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小国寡民_思想探析_赖怡静

2012年第19期总第165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19,2012SerialNo.165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赖怡静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摘要: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我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

[1]

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的生命,不轻易冒险向远处迁徙;人们不出远门,虽有车辆和船只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却没有必要去乘坐;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所以虽有兵器铠甲等暴力用具,却派不上用场;人们的生活简单淳朴,不需要高深的文化知识,仅用祖先们用过的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就够了;人们有甘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看得见,连鸡鸣犬吠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们彼此间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简直是一首和谐美妙的田园诗,一个充满和平与欢乐的桃花源。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二、进步抑或倒退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写下一篇著名的《桃花源记》,构想出一个没有战乱,没有罪恶和痛苦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对陶渊明寄予了无限地同情,对他的世外桃源给以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具有进步意义。而对老子的“小国寡民”,人们的评价却相当苛刻,非议颇多,不少人严厉地批评老子是站在没落阶级的立场上,企图使历史倒退回原始社会的时代。笔者认为,这其中有许多误解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老子的“小国寡民”并不是指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名退实进,寓进于退。

1.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没有国家和政府,老子的理想社会却不是这样。老子并非无政府主义者,在他的理想社会中,仍然有“国”,如“小国”“邻国”、。既然有国,就必然有政府和统治者、治理者,不过代表这个政府的是理想的统治者———“圣人”而已。圣人实行的是理想的政治,老子称之为“至治之极”即彻底的无为而治,不过多地干涉老百姓,正如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关系就象天道与万物之间的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抑或是怎样的社会?我们需要《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作一番仔细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

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放弃先进的工具而定的片面性。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

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然而,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绵延长存,是有其内在强大生命力的。如果我们不偏执于字面表达,而是结合社会发展来观察,就会发现道家的很多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会迸发出新的光芒。下面我们试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以新的眼光给这一章以新的诠释。

在老子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国土狭小,人民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先进器具,却并不使用;人们爱惜自己

收稿日期:2012-03-18

作者简介:赖怡静(1988-),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54—

[2]

关系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二是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工具极为落后,老子的理想社会却不是这样。在理想社会“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这里首先肯中,

“有”,人们并不是过着原始那种可怜的生活,什伯之定的是

器、甲兵、舟舆等物质文明还是有的,而“不用”,也不是甘愿丢弃,而是在于它们的用途,不是用于战争,而是为百姓的和他并非摒弃一切文明发展所带平生活服务,直接否定了战争。“消极”态度,源于他对物质进来的物质进步,他对先进工具的步伴生的战争践踏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反感。在他看来,“什伯之器”(“利器”)固然可以制造出大量的“奇物”来丰富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刺激人们的机心和贪欲,引起争斗攘夺,使得大家不得安宁,也使得贫者愈贫。因而尤其运用利器和机巧增加财富,不如将什伯之器之不用,复结绳而用之,以保持民风的淳朴和社会的安宁。这一切也是不能和原始社会同日而语的。因而,与其说老子的“小国寡民”所描绘的是对原始社会的复归,不如说是对原始社会的扬弃,即抛弃其生产落后的一面,留取天真古朴自然的一面。

3.在老子向往的人间乐土里,“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

[3]

而不复求也”,没有战争杀戮,没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荣,

三、当代社会条件下“小国寡民”的积极意义

1.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的分支,同样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因素。回归自然也许是近年来人们谈论的最响亮话题之一,它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居住环境的选择到日常饮食的喜好以至到大的政策的实施,崇尚自然成了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自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人们在追求与自然的合一。这个时候回过头去看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描述,无疑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小国寡民”描绘了一个丰裕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境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富足,有先进的机械器具而不妄加利用;社会风气安定,人民品格良善,人和自然和谐相融;提倡简朴适宜的生活,提倡少私寡欲,提倡知足常乐。在这样的生活境界里,人们适宜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因而不存在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样的社会有利于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纯朴安定的社会风气,人们相互没有物质利益的竞争,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际关系也就相应地简化。

