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原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 詹国枢
和文章打了一辈子交道,经常写文章,也经常看别人写的文章。若问,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呢?我以为,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一向不喜欢看,有时勉强看上一两段,实在看不下去,扔在一边,再也不看。
其一,假。
文章的基本要义是真,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或者,以真实的事实作为依据,讲述一个真实的道理,简称真理。如果一篇文章不说真话,老说假话,甚至通篇都是假话。这样的文章,写来有什么意义,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会有人看呢?
举例说吧,一篇散文,记述某件有意思的事情,并由此而生发出一些有意义的感慨。如果所记述的事情并不真实,所抒发的感慨也言不由衷,假模假式。这样的文章,能打动人吗?能给人以启发吗?当然不能。又如,一篇评论,其立论并不为作者所赞同,甚至很不赞同,但是,领导布置下来,不得不写,勉强交差。这样的文章,一看就很假,很做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去说服别人?
有人问,什么是好文章?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呢?依我看,很简单,凡是最真实、最有真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只要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文章,就能写出好文章。人民日报一位同事告诉我,编辑部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某驻地记者给编辑部写来稿子,同时,附有一信,谈此稿采写过程和自己感受。值班编委看后,枪毙了稿子,用了那封信,见报以后,效果很好。为什么?因为稿子端着架子,写得比较生硬,也比较假,而信却非常真实,写出了记者的真情实感,所以,非常动人。
其二,大。
写文章的人,一般有个毛病,喜欢写大文章,说大故事,讲大道理。以为这样,文章才会有分量,写出来才有意思。其实,这是一大误区。大文章,太大,太长,人们一般没时间读,也读不下去。大故事,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无关,人们不一定感兴趣。大道理,人们听得太多,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听烦了,不相信,因而也不愿意听了。
常言,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大,总是由小累积而成。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某些人某些事而受到感动,会因听到某些道理而心里有所触动。仔细想想,这些人和事,一般不都是小人物、小故事吗?而让我们内心有所触动的道理,也一定是具体而微的“小”道理。笔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总编时,曾与一些海外华人华侨交谈,他们告诉我,你们的报纸常常喜欢讲一些大道理,报道中国的宏观形势如何如何好,可不可以具体介绍一些中国最底层的百姓,让我们通过他们了解最真实的中国呢?受其启发,我们在报纸开辟了《微观中国》专版,先后刊登了“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我在工地当民工”、“我在新疆收棉花”等纪实性文章,专门报道生活在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情况,效果非常好。
其三,空。
真理都是具体的,这话说得很对。空谈大道理的文章,没有具体事例的文章,不但不会吸引人,也很难说服人。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去听某领导或某专家作报告,从头听到尾,每一句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每一句都很空,既无具体实例,又不联系实际 ,这样的报告,或许讲起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听起来头头是道,句句在理,但听完一句也记不住,没几天全忘了。啥原因?因为太空,太泛,记不住,也没法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要去瑞典领奖,还要在现场发表演说,这是件大事情。依我们的想法,这么大一场面,这么隆重一盛典,莫言一定会发表多年悟出来的深刻感想,谈一些颇有深度的大道理。然而没有。他的通篇演讲,虽然好几千字,但全是在讲故事,讲一个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非常具体,也非常感人!讲没有讲道理呢?当然也讲了,听完这些故事,道理全在其中了。
当前,人们都在说要改文风。文章最忌“假、大、空”。此话说了多年,确实切中要害。我以为,要改文风,请从“假、大、空”改起!
人民日报社原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 詹国枢
和文章打了一辈子交道,经常写文章,也经常看别人写的文章。若问,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什么样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呢?我以为,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之一的文章,就不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我一向不喜欢看,有时勉强看上一两段,实在看不下去,扔在一边,再也不看。
其一,假。
文章的基本要义是真,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或者,以真实的事实作为依据,讲述一个真实的道理,简称真理。如果一篇文章不说真话,老说假话,甚至通篇都是假话。这样的文章,写来有什么意义,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会有人看呢?
举例说吧,一篇散文,记述某件有意思的事情,并由此而生发出一些有意义的感慨。如果所记述的事情并不真实,所抒发的感慨也言不由衷,假模假式。这样的文章,能打动人吗?能给人以启发吗?当然不能。又如,一篇评论,其立论并不为作者所赞同,甚至很不赞同,但是,领导布置下来,不得不写,勉强交差。这样的文章,一看就很假,很做作,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怎么去说服别人?
有人问,什么是好文章?怎么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呢?依我看,很简单,凡是最真实、最有真情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只要带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写文章,就能写出好文章。人民日报一位同事告诉我,编辑部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某驻地记者给编辑部写来稿子,同时,附有一信,谈此稿采写过程和自己感受。值班编委看后,枪毙了稿子,用了那封信,见报以后,效果很好。为什么?因为稿子端着架子,写得比较生硬,也比较假,而信却非常真实,写出了记者的真情实感,所以,非常动人。
其二,大。
写文章的人,一般有个毛病,喜欢写大文章,说大故事,讲大道理。以为这样,文章才会有分量,写出来才有意思。其实,这是一大误区。大文章,太大,太长,人们一般没时间读,也读不下去。大故事,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无关,人们不一定感兴趣。大道理,人们听得太多,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听烦了,不相信,因而也不愿意听了。
常言,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大,总是由小累积而成。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因某些人某些事而受到感动,会因听到某些道理而心里有所触动。仔细想想,这些人和事,一般不都是小人物、小故事吗?而让我们内心有所触动的道理,也一定是具体而微的“小”道理。笔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当总编时,曾与一些海外华人华侨交谈,他们告诉我,你们的报纸常常喜欢讲一些大道理,报道中国的宏观形势如何如何好,可不可以具体介绍一些中国最底层的百姓,让我们通过他们了解最真实的中国呢?受其启发,我们在报纸开辟了《微观中国》专版,先后刊登了“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我在工地当民工”、“我在新疆收棉花”等纪实性文章,专门报道生活在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情况,效果非常好。
其三,空。
真理都是具体的,这话说得很对。空谈大道理的文章,没有具体事例的文章,不但不会吸引人,也很难说服人。人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去听某领导或某专家作报告,从头听到尾,每一句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每一句都很空,既无具体实例,又不联系实际 ,这样的报告,或许讲起来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听起来头头是道,句句在理,但听完一句也记不住,没几天全忘了。啥原因?因为太空,太泛,记不住,也没法记。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要去瑞典领奖,还要在现场发表演说,这是件大事情。依我们的想法,这么大一场面,这么隆重一盛典,莫言一定会发表多年悟出来的深刻感想,谈一些颇有深度的大道理。然而没有。他的通篇演讲,虽然好几千字,但全是在讲故事,讲一个一个关于他母亲的故事,非常具体,也非常感人!讲没有讲道理呢?当然也讲了,听完这些故事,道理全在其中了。
当前,人们都在说要改文风。文章最忌“假、大、空”。此话说了多年,确实切中要害。我以为,要改文风,请从“假、大、空”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