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 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说明这里是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我从“心乐之”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具体说第1、2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3、4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屏显。)我在“下见小潭”的“见” 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生:“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我从第2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是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还原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屏显。)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生: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说。

生(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生: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1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投入情感,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

青树翠蔓———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刚才那位同学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和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似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的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屏显。)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是什么意思?

生:“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旷,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即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都不懂他的心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不能。我感觉“见”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

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寓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但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

生: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象“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序》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说》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

下课!

《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该课获 2014 年第八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教学能手一等奖(高青县实验中学,山东淄博256300)段岩霞/执教、整理/崔雪梅、郭莉莉/指导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公元805年,一个33岁的文人,因为参加了一场政治革新而被贬出京,以戴罪之身,携带堂弟、表弟和 67岁的老母,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湖南一个名叫永州的蛮荒之地,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间,一篇篇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在他的心头酝酿,在他的笔尖流淌;他与永州的美丽邂逅,让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新的辉煌。他就是———

生(齐):柳宗元。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州八记》之四———《小石潭记》。

二、诵读感受文章的基调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后指名读。生倾听并订正的读音和停顿如下。)

①乃/记之/而去。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这里“卷”字读“quán”音吗?

生:我认为这里的“卷”是“翻卷”的意思,所以读“quán”。

师:查字典了吗?

生:没有。

书上课下注释这么说的。

生:这里“卷”是“弯曲”的意思。

师:对。

据许慎《说文解字》记载:“卷,膝曲也。”所以当“弯曲”讲时,读“quán”。现在,我们齐读课文,注意刚才同学们指出的词语、停顿以及屏幕上标红的词语。 (生齐读全文。)

师:这是一篇山水游记,在这篇游记中柳宗元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第1段写了篁竹、小潭、树、藤蔓。

生:第1段还写了水,写了石头———“全石以为底”。

生:第3段的“潭西南而望”写了“小溪”。

师:有没有写源头?

生:没有。

师:你怎么判断出来的?

生:因为文中说“不可知其源”,就是说“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师:所以这里写的是“溪流”,而不是“源头”。你的判断很准确。还有哪位细心的同学来补充?

生:第4段第一行写了“竹树”———“四面竹树环合”。

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是空间顺序。

师:对。具体来说是怎样的空间顺序?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竹,后写了潭水,然后是潭底的石头、岸边的石头,还有青树、翠蔓、鱼和溪流。我感觉是由近及远,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师:你后一句说得很对,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我们写游记时可以学习本文,按照“游览的行踪”来写。有景处皆有情在,那柳宗元在游览小石潭时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请允许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柳宗元游小石潭时怎样的心情。

(师配乐范读全文,生鼓掌。)

师: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听出了大家对我的肯定,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说明这里是生机蓬勃的,我感觉作者应该是快乐的。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风景这么美,他一定很快乐。 师:我非常认可你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大学者王国维的话,你的阅读面真广。

生:我从“心乐之”看出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很愉悦、快乐。

生:我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发现了作者的忧愁。作者参加政治运动被贬,虽然他看见这些景物时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暂时的,他心中还是有些忧愁的。 师:你的感受非常丰富。不知大家有没有仔细倾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实际上她发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生:先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后来又是忧伤的。

师:具体说来,哪几段写的是愉悦、高兴的心情,哪几段是忧伤的心情? 生:具体说第1、2段是写愉悦、高兴的心情,第3、4段写的是忧伤的心情。

三、品读体验审美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品景悟情。请同学们细读第1、2段,细细咀嚼,静静思考:哪些词句中流露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你可以学着老师的样子,以批注的形式简要写下自己的理解。(屏显。)我在“下见小潭”的“见” 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幽访胜的好奇心突然得到满足的快乐!试想,在柳宗元“伐竹取道”的过程中,与清冽的小石潭猝然相遇,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快活啊!

生:我从“心乐之”一句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水拍打着石头,发出悦耳的声音,给作者一种发现的快乐、满足的快乐。

生:“隔篁竹”这个“隔”字给人一种神秘感,这是一种因为好奇心而引发的快乐。

师:一种因距离而产生的令人神往的快乐。

生:我从第2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无所依”读出了作者自由自在的快乐。

生:我从“水尤清冽”这个“尤”字中发现了作者的快乐。这是一种探访幽境意外发现的快乐。

师:“尤”是什么意思?

生:“尤”是格外的意思,“水尤清冽”是水格外的清凉。

师:这是我们翻译的意思。如果是柳宗元在心里说的话,是不是这样说———水格外清凉。

生(摇头):我觉得他应该是说:啊!多么清凉的水啊!

师:你还原得非常好!我们就像这位同学所说的这样,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补出作者的心情。(屏显。)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 )。 生:第一个空填“啊”,第二个空填“呀”。

师:你结合原文说一说。

生(有感情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啊!水尤清冽呀!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哇!水尤清冽呀!

生:我觉得第一个空里也可以填“咦”,以表现意外之情。

师:变成自己的话说一下。

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咦?水怎么这么清凉啊!