2.“小国寡民”与人口控制。当代社会,人口问题已成了最大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全球人口几乎一直在直线增长,人口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压力。当人类处在“人满为患”的危机时刻,再回过头来看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我们不能不为先哲深远的思维和明智的见解所折服。“小国寡民”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克服人口数量和自然资源相互消长用现在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人类自身更长远的存在和发展。眼光去看,也就是说,人口的发展必须同经济、资源、环境相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才能保护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人类自从进入20世纪,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乱,大量的社会财认为战乱是社会不安定的源由。富毁于战火。老子反对战争,

因此,他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31“兵者不祥之器,

章)老子认为,武器装备主要是为防范于未然,不到不得已而不用,此谓“小国寡民”章中“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社会需要发展,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如果人类真的能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并最大可能地杜绝战争,必然会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环境。

基于上述理解,“小国寡民”并非人们以往所认为的是道家遁世主义反社会进化的表现,而是老子对理想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描述,是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类应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蓝图,是对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思索。

有苛政压迫,人们丰衣足食,怎么会与原始社会同日而语呢?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对自然的恐惧,人们的生活不只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顺其自然,自得其化,生活简单淳朴,没有烦琐的礼乐仁义,以追求质朴的生活为其本真。在老子的理想国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似乎是落后、闭塞、不求进步、究其本质,然而他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保守落后、固步自封的小圈子,其理想国恰恰是没有战争和徭役的写照,完全是一幅安乐图。这并非是回到昔日的原始落后的状态,而是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憧憬,在这里人们的衣“乐其俗”便是精神文明的佳境。只有食住行都得以满足,而丰衣足食、和平安定,人们才可以不相往来。他的“不相往来”并不能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绝交,其实,人与人之间并非一切往来的社会关系都是必要的与幸福的,而老子看到的“往来”属于一种灾难性,战争把一些人驱赶到战场上去掠夺和屠杀另一些人。统治者的暴政,使人口大量逃亡,老子对“不社会的憧憬,正是对和平的呼唤,对个体的人摆脱政相往来”

府剥削干扰欲求独立的呼唤。这些绝非原始社会形态,所以,“这便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知其文

[4]

明,守其素朴”,是无为,是谓能之而不为。“这个社会已离野

蛮之境,而入文明初启之域,仍保存朴质淳厚之风,人各自食

[5]其力,过着和平的生活”。同时,在历史发展的未来,一个理

想的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也一定是符合老子理想的人间乐“小国寡民”思想正好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土。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老子.道德经[G]//诸子集成本(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3]苏辙.老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晓燕]

—255—

2012年第19期总第165期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No.19,2012SerialNo.165

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探析

赖怡静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小国寡民”并非像人们以往所理解的那样,是反社会发展、消极落后的表现,而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摘要:

在老子的治国思想中,看似原始落后的现象,实为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我的具体化,是本源的道的具体诠释。们不能用绝对的眼光来透视其内涵,而应进行系统辩证的分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小国寡民”思想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人口控制、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

关键词:“小国寡民”;自然;无为而治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254-02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君,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对于这一章,人们大都认为是老子思想中消极落后的一面,认

[1]

为“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对原始社会的向往”。

的生命,不轻易冒险向远处迁徙;人们不出远门,虽有车辆和船只等便利的交通工具却没有必要去乘坐;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所以虽有兵器铠甲等暴力用具,却派不上用场;人们的生活简单淳朴,不需要高深的文化知识,仅用祖先们用过的结绳记事的原始方法就够了;人们有甘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看得见,连鸡鸣犬吠之声都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们彼此间互不干扰,相安无事,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简直是一首和谐美妙的田园诗,一个充满和平与欢乐的桃花源。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重新再来解读“小国寡民”,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意义,远非“消极落后”所能概括,它实际上是老子对文明发展异化的超前思索,是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一种描绘。

二、进步抑或倒退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有感于当时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写下一篇著名的《桃花源记》,构想出一个没有战乱,没有罪恶和痛苦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对陶渊明寄予了无限地同情,对他的世外桃源给以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具有进步意义。而对老子的“小国寡民”,人们的评价却相当苛刻,非议颇多,不少人严厉地批评老子是站在没落阶级的立场上,企图使历史倒退回原始社会的时代。笔者认为,这其中有许多误解和值得商榷的地方,老子的“小国寡民”并不是指简单地退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名退实进,寓进于退。

