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积累与运用教学的初探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要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的好词佳句转换成为自己的语言,做到长记于心、脱口而出,教师必须重视“积累”和“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小学生是记忆最佳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使之将积累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抓住课堂,积累运用语言。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用得精彩、优美的词语很多,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从课内积累开始,主要以词语、短句为主。积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切记以词解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朗读,加深印象,教给方法,引领学生积累,创设情境,活学活用。
1、朗读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如何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读的潜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对于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或名言警句,教师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我通过互动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了黄山的各种奇石,从而领悟了黄山巨石的奇特、有趣的特点。我觉得课文内容很有文才,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朗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于是,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熟悉课文;接着,让学生看图片,根据提示语进行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的作用。
2、书写中积累。
文本中有许多好词佳句、特殊短语及名言警句等,可以变换形式,调动兴趣,让学生自
主动笔积累语言,以丰富词汇、拓展知识。教学中,我将每课的听写词语检查变为“词语积累大比拼”,让学生自主写出从课文中学习、积累的词语短句;有时还组织学生进行生字扩词比赛,最后再以等级或打分的形式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积累的兴趣,还加强了书写训练。
3、说话、写作中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离开运用的积累终究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哪 怕孩子们读得再多,写得再好,如果没有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积累再多词汇也是徒劳徒劳无果的。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都会抽出两分钟的时间,以轮流的方式,请两至三名学生上台,将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做简单的说话训练;或是规定内容演讲、讲故事、说成语、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道的话题,文本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写作是运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安排学生续写,依据文本内容仿写句子,写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优化句段,充实内容。
二、 博览群书,积累运用语言。
《新课标》中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是有限的,光靠教材中的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光靠语文教材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孩子们从课外书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1、多读书,读好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多读书可以从兴趣入手。低段学生喜欢色彩亮丽、多图少 字的绘本,教师可以绘本中的图画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对于中高段学生,教师可提示书中内容或推荐书目,鼓励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如高年级可阅读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到圈点勾画、说说讲讲,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段等。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掌握读书积累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运用中需要老师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在读书时学写读书笔记,如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等;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
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续写文章的结局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做一个读书卡片, 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读书心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课外阅读进行独立的自读、自悟、自品、自赏、真真正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要学生积累的方法得当,读的积累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们对语言的独立理解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强化了课外积累,更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活动,运用所学。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是天马行空,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更要在日常的相互交流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实践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如好书推荐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现场口头作文等活动,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从课外读物中积累知识,实践中运用知识。
三、积累生活体验,运用语言。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日渐深切,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影响深刻。
1、善于发现,乐于记录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电视电影、看报纸、阅读书刊、参观一些展览、以及与人交流时,随时随地都可遇到好的词句。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提醒学生要做个有心人,可用一个小本子专门摘录名言名句、优美的词语、巧妙的修辞方法等。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
2、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生活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少,缺少生活的体验,更缺乏生活语言的积累。生活 处处皆学问。老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课余生活,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学习语言。当然也包括充实学生
在家庭中的生活。学生看得多,听得多,就会想得多,记得多。这样就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材料。
3、在生活中实践语言。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学校里可经常组织学生对话,例如:如 何招待客人、怎样走亲访友、怎样处理同学、邻里关系等等。让学生在“对话”中练习说话得体,在“对话”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智力竞赛、即兴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机智,赛中长知识,讲中练口才。在家庭生活中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听,内容不限,可以是学校、班级发生的,公交车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和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可以是趣事,可以是为某一事,俩人之间进行的争执、交流等。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实践、运用语言,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就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只积累而不会运 用,那就等于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积累与运用教学的初探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课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 要促使学生将课内外的好词佳句转换成为自己的语言,做到长记于心、脱口而出,教师必须重视“积累”和“运用”的训练,让学生多读多背,丰富学生的词语仓库,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小学生是记忆最佳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使之将积累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 抓住课堂,积累运用语言。
