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家长辅导指南(5-6单元)

(2009-06-29 10:30:02)

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以上内容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有3种。为了使学生对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为了让学生体会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以及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单元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集中学习。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来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中,元是基本单位。在货币流通、商品买卖中使用的人民币基本上是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因此,本单元教材的安排始终是以“元”为主线,让学生在认识元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位关系,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同时开展主要用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购物活动。

一年级的学生还未学习小数,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以元为单元的小数的形式来出示的。为了解决好这对矛盾,教材将认识商品价格单列出一个例题让学生学习。如,在第50页例6中,通过让学生观察4种不同商品价格的表示法,引入将其转换成几元几角的表示法,使学生懂得如何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进行等价转换,同时从转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币值的理解。

(三)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内容由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见下表:

课题

内         容

主题图

通过购物、乘车、存钱3幅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1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例2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例3

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例4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分,知道1角=10分。

简单的

计算

例5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例6

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例7

元、角、分的加法计算;求购几个物品的总钱数。

例8

元、角、分的减法计算:已知购物的钱数和付出的钱数,求剩下的钱数。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关于计算的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例如35+30,先算30加30得60,再算60加5得6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材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又利于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如口算24+9,一是先算4加9得13,再算20加13得33;二是把9分成6和3,24加6得30,30加3得33。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且,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的形式,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笔算时,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减的道理。

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对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已经初步掌握。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因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结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在练习中出现的。如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先编入了整十数连加、连减,又编入整十数加、减混合与整十数、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计算这些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教材特别注意加强练习。

2.关于“用数学”的编排。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教材对“用数学”内容的设计,首先,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第58页第5题以小猴子分花生的插图展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符合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去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境。分花生的实际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又如,第72页~第73页例3、例4,选择学生身边的作业评比的素材,让学生提出和解决“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等问题。例题、练习题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或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

(2009-06-29 10:30:02)

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五、认识人民币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以上内容的教学结构如下图: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了商品交易的便利,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品种较多。按质地来分,有纸币和硬币;按单位来分,以元为单位的有12种,以角为单位的有6种,以分为单位的有3种。为了使学生对我国制定的法定货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也为了让学生体会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以及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单元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集中学习。由于人民币的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和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一样的,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后,再来集中学习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中,元是基本单位。在货币流通、商品买卖中使用的人民币基本上是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因此,本单元教材的安排始终是以“元”为主线,让学生在认识元的基础上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十进位关系,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同时开展主要用元为单位的人民币进行买卖的购物活动。

一年级的学生还未学习小数,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都是用以元为单元的小数的形式来出示的。为了解决好这对矛盾,教材将认识商品价格单列出一个例题让学生学习。如,在第50页例6中,通过让学生观察4种不同商品价格的表示法,引入将其转换成几元几角的表示法,使学生懂得如何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进行等价转换,同时从转换过程中加深对人民币币值的理解。

(三)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单元内容由人民币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两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见下表:

课题

内         容

主题图

通过购物、乘车、存钱3幅图,说明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例1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例2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例3

认识单位是元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例4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分,知道1角=10分。

简单的

计算

例5

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例6

认识用小数表示的物品的价格。

例7

元、角、分的加法计算;求购几个物品的总钱数。

例8

元、角、分的减法计算:已知购物的钱数和付出的钱数,求剩下的钱数。

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和整十数;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另外,还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以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关于计算的编排

本单元的计算是教学的重点,其中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教学的难点。

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

因为口算一般要从高位算起,所以教材首先安排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它是进一步学习口算的基础。例如35+30,先算30加30得60,再算60加5得65。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先教学不进位的,再教学进位的。不进位的口算,着重解决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学生不了解这一点,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容易出现把不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错误。教材采取了两种情况对照着出现,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分清所加的数是几个一还是几个十,如果是几个一就加在个位上,是几个十就加在十位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数位的概念,又利于减少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教材出现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如口算24+9,一是先算4加9得13,再算20加13得33;二是把9分成6和3,24加6得30,30加3得33。教材中设计有摆小棒和交流计算方法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的学习活动,比较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且,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的形式,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口算方法。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含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内容的编排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类似,先出现不退位的,再出现退位的。学生有了加法的基础,很容易类推出减法应该怎样算。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笔算时,掌握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减,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减的道理。

关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第一册已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对加减两步式题的计算顺序已经初步掌握。这里的教学内容,仅是参加运算的数由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因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结合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在练习中出现的。如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先编入了整十数连加、连减,又编入整十数加、减混合与整十数、一位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学生在计算这些题时,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教材特别注意加强练习。

2.关于“用数学”的编排。

本单元的“用数学”是结合计算出现的。

首先,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节中,编入学生已经学过的用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是如何解决的。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然后,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之后编入了解决两种数量相差多少问题的内容。

教材对“用数学”内容的设计,首先,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生活事例和事物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例如,第58页第5题以小猴子分花生的插图展现了解决问题的信息。符合小学生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吸引学生去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境。分花生的实际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又如,第72页~第73页例3、例4,选择学生身边的作业评比的素材,让学生提出和解决“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红花?”“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红花?”等问题。例题、练习题插图展示了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或操作、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使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并体验成功。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
  • 查看: 1422|回复: 0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实录课堂视频公开课名师授课录像优质课观摩课[复制链接] admin 管理员 串个门 加好友 打招呼 发消息 电梯直达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9 19:40: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享到:开心网搜狐微博网易微博新浪微博百 ...

  • 小学语文电子课本
  • 首页 小升初 课程信息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超常儿童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小学数学网 互动:小升初论坛 竞赛考级 作文投稿 e度访谈 杯赛:华杯赛 迎春杯 学而思杯 走美杯 希望杯 重点中学:人大附中 北京四中 实验中学 更多 新闻资讯 名校资讯 占坑 简历 专家 面试 ...

  • 201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 学习材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 课 时 数:58课时 设计教师:宋二勇 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 一.课程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

  • 2013教学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将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我县"高效课堂"和我校"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务处工作计划为依据,加强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与所在科组的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 ...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指导用书(阅读指导有一套)
  • 郑祥旦 编著 先学后教网 www.xxhjw.com 家长用书 阅读指导 有一套 数 学 (配合人教版实验教科书) 三年级 上册 郑祥旦 编著 更多资料请访问 先学后教网 www.xxhjw.com 先学后教网 www.xxhjw.com 目 录 第一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第2课时 分米 ...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

  •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说明书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程说明书 一.课程名称: 小学四年级语文 二.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三.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 四.课时数: 五.授课教师:方正炎 六.全册课程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黄河一日游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黄河一日游 黄河一日游作文 星期天我参加了电视台组织的小记者黄河一日游采风活动.我们一小和职业中学.贺昌中学.二小分成了一队. 我们在职业中学的门口集中后,就出发了.我和语文老师的女儿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坐着.我一看车外,围满了家长,我的妈妈也不例外.那些家长有的和孩子 ...

  •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说教材稿
  • 人教版九年下册数学研课标说教材 一.说课标 课表对本册教材的要求: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体会反比例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会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了解图形的位似,知道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