

(3) 竖笛吹奏音程练习。

(4) 观看演奏视频,注意演奏指法。

(5) 随音乐边看谱边划拍子,注意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

(6) 慢速吹奏乐曲,注意音准和休止符。

(7) 用欢快的速度吹奏乐曲。

(8) 根据音乐创编几个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跳舞,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9) 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组跳舞,一组吹奏竖笛。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三)——非洲与美洲 (第12课)

教学内容:

唱歌《依呀呀噢咧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验歌曲欢快的旋律、热烈的情绪,了解非洲相关音乐文化,逐步提升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探究中,学唱歌曲《依呀呀噢咧噢》,试奏非洲鼓,感受非洲音乐文化风格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非洲歌曲与鼓乐、掌握相关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准确并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依呀呀噢咧噢》;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辨析非洲音乐的典型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赏析导入环节——俯瞰非洲

(1) 播放纪录片《走进非洲》,提问:这段影片描述的是哪个地区的风景和文

化?其中的音乐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2) 简单介绍非洲及非洲音乐文化,引出课题。

2、活动体验环节——触摸非洲

(1) 出示谱例,观察歌曲的音乐构成要素(调号、拍号、乐句、基本音程、基

本节奏型、主干音等)。

(2) 基本技能训练

① 节奏训练

② 发声练习

(3) 学唱歌曲——唱响非洲

① 播放歌曲录音,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表现

了什么音乐情绪?

② 随琴学唱曲谱,体验旋律特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手打节拍唱曲谱。

③ 填词演唱,体会歌词特点,注意咬字清晰。

④ 教师范唱歌曲。

⑤ 学生演唱歌曲。

⑥ 难点突破:如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等。

⑦ 用稍快的速度、欢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⑧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伴奏有什么特点?

3、拓展延伸——走进非洲

(1) 播放《鼓的语言》,提问:鼓在非洲音乐中有怎样的地位?鼓是通过什么

主宰着整段表演的(节奏、速度、力度)?能听出几种鼓的节奏型?

(2) 鼓乐实践:为歌曲《依呀呀噢咧噢》创编伴奏节奏型。如:

(3) 用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演唱伴奏。

(4) 播放《当太阳降落》片段,提问: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乐句、音域

等有何特点?

(5) 播放《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音响,进行评价总结。

教学反思:

第13课

教学内容:

欣赏《鼓的语言》《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

《当太阳降落》《依内妈妈》

《桑巴》《探戈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接触非洲音乐与美洲音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世界各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尝试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探究中感受非洲音乐与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音乐文化背景。 知识与技能:

了解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非洲歌曲的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尝试演唱非洲、美洲歌曲;辨别非洲音乐。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播放非洲鼓乐,简单介绍非洲的风土人情。

(2) 简单介绍非洲音乐的作用,并点出鼓和马林巴是非洲使用最多的乐

器,并出示图片。

(3) 结合刚才所听的非洲鼓乐音响,说明“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走进非洲

(1) 欣赏《鼓的语言》

① 初次聆听录音,思考:在这首作品中,鼓敲击的节奏与语言的描述存在

什么样的关系?

② 再次聆听录音,思考: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作品中除了节奏在发生变化

以外,音色有没有变化?原因是什么?

③ 总结与思考:《鼓的语言》是如何用鼓来表现说话语气呢?

(2) 欣赏《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

① 聆听录音,思考:同学们在这段音乐中能听出其中的固定节奏型吗? ② 揭示《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音乐中的固定节奏型:

③ 再次欣赏《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思考:音乐中描写的场景是否发生变

化?是由什么乐器决定的?

④ 总结非洲舞蹈音乐与鼓之间的密切关系。

⑤ 尝试模仿非洲音乐的节奏,体验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

(3) 欣赏非洲歌曲《当太阳降落》

① 聆听音乐,思考:歌曲中哪个音是骨干音?音域特征有哪些?有没有重

复的旋律?

② 教师总结非洲歌曲旋律特点。

③ 尝试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3、走进美洲

(1) 导入

① 播放《飞驰的鹰》,思考:这首乐曲是哪个洲的音乐?与非洲音乐有什么

不同?

② 教师介绍美洲音乐的相关知识。

(2) 欣赏古巴歌曲《依内妈妈》。

① 聆听音乐,思考:歌曲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节奏型?歌曲由几个乐句构

成?

② 教师介绍古巴音乐的相关知识。

③ 跟随伴奏演唱歌曲《依内妈妈》。

(3) 欣赏《桑巴》《探戈舞曲》

① 聆听音乐,思考:能听出这首乐曲中的主奏乐器吗?音乐的情绪怎样?

音乐采用了怎样的速度?

② 教师介绍桑巴的相关知识。

③ 聆听音乐,思考:这是一种什么舞曲?音乐中哪种乐器在演奏作品的主

旋律?

④ 教师介绍探戈的相关知识。

⑤ 拓展与探究

A 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探戈节奏。在实践中感受探戈节奏特点。

B 老师播放音响,学生听辨:哪一段音乐是桑巴?哪一段音乐是探戈?(如:“恰恰”、“桑巴”、“伦巴”、“探戈” )

教学反思:

第14课

教学内容:

1、 唱歌《红河谷》。

2、欣赏《老黑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验经典外国音乐作品,能以积极的态度演唱《红河谷》,品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学唱歌曲,感受歌曲风格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演唱形式与风格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探究中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等)对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红河谷》录音,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就座。

2、学唱《红河谷》

(1) 欣赏歌曲《红河谷》并思考问题:

① 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

②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创作特点:调号、拍号、音程、乐句、节奏等。 ① 节奏训练

② 发声练习

(3) 视唱歌曲旋律,提示并指导学生正确演唱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4) 巩固歌曲旋律,按照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正确演唱。

(5) 填词演唱歌曲。

(6) 聆听教师范唱,深入体验歌曲抒情的情绪。

(7) 学生准确演唱歌曲,提示学生在演唱时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

(8) 拓展与实践

① 教师分别演奏两种不同类型的伴奏:旋律伴奏、织体伴奏。

② 欣赏合唱《红河谷》。

③ 创编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择作品按要求进行创作,教师适当指导并配

合学生进行创作。

④ 小组交流表演。要求每个小组在表演之前需要说明本组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

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老黑奴》

(1) 聆听《老黑奴》,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2) 老师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作。

(3)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

① 找出歌曲中重复的旋律。

② 歌曲的音域有何特点?

③ 歌曲的速度、节奏有何特点?

