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 U R N A LO FQ I N G H A I J U N I O RT E A C H E R S ' C O L L E G E
(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 )
2005年第2期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 02-0069-03
N o 2. 2005
撒拉族、土族的经济意识对比分析
杨 卫, 杨 德
1
2
(1.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青海西宁810007; 2.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学校, 青海果洛624700)
摘 要:撒拉族和土族在有些方面较为相似, 但其经济意识却颇为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居住环境、地貌物产、信仰等方面对撒拉族、土族做了比较, 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二者经济意识的不同。 关键词:经济; 意识; 对比 中图分类号:F 127. 1
文献标识码:A
撒拉族和土族都是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在全
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 这两个民族都属于人数比较少的。两个民族在信仰方面(如都信仰过萨满教, 土族至今仍信仰) 、婚嫁方面(如哭嫁、摆旁席等) 和亲族制度(土族的“阿寅里”与撒拉族的“孔木散”和“阿格乃”相似) 等方面有相同点, 而且语言中有些词汇亦完全相同。可是, 在经济意识方面, 撒拉族重视商品经济, 还从事农业、畜牧业、乡镇企业, 且都较有规模; 而土族却鄙视商品经济, 主要以农业为主, 并伴有少量畜牧业, 虽有乡镇企业, 但无法与撒拉族相比。造成两个民族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试就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居住地是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地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对于居住地人的经济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土族的主要聚居区都特别偏僻, 如互助北山依祁连山脉支系大坂山, 西北接大通县和门源县, 西南与西宁相连, 东南以松花顶俄博、加多牙合、多列滩、克什加、浪克牙合、沙浪东本、雪古浪牙合、扎隆牙合为界与乐都县接壤, 东北与甘肃省天祝县和永登县毗邻, 南面以湟水为界, 与平安县相望; 而民和县官亭地区只与甘肃大河家隔黄河相望; 黄南吾屯、年
收稿日期:2004-11-10
[1]
都乎等处于隆务河的西端滩中和南面半山腰上。从
整体而言, 土族主要聚居区有如下特征:依山、河而居, 且地方极为偏僻, 建房筑屋于山之半腰, 与外界很少有交往, 属于一种纯粹的田园风光式景观; 民和官亭三川地区虽主要分布于川中, 但亦很少与外界有往来; 在这种生活环境之中, 土族主要依山居, 在山上开垦出大片田地, 世代辛勤耕耘, 且耕地中旱地较多, 从而造成“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 土族的经济便形成了以农业为主, 并伴有少量畜牧业的状况。因地广人稀, 虽靠天吃饭较为茫然, 但由于可耕地面积较多, 衣食却能自给。于是土族便又形成了纯粹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这又造就了土族与外界联系很少的状况。由于衣食可自给, 这使土族人养成了一种不思进取的惰性, 只满足于现状, 并融于现状, 以至于不思改变的心态。正是这种中国人以往固有的“农本思想”, 抑制了本民族商业的发展, 并在土族人意识中形成一种“重农抑商, 弊视商业”的心理。如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节中所表演的名为“情况; 卖部的, 买, 作者简介:1. 杨卫(1970-) , 男, 土族, 青海互助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2. 杨德(1978-) , 男, 土族, 青海互助人,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者都是为人奸诈、不可信、且不务正业之人, 大家对其都另眼相看。
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区在循化县, 东接甘肃临夏, 南临甘肃夏河及青海同仁, 西靠尖扎, 北隔黄河与化隆、民和相望。其境内山峦起伏, 沟渠纵横。四周被大力加山、那浪山、古毛卡山、小积石山等山环抱, 还有唐塞山、孟达山、奥土斯等山岭在境内蜿蜒起伏, 虽有黄河从县北部滚滚而过, 但因雨量稀少, 被称为“干循化”。从上可知, 撒拉族聚居区山沟纵横, 可耕地面积较少, 生活条件艰苦, 但却与附近游牧的藏族交往频繁。因此, 在撒拉族经济中, 虽主要以农业为主, 但因可耕面积少, 迫使撒拉族在经营农业的同时, 还必须想办法去从事其它行业, 以补家用。由于他们的居地与藏族相邻, 这就便利了其与游牧的藏族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发生。于是, 从商便成为撒拉族除农业之外的第一选择, 这亦是撒拉族中经商者特别多的原因之一。
