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的发展和破产

姓名:吴艳琴

(B2400050 课堂号 班级会计1202学号1208010131)

摘要:第三条道路又叫中间路线(以下不区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要求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路线。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产生,第三条道路是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改良型路线, 本文以国共之争为背景, 以民主建国为主线, 以中间派人士的言行为依据, 运用历史学哲学与政治学方法对发展脉络、相应特征、基本精神、具体主张,破产启示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并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做出 应有的评述。不可否认这条道路却最终破产了,说明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民主建国为主旨的中间踭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及中间派人士的探索精神。并且本文也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解放战争、第三条道路、破产、民主建国、和平改良

一.国共相争与第三条道路的出场

虽然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的挑战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但是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出现, 迷茫里的中国 似乎找到了一条摆脱危亡走向复兴之路。可是, 就在人们对其满怀希望的时候, 国共相争出现了。

1、国共相争

众所周知, 国共两党之所以走向合作是因为彼此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陷于困境之中, 双方都希望借合作来度过难关; 再加上别有用心的苏俄从旁架桥铺路, 合作自然就形成了。

但国共两党虽然因各自的困境走向了合作, 因为彼此间信仰的差异, 使得合作一开始就蒙上了纷争的阴影。如在国民党一大上, 国民党代表方瑞麟就提交了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提案, 主张巳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如果仍信仰马克思主义, 那么就退出国民党; 如果真正服膺三民主义, 那么就脱离共产党。当时方案一提出, 附议者达十人以上。虽然中共领袖李大钊当即用革命的大义来回击这种信仰上的质疑, 如其所说“我们加入本党:, 是经过研究再四审慎而始加入的, 不是稀里糊涂混进来的; 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本党的, 不是个人的私利与团体的取巧而有所攘窃于本党的。”①党人之所以如此, 根本原因就是各自的信仰使然。 现实利益是相争的动力。随着国共合作的向前迈进, 两党在力量上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和壮大。国民党方面, 组织上, 不仅告别了困居东南一隅的惨淡岁月, 而且迎来了向全国发展的大好时光, 如在二大召开前夕, “已有正式省党部21处, 特别市党部4处, 临时省党部9处, 除新疆、云南、贵州外, 党部组织几遍全国。”共产党方面, 组织上, 虽然不如国民党成绩显著,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到1926年9月, 中共党员已达13281人。全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台湾外, 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这种国民革命向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无疑宣告了国共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就在这成功的表象下一种分裂与争斗的暗潮却己悄然地涌动, 并且FI 益凸显。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种成功不仅提出了一个让国共不能回避却又难以解答的命题一一谁是这次合作的真正领导者, 革命的发展方向由谁来决定? 而且还摧毁了合作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一一革命的困境, 再加上彼此在信仰上的差异, 从而使得双方更多地关注于对眼前革命成果的分享, 于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因各自利益的得失而产生矛后和冲突便成为自然的结果。

2. 第三条道路的出场

国共争斗的事实, 一方面为中间路线的出场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为中间路线转化成现实创造了条件。具体地说: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仍然没有答案。虽然国共合作的出现和大革命的向前推进曾经使人们隐隐约约地感到革命之路正是民族未来与国家希望的托命所在, 但随着合作的最终破裂与党争的冲突频频, 又再次使一部分人们陷于歧路和彷惶之中, 因为他们在国共两党破裂后面临着如下的困惑:是不是以国共所走的道路作为自己回应历史命题的路径呢? 如果这样, 那么究竟是拥共呢? 还是挺国呢? 如果不这样, 那么又该如何呢? 是不是以比国更革命的姿态和立场力行到实践中? 还是走一条既超越国共革命路线又立足于其间的道路呢? 对此, 没有谁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所以, 面对中国未来的去向, 那些对国共两党的主张和实践并不认同而滋生疑虑的人们在忧思与观望中不得不去探索其他的道路。

并且明珠党派对第三条道路的出现渠道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站在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既不满意国民党一党专政,也不赞成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民主革命。他们想在国共两党两条道路之外,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抗战和争取民主运动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尽力争取和团结各民主党派;而美蒋集团为孤立中共也在极力拉拢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对他们作出了一些让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民主党派对

第三条道路持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加大了第三条道路的影响力,是第三条道路一度盛况空前。

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目标

1. 救亡与建国

虽然说在中间路线的话语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与主张, 其中有些甚 至是相互矛盾和对立, 但鉴于其本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以及身处国共相争的现 实, 从而不难发现在它这些相异的观点和主张中, 都基本上围绕着一个相同的政 治目的 救亡与建国。

2. 民主与自由

对中间路线来说, 其政治理念有很多, 如民主、自由、宪政、法治、平等、 人权、理性等, 但民主与自由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理念, 因为无论是中间派人士 在言说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中, 还是在针挖时弊品评现实的话语中, 民主与自由 都是其基本的主题, 而且宪政、法治、平等、人权、理性等理念也大体上围绕着 它们而展开。

