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成就目标定向的有关量表,对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两个维度上出发,对不同性别、年级、地域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在聊大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掌握目标占主导地位;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大二的分最低,大四的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地域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较注重掌握目标目标定向;女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体院学生;掌握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 1. 问题的提出 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个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在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早期,大多数研究者把目标定向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它关注的主要是个体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和掌握,倾向于自身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比较积极的一种方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抽取学生220名。其中,男生130名,女生70名;独生子女56名,非独生子女144名;农村学生136名,城镇学生64名;大一54名,大二48名,大三58名,大四4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有关运动目标定向的论文与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总体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得分的总均值是3.54,标准差为4.53;掌握目标定向的得分总均值为3.68,标准差为3.78。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在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得分总体表现出高掌握目标得分和高成绩目标得分的认知能力,并且掌握目标高于成绩目标定向。 3.2 不同性别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成绩,更倾向于成绩目标定向。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这种差异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以及运用的调查量表与以往的的不同。 3.3 不同地域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掌握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成绩和掌握目标上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由掌握目标的得分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运动情境中更能容易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有着较高掌握目标得分的他们来说,比较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敢于冒险,能够使用有效的学习手段和策略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地域上表现出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得分的不同,从侧面上反映了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和体育氛围对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应引起广大与体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者的关注。 3.4 不同年级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呈现出先降低又升高的趋势。大一成绩目标定向较大二的高的原因可能是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且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以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学生必须通过早考试中获得高分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影响了学生倾向于成绩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就目标定向的分析与比较 成就目标定向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这表明,独生子女与否并不不影响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在学习过程中都更倾向于掌握目标,都以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主,关注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他们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自身能力,关注当前任务的完成以及对任务的掌握程度,追求主观的成功感,取得个体的进步和良好的学习的成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上海体育学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掌握目标定向占主导地位;女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明显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最低,大四的得分最高,大学生成绩目标定向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弱有主见怎强的趋势;经过对非独生子女和女生子女的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4.1 建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从项目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促使大学生积极定向,鼓励大学生勇于尝试,追求成功,并在追求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达.目标定向理论的意义和运动动机[C].第八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文献,1933. [2] 刘建科,周路平.成就目标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3):144-146. [3] 张晓,李宗浩,孙延林.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心理技能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3):39-42. [4] 施宝,李如.体育教学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03):26-30. [5] 沃建中,黄花珍,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2001,33(2). [6] 孟慧,梁鸿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1):96-99. [7] 杨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摘 要:本文通过成就目标定向的有关量表,对聊城大学体育学院200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从成绩目标定向和掌握目标定向两个维度上出发,对不同性别、年级、地域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发现:在聊大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掌握目标占主导地位;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大二的分最低,大四的分最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不同地域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较注重掌握目标目标定向;女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得分明显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关键词:成就目标定向;体院学生;掌握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 1. 问题的提出 成就目标定向是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它不是个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在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早期,大多数研究者把目标定向分为两种: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它关注的主要是个体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和掌握,倾向于自身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比较积极的一种方向。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上海体育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抽取学生220名。其中,男生130名,女生70名;独生子女56名,非独生子女144名;农村学生136名,城镇学生64名;大一54名,大二48名,大三58名,大四4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有关运动目标定向的论文与资料。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总体特征。上海体育学院学生的成绩目标定向得分的总均值是3.54,标准差为4.53;掌握目标定向的得分总均值为3.68,标准差为3.78。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在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得分总体表现出高掌握目标得分和高成绩目标得分的认知能力,并且掌握目标高于成绩目标定向。 3.2 不同性别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学习成绩,更倾向于成绩目标定向。这一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造成这种差异状况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以及运用的调查量表与以往的的不同。 3.3 不同地域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掌握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成绩和掌握目标上均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由掌握目标的得分来看,来自农村的学生在运动情境中更能容易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对于有着较高掌握目标得分的他们来说,比较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敢于冒险,能够使用有效的学习手段和策略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学习有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在地域上表现出的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得分的不同,从侧面上反映了学生不同文化背景和体育氛围对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所产生的巨大差异,应引起广大与体育工作者以及教育者的关注。 3.4 不同年级体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特征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掌握目标定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呈现出先降低又升高的趋势。大一成绩目标定向较大二的高的原因可能是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且能进入一所好的大学,以及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学生必须通过早考试中获得高分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影响了学生倾向于成绩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成就目标定向的分析与比较 成就目标定向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这表明,独生子女与否并不不影响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在学习过程中都更倾向于掌握目标,都以发展自己的能力为主,关注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他们都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自身能力,关注当前任务的完成以及对任务的掌握程度,追求主观的成功感,取得个体的进步和良好的学习的成绩。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上海体育学院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中,掌握目标定向占主导地位;女生在成绩目标定向上明显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成绩目标定向上,大二学生的得分最低,大四的得分最高,大学生成绩目标定向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出先减弱有主见怎强的趋势;经过对非独生子女和女生子女的研究发现,成就目标定向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4.1 建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从项目的特点出发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对于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应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促使大学生积极定向,鼓励大学生勇于尝试,追求成功,并在追求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达.目标定向理论的意义和运动动机[C].第八届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文献,1933. [2] 刘建科,周路平.成就目标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3):144-146. [3] 张晓,李宗浩,孙延林.运动员的目标定向与心理技能的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2(03):39-42. [4] 施宝,李如.体育教学中关于目标定向的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03):26-30. [5] 沃建中,黄花珍,林崇德.中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2001,33(2). [6] 孟慧,梁鸿飞,时艳阳.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1):96-99. [7] 杨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定向的发展及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