师:其实让作者感到惊喜和意外的不仅仅是水。请同学们结合第1段的内容,用这样的句式还原作者意外的惊喜和感叹。(屏显。)从“如鸣珮环”的水声,我已预料到„„但出乎我预料的是„„

师:老师先来。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水和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怎么这么清凉呀!我借用了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可以往下接。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很小。 师:很小?怎么小?

生:可以整块石头为底。

师:那你再梳理一下。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潭竟然以整块石头为底,这么小。

生:我已预料到岸边有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石头千姿百态。

生:我已预料到会有树木和藤蔓,但出乎我预料的是岸边的青树翠蔓遮掩缠绕,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摇动下垂,竟然如此美丽。

生:从“如鸣珮环”的水声中我已预料到水在拍打着石头,但出乎我预料的是水拍打的是整块石头。

师:这真是一份摇曳多姿、丰富多彩的快乐。最关键的是这份快乐是怎么得来的? 生:他是自己发现的。

生:他自己创造了这份快乐。

生:他偶然遇到的,自己创造的,亲自“伐竹取道”探索体验到的。 师: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快乐。

(一女生动情朗读第1段。)

师:从你的语气语调我感觉你已经沉浸其中了,但是有点小瑕疵。

生:“青树翠蔓”,应该是读“wàn”。

师:还有一点,她的语速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

生:我觉得应该有的地方快点,有的地方慢点。

师:对。哪里该快,哪里该慢呢?老师给大家一个小意见:描写动态的语句读得稍快一点,描写静物的语句要读慢一点,句尾再拖一拖音。你来试一下? (一男生朗读,投入情感,但读错两处。)

师:你的句尾读得很好。我们把刚才读不好的地方再读一遍,好吗?

(男生再读,声情并茂。读完,全体学生自发鼓掌。“蒙络摇缀”的“络”还是读成了“lào”。)

师:还是有一点小瑕疵,不过没有关系,世间没有完美的事情。注意,蒙——— 生(接):络(luò)!

师:这次读对了!我们一起来,

青树翠蔓———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师:为你的勇敢坚持鼓掌!刚才那位同学从“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无所依”看出了什么?

生:自由自在。

师:对!自由自在的闲适和快乐。那这里仅仅是写鱼吗?

生:还写了小潭的小。我从“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看出潭非常小,而且水非常清。因为一个小潭如果能够数出其中的鱼有多少条,这说明它非常的小;如果它大的话,就数不出来了。

生:还写了潭水的清澈。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是鱼儿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好像看不到那些水似的,这说明了水的清澈。

师:水清到了消失的境地。除此之外,作者还怎样写水的清?

生:“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说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竟然能够映照在水底的石头上,这也可以看出水的清澈。

师:你用了一个词很准确,就是“竟然”!因为通常状况下,我们能看到水中的鱼,但是———

生:看不到映照在水底石头上的鱼的影子。

师:对!看不到鱼儿映在水底的石头上的黑影儿!在这里,柳宗元不仅继承了吴均和郦道元“以鱼的可视反衬水的清澈”的写法,而且更进一步,用“影布石上”、游鱼纤细的黑影来衬托水的明亮澄澈。观察更细致入微,情思更细腻动人,后来苏轼就学了去,用在了《记承天寺夜游》中。我们一起来回顾。(屏显,生齐读。)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 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动人的景色呢?老师把这一段改写成了一首小诗,请一名女同学读一读,大家静心想象。

(屏显。一女生朗读。)

清澈的日光里

几条鱼儿在打盹儿

静静的鱼影

抹在石底

似淡淡的水墨

忽然你飞走了

是我的笑把你惊醒

还是

你惊醒了我的梦

师:我得感谢这位同学,我打的是“日光”,她读的是“目光”,我感觉她的改动更有情致。柳宗元是在怎样的心境下,看到了这样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我感觉柳宗元是在悠闲、悠然的心境下,看到这细微静谧的景色的。 生:此时此刻,他清净、悠闲、愉快。

生:他沉浸在这幽美的风景中。

师:他心空了,静了,物我两忘,心无挂碍,所以才体察到了这自然的微妙、灵动与充实。我请两名同学朗读体验这空灵而又充实的愉悦。(屏显。) (男)潭中鱼/可百许头,

(女)皆若空游/无所依,

(男)日光/下澈,

(女)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男)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女)似/与游者/相乐。

(齐)似/与游者/相乐。

(读完,分男女生配乐齐读体会。)

四、对读体味现实的忧伤

师:作者的忧伤蕴含在哪些词句中?

生:在“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

师:“悄怆”是什么意思?

生:“悄怆”是感到心情悲凉忧伤的意思。

师:他丰富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从“凄”和“寒”字更能看出作者的忧伤,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凄”和“寒”缘于什么?

