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概述

  摘   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剪纸艺术广泛流传至今。它是一种极具典型性的民间艺术与视觉符号的民间手工艺术,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承载着民间艺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美满的精神寄托。本文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运用考古发现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合理的归纳和总结,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研究提供一丝线索。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民间艺术;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65-01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从诞生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及愿望。其独特的造型方式、题材内容、文化内涵等无不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讲述的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桐树叶子剪成玉��形,赠与弟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的故事。这一文字记载恐怕也是最早与剪纸有关的记载。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还有另一个记载:“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此事说的是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用麻纸剪出李夫人的影像,支幔设灯影出其人影像。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剪纸所选用的材料纸极易腐烂,不易长久保存,因此在考古中发现的剪纸实物并不多见。目前,我国现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掘出现的剪纸作品。据考证,这些剪纸作品属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约在公元460年,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们已无从考证剪纸艺术最早出现的时期。但能肯定剪纸艺术的雏形远远早于纸的出现,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艺有着内在的基因联系。   若根据传统风俗文字记载中提及剪纸的文字性资料,多数专家推断剪纸大约起源于魏晋时期,如剪纸陪葬、剪纸祭奠,正月初七剪彩为人、剪纸贴风等。南朝时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中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种“剪彩为人”的风俗一直流传到隋唐时期。隋朝杜台卿的《玉烛赞典》中就曾记载:“立春日,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亦戴。贴宜春之字……七日各位人日,家家剪彩或镂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唐代的剪纸多与祭祀有关,唐代描写剪纸诗歌中的,其中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写过一首《彭衙行》中一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当时的剪纸招魂风俗已经盛行,至今这种风俗在陕西、河南一带,这种招魂剪纸仍然可见。   宋代,市井文化发展迅速,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术。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民间剪纸也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壮大。宋代剪纸在其主题上逐渐由单一变为多样,如迎新庆新的吉祥纹样,象征团圆的团花纹样,戏剧故事再现的人物纹样等。这一时期的剪纸功能也与隋唐时期有所不同,已由原来的祭祀招魂逐渐演变为祈福纳新、装饰之用。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手工业达到非常先进的地步。这种社会的进步从侧面促进了民间剪纸工艺的发展,此时的剪纸类型增多,题材范围广泛,从新春首岁的窗花、新婚洞房的剪纸,到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刺绣底样的剪纸,可以说剪纸的身影到处可见。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剪纸造型艺术与吉祥观念统一起来的剪纸纹样,已经普遍存在并为大众所认可。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形式,上到皇家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家开始用剪纸的形式歌颂祖国的建设。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学习、继承、发展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和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不曾中断过,它始终充斥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无处不在,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深厚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从诞生到壮大、到兴盛、再到没落,深深的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每一幅剪纸作品中无不呈现出他所固有的特性。虽然,今天的剪纸艺术不在那样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工艺美术领域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它的各种造型形式和视觉符号也被现代媒体所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化题材之中,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为剪纸艺术提供了一次契机,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干宝(晋).搜神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3]刘魁立,张旭主.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摘   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剪纸艺术广泛流传至今。它是一种极具典型性的民间艺术与视觉符号的民间手工艺术,是广大劳动者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承载着民间艺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美满的精神寄托。本文利用现有的文献资料,运用考古发现的研究方法,将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合理的归纳和总结,为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研究提供一丝线索。   关键词:民间剪纸艺术;民间艺术;视觉符号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165-01   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从诞生开始,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直接、最真实地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及愿望。其独特的造型方式、题材内容、文化内涵等无不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与叔虞,曰:‘以此封若。’”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讲述的是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桐树叶子剪成玉��形,赠与弟弟姬虞到唐国当诸侯的故事。这一文字记载恐怕也是最早与剪纸有关的记载。在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还有另一个记载:“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见美女居帐中,如李夫人之状,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此事说的是方士李少翁为了安慰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用麻纸剪出李夫人的影像,支幔设灯影出其人影像。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剪纸所选用的材料纸极易腐烂,不易长久保存,因此在考古中发现的剪纸实物并不多见。目前,我国现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发掘出现的剪纸作品。据考证,这些剪纸作品属于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作品,约在公元460年,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虽然,我们已无从考证剪纸艺术最早出现的时期。但能肯定剪纸艺术的雏形远远早于纸的出现,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工艺有着内在的基因联系。   若根据传统风俗文字记载中提及剪纸的文字性资料,多数专家推断剪纸大约起源于魏晋时期,如剪纸陪葬、剪纸祭奠,正月初七剪彩为人、剪纸贴风等。南朝时梁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中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种“剪彩为人”的风俗一直流传到隋唐时期。隋朝杜台卿的《玉烛赞典》中就曾记载:“立春日,俗间悉剪彩为燕子,置之檐楹,亦戴。贴宜春之字……七日各位人日,家家剪彩或镂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唐代的剪纸多与祭祀有关,唐代描写剪纸诗歌中的,其中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写过一首《彭衙行》中一句“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当时的剪纸招魂风俗已经盛行,至今这种风俗在陕西、河南一带,这种招魂剪纸仍然可见。   宋代,市井文化发展迅速,手工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术。据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此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民间剪纸也得到了空前大发展壮大。宋代剪纸在其主题上逐渐由单一变为多样,如迎新庆新的吉祥纹样,象征团圆的团花纹样,戏剧故事再现的人物纹样等。这一时期的剪纸功能也与隋唐时期有所不同,已由原来的祭祀招魂逐渐演变为祈福纳新、装饰之用。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手工业达到非常先进的地步。这种社会的进步从侧面促进了民间剪纸工艺的发展,此时的剪纸类型增多,题材范围广泛,从新春首岁的窗花、新婚洞房的剪纸,到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刺绣底样的剪纸,可以说剪纸的身影到处可见。更为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剪纸造型艺术与吉祥观念统一起来的剪纸纹样,已经普遍存在并为大众所认可。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形式,上到皇家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剪纸的身影。   新中国成立后,剪纸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家开始用剪纸的形式歌颂祖国的建设。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导下,艺术家们学习、继承、发展了民间剪纸的优秀传统和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事的新剪纸,开拓了剪纸创作的道路,也丰富了中国民间装饰美术的形式和内容。   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不曾中断过,它始终充斥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无处不在,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深厚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望尘莫及的。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它从诞生到壮大、到兴盛、再到没落,深深的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每一幅剪纸作品中无不呈现出他所固有的特性。虽然,今天的剪纸艺术不在那样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工艺美术领域仍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同时,它的各种造型形式和视觉符号也被现代媒体所广泛的应用于各种文化题材之中,这种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为剪纸艺术提供了一次契机,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将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干宝(晋).搜神记[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3]刘魁立,张旭主.剪纸[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相关内容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 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民族音乐 英文名称:Chinese Folk Music 课程编码:0411108B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教师教育) 开课系部:音乐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 ...