(4) 节奏练习

(5) 跟随音乐唱一唱歌曲《老黑奴》。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冬之旅 (第15课)

教学内容:

唱歌《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感受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结合歌曲的演唱,能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

学会二声部歌曲,体会合唱声音的和谐统一及歌曲音乐要素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合唱过程中能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展示各种花的图片,提问:这些花都是在一年中什么时候开放?请欣赏一首声乐作品《踏雪寻梅》,请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表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唱歌曲

(1) 气息练习

① 模仿一口气吹灭生日蜡烛,感受气息下沉的位置,练习2~3遍。

② 嘴唇放松使之震动,发“du ”的声音,练习气息的持续保持。

(2) 发声练习

(3) 感受和谐的音程

① 歌曲《踏雪寻梅》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请同学们找出歌曲两声部中出

现的三度音程。

② 把同学们分成两个声部,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三度的音程关系,注意互相

倾听,体会和谐的音程效果。还可用柯达伊教学法来训练学生们的音准及歌曲中出现的音程关系。

(4) 分段学唱歌曲

① 学唱歌曲A 段。

② 学唱歌曲B 段。

(5) 教师介绍作曲家黄自。

(6) 完整演唱歌曲。

① 跟伴奏,教师指挥。提示学生注意坐姿、气息,把歌曲的欢快情绪演唱出来。 ② 教师弹伴奏,学生演唱。

教学反思:

第16课

教学内容:

欣赏《溜冰圆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外国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

想象溜冰场景,视唱第一圆舞曲A 主题。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圆舞曲的体裁,知道强调每小节第一拍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别聆听四支圆舞曲,从音乐要素与情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每支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片段,请学生说出此曲

的曲名、作者、拍号及该节拍的强弱规律。

2、新课教学

(1) 教师简介作曲家:瓦尔特费尔(1837-1915),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

有《溜冰圆舞曲》《女学生圆舞曲》等。曾有后人将他封为“法国的

施特劳斯” 。

(2) 分段欣赏:第一圆舞曲

① 请同学仔细聆听教师所读节奏,把空白小节补全,并完整读出以下节奏。

② 加上音符,视唱这句旋律。

③ 请学生思考这八小节旋律之间有何关系。

④ 教师讲解:模进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即旋律在不同

音高上的重复,此处运用的是上行模进。

⑤ 请同学们完整视唱这十六小节的旋律。

⑥ 播放《溜冰圆舞曲》第一圆舞曲的A 主题,请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速

度是怎样的?它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⑦ 播放《溜冰圆舞曲》第一圆舞曲的B 主题,请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速

度是怎样的?与A 主题有何不同?它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⑧ 再次聆听B 主题,感受重音记号所表现出的音乐效果。教师讲解:圆舞

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

⑨ 完整播放第一圆舞曲,思考:它的布局以及段落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⑩ 师生总结:A 主题连续出现了两遍,第一遍力度为中强,第二遍前半部

分力度较弱,之后渐强、渐快,进入B 主题,之后又回到A 主题。因此第一圆舞曲的结构为AABA 。

(3) 分段欣赏:第二圆舞曲

① 请同学们先看第二圆舞曲的谱例,说说A 、B 主题的区别。

② 完整播放第二圆舞曲,记录第二圆舞曲的结构。

③ 思考:A 主题中休止符表现了什么场景?

(4) 分段欣赏:第三圆舞曲

① 同第二圆舞曲教学过程,看谱例,说出A 、B 主题的区别。

② 完整播放第三圆舞曲,记录它的结构。

(5) 分段欣赏:第四圆舞曲

① 回顾在第一圆舞曲中,学生学到的一种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模进,

请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将第四圆舞曲的A 主题旋律再发展四小节。

② 请学生跟琴哼唱包含学生自己创作的共12小节的旋律。

③ 播放第四圆舞曲,检验原曲与学生创作是否完全一致。

④ 教师讲解:模进一般不会超过三次就要转折继续向下发展,第三次的模

进已经将旋律推到最高点,才符合音乐的发展规律。

⑤ 说出第四圆舞曲的A 主题的节奏特点。

⑥ 思考:B 主题将会出现怎样的节奏?

⑦ 出示B 段落谱例,想象一下:B 段落的情绪是怎样的?

⑧ 完整播放第四圆舞曲,感受情绪变化,记录结构。

⑨ 出示这四支圆舞曲的结构图,回顾这四支圆舞曲的旋律进行特点。

(6) 完整聆听《溜冰圆舞曲》,把结构图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17课

教学内容:

欣赏《十一月·雪橇》《菩提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感受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十一月·雪橇》对冬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菩提树下童年的亲切回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进一步体验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品《十一月·雪橇》的欣赏,以及对作品情绪、力度、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分析,培养同学们善于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理解和认同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感受两位作曲家对冬景以及童年的描绘,表现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同学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学唱过的二声部歌曲《踏雪

寻梅》。

2、进入新课

(1) 欣赏《十一月·雪橇》

① 聆听乐曲,请同学们思考:曲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的冬

天?

② 教师介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及组曲的概念。

③ 分段欣赏

A 聆听乐曲第一部分,结合乐谱思考:曲作者在力度上做了哪些特殊处

理?曲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

B 请同学们随钢琴伴奏练习演唱且能辨别出乐曲的第一段主题,并通过

演唱切身体会重音的变化给音乐形象带来的一种飘忽不定的不稳定感。

C 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思考:乐曲在速度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给音乐

形象带来了什么变化?

D 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思考: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中哪一部分音乐主题

的再现?旋律声部有何变化?给音乐情绪带来了什么影响?

④ 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

(2) 欣赏《菩提树》

① 聆听器乐版《菩提树》,思考:该曲为几段体?

② 介绍舒伯特及声乐套曲的概念。

③ 练习演唱该曲主旋律,分析并总结:乐曲中的四句主旋律有什么特

点?

④ 练习、背唱歌曲《菩提树》主旋律。

⑤ 学生自主练习填词演唱歌曲。

⑥ 检查演唱效果。

⑦ 对比欣赏声乐版《菩提树》,思考:学生的演唱与录音中的演唱有什

么不同(优缺点)?声乐版的《菩提树》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情感?

⑧ 请学生随着教师的指挥带着感情齐唱歌曲《菩提树》。

教学反思:

第18课

教学内容:

1、 欣赏《沁园春·雪》

2、 选听《飞雪迎春》《我爱你,塞北的雪》《我像雪花天上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笔下的《沁园春·雪》,感受音乐和诗词的结合之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手法。

知识与技能:

学会从音乐要素着手,分析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五首声乐作品,感受音乐中的冬去春来的美景。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沁园春·雪》

(1) 导入:请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讨论:这首诗词表现了什

么意境与气势?

(2) 聆听生茂、唐诃作曲的《沁园春·雪》,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

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 再次聆听歌曲,根据自己的体会填写下表。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5) 聆听田丰等人作曲的《沁园春·雪》,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6) 再次聆听歌曲,根据自己的体会填写下表。

(7) 随录音哼唱歌曲。

(8) 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这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

同?

(9) 请自选一句词创编一句旋律并演唱。

2、欣赏《飞雪迎春》

(1) 导入:冬天是雪的专属世界,冬天是新年的开始,冬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欣赏到描绘冬天的歌曲。听一听,音乐世界中的冬天会是怎样的?