二、地貌特点等自然环境及其土特产制约着经济意识
互助土族所居地约在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 海拔大约在2500米-2700米左右; 气候属大陆性气候, 因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 夏季受东南沿海台风影响, 故而春季干旱, 气温上升缓慢; 夏季凉爽, 前期经常缺雨, 秋季短暂, 雨量集中; 冬季时间长, 寒冷少雪, 气温为川水地区4—6. 5℃,浅山地区为3. 54℃,脑山地区为2—3℃,全县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左右, 其中, 川水地区和浅山地区为130天左右, 脑山地区为110天左右。年降雨量川水地区为300—400m m , 浅山地区为400—500m m , 脑山地区为500—550m m ; 土壤类型方面, 脑山地区主要是山地耕种黑钙土和滩地耕种黑钙土, 半脑山、半浅山地区主要是暗栗钙土中的黑黄土和黄黑土; 半浅山地区以栗钙土和暗钙土为主, 浅山地区主要是山地黑钙土和栗钙土, 川水
[3]
地区主要是灌淤型灰钙土和灌淤型栗钙土。从以上降雨量、土质特征几方面可得知, 互助土族聚居区五十乡、东山乡、丹麻乡、东沟乡、台子乡等地, 处于
, 。[2]
虽然土地肥沃, 土质良好, 适于发展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 但亦因与外界交往太少, 且由于重农轻商等
因素, 商业活动太少; 黄南土族居地与互助相差不大。由于这种靠天吃饭、聚居区位置偏僻等因素, 造成人们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 新事物的传播和接受显得特别缓慢。故在土族聚居区, 商业始终无法发展, 甚至连发展的机会也很少。
撒拉族聚居区的黄河峡谷形成的小平原, 旧称“积石川”,其地势平坦, 海拔约1800公尺, 气候温暖, 最高气温33. 5℃,最低气温-19. 9℃,年均气温在8. 7℃左右。降雨量平均约有260m m , 多集中在秋季, 形成春夏干旱、秋季多雨的现象。无霜期约220天,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土壤多系红粘土, 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循化的浅山地区, 海拔渐高, 约2200公尺, 年平均气温约6—7℃,无霜期180天, 一年一熟, 土壤多系白沙土, 水土流失较严重。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燕麦、玉米、谷子、洋芋、豌豆、蚕豆、大豆等, 另有油料作物油菜、胡麻。此外, 黄河沿岸川水地区盛产瓜果, 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撒拉族有经营园艺和花卉的传统习惯, 很多人家都有果园和果树, 栽培梨、杏、葡萄等果品, 还种植白菜、辣椒、黄瓜、胡子、小葱、大蒜、韭菜等20余种。另外还盛产核桃、花椒, 其中花椒和辣椒是其有名的
[4]
土特产品。从农作物的栽培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来看, 撒拉族又明显有了与周围藏族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甚至有些土特产品已走出其聚居区, 面向全国。如今, 撒拉族居地所出产的“线椒”与花椒, 成为青海省土特产品的典型产品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小有名气。此外, 因撒拉族天生所具有的经济意识, 他们也通过种种途径将本地土特产努力推向市场, 这进一步繁荣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以上可看出, 撒拉族相对于土族而言, 从事商品经济的机会的确多于土族。
三、信仰文化也影响经济意识
土族群众的主要信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整合。这样, 佛教所宣扬的“出世”观念, 多少给土族造成了影响。在“苦、集、灭、道”四谛说的影响下, 土族人非常注重今生的修行, 认为今生应多做善事, 人应该善良、稳重, 而不应该贪小利、谋算他人, 故对经商者有一种鄙视甚至歧视的心理。同时, 也由于这种心理及意识的影响, 导致土族人从心底就不愿意做买卖, 从事商品经济活动。最终, 便形成了逆来顺受、不思进取、不求变化、安于现状的安逸心理, 且无冒险、竞争的观念。这对于商品经济在土族中的发展, 实乃一大障碍。迄今为止, 土族地区
杨 卫, 杨 德:撒拉族、土族的经济意识对比分析
没有大型的民营企业。但好在近些年来, 土族人逐渐从这种意识中解脱出来, 当你进入今天的土乡, 会