1.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没有国家和政府,老子的理想社会却不是这样。老子并非无政府主义者,在他的理想社会中,仍然有“国”,如“小国”“邻国”、。既然有国,就必然有政府和统治者、治理者,不过代表这个政府的是理想的统治者———“圣人”而已。圣人实行的是理想的政治,老子称之为“至治之极”即彻底的无为而治,不过多地干涉老百姓,正如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关系就象天道与万物之间的

一、“小国寡民”思想的真实内涵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历史的倒退,消极的回归。这样的社会是否真是反动落后的?抑或是怎样的社会?我们需要《老子》一书充满智慧的作一番仔细的分析。需要强调的是,

辩证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在老子那里,有无、生死、刚柔、善恶、美丑、祸福等等相互对立的矛盾概念都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因此单从字面上理解是不能准确把握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所谓“正言若反”(78章)。

《老子》第八十章的内容,单从文字表述上看,的确有一放弃先进的工具而定的片面性。如果真的是弃绝先进文明,

不用,反对人类进步,无疑于开历史的倒车,将为文明所唾弃。然而,道家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绵延长存,是有其内在强大生命力的。如果我们不偏执于字面表达,而是结合社会发展来观察,就会发现道家的很多思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会迸发出新的光芒。下面我们试着在新的时代条件以新的眼光给这一章以新的诠释。

在老子构想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国土狭小,人民稀少;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先进器具,却并不使用;人们爱惜自己

收稿日期:2012-03-18

作者简介:赖怡静(1988-),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54—

[2]

关系那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2.原始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二是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生产工具极为落后,老子的理想社会却不是这样。在理想社会“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这里首先肯中,

“有”,人们并不是过着原始那种可怜的生活,什伯之定的是

器、甲兵、舟舆等物质文明还是有的,而“不用”,也不是甘愿丢弃,而是在于它们的用途,不是用于战争,而是为百姓的和他并非摒弃一切文明发展所带平生活服务,直接否定了战争。“消极”态度,源于他对物质进来的物质进步,他对先进工具的步伴生的战争践踏人类文明的深切忧虑和反感。在他看来,“什伯之器”(“利器”)固然可以制造出大量的“奇物”来丰富一部分人的物质生活,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刺激人们的机心和贪欲,引起争斗攘夺,使得大家不得安宁,也使得贫者愈贫。因而尤其运用利器和机巧增加财富,不如将什伯之器之不用,复结绳而用之,以保持民风的淳朴和社会的安宁。这一切也是不能和原始社会同日而语的。因而,与其说老子的“小国寡民”所描绘的是对原始社会的复归,不如说是对原始社会的扬弃,即抛弃其生产落后的一面,留取天真古朴自然的一面。

3.在老子向往的人间乐土里,“内足而外无所慕,故以其

[3]

而不复求也”,没有战争杀戮,没所有为美。以其所处为荣,

三、当代社会条件下“小国寡民”的积极意义

1.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小国寡民”作为老子思想的分支,同样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因素。回归自然也许是近年来人们谈论的最响亮话题之一,它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居住环境的选择到日常饮食的喜好以至到大的政策的实施,崇尚自然成了人们孜孜追求的目标,自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人们在追求与自然的合一。这个时候回过头去看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描述,无疑会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小国寡民”描绘了一个丰裕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美好生活境界。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富足,有先进的机械器具而不妄加利用;社会风气安定,人民品格良善,人和自然和谐相融;提倡简朴适宜的生活,提倡少私寡欲,提倡知足常乐。在这样的生活境界里,人们适宜地利用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因而不存在人和自然的矛盾,这样的社会有利于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纯朴安定的社会风气,人们相互没有物质利益的竞争,各“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人际关系也就相应地简化。

2.“小国寡民”与人口控制。当代社会,人口问题已成了最大的问题。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全球人口几乎一直在直线增长,人口膨胀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压力。当人类处在“人满为患”的危机时刻,再回过头来看老子“小国寡民”思想,我们不能不为先哲深远的思维和明智的见解所折服。“小国寡民”的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克服人口数量和自然资源相互消长用现在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人类自身更长远的存在和发展。眼光去看,也就是说,人口的发展必须同经济、资源、环境相结合,统筹安排,合理利用,才能保护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3.弃绝战争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人类自从进入20世纪,已经经历了两次灾难深重的世界大战,先后有几十个国家卷入战争,几千万人死于战乱,大量的社会财认为战乱是社会不安定的源由。富毁于战火。老子反对战争,

