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演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掌握的工作方法,既然是方法,就有学问和技巧可言,运用的效果也就有优劣之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报告台下掌声频传而有的却引来嘈杂声一片的原因。如何使报告具有吸引力呢?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撇开你是领导,来个换位思考,感情投入莫少,因人而讲最好。
所谓“撇开你是领导”,是指作报告者本人无论是哪一级领导干部,无论是有多高学问,首先要把自己摆在和听众相平等的位置上,切忌居高临下,以领导者,教育者自居,更不能带有“我是来给你们讲话的,怎样讲是我的权利,认真听是你们的义务。”的心理情绪,正确的关系是:认真讲好是报告者的义务,听不听是对方的权利,只要报告人尽心尽力,充分准备,尽到了义务,听众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的。作报告和中小学教师讲课不一样,听众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报告者,成熟感和自尊感驱驶他们喜欢报告者以商量讨论的口气讲话,而不喜欢那些放不下领导架子,板着面孔训人的报告者。
“来个换位思考”,是指领导们在作报告时,要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多问几个“假如我是台下听众,会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这样和听众换个位置来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自己的心首先掏出来,才能抓住听众的心,他们才会理解和欢迎报告的内容,承认作报告者的劳动。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就包含有这个道理。有个单位的群众平价他们的一位领导干部:“不怕他照本念经,就怕他临时补充。”说他正式报告稿子,还能掌握时间,如果离稿子即席讲话,就东拉西扯,像是山海关看长城----有头无尾。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体贴听众,不了解听众心理的领导,他们的报告效果肯定不会好。
作报告也要讲感情投资,这就要求报告者首先在态度上要平易近人,把听众当成自家人,知心人,既然是自家,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少用“你们”“我们”,多用“咱们”“大家”,而感情首先表现语气上。有样一种听讲现象:当报告人用命令的口气说“这个问题很重要,请你们记住它”时,真正动笔做记录人并不多,而改用“哪位同志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记下来”的语气,做笔记的人反而增多,个别一时没听清的还要问问左邻右舍,可见语气的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话的声调,常言说有理不在声高。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就包含潜入夜、和风细雨要比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容易被人接受的哲理。
因人而讲,就是要区别听众对象来调整报告内容,切忌千人同调,万众一腔。同样是讲农村经济政策,给行政村村长和党支部书记讲就要多举农民企业家的例子,多介绍倪振亮、许振中,史来贺等形象,多联系致富信息,他们听起来就有味过瘾。给乡局级干部讲,就要侧重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如果不注意听众的特点,一味的卖片子、耍噱头、编顺口溜,自以为很吸引人,而恰恰适得其反,倒听众胃口。一位来自省里的权威人士给某县干部做形势报告,当他讲干部作风时,形容当前一些干部是:喝酒一斤二斤不醉;跳舞三场四场不累;打牌五夜六夜不睡。在场的多是县里乡局级基层干部,听了非常反感,有个乡长反映:我们乡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有时间去玩,谁见过舞厅里什么摆式。结果在讨论时,各小组都对这场报告议论纷纷,一个报告因几句话砸了锅。
陈毅元帅说过:“我一个月拿400元工资,就是要我开口讲话。”这句话说出了讲话、作报告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不能说报告作得好就一定是好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却实在应该是作报告的行家
报告,是演讲的一种具体形式,是领导干部都必须掌握的工作方法,既然是方法,就有学问和技巧可言,运用的效果也就有优劣之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报告台下掌声频传而有的却引来嘈杂声一片的原因。如何使报告具有吸引力呢?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撇开你是领导,来个换位思考,感情投入莫少,因人而讲最好。
所谓“撇开你是领导”,是指作报告者本人无论是哪一级领导干部,无论是有多高学问,首先要把自己摆在和听众相平等的位置上,切忌居高临下,以领导者,教育者自居,更不能带有“我是来给你们讲话的,怎样讲是我的权利,认真听是你们的义务。”的心理情绪,正确的关系是:认真讲好是报告者的义务,听不听是对方的权利,只要报告人尽心尽力,充分准备,尽到了义务,听众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应该享受的权利的。作报告和中小学教师讲课不一样,听众都是成年人,他们都有一定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超过报告者,成熟感和自尊感驱驶他们喜欢报告者以商量讨论的口气讲话,而不喜欢那些放不下领导架子,板着面孔训人的报告者。
“来个换位思考”,是指领导们在作报告时,要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多问几个“假如我是台下听众,会有什么要求和意见?”这样和听众换个位置来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把自己的心首先掏出来,才能抓住听众的心,他们才会理解和欢迎报告的内容,承认作报告者的劳动。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就包含有这个道理。有个单位的群众平价他们的一位领导干部:“不怕他照本念经,就怕他临时补充。”说他正式报告稿子,还能掌握时间,如果离稿子即席讲话,就东拉西扯,像是山海关看长城----有头无尾。这实际上是一种不体贴听众,不了解听众心理的领导,他们的报告效果肯定不会好。
作报告也要讲感情投资,这就要求报告者首先在态度上要平易近人,把听众当成自家人,知心人,既然是自家,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少用“你们”“我们”,多用“咱们”“大家”,而感情首先表现语气上。有样一种听讲现象:当报告人用命令的口气说“这个问题很重要,请你们记住它”时,真正动笔做记录人并不多,而改用“哪位同志对这个问题有兴趣,可以记下来”的语气,做笔记的人反而增多,个别一时没听清的还要问问左邻右舍,可见语气的重要。其次要注意讲话的声调,常言说有理不在声高。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就包含潜入夜、和风细雨要比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容易被人接受的哲理。
因人而讲,就是要区别听众对象来调整报告内容,切忌千人同调,万众一腔。同样是讲农村经济政策,给行政村村长和党支部书记讲就要多举农民企业家的例子,多介绍倪振亮、许振中,史来贺等形象,多联系致富信息,他们听起来就有味过瘾。给乡局级干部讲,就要侧重科学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如果不注意听众的特点,一味的卖片子、耍噱头、编顺口溜,自以为很吸引人,而恰恰适得其反,倒听众胃口。一位来自省里的权威人士给某县干部做形势报告,当他讲干部作风时,形容当前一些干部是:喝酒一斤二斤不醉;跳舞三场四场不累;打牌五夜六夜不睡。在场的多是县里乡局级基层干部,听了非常反感,有个乡长反映:我们乡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哪有时间去玩,谁见过舞厅里什么摆式。结果在讨论时,各小组都对这场报告议论纷纷,一个报告因几句话砸了锅。
陈毅元帅说过:“我一个月拿400元工资,就是要我开口讲话。”这句话说出了讲话、作报告在领导干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我们不能说报告作得好就一定是好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却实在应该是作报告的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