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 [1**********]2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重大课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通过30 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出现数量多、分布广和推动经济发展及人口聚集的功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城镇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一些学者又称之为“大都市连绵带”。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城市连绵区也在形成。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过快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耕地荒废,粮食减产,使本就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二)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建房修路使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打击,难以再恢复。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交通不畅,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认

识上存在偏差,许多人把服务经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消费性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样就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城镇政府计划部门不愿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把大多数资金投向能直接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的生产项目上。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后果,全国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快速上升。根据城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人口向城镇地区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3美元,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阀值;根据樊纲(2009)的研究, 在2008~2020年期间,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等举措,中国经济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未来较长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2%,城镇人口达到7.6亿左右;根据韩俊的研究,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城镇人口为8亿左右;有专家估计,未来5~10年城镇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率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0%~65%。无论何种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得到加速

发展。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将从局部突破过渡到全面推进阶段。未来,随着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将取得突破性进程,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制度藩篱将被打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将率先成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突破口,城市群、大城市区的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制度变迁的全面推进将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发生大的转型,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模式将实现规划目标从物的增长到人的发展的转变、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城乡关系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空间结构从基于行政区划的藩篱式城市格局向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无拥挤集中”格局转变。

论农村城镇化的利与弊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 防止“城市病”的恶化。然而如何在新形势下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环境 经济

(一)农村城镇化的利端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优化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更好的发展, 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几年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不能转移出来发挥作用,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过低和增收乏力。从而造成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加快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非农业部门,就

地或异地转移或消化; 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 带动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几年,大量农田改造为大棚种植,这样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反季节蔬菜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过去;同时由于引进科技种植,所需人员缩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周边新建的二,三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这对于解决目前农村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般来说, 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已为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所证明, 二者应当是共同发展的。一方面,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拉力, 在工业化的拉动下, 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吸引农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 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要素, 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对以共谊村,近几年来,周边引进了大量工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采用了修建居民区的方法,增

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为工厂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 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推动我村工业化积极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3.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 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得城市可以吸纳众多的农村人口, 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大城市的风险和成本, 缓解现有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备军来说, 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极为有限,城市就业弹性减弱, 城市就业难愈来愈严重, 从而无力兼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无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打了一剂强心针。其次,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必将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出巨大的需求, 从而带动城市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都将产生极大的就业需求。就业渠道拓宽了, 就业岗位增加了,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了。

4.有利于扩大内需, 缓解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内需不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城镇化严重滞后导致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需求为农民人均消费需求的3~ 3. 5 倍。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很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将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 农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需求, 从而带动全社会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之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 收入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家用电器、水电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娱乐等诸多产业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从而进一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的弊端

1.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

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由于各种开发建设,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各种野生动物更是难以看到,虽然有严禁乱砍乱伐的规定,但显然缺乏管理力度。

2.乡镇工业污染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3.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

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

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4.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5.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

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我国许多村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偏少,除了有限的几个公路环卫工人外再无其他。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现在, 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发展问

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发展就必须加速城镇化和工业化,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非农产业。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城镇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必须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以城镇为中心, 加快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造,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浅析中国城镇化的利与弊

资源学院2010级本朱南华诺娃 [1**********]2

引言

所谓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经过课堂上一番激烈的辩论,不论正反两方,都不遑多让。中国城镇化利弊重生,再次印证事物存在两面性。我认为中国城镇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利大于弊,不然的话,各个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不会选择这条发展的道路。当然,中国的城镇化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人多、资源少等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城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城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6.4%,据统计,进入21世纪,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2万个,比1978年增长了近10倍,大约2亿多人口生活在小城镇,小城镇30年来的快速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此,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成就

(一)小城镇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小城镇的发展,可以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从而推动农村从小规模均田制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上去。

(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别逐渐缩小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乡分割的体制逐渐改变和创新,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日益增加,城乡的市场结构和商品流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城乡经济发展出现了可喜的融合态势,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有所突破。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就业问题,是人们议论的一热门话题,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一重大课题。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通过30 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较快,已出现数量多、分布广和推动经济发展及人口聚集的功能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还有较高水平的服务设施。

(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都市圈是一种新的城镇地域空间组织形式,一些学者又称之为“大都市连绵带”。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的城市连绵区也在形成。这些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对发展国民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重大作用。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安全问题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过快的城镇化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耕地荒废,粮食减产,使本就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雪上加霜。

(二)生态环境问题

城镇化建房修路使生态环境遭受毁灭性打击,难以再恢复。

(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主要表现是:许多城镇供水紧张,供电不足,交通不畅,道路短缺,公共绿地普遍减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认

识上存在偏差,许多人把服务经济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看作是消费性的,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样就形成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由于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城镇政府计划部门不愿投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把大多数资金投向能直接增加产值和财政收入的生产项目上。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后果,全国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中国城镇化的总体趋势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率还将继续快速上升。根据城镇化演变的一般规律,中国城镇化正处于人口向城镇地区迅速集聚的中期阶段。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63美元,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阀值;根据樊纲(2009)的研究, 在2008~2020年期间,通过推进体制改革、改善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以及优化收入分配等举措,中国经济将保持9%以上的增长率,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未来较长时期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2%,城镇人口达到7.6亿左右;根据韩俊的研究,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6%,城镇人口为8亿左右;有专家估计,未来5~10年城镇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如果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城镇化率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0%~65%。无论何种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得到加速

发展。

今后10年,中国城镇化将从局部突破过渡到全面推进阶段。未来,随着城乡二元制度与城市行政体制全面改革的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将取得突破性进程,农民向城镇转移落户的制度藩篱将被打破,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将率先成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突破口,城市群、大城市区的发展成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制度变迁的全面推进将推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发生大的转型,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模式将实现规划目标从物的增长到人的发展的转变、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资源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城乡关系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空间结构从基于行政区划的藩篱式城市格局向以城市群为主体的“无拥挤集中”格局转变。