小学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用得精彩、优美的词语很多,首先要抓住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从课内积累开始,主要以词语、短句为主。积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切记以词解词,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帮助学生细细品味,反复朗读,加深印象,教给方法,引领学生积累,创设情境,活学活用。
1、朗读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如何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读的潜能,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对于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或名言警句,教师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生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我通过互动方式带领学生认识了黄山的各种奇石,从而领悟了黄山巨石的奇特、有趣的特点。我觉得课文内容很有文才,适合让学生朗读积累。朗读、背诵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于是,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熟悉课文;接着,让学生看图片,根据提示语进行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文本内容、发展语言的作用。
2、书写中积累。
文本中有许多好词佳句、特殊短语及名言警句等,可以变换形式,调动兴趣,让学生自
主动笔积累语言,以丰富词汇、拓展知识。教学中,我将每课的听写词语检查变为“词语积累大比拼”,让学生自主写出从课文中学习、积累的词语短句;有时还组织学生进行生字扩词比赛,最后再以等级或打分的形式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积累的兴趣,还加强了书写训练。
3、说话、写作中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离开运用的积累终究是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哪 怕孩子们读得再多,写得再好,如果没有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积累再多词汇也是徒劳徒劳无果的。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我都会抽出两分钟的时间,以轮流的方式,请两至三名学生上台,将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做简单的说话训练;或是规定内容演讲、讲故事、说成语、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道的话题,文本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运用积累的语言。写作是运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可以安排学生续写,依据文本内容仿写句子,写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优化句段,充实内容。
二、 博览群书,积累运用语言。
《新课标》中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不少于145万字,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是有限的,光靠教材中的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光靠语文教材的内容是远远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孩子们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孩子们从课外书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
1、多读书,读好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孩子多读书可以从兴趣入手。低段学生喜欢色彩亮丽、多图少 字的绘本,教师可以绘本中的图画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对于中高段学生,教师可提示书中内容或推荐书目,鼓励引导学生多读书。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如高年级可阅读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到圈点勾画、说说讲讲,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段等。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掌握读书积累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课外阅读积累运用中需要老师教给他们积累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给学生在读书时学写读书笔记,如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佳句,或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等;把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写出来;
改写文章,或对文章中某一部分进行扩写、续写文章的结局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做一个读书卡片, 并在卡片上写清书名或文章题目、作者、出版社、书籍或文章主要内容、读书心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针对课外阅读进行独立的自读、自悟、自品、自赏、真真正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只要学生积累的方法得当,读的积累多了,时间长了,就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们对语言的独立理解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强化了课外积累,更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3、开展活动,运用所学。
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是天马行空,还要定期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更要在日常的相互交流中,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实践语言,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交流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在同学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积累语言的乐趣。同时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如好书推荐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现场口头作文等活动,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从课外读物中积累知识,实践中运用知识。
三、积累生活体验,运用语言。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日渐深切,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影响深刻。
1、善于发现,乐于记录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电视电影、看报纸、阅读书刊、参观一些展览、以及与人交流时,随时随地都可遇到好的词句。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提醒学生要做个有心人,可用一个小本子专门摘录名言名句、优美的词语、巧妙的修辞方法等。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
2、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生活体验。
现在的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甚少,缺少生活的体验,更缺乏生活语言的积累。生活 处处皆学问。老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样化的课余生活,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学习语言。当然也包括充实学生
在家庭中的生活。学生看得多,听得多,就会想得多,记得多。这样就会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材料。
3、在生活中实践语言。
生活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最佳场所。因此,在学校里可经常组织学生对话,例如:如 何招待客人、怎样走亲访友、怎样处理同学、邻里关系等等。让学生在“对话”中练习说话得体,在“对话”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辩论会、智力竞赛、即兴故事会等活动,让学生在辩中学机智,赛中长知识,讲中练口才。在家庭生活中让学生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讲给父母听,内容不限,可以是学校、班级发生的,公交车上发生的,路上看到的、听到的,也可以是和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的事,可以是趣事,可以是为某一事,俩人之间进行的争执、交流等。在生活中不知不觉的实践、运用语言,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就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积累就是为了运用,如果只积累而不会运 用,那就等于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并将积累的语言在实践中熟练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