(2) 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3)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3、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

(1) 导入:观看塞北的图片,想一想:塞北的雪有什么特点呢?

(2)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表

现了什么情感?

(3)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4、欣赏《我像雪花天上来》

(1) 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2)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3) 随录音哼唱歌曲。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教案

第一单元 歌舞青春 (第1课)

教学内容:

1、唱歌《青春舞曲》

2、选唱《共青团员之歌》

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演奏《青春舞曲》,体会音乐中人科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青春的珍惜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对节奏的模仿与反复练习中体会音乐要素对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疆典型的切分节奏和附点节奏,准确地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学生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同时,也能带着问题学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歌曲创作的特点。

教学用具:

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唱歌《青春舞曲》

(1)请学生边聆听歌曲边小声地哼唱歌曲旋律。

(2)让学生了解新疆音乐的典型节奏型并随老师练习。

附点节奏:

切分节奏:

(3)学生跟随老师的钢琴演唱歌曲的旋律,并找出歌曲的旋律创作特点。

(4)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旋律创作特点。

A 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中“鱼咬尾”的部分,并请学生按此手法进行四个小节的旋律创编。

B 请同学们找出歌曲旋律的目的,为实现最后背唱歌曲的目标做好铺垫。

(5)请同学们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随老师的伴奏填词反复演唱,并能背唱歌曲。

(7)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这首歌曲设计相应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并请同学们踊跃展示。

(8)介绍新疆的常用民族乐器,并请同学们选用一些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9)请同学们分成四组,一组演唱歌曲,其他三组用自己的乐器同时拍击下面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0)随老师学跳新疆舞的几个典型动作。

(11)将学生分成五组,一组同学演唱歌曲,一组同学跟随老师表演舞蹈,另外三组同学用打击乐器来拍击节奏。

3、竖笛演奏《青春舞曲》

(1)请同学们观看竖笛演奏视频,体会不同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2)随老师练习 指法及双吐技法。

(3)分声部练习吹奏。

(4)与老师一起合奏乐曲,注意表现出乐曲的欢快情绪。

4、选唱《共青团员之歌》

(1)请同学们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歌曲的结构。

(2)请同学们分析不同段落的不同情绪。

(3)请同学们跟琴演唱歌谱,分析歌曲的调性。

(4)老师介绍大调式,小调式。

(5)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大跳)及典型节奏(附点节奏、弱起节奏、切分节奏)。

(6)随老师的伴奏填词演唱歌曲,注意表现出两部分的不同的音乐情绪。

教学反思:

第2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拉起手》

2、集体舞《校园圆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演唱与舞蹈活动中感受、体验青春的气息,激励学生珍惜青春年华、珍惜友谊,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

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讲解、演唱歌曲、探究情感等活动中,理解歌曲的情绪,并用欢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知识与技能:

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准确演唱合唱歌曲《拉起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巩固所学歌曲,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

教学用具:

钢琴

教学过程:

1、复习阶段

(1)教师用柯乐文手势带学生轻声演唱C 大调音阶:注意坐姿,控制气息。

(2)随琴演唱歌曲《青春舞曲》。

2、唱歌《拉起手》

(1)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拉起手》,并思考问题:

A 歌曲所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B 歌曲的速度、节奏、节拍各是怎样的?

(2)跟着钢琴轻声视唱高声部旋律,注意气息的控制。可根据学生歌唱情况先从D 调开始再到A 调。只练习前两个乐句旋律即可。唱会后,其他旋律集体跟唱。

(3)认识切分音,并随老师拍击切分节奏。

切分音常见形态:

A

B

C

D

E

(4)请按连续切分节奏对以下旋律进行改编,说一说改编前后有何不同。

(5)学生按要求再次视唱高声部旋律,注意唱准切分节奏。

(6)视唱低声部旋律。

(7)分组做歌曲前两个乐句的二声部练习,注意音准,控制气息,轻声演唱。(反复练习)

(8)在以上步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歌曲后面的视谱合唱任务。

(9)教师播放范唱音频,学生注意聆听。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10)学生随钢琴轻声填词演唱高声部旋律。提示坐姿及气息控制。

(11)解决吐字咬字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前两句,要求口腔打开。

(12)学生随琴轻声填词演唱低声部旋律,要求口腔打开、气息支持、声音有跳跃感。并思考以下问题:

A 歌曲分为几个乐段?

B 每个乐段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C 怎样表现这些不同的情绪?

(13)随琴合唱歌曲,注意音准及声部间的和谐。可根据学生合唱水平,选择只唱一部分低声旋律,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多声部音乐的和谐美。

(14)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完整合唱歌曲,注意看着指挥、控制气息、咬字清晰。

3、集体舞《校园圆舞曲》

(1)播放《校园圆舞曲》录音,请同学们思考:

A 这段音乐是几拍子?

B 这段音乐属于哪种音乐体裁?

(2)老师介绍圆舞曲的概念。

(3)老师介绍乐曲并带领学生识读乐谱,既可让学生随琴唱乐谱,也可以用竖笛(口风琴、口琴)吹奏乐谱。

(4)老师示范2~3个舞蹈动作,学生自由组合,随音乐跳起来。播放《校园圆舞曲》视频。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电子空间站 (第3课)

教学内容:

1、认识电声乐器,了解其发声原理。

2、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丝绸之路》、《动物世界》片头曲。

3、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体验电子音乐作品,感受电声乐器带来的丰富音响。主动学习、乐于探究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的作用,并产生想进一步了解电子音乐、探究电子音乐及其相关文化的愿望。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掌握通过对比聆听和探究来学习音乐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能够跟随录音演唱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电声乐器的发声原理及其音色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唱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1) 播放由电声乐队伴奏的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思考乐曲表达的基本情 感。

(2) 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

(3) 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练习弱起节奏和倚音的唱法。

(4) 学生挥拍随录音跟唱歌曲,注意唱准弱起节奏和倚音。

(5) 跟着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准确、咬字清晰。

(6) 请学生讨论:这首歌曲伴奏乐器的选用与以往我们听到的有何不同?

2、介绍电声乐器

(1) 电声吉他: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拨弦乐器。

(2) 电声贝司:现代流行音乐中经常使用的低音拨弦乐器。

(3) 电子琴:用电子元件来发声,能模仿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带有多种自动功 能。

(4) 电子鼓:用电子技术来模仿各种鼓声的打击乐器。

3、欣赏《西班牙斗牛舞曲》

(1) 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是如何转换的?

(2) 向学生介绍有关西班牙斗牛的相关知识。

(3) 请学生说说电子琴在性能上的特点。

4、欣赏《丝绸之路》

(1) 请学生介绍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设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作曲家,准备 采用怎样的音乐手段来表现它?

