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刘景文]和[山行]赏析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这个题目虽然和教学反思关系不大,但是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我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写一写也是对自己教材分析的反思,更能引起同行的争鸣。

《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这首诗是明显的“借景抒情”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抒发对朋友的美好祝愿。最后一句“正是橙黄橘绿时”很能让人联想到是在祝愿朋友能够事业有成,硕果累累。情景结合的巧妙,正是体现了苏轼的功底,而这种比喻的手法也是他常用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对苏轼好用比喻手法也有专门的评述。

但是,从现在人们用诗句相互赠言的习惯上来看,这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并没有流传开来,人们到是喜欢用“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这句诗当初并不是当作赠言的)。在我看来,苏轼的这句诗的情感太过直白,缺少诗的玩味。另外,有比较多的限制:必须和时间(深秋)场景(果实丰收)联系起来,因此日常使用的频率并不高,限制了它的流传。所以这首诗,虽称佳作,却成不了苏轼诗中的顶峰。

这首诗能成佳作,和第一联的出色有很大关系。这一句描写深秋残景的句子,却是抑扬交融,情理兼备。虽是败荷残菊,但是依然透露着来年再现盛景的生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联的意思不能完全割裂开来理解。对待败荷残菊苏轼是既有可惜又有对来年的向往。这种情感的处理相当理智,不失含蓄,让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整首诗来看,在情感的处理上就略显虎头蛇尾,后一句破坏了前一句所营造的氛围,前句的抑到后句的扬让人感到突兀。

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从字面上看,用字简单,并不生僻,但是蕴情深刻,是杜牧诗中的较为独特的一首。杜牧主要活动的时间在晚唐,少年的报国之志却被现实无情地打压。因此,杜牧诗风成熟之作多有时代的“忧伤”,譬如“欲断魂”的失落、“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哀叹。然而这首《山行》却是跳出了其自身的限制,自然脱俗。诗人看到那一林的枫叶虽经冰霜却依旧红于二月花,似乎又激起他少年的壮志。平易近人的诗句中饱含了自己满腔的热情。

这首诗贵在全诗感情自然流入,正符合“行”的过程。如果把诗句拆分成一句一句来理解解释,你会觉得索然无味。

《赠刘景文》和《山行》虽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两首诗比较一下却是可以对宋诗和唐诗的某些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宋诗偏重“理”,诗中往往要说一个道理,苏轼诗中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等;唐诗则偏重“情”,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注重对仗工整,因此诗中常有妙对佳联,如《赠刘景文》中的第一联;唐诗虽有对仗要求却更注重全诗情感的描写,如《山行》。


相关内容

  •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 ...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 篇一: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语文1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语文1单元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 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 ...

  • 人教新课标二上: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施教 ...

  • 写景抒情类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 诗词鉴赏系列十五篇 河南南召一中 翟杰 浣溪沙 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宋张孝祥) 霜日①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③浊酒戍楼④东,酒阑⑤挥泪向悲风. [作者简介]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四川人.高宗时进士,殿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 ...

  • 古诗文教案
  • 元曲 1.寿阳曲·渔村夕照 授课时间:2014. 年2月 20 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马致远及其<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词.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马致远.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 ...

  • 二年级古诗文
  • 二年级古诗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1] 菊残犹有傲霜枝.[2] 一年好景君须记,[3] 正是橙黄橘绿时.[4] [出处]: 中华诗词-北宋-苏轼 [注释]: [1]荷尽:荷花落完了,荷花开罢了.擎雨盖:这里指荷叶.因形状像伞盖. [2]菊残:菊花凋谢,残缺不全.傲霜枝:菊花枝茎在寒霜中傲 ...

  • 小学经典诵读教案
  • 楼德镇西村小学 经典诵读 生本课程教案 内 容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 ...

  • 人教版小学文言文_古诗词
  •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 ...

  • 走进秋天教案
  • <走进秋天>开题课教案 秦皇岛开发区第三小学:李忠秋 在孩子们确立了"走进秋天"的主题活动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确立子课题:"孩子们,我们走进五彩缤纷的秋天,大家都想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闻到什么,尝到什么?"在孩子们场所欲言之时,探究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