3. 其他主张:

第三条道路要建立的国家有这样几个特点:国会制;内阁制;地方自治制;司法独立;确认私有财产;强调民主自由等,也就是说要“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总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第三条道路提倡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赞同用和平的方法来改变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权,通过改良的方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如民盟主席张澜就说“我一直在劝国民党改良,不是要革命”。施复亮也说:“改良的道路是今天中国一切中间派要走的道路,因为中间派在政治上是改良派”。

三、第三条道路的历史作用

1. 第三条道路作为当时中间派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国统区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知识分子;一部分是追随或参加过革命的人,由于缺乏坚定的革命意志,从革命队伍中游离出来,但又不甘心依附于国民党;一部分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阵营中的失意派或不满派,他们投身于中间阵营是为了窥测风向,以便待时、待价而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他们就原形毕露,立即缩回反动营垒。

2. 应该说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从时间的推移来说,从抗战结束到1947年上半年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1947年下半年起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甚至滑向反动阵营一边了。抗战结束到1946年6月,中间派要求和平民主,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要求美军撤出中国等,和中共的反帝反封纲领除过革命的彻底性和建国目标不同外,基本相一致。因此他们在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团结教育广大人民,促进旧政协的召开,迫使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们坚持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抵制“国大”,积极作用仍是主要的。但从1947年下半年起,人民革命力量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则加紧了对民主党派的威胁和压迫,这时大多数对第三条道路抱有幻想的人逐渐清醒过来,认清了方向,不仅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行动上也“一边倒”,倒向新民主主义阵营一边。

四、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综观中间路线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是因时而来, 随时而去; 即便期间它为中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但仍避免不了淡入到岁

月风尘之中的结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同时大规模迫害民主进步力量。7月先后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10月召开“国大”;10月底悍然宣布解散民盟,对民主党派进行全面迫害。国民党的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从反面教育了中间派,使得各民主党派毅然与中共采取一致立场,坚决反对,从而使国民党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与国民党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共一贯热情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并且帮助民主党派总结第三条道路的经验,鼓励民主党派勇敢地抛弃中间路线。

民主党派抛弃第三条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使第三条道路在实践中不断碰壁;另一方面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国名党统治集团的迅速崩溃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此种局势下,第三条道路的实现已经失去了基础,可行性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帮助也使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人放弃了对第三条道路的坚持,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两条道路决战的关键时刻,中间派的分化是必然的。大多数民主党派毅然抛弃了第三条道路。如1948年1月民盟制定了联共反蒋的政治路线,这是民主党派抛弃第三条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条道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基本宣告破产。

五、启示和当代建设意义

解读史使人明智,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从盛况空前到最终破产,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对当代的建设是非常深刻的。

1. 政治的启示

第三条道路的迅速破产表明: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这不仅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允许,日益强大的中国无产阶级也不允许。

第三条道路的迅速破产,中间派的迅速分化,大部分人加入到人民革命队伍中来的事实表明:在当时中国的统治形势下,改良主义行不通。从那拉氏到袁世凯再到蒋介石,没有一个人允许别人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改变其统治。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一面,但其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使其不可能成为强大的、独立的革命力量,更不可能担当革命的领导责任。

2. 对当代的意义

我们今天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个长期、复杂和艰辛的历史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7.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67.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2.

[4]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16.

[5] 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6.

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的发展和破产

姓名:吴艳琴

(B2400050 课堂号 班级会计1202学号1208010131)

摘要:第三条道路又叫中间路线(以下不区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就是一种要求以资产阶级为主体,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路线。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产生,第三条道路是相对于国共路线而言的改良型路线, 本文以国共之争为背景, 以民主建国为主线, 以中间派人士的言行为依据, 运用历史学哲学与政治学方法对发展脉络、相应特征、基本精神、具体主张,破产启示进行比较详细的阐释和分析, 并在具体历史语境中做出 应有的评述。不可否认这条道路却最终破产了,说明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以民主建国为主旨的中间踭线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以及中间派人士的探索精神。并且本文也阐述了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关键词:解放战争、第三条道路、破产、民主建国、和平改良

一.国共相争与第三条道路的出场

虽然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回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的挑战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但是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出现, 迷茫里的中国 似乎找到了一条摆脱危亡走向复兴之路。可是, 就在人们对其满怀希望的时候, 国共相争出现了。

1、国共相争

众所周知, 国共两党之所以走向合作是因为彼此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陷于困境之中, 双方都希望借合作来度过难关; 再加上别有用心的苏俄从旁架桥铺路, 合作自然就形成了。