(2) 介绍曲作者喜多郎。

(3) 聆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

① 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来描绘这段音乐给你的感受。

② 作曲家是如何描绘出“丝绸之路”画面的?

③ 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4) 视唱《丝绸之路》主题曲。

(5) 聆听音乐,思考:乐曲的结构是什么?乐曲的主题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 什么变化?

(6) 集体讨论:电子合成器在音乐表现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真声乐队的区别。

5、欣赏《动物世界》片头曲

(1) 聆听音乐,思考:这首作品采用了哪些特殊的音效?表现了哪种场面?

(2) 随录音哼唱主题,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时发生的变化。

(3) 对比欣赏《丝绸之路》,讨论:两首作品表达的情绪有何不同?说一说为 什么?

6、音乐工作站

请同学们用手机或录音机等设备在课余时间收集校园里的各种声音,下节课 交流。

教学反思:

第4课

教学内容:

1、欣赏《雨林》、《橄榄树》、《夜莺》。

2、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电子音乐及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感受其丰富的表现力。

能力:在欣赏过程中,能分辨作品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色,感受电子音乐中电声乐队与自然音响、真声乐器音色的完美结合。

情感:在欣赏电子音乐优秀代表作品的同时,加深对电子音乐及电声乐队的了

解,感受到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电子音乐发展的影响,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关注电子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生欣赏《橄榄树》的声乐版本及学唱《橄榄树》主题,加深学生对《橄榄树》主题的熟悉程度,并通过与乐队版《橄榄树》的对比,让学生了解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感受电声乐队演奏的丰富表现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播放电子琴、电吉他、电钢琴等电子乐器演奏的音响片段,请学生们听 辨乐器音色。并复习电子乐器的知识,请学生说一说电子乐器与真声乐器发声原理的不同之处。

2、欣赏《雨林》

(1) 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什么?音乐中都有哪些声音?音 乐可以分为几段?

(2) 分段欣赏

① 请同学们聆听第一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② 请同学们聆听第二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③ 请同学们聆听第三段,思考:这段音乐描写了什么画面?音乐中有哪些 自然界的声音?使用了哪些乐器?

(3) 完整聆听音乐,请同学们说一说听后的感受,并总结这部音乐作品在 制作上的特点,并介绍现代录音技术。

(4) 集体讨论:《雨林》这样的音乐作品是否属于常规意义上的音乐范畴? 如何为这类音乐定位?这首音乐作品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

(5) 教师归纳总结:科技的发展和录音技术水平的提高给音乐创作和演出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音乐工作站《校园的一天》

(1) 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录制的校园中的各种声音:下课铃声、眼保健 操的音乐、上操的广播、读书声、体育课加油声、笑声等。

(2) 教师播放歌曲《童年》,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录制来的校园中的各种 声音与歌曲串联起来。

(3) 学生设计各种声音进出的时间顺序,由教师现场通过电脑软件合成。

(4) 完整欣赏师生共同制作的《校园的一天》。

4、欣赏《橄榄树》

(1) 完整聆听乐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首乐曲的名字是什么?是由什 么乐器演奏的?

(2) 教师介绍电声乐队与保罗·莫里哀及其著名轻音乐团。

(3) 欣赏校园歌曲《橄榄树》,并随录音哼唱,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情 感?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 再次欣赏电声乐队版《橄榄树》,想一想:电声乐队是如何用乐器、 用哪种乐器来“演唱”主旋律的?乐队演奏版与声乐版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不

同?

5、欣赏《夜莺》

(1) 导入:教师播放2013年央视春晚《琴筝和鸣》视频,提问:舞台上 的演奏家是谁?他在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及乐队的构成形式有什么特点?

(2) 播放《夜莺》录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给你 怎样的感受?

(3) 教师介绍雅尼及其乐队。可请学生观看1997年雅尼紫禁城演奏会的 《夜莺》现场表演片段。

(4) 分段欣赏

① 聆听引子部分音乐,思考:这段音乐运用了什么乐器?作曲家为什么用

这件乐器?表现了什么意境?

②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找出音乐主题,并随音乐哼唱。

③ 聆听第一部分音乐,边听边思考:主题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都有什么

变化?(演奏乐器、音区、节奏等)

④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找出这部分的音乐主题,并随音乐哼唱。想一想:

这部分的主题与第一部分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⑤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的a 段,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哪两种?

它们的音色有何不同?作曲家用这两种乐器表现了什么意境?

⑥ 聆听第二部分音乐的b 段,边听边思考:在这段音乐中,作曲家又在乐

器演奏的基础上加入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

6、集体讨论:与传统的真声乐队相比,电声乐队具有哪些特点以及哪些独

特性?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歌剧之夜

第5课

教学内容:

1、唱歌《洪湖水,浪打浪》。

2、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唱《洪湖水,浪打浪》的片段,感受、体验人们赞美家乡、热爱生活的音乐情绪,了解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能够对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和《白毛女》的剧情有一定了解,能够说出

作品及作者名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歌剧、歌剧音乐含义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验之后欣赏到的歌剧音乐片段。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介绍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

2、唱歌《洪湖水,浪打浪》

(1) 聆听音乐,关注歌词,了解歌曲表现内容及旋律特点。

(2) 通过交流,了解剧情,人物及唱段的内容,深入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意境及 情绪。

(3) 聆听音乐的前奏部分,找出装饰音,思考装饰音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4) 随琴慢速学唱歌曲曲谱,注意唱准倚音和波音。

(5) 听辨两个乐句,再次体验有无装饰音的音乐表现区别。

(6) 随琴慢速填词演唱歌曲。

(7) 随伴奏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注意要仔细聆听前奏和间奏,准确起唱;声音 要优美、圆润;吐字清晰。

3、欣赏《北风吹》

(1) 介绍《北风吹》剧情。

(2)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歌曲 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演唱者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

(3) 随录音学唱歌曲。

(4) 介绍歌曲的曲调是根据民歌《小白菜》和《青羊传》改编,教师带领学生 随琴哼唱这两首民歌。

(5) 引导学生总结《北风吹》《小白菜》《青羊传》在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演 唱速度、旋律进行等方面的异同。

(6) 随音乐表演,注意表现出喜儿天真活泼、淳朴开朗的性格和等待爹爹回家 过年的心情。

4、欣赏《扎红头绳》

(1)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音乐表达了哪种情绪? 歌曲表现了什么故事情节?演唱者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

(2) 随音乐轻声演唱歌曲。

(3) 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唱段中,喜儿和杨白劳分别演唱的旋律的节奏有什

么不同?这种不同对不同人物心情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请同学们分角色演唱歌曲。

(5) 请同学们分角色边表演边演唱歌曲,注意表现出喜儿的天真活泼和杨白劳 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一片深情。

5、实践与创造

(1) 请学生总结歌曲的基本演唱形式的种类。

(2) 聆听以下歌剧选段,分辨哪几个选段的演唱形式是对唱。

① 歌剧《伤逝》选段《紫藤花》

② 音乐剧《歌剧魅影》选段《All I Ask Of You》

③ 歌剧《塞尔维来理发师》选段《好朋友,假如你想知道》

教学反思:

第6课

教学内容:

欣赏《今夜无人入睡》《卡门序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对歌剧、歌剧音乐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与歌剧相关的音乐文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和学唱《今夜无人入睡》,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能够听辨男高音的音色,了解美声唱法以及咏叹调与宣叙调。

知识与技能:

能够感受、体验《今夜无人入睡》的音乐情绪,体验歌剧唱段的深刻内涵和韵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今夜无人入睡》和学唱B 主题,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能够听辨男高音的音色,了解人声分类、美声唱法以及咏叹调、宣叙调的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歌剧、歌剧音乐的含义。

2、欣赏《今夜无人入睡》

(1) 介绍《图兰朵》剧情和作曲家普契尼。

(2) 完整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是用什么 唱法演唱的?歌曲的旋律音调有什么特点?

