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出来的美丽--[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错出来的美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水鱼

苏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全文仅84字),精致如一株花。有根,有茎,有叶,有花。根,即文章的背景部分。文字中能透出的信息是“闲”。茎,即流畅的叙述线条。文章开头交代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接着叙述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然后交待路线,“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叶,即文中巧妙的铺垫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精用的字词上,如“月色入户”的“入”,“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寻张怀民”的“寻”。花,即文章的华彩部分,这是以一个整段推出的精粹比喻句。如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于这个句子,人们一般是从比喻的角度去品味欣赏它的美丽。但我们可以从更美的角度来欣赏它。这就是“移情”的手法或者说是移情作用。

你看,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有作者的一个错觉在里面。那就是明明是绿竹和翠柏于月光里投在地上的倒影,因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和心情,作者竟把它当作是藻、荇等水草在水里浮动。但正是因为这一错觉的产生,才使作者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体验。作者将这种独特的美感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便构成了上面这副谐和的美妙意境。这种因为错觉而产生的美感体验在艺术表现上称为移情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移情作用,它又有些什么特征呢?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里有一段精湛的描述也许能启发你对于它的认识: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峰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便觉得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这里,朱光潜强调“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既以我的性格灌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这当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

在本文里,还有一个移情作用的明显的例子,是“月色入户”一句。月色是一个客观的物象,它可以照得进来家里来,可以射入家里来,但作者在此着一“入”字后则境界大变,这一字的介入,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在这里,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意味。作者同类表达的诗句还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的“转” “低”“照”的主语都是月,是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门,低低地射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无眠的人儿。

那么,苏轼为什么对“月”这个意象情有独钟,这种移情作用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来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正如陶渊明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能看到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痴爱梅花,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看到了隐者的高标。同样,苏轼喜欢写月善于写月,因为他在“月”的意象中凝着自己的痴心追求,他以“月”为知己者也。苏轼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被贬,忠心难酬,无以为遣,他的繁复心事以月为倾诉对象,自然与月心心相印,这一点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此句暗含作者欣然应约之意,作者好像听得见月亮的邀请,他好像就要与月亮进行潜心交流——他已把月当久违的朋友了。可不是吗?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文章的经典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是在描画竹柏影吗?非也,一切都在为写月色服务,月色美妙如何?“如积水空明”,意谓像积水充满了院落般清澈透明。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他的“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的追问,那时,他也是站在这样一个月色融融的院落里举杯问月的吧。

月入得户来邀人,人举杯邀月赏月赞月,物我两忘,浑然不觉,错得何其美丽!

错出来的美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移情作用

水鱼

苏试《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精致的小散文(全文仅84字),精致如一株花。有根,有茎,有叶,有花。根,即文章的背景部分。文字中能透出的信息是“闲”。茎,即流畅的叙述线条。文章开头交代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接着叙述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然后交待路线,“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赏月。叶,即文中巧妙的铺垫部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精用的字词上,如“月色入户”的“入”,“欣然起行”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寻张怀民”的“寻”。花,即文章的华彩部分,这是以一个整段推出的精粹比喻句。如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于这个句子,人们一般是从比喻的角度去品味欣赏它的美丽。但我们可以从更美的角度来欣赏它。这就是“移情”的手法或者说是移情作用。

你看,在这段叙述文字中,有作者的一个错觉在里面。那就是明明是绿竹和翠柏于月光里投在地上的倒影,因为某种特定的场景和心情,作者竟把它当作是藻、荇等水草在水里浮动。但正是因为这一错觉的产生,才使作者产生了独特的美感体验。作者将这种独特的美感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便构成了上面这副谐和的美妙意境。这种因为错觉而产生的美感体验在艺术表现上称为移情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移情作用,它又有些什么特征呢?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里有一段精湛的描述也许能启发你对于它的认识:

在聚精会神的观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峰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便觉得慷慨淋漓。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这里,朱光潜强调“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既以我的性格灌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引于我,这当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

在本文里,还有一个移情作用的明显的例子,是“月色入户”一句。月色是一个客观的物象,它可以照得进来家里来,可以射入家里来,但作者在此着一“入”字后则境界大变,这一字的介入,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在这里,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的意味。作者同类表达的诗句还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里的“转” “低”“照”的主语都是月,是月亮转过朱红色的门,低低地射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无眠的人儿。

那么,苏轼为什么对“月”这个意象情有独钟,这种移情作用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一般来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情密切相关。正如陶渊明爱菊,因为他在傲霜残枝能看到孤臣的劲节,林和靖痴爱梅花,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看到了隐者的高标。同样,苏轼喜欢写月善于写月,因为他在“月”的意象中凝着自己的痴心追求,他以“月”为知己者也。苏轼一生仕途失意,长期被贬,忠心难酬,无以为遣,他的繁复心事以月为倾诉对象,自然与月心心相印,这一点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因“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此句暗含作者欣然应约之意,作者好像听得见月亮的邀请,他好像就要与月亮进行潜心交流——他已把月当久违的朋友了。可不是吗?我们回头再来看一下文章的经典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里是在描画竹柏影吗?非也,一切都在为写月色服务,月色美妙如何?“如积水空明”,意谓像积水充满了院落般清澈透明。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他的“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的追问,那时,他也是站在这样一个月色融融的院落里举杯问月的吧。

月入得户来邀人,人举杯邀月赏月赞月,物我两忘,浑然不觉,错得何其美丽!


相关内容

  • 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 三峡 1. 2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3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 ...

  •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实录
  •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王亚利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 ...

  • 朗读赏析体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 这部分是苏轼回归现实后的一种感慨 , 被贬的郁闷. 赏月 的欣 喜 , 统化 为心底 无 奈的诘 问与 呼告 ! 统 抓住 了 " 字也 就 闲" 充盈之时, 以心灵的视觉去观察. 审视. 思考眼前的景物细节, 说不定他们也能将 自 己情感的足迹印在这些景物上.固 抓住了 作者的 ...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 激情小野猪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 ...

  • 2011年中考文言文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 2011年中考文言文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吉林省·2011)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 ...

  •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 <记承天寺夜游>浏览题 1.本文选自<三苏全书>,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2.解词. 户 :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空旷澄澈. 藻荇:水草. ...

  •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中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都是写 ...

  •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
  •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 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 反思一: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堂题为<记承天寺夜游>,授课完毕后,我感慨颇深,感觉到自己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下面我就本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首先,我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够.整堂课没有什么生气,死气沉沉,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只有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几个学生在比较积极地回答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