但国共两党虽然因各自的困境走向了合作, 因为彼此间信仰的差异, 使得合作一开始就蒙上了纷争的阴影。如在国民党一大上, 国民党代表方瑞麟就提交了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的提案, 主张巳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如果仍信仰马克思主义, 那么就退出国民党; 如果真正服膺三民主义, 那么就脱离共产党。当时方案一提出, 附议者达十人以上。虽然中共领袖李大钊当即用革命的大义来回击这种信仰上的质疑, 如其所说“我们加入本党:, 是经过研究再四审慎而始加入的, 不是稀里糊涂混进来的; 是想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有所贡献于本党的, 不是个人的私利与团体的取巧而有所攘窃于本党的。”①党人之所以如此, 根本原因就是各自的信仰使然。 现实利益是相争的动力。随着国共合作的向前迈进, 两党在力量上得到了空前的

发展和壮大。国民党方面, 组织上, 不仅告别了困居东南一隅的惨淡岁月, 而且迎来了向全国发展的大好时光, 如在二大召开前夕, “已有正式省党部21处, 特别市党部4处, 临时省党部9处, 除新疆、云南、贵州外, 党部组织几遍全国。”共产党方面, 组织上, 虽然不如国民党成绩显著,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到1926年9月, 中共党员已达13281人。全国除新疆、青海、西藏、台湾外, 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这种国民革命向前蓬勃发展的形势无疑宣告了国共合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就在这成功的表象下一种分裂与争斗的暗潮却己悄然地涌动, 并且FI 益凸显。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种成功不仅提出了一个让国共不能回避却又难以解答的命题一一谁是这次合作的真正领导者, 革命的发展方向由谁来决定? 而且还摧毁了合作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一一革命的困境, 再加上彼此在信仰上的差异, 从而使得双方更多地关注于对眼前革命成果的分享, 于是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因各自利益的得失而产生矛后和冲突便成为自然的结果。

2. 第三条道路的出场

国共争斗的事实, 一方面为中间路线的出场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为中间路线转化成现实创造了条件。具体地说: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仍然没有答案。虽然国共合作的出现和大革命的向前推进曾经使人们隐隐约约地感到革命之路正是民族未来与国家希望的托命所在, 但随着合作的最终破裂与党争的冲突频频, 又再次使一部分人们陷于歧路和彷惶之中, 因为他们在国共两党破裂后面临着如下的困惑:是不是以国共所走的道路作为自己回应历史命题的路径呢? 如果这样, 那么究竟是拥共呢? 还是挺国呢? 如果不这样, 那么又该如何呢? 是不是以比国更革命的姿态和立场力行到实践中? 还是走一条既超越国共革命路线又立足于其间的道路呢? 对此, 没有谁能给出肯定的回答。所以, 面对中国未来的去向, 那些对国共两党的主张和实践并不认同而滋生疑虑的人们在忧思与观望中不得不去探索其他的道路。

并且明珠党派对第三条道路的出现渠道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站在中间立场的民主党派,既不满意国民党一党专政,也不赞成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民主革命。他们想在国共两党两条道路之外,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希望走第三条道路。一方面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抗战和争取民主运动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有一定影响;另外一方面是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揭露美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尽力争取和团结各民主党派;而美蒋集团为孤立中共也在极力拉拢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对他们作出了一些让步。这种情况的出现使民主党派对

第三条道路持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且加大了第三条道路的影响力,是第三条道路一度盛况空前。

二、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目标

1. 救亡与建国

虽然说在中间路线的话语系统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与主张, 其中有些甚 至是相互矛盾和对立, 但鉴于其本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 以及身处国共相争的现 实, 从而不难发现在它这些相异的观点和主张中, 都基本上围绕着一个相同的政 治目的 救亡与建国。

2. 民主与自由

对中间路线来说, 其政治理念有很多, 如民主、自由、宪政、法治、平等、 人权、理性等, 但民主与自由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理念, 因为无论是中间派人士 在言说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中, 还是在针挖时弊品评现实的话语中, 民主与自由 都是其基本的主题, 而且宪政、法治、平等、人权、理性等理念也大体上围绕着 它们而展开。

3. 其他主张:

第三条道路要建立的国家有这样几个特点:国会制;内阁制;地方自治制;司法独立;确认私有财产;强调民主自由等,也就是说要“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总而言之就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第三条道路提倡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赞同用和平的方法来改变国民党蒋介石的政权,通过改良的方法使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取代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统治。如民盟主席张澜就说“我一直在劝国民党改良,不是要革命”。施复亮也说:“改良的道路是今天中国一切中间派要走的道路,因为中间派在政治上是改良派”。