(3) 分段欣赏:请聆听A 主题,边听边思考:这个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

特点?描绘了什么场景?

(4) 介绍宣叙调的相关知识。

(5) 分段欣赏:请聆听B 主题,边听边思考:这个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 特点?它与A 主题的旋律音调有什么不同?描绘了什么场景?

(6) 介绍咏叹调的相关知识。

(7) 随音乐轻声哼唱B 主题的旋律片段。

(8) 拓展练习:

① 歌剧《图兰朵》中运用中国民歌曲调,你们知道这首中国民歌的名字吗? 请唱一唱。

② 请同学们课下听一听《饮酒歌》与《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这两首 歌剧选段,想一想:这两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分别是什么?它们属于咏叹调还是宣叙调?

3、欣赏《卡门序曲》

(1) 完整聆听音乐,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描绘了什么场面? 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演奏乐器是什么?

(2) 介绍《卡门》剧情和序曲的相关知识。

(3) 再次完整聆听音乐,寻找主题。

(4) 分段欣赏:聆听第一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演奏的速度、力度是怎样的?表现了什么情绪?

(5) 分段欣赏:聆听第二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演奏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主题有什么不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6) 分段欣赏:聆听第三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描绘了什么场景?调性和节拍有变化吗?演奏的速度、力度与第一二主题相比又有何变化?情绪上又有什么变化?

(7) 请学生跟随录音哼唱第三主题。

(8) 分段欣赏:聆听第四主题,想一想,与前三个主题相比,这段音乐发 生了什么变化?演奏的速度与力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暗示了什么呢?

(9) 聆听全曲,记录每个主题出现的顺序。

(10)介绍回旋曲式。

教学反思:

第7课

教学内容:

欣赏《猎人合唱》《回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和音乐剧音乐,对歌剧、音

乐剧感兴趣,乐于学习了解歌剧、音乐剧的相同与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猎人合唱》,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和男声合唱的特点,了

解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随音乐跟唱《猎人合唱》,体会合唱带来了不同

感受与不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和跟唱《回忆》,感受音乐剧的音乐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对音

乐剧的热爱,了解音乐剧与歌剧的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除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之外,歌剧中还有哪些声乐形式?

2、欣赏《猎人合唱》

(1)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表现了什么内容?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歌曲能分为几段?

(2) 介绍《自由射手》剧情与作曲家韦伯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3) 分段欣赏:聆听引子部分,想一想:这段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 具有怎样的节奏特点?描绘了什么场景?

(4) 分段欣赏:聆听第一段,思考:这段合唱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 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5) 分段欣赏:聆听第二段,思考:这段合唱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 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6) 分段欣赏:聆听第三段,思考:这段合唱的歌词与前面有什么不 同?它描绘了什么场景?它的旋律、节奏、力度、伴奏分别有什么特点?

(7) 讨论:这段合唱的伴奏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烘托歌曲情绪的?力 度变化对音乐画面的描绘有什么作用?

(8) 唱一唱以下主题,注意弱起节奏和二声部音准。

(9) 随音乐完整跟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10)讨论并总结: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3、欣赏《回忆》

(1) 介绍音乐剧的相关知识、作曲家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及音乐剧 《猫》的剧情。

(2) 完整聆听《回忆》,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表 现了“魅力猫”怎样的内心世界?演唱方法属于美声还是通俗?演唱速度是怎样的?

(3) 请同学们跟首录音轻声哼唱,感受歌曲旋律的进行。

(4) 哼唱《歌剧魅影》主题曲旋律,感受它与《回忆》在音乐情绪上 的不同。

(5) 讨论:音乐剧与歌剧之间有什么联系?两者有什么不同?你更喜 欢哪一种?为什么?

(6) 拓展练习:请同学课后搜集《猫》和《歌剧魅影》中的其他唱段, 进一步感受音乐剧的无穷魅力。

4、课堂检测

(1) 聆听音乐片段《回忆》《今夜无人入睡》《卡门序曲》《猎人合唱》, 说一说它们分别出自哪部歌剧或音乐剧。

(2) 聆听音乐片段,回答问题:

① 聆听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你们可知道》,回答:这段唱段是 用哪种唱法演唱的?

② 聆听音乐剧《西贡小姐》选段《Sun And Moon》,回答:这段唱段的 演唱形式是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三)

第8课

教学内容:

唱歌《采花》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四川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旋律特点、进行节奏与听音练习等方式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

知识与技能:

了解歌曲的旋律进行特点与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切分节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节奏练习

(2) 唱一唱民族五声调式音阶:do re mi sol la

(3) 观察以下三组音与之前的练习有什么联系。

(4) 用do 、re 、mi 、sol 、la 五个音创编带有切分节奏的简短乐句。

2、学唱歌曲

(1)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想一想:歌曲中一共用了哪几个音?歌中唱了什么内

容?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 介绍民歌的相关知识。

(3) 跟着录音哼唱歌曲,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句?前一句的结束音和后一

句的起始音有什么关系?这种创作手法的名称是什么?

(4) 跟着老师学唱歌谱,注意旋律的上下行级进,唱准四度大跳。

(5) 填词慢速演唱歌曲,注意节奏要准确,吐字要清晰。

(6) 跟着伴奏欢快地演唱歌曲。

(7) 分组自选段落及演唱形式(齐唱、对唱、一领众和)演唱歌曲。试一试用

四川方言演唱,了解民歌与方言的紧密联系。

(8) 根据曲调即兴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教学反思:

第9课

教学内容:

欣赏《火把节》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视唱乐曲主题并听辨、分析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的文化特点,认识彝族的重要传统节日及文化。

知识与技能:

作曲家运用现代创作手法刻画少数民族风情的表现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用右手划拍,读下面的节奏短句。

(2) 唱一唱下面的乐句,注意音准。

(3) 跟着老师的琴视唱下面的旋律,想一想:这段旋律具有什么地区的少

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4) 观看云南的景观与服饰的图片,并思考:这是我国的什么地方?那里

居住着哪个少数民族?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5) 教师小结:对云南的认识。重点从音乐、舞蹈两方面说。可以讲故事

的形式介绍“火把节”的来历。

2、进入新课

(1) 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描绘了什么场景?