发觉有许多规模不大的民俗村在悄然兴起, 这无疑表明土族人的经济意识正在发生着与以往不同的改变, 他们已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撒拉族全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主张“入世”观念, 这与佛教刚好相反。伊斯兰教教导教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就注定每一位伊斯兰教信仰者, 自出生以来, 经耳濡目染, 便有一种奋发向上、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激越的生存意识。我们都非常清楚, 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就需要冒风险, 具备竞争意识。伊斯兰教所倡导的人应该吃苦耐劳, 且应具有精明的头脑等观念, 培养、诱导教民们从小就往这一方面发展, 而这种教义直接导致撒拉族人从小就养成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个性。故而, 撒拉族在很早以前, 已与周围藏族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以求自己经济的发展、壮大。今天的撒拉族居地, 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有好几家, 而且还涌现出好几位经济势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带动撒拉族民营企业的发展, 为撒拉族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这种因信仰造成的经济意识差异, 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
因此, 撒拉族与土族相比, 天生就有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各种条件, 而土族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至
今, 很多人坐吃山空, 再加上为保护环境,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行, 使很多土族聚居区的耕地不能再种植农作物。于是, 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土族人才意识到仅靠农业生产根本不能维持家用, 也无法养家糊口。终于近些年出现了一些走出家门、去外面闯荡世界的有志之士。相信, 当他们适应外面的世界, 且功成名就后, 会在土族中形成一种想往外看看的意识, 从而有利于本民族的进步、发展。总之, 撒拉族和土族这两个民族不同的经济意识的形成, 与其各自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 除此之外, 生存环境、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的影响等因素, 亦是造成各种差异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很容易感受, 一个民族若欲继续生存、繁衍下去, 就必须要从自身入手迅速改变自己的不足, 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变化。若等到社会生存环境来适应你, 那最终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撒拉族所拥有的“入世”观念意识以及积极向上、敢于冒险、了解外面世界的这种生存意识, 特别值得土族人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之后, 才有保存自己的民族特性、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否则, 终将面临被淘汰的悲剧。因此, 我们应当奋起, 认识自己的不足, 为振奋本民族的文化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3]互助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省地方丛书. 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2][4]撒拉族简史编写组. 撒拉族简史[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T h e E c o n o m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T h e S a l a s A n d T h e T u s
Y A N G We i , Y A N G D e
(1. E d . D e p t .O f J o u r n a l Q i n g h a i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n s t i t u t e ,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810007, C h i n a ;
2. B a i y uV i l l a g e s P '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O f J i u z h i C o u n t y G u o l u o P r e f e c t u r e I nQ i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a l a s a n d T h e T u s a r e s i m i l a r t o s o m e a s p e c t s , b u t t h e i r e c o n o m i c v a r i o u s . T h e a r t i c l e c o n t r a s t T h e S a l a s a n dT h e T u s f r o ml i v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 g e o g r a p h o l d s t h a t e l e m e n t s d e c i d e s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e c o n o m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K e yw o r d s :E c o n o m i c a l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