三、第三条道路的历史作用

1. 第三条道路作为当时中间派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主张走第三条道路的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国统区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知识分子;一部分是追随或参加过革命的人,由于缺乏坚定的革命意志,从革命队伍中游离出来,但又不甘心依附于国民党;一部分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阵营中的失意派或不满派,他们投身于中间阵营是为了窥测风向,以便待时、待价而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时,他们就原形毕露,立即缩回反动营垒。

2. 应该说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次要的。从时间的推移来说,从抗战结束到1947年上半年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1947年下半年起消极作用是主要的甚至滑向反动阵营一边了。抗战结束到1946年6月,中间派要求和平民主,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要求美军撤出中国等,和中共的反帝反封纲领除过革命的彻底性和建国目标不同外,基本相一致。因此他们在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团结教育广大人民,促进旧政协的召开,迫使国民党签订停战协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们坚持政协决议,反对内战,抵制“国大”,积极作用仍是主要的。但从1947年下半年起,人民革命力量由弱变强,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国民党则加紧了对民主党派的威胁和压迫,这时大多数对第三条道路抱有幻想的人逐渐清醒过来,认清了方向,不仅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行动上也“一边倒”,倒向新民主主义阵营一边。

四、第三条道路的破产

综观中间路线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是因时而来, 随时而去; 即便期间它为中

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主张, 但仍避免不了淡入到岁

月风尘之中的结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同时大规模迫害民主进步力量。7月先后杀害李公朴和闻一多;10月召开“国大”;10月底悍然宣布解散民盟,对民主党派进行全面迫害。国民党的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从反面教育了中间派,使得各民主党派毅然与中共采取一致立场,坚决反对,从而使国民党在政治上空前的孤立。

与国民党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中共一贯热情帮助和支持民主党派并且帮助民主党派总结第三条道路的经验,鼓励民主党派勇敢地抛弃中间路线。

民主党派抛弃第三条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国民党对民主党派的迫害,使第三条道路在实践中不断碰壁;另一方面是由于形势的发展,国名党统治集团的迅速崩溃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在此种局势下,第三条道路的实现已经失去了基础,可行性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和帮助也使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人放弃了对第三条道路的坚持,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两条道路决战的关键时刻,中间派的分化是必然的。大多数民主党派毅然抛弃了第三条道路。如1948年1月民盟制定了联共反蒋的政治路线,这是民主党派抛弃第三条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第三条道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基本宣告破产。

五、启示和当代建设意义

解读史使人明智,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三条道路,从盛况空前到最终破产,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和对当代的建设是非常深刻的。

1. 政治的启示

第三条道路的迅速破产表明:要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行不通的。这不仅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允许,日益强大的中国无产阶级也不允许。

第三条道路的迅速破产,中间派的迅速分化,大部分人加入到人民革命队伍中来的事实表明:在当时中国的统治形势下,改良主义行不通。从那拉氏到袁世凯再到蒋介石,没有一个人允许别人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改变其统治。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一面,但其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使其不可能成为强大的、独立的革命力量,更不可能担当革命的领导责任。

2. 对当代的意义

我们今天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将是个长期、复杂和艰辛的历史过程。

参 考 文 献

[1]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7.

[2]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一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67.

[3]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2.

[4]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16.

[5] 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76.


相关内容

  •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13-10-26 09:20 来源:解放日报 我有话说有7人参与 作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院院长 李君如 编者按:本文为李君如研究员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论坛上的演讲 思想者小传 李君如,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现为中国浦东干部 ...

  • 复兴之路主要内容
  • 千年局变 1900甲午战争失败五年后,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8个国家的旗帜.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了. 19010907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政 1911责任内阁,由满族大 ...

  •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 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2009年03月18日 11:18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 论5条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国与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兴起了一场维新运动.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把日本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明治维新&qu ...

  • 历史辨析题
  • 1.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参考答案:错误 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 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失败,不仅仅因为武器装备的落后, ...

  •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及探讨
  • 壶公评论发表于2009-02-14 10:58:26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 ...

  • 张东荪:书生问政的风雨历程
  • 张东荪(1886―1973),本名万田,字圣心,浙江省钱塘县人,民国时期著名政论家,曾任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内务府秘书.抗战期间他以燕京大学教授身份为中共地下党输送情报.药品,遭日本宪兵逮捕.解放战争时期,他出面调解,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然而,晚年的张东荪由于坚持"中间路线&qu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编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一.教学简况 1.章节标题:中篇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授课对象:大学本科学生 3.学时安排:2学时 4.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概述.分析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外部条件变化.所呈现的内部状况特征和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焦点,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时期的基本历 ...

  •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美版)
  • 1. 如何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解答: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怎样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解答:(1)近代中国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 ...

  • 甲午战争研究之新进展
  • 甲午战争研究之新进展 今年是甲午战争110周年.甲午战争一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随着大批史料的发掘.整理,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关于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问题 甲午战争的结局,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丁伟志认为,甲午之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