(2)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云南音诗》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3) 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的结构是什么?有几个主题?

(4) 随老师轻声视唱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5) 聆听音乐,思考以下问题: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在音乐风格上有什么

不同?这种不同是如何通过音乐要素来实现的?这两个主题在乐曲

中分别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是否有变化?

(6) 完整聆听音乐,分组讨论并总结:这首乐曲在演奏乐器的使用上独具

匠心,作曲家是如何通过不同乐器的同时或交替使用来表现火把节的

欢腾场面?

教学反思:

第10课

教学内容:

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聆听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热情好客的民风,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节奏练习、视唱主题旋律、独立填词、欣赏体验歌曲的过程中,感受彝族撒尼人歌曲、藏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装饰音及民歌中的衬词在歌曲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够掌握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和主题旋律的音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 节奏训练:请同学手划节拍,口读下面的节奏。

(2) 手打指挥图示,视唱以下两个乐句,注意唱准节奏,并思考:加

上倚音,旋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倚音在歌曲中起到什么作用?

(3) 填词演唱,想一想:这首歌曲听过吗?

(4)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情绪是怎

样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5) 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

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元素?

(6) 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相关知识。

(7) 唱一唱下面这个乐句,说一说衬词在歌曲表现中起到什么作用?

(8)播放殷秀梅独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录音,谈谈独唱与合唱给你的不同感受。

(9)回顾知识点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彝族撒尼人、混声合唱

2、欣赏《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

(1) 导入:教师演唱歌曲《北京的金山上》,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曲

具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

(2) 进入新课

① 边听《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边观看西藏风光图片,师生以交流的方

式谈谈对西藏的认识。并讨论:西藏这样的地域环境,孕育出来的音

乐会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 播放歌曲视频,提问:这首歌曲在演唱风格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③ 请同学们视唱歌曲的旋律,想一想: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有什么特

点?这种旋律进行对歌曲情绪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④ 观察旋律中的音由低到高排列出现了哪几个音,适时讲解羽调式音

阶。

⑤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对照歌谱,分析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想一想,节

奏对音乐情绪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重点节奏练习:及时讲解三连音和六连音。

⑥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藏族民歌有以独具特色的地方吗?

⑦ 拓展聆听藏族风格的优秀歌曲,如《青藏高原》《高原红》《珠穆朗玛》

等。

(3) 回顾知识点

《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藏族、独唱

教学反思:

第11课

教学内容:

1、 欣赏《蝉虫歌》

2、 竖笛演奏《跳月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和声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录音、观看演唱视频,体会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侗族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音程吹奏、分句吹奏、慢速吹奏等练习方式学习演奏《跳月歌》。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蝉虫歌》

(1) 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

(2) 教师简介侗族大歌的相关知识。

(3) 仔细聆听歌曲,尤其是歌词,想一想:歌词有什么特点?

(4) 聆听歌曲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歌曲中,人声模仿了哪些

自然界的音响?

(5) 讨论并总结: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有哪些?(可从音乐要素着手)

2、竖笛演奏《跳月歌》

(1) 聆听录音,思考:这首乐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乐曲的情绪是

怎样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 老师讲解八五拍的相关知识。

(3) 竖笛吹奏音程练习。

(4) 观看演奏视频,注意演奏指法。

(5) 随音乐边看谱边划拍子,注意八分休止符和十六分休止符。

(6) 慢速吹奏乐曲,注意音准和休止符。

(7) 用欢快的速度吹奏乐曲。

(8) 根据音乐创编几个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跳舞,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

(9) 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组跳舞,一组吹奏竖笛。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环球之旅(三)——非洲与美洲 (第12课)

教学内容:

唱歌《依呀呀噢咧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验歌曲欢快的旋律、热烈的情绪,了解非洲相关音乐文化,逐步提升学习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探究中,学唱歌曲《依呀呀噢咧噢》,试奏非洲鼓,感受非洲音乐文化风格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非洲歌曲与鼓乐、掌握相关节奏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准确并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依呀呀噢咧噢》;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辨析非洲音乐的典型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赏析导入环节——俯瞰非洲

(1) 播放纪录片《走进非洲》,提问:这段影片描述的是哪个地区的风景和文

化?其中的音乐在哪些方面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2) 简单介绍非洲及非洲音乐文化,引出课题。

2、活动体验环节——触摸非洲

(1) 出示谱例,观察歌曲的音乐构成要素(调号、拍号、乐句、基本音程、基

本节奏型、主干音等)。

(2) 基本技能训练

① 节奏训练

② 发声练习

(3) 学唱歌曲——唱响非洲

① 播放歌曲录音,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表现

了什么音乐情绪?

② 随琴学唱曲谱,体验旋律特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手打节拍唱曲谱。

③ 填词演唱,体会歌词特点,注意咬字清晰。

④ 教师范唱歌曲。

⑤ 学生演唱歌曲。

⑥ 难点突破:如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等。

⑦ 用稍快的速度、欢快的情绪完整演唱歌曲。

⑧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伴奏有什么特点?

3、拓展延伸——走进非洲

(1) 播放《鼓的语言》,提问:鼓在非洲音乐中有怎样的地位?鼓是通过什么

主宰着整段表演的(节奏、速度、力度)?能听出几种鼓的节奏型?

(2) 鼓乐实践:为歌曲《依呀呀噢咧噢》创编伴奏节奏型。如:

(3) 用创编的节奏型为歌曲演唱伴奏。

(4) 播放《当太阳降落》片段,提问: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乐句、音域

等有何特点?

(5) 播放《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音响,进行评价总结。

教学反思:

第13课

教学内容:

欣赏《鼓的语言》《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

《当太阳降落》《依内妈妈》

《桑巴》《探戈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接触非洲音乐与美洲音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世界各地区的特色音乐文化,尝试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探究中感受非洲音乐与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及音乐文化背景。 知识与技能:

了解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非洲歌曲的旋律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尝试演唱非洲、美洲歌曲;辨别非洲音乐。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播放非洲鼓乐,简单介绍非洲的风土人情。

(2) 简单介绍非洲音乐的作用,并点出鼓和马林巴是非洲使用最多的乐

器,并出示图片。

(3) 结合刚才所听的非洲鼓乐音响,说明“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2、走进非洲

(1) 欣赏《鼓的语言》

① 初次聆听录音,思考:在这首作品中,鼓敲击的节奏与语言的描述存在

什么样的关系?

② 再次聆听录音,思考: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作品中除了节奏在发生变化

以外,音色有没有变化?原因是什么?