1
2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 U R N A LO FQ I N G H A I J U N I O RT E A C H E R S ' C O L L E G E
(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 )
2005年第2期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 02-0069-03
N o 2. 2005
撒拉族、土族的经济意识对比分析
杨 卫, 杨 德
1
2
(1.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青海西宁810007; 2.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白玉乡学校, 青海果洛624700)
摘 要:撒拉族和土族在有些方面较为相似, 但其经济意识却颇为不同, 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居住环境、地貌物产、信仰等方面对撒拉族、土族做了比较, 认为这些因素决定了二者经济意识的不同。 关键词:经济; 意识; 对比 中图分类号:F 127. 1
文献标识码:A
撒拉族和土族都是世居青海的少数民族。在全
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中, 这两个民族都属于人数比较少的。两个民族在信仰方面(如都信仰过萨满教, 土族至今仍信仰) 、婚嫁方面(如哭嫁、摆旁席等) 和亲族制度(土族的“阿寅里”与撒拉族的“孔木散”和“阿格乃”相似) 等方面有相同点, 而且语言中有些词汇亦完全相同。可是, 在经济意识方面, 撒拉族重视商品经济, 还从事农业、畜牧业、乡镇企业, 且都较有规模; 而土族却鄙视商品经济, 主要以农业为主, 并伴有少量畜牧业, 虽有乡镇企业, 但无法与撒拉族相比。造成两个民族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试就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居住地是意识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居住地所具有的一些特点, 对于居住地人的经济意识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土族的主要聚居区都特别偏僻, 如互助北山依祁连山脉支系大坂山, 西北接大通县和门源县, 西南与西宁相连, 东南以松花顶俄博、加多牙合、多列滩、克什加、浪克牙合、沙浪东本、雪古浪牙合、扎隆牙合为界与乐都县接壤, 东北与甘肃省天祝县和永登县毗邻, 南面以湟水为界, 与平安县相望; 而民和县官亭地区只与甘肃大河家隔黄河相望; 黄南吾屯、年
收稿日期:2004-11-10
[1]
都乎等处于隆务河的西端滩中和南面半山腰上。从
整体而言, 土族主要聚居区有如下特征:依山、河而居, 且地方极为偏僻, 建房筑屋于山之半腰, 与外界很少有交往, 属于一种纯粹的田园风光式景观; 民和官亭三川地区虽主要分布于川中, 但亦很少与外界有往来; 在这种生活环境之中, 土族主要依山居, 在山上开垦出大片田地, 世代辛勤耕耘, 且耕地中旱地较多, 从而造成“靠天吃饭”的局面。因此, 土族的经济便形成了以农业为主, 并伴有少量畜牧业的状况。因地广人稀, 虽靠天吃饭较为茫然, 但由于可耕地面积较多, 衣食却能自给。于是土族便又形成了纯粹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 这又造就了土族与外界联系很少的状况。由于衣食可自给, 这使土族人养成了一种不思进取的惰性, 只满足于现状, 并融于现状, 以至于不思改变的心态。正是这种中国人以往固有的“农本思想”, 抑制了本民族商业的发展, 并在土族人意识中形成一种“重农抑商, 弊视商业”的心理。如民和三川地区的“纳顿”节中所表演的名为“情况; 卖部的, 买, 作者简介:1. 杨卫(1970-) , 男, 土族, 青海互助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 2. 杨德(1978-) , 男, 土族, 青海互助人,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者都是为人奸诈、不可信、且不务正业之人, 大家对其都另眼相看。
撒拉族的主要聚居区在循化县, 东接甘肃临夏, 南临甘肃夏河及青海同仁, 西靠尖扎, 北隔黄河与化隆、民和相望。其境内山峦起伏, 沟渠纵横。四周被大力加山、那浪山、古毛卡山、小积石山等山环抱, 还有唐塞山、孟达山、奥土斯等山岭在境内蜿蜒起伏, 虽有黄河从县北部滚滚而过, 但因雨量稀少, 被称为“干循化”。从上可知, 撒拉族聚居区山沟纵横, 可耕地面积较少, 生活条件艰苦, 但却与附近游牧的藏族交往频繁。因此, 在撒拉族经济中, 虽主要以农业为主, 但因可耕面积少, 迫使撒拉族在经营农业的同时, 还必须想办法去从事其它行业, 以补家用。由于他们的居地与藏族相邻, 这就便利了其与游牧的藏族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发生。于是, 从商便成为撒拉族除农业之外的第一选择, 这亦是撒拉族中经商者特别多的原因之一。