  • 民间年画对民族设计的影响
  • 分类号 学密号 题 目 探究民间年画对民族特色设计作品的影响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学科门类 指导教师 提交论文日期成绩评定 (中英文) 摘 要 年画是我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设计的多元化.民族化越来越被强调.只有将传统艺 术与现代设计相结 ...

  • 互助土族文化概述
  • 互助土族文化概述 乔志良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由我国56个民族优秀文化融汇而成的.土族作为中华56个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土族文化是土族人长期生产.生活和丰富想象力的结晶,是土族人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发展土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丰富.充实中华文化的内涵,使其 ...

  • 八十年代的小说
  • 八十年代的小说(二) 第一节:寻根文学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 ...

  •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_四_
  •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HUANGZHONG(JournalofWuhanConservatoryofMusic,China) 文章编号:1003-7721(2006)01-0096-07 樊祖荫.赵晓楠 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四) 摘 要:文章通过对20世纪汉族民歌研究史 ...

  • 河北旅游知识点
  • 殊像寺 是外八庙中唯一有满族喇嘛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仿山西五台山而建: 普佑寺是外八庙喇嘛的"经学院":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建设的一座: 安远庙打破了汉式寺庙坐北朝南的"伽蓝七堂"的传统建筑布局: 殊像寺是外八庙中唯一有满族喇嘛诵习满文经卷的寺庙: 避 ...

  • 传统国画元素在湘绣中的运用
  • 传统国画元素在湘绣中的运用 摘 要 湘绣,是在继承传统刺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民间手工艺术,它深受中国 传统绘画的影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的实地考察.文 献研究.图片分析等方法,对湘绣艺术的由来和发展以及湘绣艺术在构图.色彩.针法 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以及传统国画元素在 ...

  • 浅析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和创新
  • [摘要] 在动漫艺术设计中,其核心理念就是创意.针对我国动漫产业长期以来缺乏原创性的低迷状态,试图通过传统文化融入动漫艺术设计这一创新理念来焕发动漫艺术设计的活力.这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更好地表达动漫作品的主题,实现动漫作品的价值最大化,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 ...

  • 剪纸的由来
  • 剪纸的由来 剪纸传承中国传统(以手工刀刻为主)民间剪纸,面对今天人力资源短缺,手工作业已经逐渐被高科技产品激光切割机取代,效率和费用得到了广大加工剪纸吊钱,绒布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加工认可. 一.概述 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宝典,他在居家装饰,办公场所,节庆礼品都充当了可贵的角色,为世界带来了一份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