③ 总结与思考:《鼓的语言》是如何用鼓来表现说话语气呢?

(2) 欣赏《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

① 聆听录音,思考:同学们在这段音乐中能听出其中的固定节奏型吗? ② 揭示《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音乐中的固定节奏型:

③ 再次欣赏《丰多姆佛罗姆的舞蹈》,思考:音乐中描写的场景是否发生变

化?是由什么乐器决定的?

④ 总结非洲舞蹈音乐与鼓之间的密切关系。

⑤ 尝试模仿非洲音乐的节奏,体验非洲鼓乐的节奏特点。

(3) 欣赏非洲歌曲《当太阳降落》

① 聆听音乐,思考:歌曲中哪个音是骨干音?音域特征有哪些?有没有重

复的旋律?

② 教师总结非洲歌曲旋律特点。

③ 尝试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3、走进美洲

(1) 导入

① 播放《飞驰的鹰》,思考:这首乐曲是哪个洲的音乐?与非洲音乐有什么

不同?

② 教师介绍美洲音乐的相关知识。

(2) 欣赏古巴歌曲《依内妈妈》。

① 聆听音乐,思考:歌曲中运用了哪种典型的节奏型?歌曲由几个乐句构

成?

② 教师介绍古巴音乐的相关知识。

③ 跟随伴奏演唱歌曲《依内妈妈》。

(3) 欣赏《桑巴》《探戈舞曲》

① 聆听音乐,思考:能听出这首乐曲中的主奏乐器吗?音乐的情绪怎样?

音乐采用了怎样的速度?

② 教师介绍桑巴的相关知识。

③ 聆听音乐,思考:这是一种什么舞曲?音乐中哪种乐器在演奏作品的主

旋律?

④ 教师介绍探戈的相关知识。

⑤ 拓展与探究

A 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探戈节奏。在实践中感受探戈节奏特点。

B 老师播放音响,学生听辨:哪一段音乐是桑巴?哪一段音乐是探戈?(如:“恰恰”、“桑巴”、“伦巴”、“探戈” )

教学反思:

第14课

教学内容:

1、 唱歌《红河谷》。

2、欣赏《老黑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验经典外国音乐作品,能以积极的态度演唱《红河谷》,品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中学唱歌曲,感受歌曲风格与特点。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不同演唱形式与风格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探究中感受音乐要素(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等)对表现歌曲情感的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红河谷》录音,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进入教室就座。

2、学唱《红河谷》

(1) 欣赏歌曲《红河谷》并思考问题:

① 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

② 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

(2)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创作特点:调号、拍号、音程、乐句、节奏等。 ① 节奏训练

② 发声练习

(3) 视唱歌曲旋律,提示并指导学生正确演唱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

(4) 巩固歌曲旋律,按照四四拍的强弱规律正确演唱。

(5) 填词演唱歌曲。

(6) 聆听教师范唱,深入体验歌曲抒情的情绪。

(7) 学生准确演唱歌曲,提示学生在演唱时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和音乐风格。

(8) 拓展与实践

① 教师分别演奏两种不同类型的伴奏:旋律伴奏、织体伴奏。

② 欣赏合唱《红河谷》。

③ 创编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择作品按要求进行创作,教师适当指导并配

合学生进行创作。

④ 小组交流表演。要求每个小组在表演之前需要说明本组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

现的音乐形象。

3、欣赏《老黑奴》

(1) 聆听《老黑奴》,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有什么特点?

(2) 老师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代表作。

(3) 再次聆听歌曲并思考:

① 找出歌曲中重复的旋律。

② 歌曲的音域有何特点?

③ 歌曲的速度、节奏有何特点?

(4) 节奏练习

(5) 跟随音乐唱一唱歌曲《老黑奴》。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冬之旅 (第15课)

教学内容:

唱歌《踏雪寻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演唱歌曲使学生感受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结合歌曲的演唱,能够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

学会二声部歌曲,体会合唱声音的和谐统一及歌曲音乐要素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合唱过程中能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展示各种花的图片,提问:这些花都是在一年中什么时候开放?请欣赏一首声乐作品《踏雪寻梅》,请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表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2、学唱歌曲

(1) 气息练习

① 模仿一口气吹灭生日蜡烛,感受气息下沉的位置,练习2~3遍。

② 嘴唇放松使之震动,发“du ”的声音,练习气息的持续保持。

(2) 发声练习

(3) 感受和谐的音程

① 歌曲《踏雪寻梅》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请同学们找出歌曲两声部中出

现的三度音程。

② 把同学们分成两个声部,在教师的指导下,模唱三度的音程关系,注意互相

倾听,体会和谐的音程效果。还可用柯达伊教学法来训练学生们的音准及歌曲中出现的音程关系。

(4) 分段学唱歌曲

① 学唱歌曲A 段。

② 学唱歌曲B 段。

(5) 教师介绍作曲家黄自。

(6) 完整演唱歌曲。

① 跟伴奏,教师指挥。提示学生注意坐姿、气息,把歌曲的欢快情绪演唱出来。 ② 教师弹伴奏,学生演唱。

教学反思:

第16课

教学内容:

欣赏《溜冰圆舞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外国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增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音乐的方法与习惯。

过程与方法:

想象溜冰场景,视唱第一圆舞曲A 主题。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圆舞曲的体裁,知道强调每小节第一拍的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别聆听四支圆舞曲,从音乐要素与情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每支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片段,请学生说出此曲

的曲名、作者、拍号及该节拍的强弱规律。

2、新课教学

(1) 教师简介作曲家:瓦尔特费尔(1837-1915),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

有《溜冰圆舞曲》《女学生圆舞曲》等。曾有后人将他封为“法国的

施特劳斯” 。

(2) 分段欣赏:第一圆舞曲

① 请同学仔细聆听教师所读节奏,把空白小节补全,并完整读出以下节奏。

② 加上音符,视唱这句旋律。

③ 请学生思考这八小节旋律之间有何关系。

④ 教师讲解:模进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即旋律在不同

音高上的重复,此处运用的是上行模进。

⑤ 请同学们完整视唱这十六小节的旋律。

⑥ 播放《溜冰圆舞曲》第一圆舞曲的A 主题,请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速

度是怎样的?它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⑦ 播放《溜冰圆舞曲》第一圆舞曲的B 主题,请学生思考:乐曲的演奏速

度是怎样的?与A 主题有何不同?它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⑧ 再次聆听B 主题,感受重音记号所表现出的音乐效果。教师讲解:圆舞

曲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

⑨ 完整播放第一圆舞曲,思考:它的布局以及段落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⑩ 师生总结:A 主题连续出现了两遍,第一遍力度为中强,第二遍前半部

分力度较弱,之后渐强、渐快,进入B 主题,之后又回到A 主题。因此第一圆舞曲的结构为AABA 。

(3) 分段欣赏:第二圆舞曲

① 请同学们先看第二圆舞曲的谱例,说说A 、B 主题的区别。

② 完整播放第二圆舞曲,记录第二圆舞曲的结构。

③ 思考:A 主题中休止符表现了什么场景?