二、地貌特点等自然环境及其土特产制约着经济意识
互助土族所居地约在北纬36°30′-37°9′和东经101°46′-102°45′之间, 海拔大约在2500米-2700米左右; 气候属大陆性气候, 因冬季受西伯利亚季风和寒流影响, 夏季受东南沿海台风影响, 故而春季干旱, 气温上升缓慢; 夏季凉爽, 前期经常缺雨, 秋季短暂, 雨量集中; 冬季时间长, 寒冷少雪, 气温为川水地区4—6. 5℃,浅山地区为3. 54℃,脑山地区为2—3℃,全县无霜期平均为120天左右, 其中, 川水地区和浅山地区为130天左右, 脑山地区为110天左右。年降雨量川水地区为300—400m m , 浅山地区为400—500m m , 脑山地区为500—550m m ; 土壤类型方面, 脑山地区主要是山地耕种黑钙土和滩地耕种黑钙土, 半脑山、半浅山地区主要是暗栗钙土中的黑黄土和黄黑土; 半浅山地区以栗钙土和暗钙土为主, 浅山地区主要是山地黑钙土和栗钙土, 川水
[3]
地区主要是灌淤型灰钙土和灌淤型栗钙土。从以上降雨量、土质特征几方面可得知, 互助土族聚居区五十乡、东山乡、丹麻乡、东沟乡、台子乡等地, 处于
, 。[2]
虽然土地肥沃, 土质良好, 适于发展农业、经济作物的栽培, 但亦因与外界交往太少, 且由于重农轻商等
因素, 商业活动太少; 黄南土族居地与互助相差不大。由于这种靠天吃饭、聚居区位置偏僻等因素, 造成人们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 新事物的传播和接受显得特别缓慢。故在土族聚居区, 商业始终无法发展, 甚至连发展的机会也很少。
撒拉族聚居区的黄河峡谷形成的小平原, 旧称“积石川”,其地势平坦, 海拔约1800公尺, 气候温暖, 最高气温33. 5℃,最低气温-19. 9℃,年均气温在8. 7℃左右。降雨量平均约有260m m , 多集中在秋季, 形成春夏干旱、秋季多雨的现象。无霜期约220天, 农作物可一年两熟。土壤多系红粘土, 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循化的浅山地区, 海拔渐高, 约2200公尺, 年平均气温约6—7℃,无霜期180天, 一年一熟, 土壤多系白沙土, 水土流失较严重。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燕麦、玉米、谷子、洋芋、豌豆、蚕豆、大豆等, 另有油料作物油菜、胡麻。此外, 黄河沿岸川水地区盛产瓜果, 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撒拉族有经营园艺和花卉的传统习惯, 很多人家都有果园和果树, 栽培梨、杏、葡萄等果品, 还种植白菜、辣椒、黄瓜、胡子、小葱、大蒜、韭菜等20余种。另外还盛产核桃、花椒, 其中花椒和辣椒是其有名的
[4]
土特产品。从农作物的栽培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来看, 撒拉族又明显有了与周围藏族进行商品交换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甚至有些土特产品已走出其聚居区, 面向全国。如今, 撒拉族居地所出产的“线椒”与花椒, 成为青海省土特产品的典型产品之一, 在全国范围内小有名气。此外, 因撒拉族天生所具有的经济意识, 他们也通过种种途径将本地土特产努力推向市场, 这进一步繁荣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以上可看出, 撒拉族相对于土族而言, 从事商品经济的机会的确多于土族。
三、信仰文化也影响经济意识
土族群众的主要信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藏传佛教文化的整合。这样, 佛教所宣扬的“出世”观念, 多少给土族造成了影响。在“苦、集、灭、道”四谛说的影响下, 土族人非常注重今生的修行, 认为今生应多做善事, 人应该善良、稳重, 而不应该贪小利、谋算他人, 故对经商者有一种鄙视甚至歧视的心理。同时, 也由于这种心理及意识的影响, 导致土族人从心底就不愿意做买卖, 从事商品经济活动。最终, 便形成了逆来顺受、不思进取、不求变化、安于现状的安逸心理, 且无冒险、竞争的观念。这对于商品经济在土族中的发展, 实乃一大障碍。迄今为止, 土族地区
杨 卫, 杨 德:撒拉族、土族的经济意识对比分析
没有大型的民营企业。但好在近些年来, 土族人逐渐从这种意识中解脱出来, 当你进入今天的土乡, 会
发觉有许多规模不大的民俗村在悄然兴起, 这无疑表明土族人的经济意识正在发生着与以往不同的改变, 他们已开始认识到商品经济对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撒拉族全民族信仰的伊斯兰教主张“入世”观念, 这与佛教刚好相反。伊斯兰教教导教民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生活, 这就注定每一位伊斯兰教信仰者, 自出生以来, 经耳濡目染, 便有一种奋发向上、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激越的生存意识。我们都非常清楚, 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就需要冒风险, 具备竞争意识。