因此,他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31“兵者不祥之器,

章)老子认为,武器装备主要是为防范于未然,不到不得已而不用,此谓“小国寡民”章中“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社会需要发展,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求得更好的发展,如果人类真的能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并最大可能地杜绝战争,必然会为人类的生存创造更好的环境。

基于上述理解,“小国寡民”并非人们以往所认为的是道家遁世主义反社会进化的表现,而是老子对理想社会管理模式的一种描述,是从哲学的高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人类应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蓝图,是对人类文明弊端的深刻思索。

有苛政压迫,人们丰衣足食,怎么会与原始社会同日而语呢?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对自然的恐惧,人们的生活不只是上天的恩赐,而是顺其自然,自得其化,生活简单淳朴,没有烦琐的礼乐仁义,以追求质朴的生活为其本真。在老子的理想国里,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似乎是落后、闭塞、不求进步、究其本质,然而他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保守落后、固步自封的小圈子,其理想国恰恰是没有战争和徭役的写照,完全是一幅安乐图。这并非是回到昔日的原始落后的状态,而是对未来美好理想的憧憬,在这里人们的衣“乐其俗”便是精神文明的佳境。只有食住行都得以满足,而丰衣足食、和平安定,人们才可以不相往来。他的“不相往来”并不能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绝交,其实,人与人之间并非一切往来的社会关系都是必要的与幸福的,而老子看到的“往来”属于一种灾难性,战争把一些人驱赶到战场上去掠夺和屠杀另一些人。统治者的暴政,使人口大量逃亡,老子对“不社会的憧憬,正是对和平的呼唤,对个体的人摆脱政相往来”

府剥削干扰欲求独立的呼唤。这些绝非原始社会形态,所以,“这便是一个原始社会,用老子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知其文

[4]

明,守其素朴”,是无为,是谓能之而不为。“这个社会已离野

蛮之境,而入文明初启之域,仍保存朴质淳厚之风,人各自食

[5]其力,过着和平的生活”。同时,在历史发展的未来,一个理

想的美好的人类文明社会,也一定是符合老子理想的人间乐“小国寡民”思想正好是历史前进的方向。土。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老子.道德经[G]//诸子集成本(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3]苏辙.老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晓燕]

—255—


相关内容

  •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 从"小国寡民"探析老子的社会理想 作者:孙洁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6期 摘 要: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描述历来被认为是他对社会理想的集中阐释,"小国寡民"既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他针对广士众民的社会现 ...

  • 道德_乌托邦_老子的_小国寡民_思想_韩小飞
  • 2013年第8期总第249期 文化论坛 道德"乌托邦"---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韩小飞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小国寡民"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在对国家规模的控制,处理对 ...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人
  • <老子>第八十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象. < ...

  • 浅析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
  • 摘要:"小国寡民"一词出现在<道德经>的第八十章.老子通过它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小国寡民"的这一社会结构是老子所推崇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不过这一观点历来也备受争议.小国寡民虽说是一种理想型的自然社会状态,但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治理模式 ...

  • 略论老子的"小国寡民"之梦
  • 摘  要:先秦思想家对于理想社会的建构体现着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政治思想的诉求.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在春秋末年阶级改革带来巨大社会落差的背景之下提出的政治愿景.虽然老子的这一社会构想历来被认为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是其基于道家思想而对社会现实进行的理性否定,以及其对社会 ...

  • 在先秦诸子中
  • 在先秦诸子中,最擅于思辨的莫过于老子与庄子了.<老子>一书十分重要,他提出了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即"道".想必"道"这个词早已有之,但将其抽象为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则是前无古人的.对于老子与庄子的异同,这是一个难题.首先,老子的思想比较明子,但< ...

  •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西北大学 张艳芳 老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以"道"为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法自然",主张自然无为:轻物重生.先秦道家主要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及黄老学派等.不同的学派思想重心不同,有的偏于治国,有的偏 ...

  • 陶渊明_桃花源_社会理想新论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AnshanTeachersCollege2000203,2(1):21-28 文学・艺术 陶渊明"桃花源"社会理想新论 刘 刚 (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鞍山114005) 摘 要:陶渊明在长期的田园生活和躬耕实践中,,---桃花 源.在他的 ...

  •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
  •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