(4) 分段欣赏:第三圆舞曲

① 同第二圆舞曲教学过程,看谱例,说出A 、B 主题的区别。

② 完整播放第三圆舞曲,记录它的结构。

(5) 分段欣赏:第四圆舞曲

① 回顾在第一圆舞曲中,学生学到的一种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模进,

请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将第四圆舞曲的A 主题旋律再发展四小节。

② 请学生跟琴哼唱包含学生自己创作的共12小节的旋律。

③ 播放第四圆舞曲,检验原曲与学生创作是否完全一致。

④ 教师讲解:模进一般不会超过三次就要转折继续向下发展,第三次的模

进已经将旋律推到最高点,才符合音乐的发展规律。

⑤ 说出第四圆舞曲的A 主题的节奏特点。

⑥ 思考:B 主题将会出现怎样的节奏?

⑦ 出示B 段落谱例,想象一下:B 段落的情绪是怎样的?

⑧ 完整播放第四圆舞曲,感受情绪变化,记录结构。

⑨ 出示这四支圆舞曲的结构图,回顾这四支圆舞曲的旋律进行特点。

(6) 完整聆听《溜冰圆舞曲》,把结构图补充完整。

教学反思:

第17课

教学内容:

欣赏《十一月·雪橇》《菩提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感受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十一月·雪橇》对冬景的描绘,感受作者对菩提树下童年的亲切回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演唱歌曲《踏雪寻梅》,进一步体验合唱艺术的和谐美。

知识与技能:

通过作品《十一月·雪橇》的欣赏,以及对作品情绪、力度、节奏、旋律、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分析,培养同学们善于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理解和认同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感受两位作曲家对冬景以及童年的描绘,表现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引导同学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学唱过的二声部歌曲《踏雪

寻梅》。

2、进入新课

(1) 欣赏《十一月·雪橇》

① 聆听乐曲,请同学们思考:曲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情景的冬

天?

② 教师介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及组曲的概念。

③ 分段欣赏

A 聆听乐曲第一部分,结合乐谱思考:曲作者在力度上做了哪些特殊处

理?曲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

B 请同学们随钢琴伴奏练习演唱且能辨别出乐曲的第一段主题,并通过

演唱切身体会重音的变化给音乐形象带来的一种飘忽不定的不稳定感。

C 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思考:乐曲在速度及节奏上有什么特点?给音乐

形象带来了什么变化?

D 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思考:第三部分是前两部分中哪一部分音乐主题

的再现?旋律声部有何变化?给音乐情绪带来了什么影响?

④ 聆听全曲,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

(2) 欣赏《菩提树》

① 聆听器乐版《菩提树》,思考:该曲为几段体?

② 介绍舒伯特及声乐套曲的概念。

③ 练习演唱该曲主旋律,分析并总结:乐曲中的四句主旋律有什么特

点?

④ 练习、背唱歌曲《菩提树》主旋律。

⑤ 学生自主练习填词演唱歌曲。

⑥ 检查演唱效果。

⑦ 对比欣赏声乐版《菩提树》,思考:学生的演唱与录音中的演唱有什

么不同(优缺点)?声乐版的《菩提树》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情感?

⑧ 请学生随着教师的指挥带着感情齐唱歌曲《菩提树》。

教学反思:

第18课

教学内容:

1、 欣赏《沁园春·雪》

2、 选听《飞雪迎春》《我爱你,塞北的雪》《我像雪花天上来》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不同作曲家笔下的《沁园春·雪》,感受音乐和诗词的结合之美。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创作手法。

知识与技能:

学会从音乐要素着手,分析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欣赏五首声乐作品,感受音乐中的冬去春来的美景。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欣赏《沁园春·雪》

(1) 导入:请学生朗诵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讨论:这首诗词表现了什

么意境与气势?

(2) 聆听生茂、唐诃作曲的《沁园春·雪》,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

么?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3) 再次聆听歌曲,根据自己的体会填写下表。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5) 聆听田丰等人作曲的《沁园春·雪》,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6) 再次聆听歌曲,根据自己的体会填写下表。

(7) 随录音哼唱歌曲。

(8) 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这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

同?

(9) 请自选一句词创编一句旋律并演唱。

2、欣赏《飞雪迎春》

(1) 导入:冬天是雪的专属世界,冬天是新年的开始,冬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欣赏到描绘冬天的歌曲。听一听,音乐世界中的冬天会是怎样的?

(2) 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3)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3、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

(1) 导入:观看塞北的图片,想一想:塞北的雪有什么特点呢?

(2) 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表

现了什么情感?

(3)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4) 随录音哼唱歌曲。

4、欣赏《我像雪花天上来》

(1) 聆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音乐情绪是怎样

的?表现了什么内容?

(2) 再次聆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节奏、旋律进行分别具

有什么特点?

(3) 随录音哼唱歌曲。

教学反思: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 四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分析 这个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三个班的音乐课.大部分学生对音乐课比较感兴趣,上课也较认真,从整体水平来看,在学歌中,女生的对音乐中的音准与节奏及动作的模仿能力普遍比男生要好:欣赏中,学生们根据音乐展开想象的能力还不够好:但是欣赏简短的歌曲时他们还是饶有兴趣的,大多数能正确 ...

  • 一年级音乐上册八音盒响丁咚小鼓响咚咚1教案苏教版
  • 小鼓响咚咚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鼓响咚咚 2.读谱知识 do 3.综合训练 4.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亲切.活泼.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教育学生要懂得关心别人. 2.认识高音谱表第四间的do,唱准其音高.能快速.准确的排列出以学过的各音的高低顺序 ...

  • 小学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 - 网 上 书 屋 武 侠 小 说 作 文 宝 库 流 量 分 析 名 师 在 线 在 线 词 典 小学语文一上备课室 [热荐]汉语拼音全套flash在线学习 07-22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1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7-20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0 ...

  • [视频课件]初中各学科教案课件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 [日月明]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 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资料 <日月明>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习题.flash朗读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11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10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9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明>教案8 人教版 ...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导学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东海渔歌 课题 赶海的小姑娘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会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 通过演唱歌曲体会"赶海"的情景,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表演 重点难点 <阿爸回来了>体会渔民的劳动生活.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创 ...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三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 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 ...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四季]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教案
  •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四季>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 ...

  • 简单的精彩--[孔子拜师]教学案例一
  • 简单的精彩--<孔子拜师>教学案例一人教一年级上册 人教一年级下册 人教二年级上册 人教二年级下册 人教三年级上册 人教三年级下册 人教四年级上册 人教四年级下册 人教五年级上册 人教五年级下册 人教六年级上册 人教六年级下册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入收藏 首页| 苏教教案 | 人教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