论农村城镇化的利与弊

摘要: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镇地域集中和农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压力, 防止“城市病”的恶化。然而如何在新形势下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环境 经济

(一)农村城镇化的利端

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优化我国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更好的发展, 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几年前,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不能转移出来发挥作用,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收入过低和增收乏力。从而造成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实施城镇化战略,有利于加快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非农业部门,就

地或异地转移或消化; 有利于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 带动二、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近几年,大量农田改造为大棚种植,这样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反季节蔬菜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大于过去;同时由于引进科技种植,所需人员缩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周边新建的二,三产业转移,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这对于解决目前农村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我国工业化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般来说, 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已为世界城镇化的历史和发展规律所证明, 二者应当是共同发展的。一方面, 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拉力, 在工业化的拉动下, 城镇化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从而吸引农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 城镇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能够吸纳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要素, 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对以共谊村,近几年来,周边引进了大量工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采用了修建居民区的方法,增

加了土地的利用率,在不占用农田的情况下,为工厂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因此, 加速城镇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推动我村工业化积极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3.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首先, 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得城市可以吸纳众多的农村人口, 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大城市的风险和成本, 缓解现有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备军来说, 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极为有限,城市就业弹性减弱, 城市就业难愈来愈严重, 从而无力兼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无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前景打了一剂强心针。其次, 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村人口进入城镇, 必将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出巨大的需求, 从而带动城市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教育等等, 都将产生极大的就业需求。就业渠道拓宽了, 就业岗位增加了,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也就大大增加了。

4.有利于扩大内需, 缓解当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内需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首要因素。内需不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城镇化严重滞后导致农民的消费需求不足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需求为农民人均消费需求的3~ 3. 5 倍。可以看出我国农民潜在的消费需求很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将更好地开拓农村市场, 农民的潜在需求将变为现实需求, 从而带动全社会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进城镇化进程, 农民变成城市居民之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 收入不断提高,对农副产品、家用电器、水电交通、运输、医疗保健、教育、住房、娱乐等诸多产业产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 从而进一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的弊端

1.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界多种多样的物种是大自然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基础,而我国则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管理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滥砍树木、乱占耕地、随意改造河塘等现象不时发生,破坏了生物的固有栖息地,致使城镇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受

到威胁,进而制约了城镇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年由于各种开发建设,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各种野生动物更是难以看到,虽然有严禁乱砍乱伐的规定,但显然缺乏管理力度。

2.乡镇工业污染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城镇环境污染也正在从点到面、从局部向整体蔓延。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这是与乡镇工业的粗放式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工业生产活动在城镇地区的集中,如果治理不周,工业企业所排放出来的废水、废物、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会在一个位点上集中。当这些污染物排放超过自然系统本身的净化能力后,就会产生环境问题。

3.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

目前大部分城镇都坚持“城镇要建设,规划要先行”的方针。但也有些城镇的建设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指导,盲目追求“高、大、新、全”,从而导致城镇建设摊子铺得过大,城镇布局有些零乱、土地配置有些失当、功能分区不太明显,不仅给城镇的管理带来不便,而且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城镇环境的治理难度。城镇

规划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恶化。

4.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城市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小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相当一部分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的建设发展速度不相适应,跟不上城镇环境保护的需要。垃圾和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不强,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高,使一些常规技术很容易解决的诸如烟尘、污水、垃圾等污染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5.城镇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不足

在环境保护人员投入方面,目前我国许多村环境管理人员的编制偏少,除了有限的几个公路环卫工人外再无其他。特别是在环境监督第一线的基层环保力量更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城镇环境管理的需要。而且,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又多半是从其他管理部门和技术岗位上转岗而来。在环境保护财力投入方面,政府、企业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显不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不健全,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改善。

现在, 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发展问

题。“发展才是硬道理”, 只有经济发展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要发展就必须加速城镇化和工业化, 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非农产业。只有推进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城镇化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 “三农”问题,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就必须确立城镇化在农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以城镇为中心, 加快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造,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关内容

  • 关于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韩文艺 (武汉轻工大学,武汉430023)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论文进行总结,梳理了中国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 -------- ...

  •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 ...

  • 蓄力中国城镇化
  • 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的效应."5月3日,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如是说. 4月26日一5月3日,李克强对俄罗斯.匈牙利.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进行了正式访问.一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宋涛所 ...

  •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日期:2014年03月26日 作者:赵海娟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报告诞生记 在"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答记者问. 石岩 摄 本报记者 赵海娟 从2012年的初冬到20 ...

  • 三问中国城镇化:速度快慢 健康状态 如何创新?
  • 作者:杨文彦 来源:人民网 添加日期:12年05月24日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会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同时,城市化也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里面临的第一大挑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前世界银 ...

  • 中国城镇化基本特征
  • 中国城镇化基本特征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直接反映,因而表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和波动性,即在不同时期,中国城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国家计划控制的影响大 首先,由于政府是经济发展的决策机构和工业化的发动者,所以中国 ...

  •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 政策研究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术 温铁军,温厉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鉴于国情约束,中国不具备一般性地模仿欧美现代化进程中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条件.1998年我国 ...

  •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
  • 中国城镇化进程分析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城镇化作为一种影响极为深远的社会经济变化过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搜集资料,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首 ...

  • 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 作者:武廷海 城市规划 201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TU984: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329(2013)11-0009-11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而席卷人类社会的历史趋势.随着全球化的纵深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城镇化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与发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