生:“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师: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写于公元809年十月左右,初冬之时,“坐”潭上,自然凄神寒骨。身体的冷触发了心里的寒,自然景物的凄清诱发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生:我从“寂寥”看出作者的忧伤。“寂寥无人”就是寂静空旷,没有一个人。他后面又说“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这说明他是和别人一同去的,但是他却说没有一个人,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孤独,更能衬托出他的忧伤。

师:你认为这个“寂寥”不仅是环境的寂静空阔,还是指心情的寂寞、孤独。而且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矛盾,即他是和五个人一同去的,为什么却说空无一人? 生:我感觉其他人是不懂他的,无法走进他的心里。

师:你有没有发现,作者在记述这五个人时,是分成两部分记的。是所有的人都不懂他的心吗?

生:不是。

师:那是谁不懂他的心?

生:我感觉是崔氏二小生。

师:老师查阅了孙昌武的《柳宗元评传》,提取出了这些信息。请一名同学读一下。(屏显。)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贬来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龚古生卒不详,亦是柳宗元朋友;堂弟柳宗玄始终追随柳宗元。他们思想上同气相投,同声相应,然而其思想和政治主张不容于当时的社会。(孙昌武《柳宗元评传》) 师:从这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除崔氏二小生外,吴武陵、龚古和柳宗玄是懂他的。他们都是被贬谪的,他们的思想不容于当时的社会。

师:所以说,这不只是个人的寂寞,而是思想的孤独。那作者的心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生:“潭西南而望”的“望”。

师:能不能把“潭西南而望”的“望”换成“下见小潭”的“见”? 生:不能。我感觉“见”隔得比较近,而“望”比较远。

生:我觉得“见”是不经意间见到的,而“望”是努力地、极力地向远处看的感觉。

师:“望”是侧身之人立于土堆之上,竖目,瞳子突出,有登高远看之意。如果

说“见”是一种无意无心的行为,那“望”则是一种主动的追求。“下见小潭”的“见”让我们读到的是———

生:意外收获美景的喜悦。

师:而这个“望”字则寄寓了一种期盼。

五、拓展还原作者的人格魅力

师:当柳宗元“西南而望”“环顾四望”时,心里会想起什么?期望什么呢?(屏显。)

柳宗元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大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为己任。 柳宗元壮年被贬,在永州无实职无官舍,寄居在冷清昏暗的龙兴寺内。但政敌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妻子早亡,爱女夭折,到永州不久,老母又离开人世。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柳宗元始终认为革新本身并没有错,是朝政的黑暗和腐败,使他的抱负难以实现。他始终关注政治和民间疾苦,写下了大量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文,如《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

生:他可能会想现在朝政是否昏暗,人民的疾苦是否有人管。他期望人民的疾苦有人能解决,也希望有一位明君发现他这样的人才。

生:他期望统治者可以接受他的思想,他可以为国效力,抒发他的大志。

生:他可能会想到他死去的妻子、夭折的爱女和不幸离世的母亲。他期望他的家庭重新团圆。

师:其实他自己的家庭已经没法团圆美满。

生:但是他想让别人的家庭团圆美满。

师:所以,他是希望“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天下苍生”,他想利国利民,他想改变黑暗现实,他要实现政治理想;可是路尽途绝!尽管如此,他仍象“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屈原,背依永州秀丽的山水,饱蘸永州清冽的泉水,写下了这些或清莹或深刻的文章。(滚屏显示柳宗元作品。)

吟咏山水,抒发胸中郁闷和心中理想: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袁家渴记》

《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游黄溪记》

《渔翁》

《江雪》

《愚溪对》

《囚山赋》

《起废答》

《吊屈原文》

关注现实,关心民瘼,表达政治思想:

《田家》

《捕蛇者说》

《送薛存义之任序》

《封建论》

《非国语》

《天对》

《天说》

„„

师:“将生活中的痛感转化为艺术中的美感,将生活中的折磨转化为艺术中的享受”,这就是柳宗元,一个用审美的双眼捕捉美丽、传达快乐的文学家,一个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痛苦的政治家。他对永州的山水“深有所爱”,他始终坚守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快乐与忧伤。他为自己煮出了一壶清香的好茶,也为后人奉献了千年的清香。让我们背熟课文,用一生来慢慢体会柳宗元的景与情。

下课!


相关内容

  • [精品][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请找出体 ...

  • 语文老师的书
  • 给语文老师的参考书目 1.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 3.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全国中语会) 4.语文教育门外谈(钱理群,三联书店) 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教育科学) 6.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孙绍振,南方日报) 7.审视中学语文教学 ...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

  • 诵读开题报告
  • 诵读经典诗文培养人文素养的研究 子课题开题报告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第四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 ...

  •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1) 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 (2) 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 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 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 确,集中. (3) 记叙文的顺序主要 ...

  •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生平
  • 唐宋八大家简介及生平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散文著称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 ...

  •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肖军
  •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莆田市秀屿区下屿中学 肖军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切入文本:"你喜欢文章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

  • 小石潭记说课稿-(2)--市一等奖
  • 赏小石潭之美,品柳宗元之情 <小石潭记>说课稿 镇巴县平安初级中学 邓清明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小石潭之美,品柳宗元之情.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理念.首先,我说一说对教材的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 ...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本教学设计的<小石潭记>一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