伊斯兰教所倡导的人应该吃苦耐劳, 且应具有精明的头脑等观念, 培养、诱导教民们从小就往这一方面发展, 而这种教义直接导致撒拉族人从小就养成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个性。故而, 撒拉族在很早以前, 已与周围藏族进行商品贸易活动以求自己经济的发展、壮大。今天的撒拉族居地, 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有好几家, 而且还涌现出好几位经济势力很强的民营企业家, 他们带动撒拉族民营企业的发展, 为撒拉族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这种因信仰造成的经济意识差异, 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发展。
因此, 撒拉族与土族相比, 天生就有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各种条件, 而土族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至
今, 很多人坐吃山空, 再加上为保护环境,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行, 使很多土族聚居区的耕地不能再种植农作物。于是, 由于耕地面积的减少, 土族人才意识到仅靠农业生产根本不能维持家用, 也无法养家糊口。终于近些年出现了一些走出家门、去外面闯荡世界的有志之士。相信, 当他们适应外面的世界, 且功成名就后, 会在土族中形成一种想往外看看的意识, 从而有利于本民族的进步、发展。总之, 撒拉族和土族这两个民族不同的经济意识的形成, 与其各自的民族文化有直接关系, 除此之外, 生存环境、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所处地区的环境、气候的影响等因素, 亦是造成各种差异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 我们很容易感受, 一个民族若欲继续生存、繁衍下去, 就必须要从自身入手迅速改变自己的不足, 主动去适应社会的变化。若等到社会生存环境来适应你, 那最终只能落得被淘汰的命运。撒拉族所拥有的“入世”观念意识以及积极向上、敢于冒险、了解外面世界的这种生存意识, 特别值得土族人借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政治势力之后, 才有保存自己的民族特性、发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否则, 终将面临被淘汰的悲剧。因此, 我们应当奋起, 认识自己的不足, 为振奋本民族的文化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3]互助土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青海省地方丛书. 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 [2][4]撒拉族简史编写组. 撒拉族简史[M ].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T h e E c o n o m i c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T h e S a l a s A n d T h e T u s
Y A N G We i , Y A N G D e
(1. E d . D e p t .O f J o u r n a l Q i n g h a i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n s t i t u t e , X i n i n g Q i n g h a i 810007, C h i n a ;
2. B a i y uV i l l a g e s P ' r i m a r y S c h o o l O f J i u z h i C o u n t y G u o l u o P r e f e c t u r e I nQ i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a l a s a n d T h e T u s a r e s i m i l a r t o s o m e a s p e c t s , b u t t h e i r e c o n o m i c v a r i o u s . T h e a r t i c l e c o n t r a s t T h e S a l a s a n dT h e T u s f r o ml i v e s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 g e o g r a p h o l d s t h a t e l e m e n t s d e c i d e s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o f e c o n o m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K e yw o r d s :E c o n o m i c a l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o m p a r a t i v e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