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新

论《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独特的思乡之情

【摘要】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将思乡、惜花、感时伤乱交融一处,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思乡之情,触动人心。

关键词:独特;思乡;惜花

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

时未收长安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五言绝句实在是很简单,不仅字数少,意思也很明了。但是读完它,却总用一种情结在内心郁积,惆怅抑或伤感,难以名状。为何小小的诗歌却释放出如此大的魅力呢?

要想探究这首诗歌的感情内容,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诗歌的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几次战乱总是让很多诗人感时伤景,一批批让人为之动容的诗歌便诞生了。这首诗歌也成为其中的一首。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谁知,杨国忠无能,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唐军力不敌军,次年,长安即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太子)唐肃宗一路奔波,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岑参写下此诗。在此岑参曾经还写下一首诗《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很是能说明他这时的内心体会: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

伤心五陵树,不见二京道。

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

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

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

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

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

故都被胡兵糟蹋的惨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民不聊生。想到此处,诗人的悲愤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只能化作一腔悲恸。

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

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

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

抚创伤世路,哀歌泣良图。

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

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

遥想自己当年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竟然无法去拯救自己的故都和国家,一腔热血与抱负无处施展。恨不得马上骑上战马,跃马扬鞭奔赴战场,把胡兵杀光,匡君救国。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从小,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种子。同时,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强烈的正统国家归属的观念以及深切关心国家命运情怀在他身上也有较深的体现。在天宝年间,岑参还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而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让人难有慰藉。正是难以排遣的时刻,又逢着重阳佳节,更让作者情难以堪。

如果说,这是一首思乡诗,但思乡之情历来如此之多,却没有过这样沁人肺腑的;如果说这是一首惜花诗,可所见之也不过是伤感;如果是这是一首战争的感时伤乱,内容仿佛就略显单薄了。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我想,这就是她最打动人的地方了。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描写重阳的诗歌也是数不甚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由于唱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心声而被广为流传。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来比较,就会觉着不同了。王摩诘的这首诗也很动人,但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他的思乡定格在战时,王维所思的家乡,毕竟还完好的在着,想起来尽管悲凉,毕竟还有些许的温馨;而岑参的家乡已经成了废墟与瓦砾,思念里没有了温暖,反而多了不少的凄凉能不让人沉痛而哀伤吗?

接着看去,“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面对着此情,想到故园那柔弱的菊花,正傍着战场开放吧,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遥想,而是作者对战场边摇曳的菊花的百般怜惜,深深长叹。其实,从古至今,借惜花来表达各种感慨的是个不计其数。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抒发离愁相思之情;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身世之感。相较于这些,岑参的惜花显得更为沉重了。前者看来,花虽然凋落了,但忧伤里还带着些许轻轻的味道,而岑参的花并没有凋落,却比凋落更可悲。“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这正是岑参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

诗人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深切动人。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

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可以说诗人是无意识的,可他就是在不经意间,把人类感情世界里普遍的动人都汇聚一处,因此,短短二十字,就这样深深地触动了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5]《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论《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独特的思乡之情

【摘要】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将思乡、惜花、感时伤乱交融一处,表达了最深沉复杂的思乡之情,触动人心。

关键词:独特;思乡;惜花

行军九日遥思长安故园

时未收长安

唐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首五言绝句实在是很简单,不仅字数少,意思也很明了。但是读完它,却总用一种情结在内心郁积,惆怅抑或伤感,难以名状。为何小小的诗歌却释放出如此大的魅力呢?

要想探究这首诗歌的感情内容,首先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诗歌的写作背景。 历史上的几次战乱总是让很多诗人感时伤景,一批批让人为之动容的诗歌便诞生了。这首诗歌也成为其中的一首。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谁知,杨国忠无能,唐玄宗又听信谗言,唐军力不敌军,次年,长安即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太子)唐肃宗一路奔波,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时值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岑参写下此诗。在此岑参曾经还写下一首诗《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很是能说明他这时的内心体会: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胡兵夺长安,宫殿生野草。

伤心五陵树,不见二京道。

我皇在行军,兵马日浩浩。

胡雏尚未灭,诸将恳征讨。

昨闻咸阳败,杀戮净如扫。

积尸若丘山,流血涨丰镐。

干戈碍乡国,豺虎满城堡。

村落皆无人,萧条空桑枣。

故都被胡兵糟蹋的惨败不堪,到处是残垣断壁,战血涂地,民不聊生。想到此处,诗人的悲愤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只能化作一腔悲恸。

儒生有长策,无处豁怀抱。

块然伤时人,举首哭苍昊。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

偶从谏官列,谬向丹墀趋。

未能匡吾君,虚作一丈夫。

抚创伤世路,哀歌泣良图。

功业今已迟,览镜悲白须。

平生抱忠义,不敢私微躯。

遥想自己当年何等的意气风发,而如今,竟然无法去拯救自己的故都和国家,一腔热血与抱负无处施展。恨不得马上骑上战马,跃马扬鞭奔赴战场,把胡兵杀光,匡君救国。

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从小,在他的心里就埋下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种子。同时,中国传统士大夫那种强烈的正统国家归属的观念以及深切关心国家命运情怀在他身上也有较深的体现。在天宝年间,岑参还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而现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让人难有慰藉。正是难以排遣的时刻,又逢着重阳佳节,更让作者情难以堪。

如果说,这是一首思乡诗,但思乡之情历来如此之多,却没有过这样沁人肺腑的;如果说这是一首惜花诗,可所见之也不过是伤感;如果是这是一首战争的感时伤乱,内容仿佛就略显单薄了。岑参将思乡之情衬托在战争这一时代背景之中,我想,这就是她最打动人的地方了。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风俗。描写重阳的诗歌也是数不甚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因登高而引发出深沉的乡思,写得诚挚感人,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是由于唱出了千百年来游子的心声而被广为流传。把这两首诗歌放在一起来比较,就会觉着不同了。王摩诘的这首诗也很动人,但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他的思乡定格在战时,王维所思的家乡,毕竟还完好的在着,想起来尽管悲凉,毕竟还有些许的温馨;而岑参的家乡已经成了废墟与瓦砾,思念里没有了温暖,反而多了不少的凄凉能不让人沉痛而哀伤吗?

接着看去,“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面对着此情,想到故园那柔弱的菊花,正傍着战场开放吧,这不是简简单单的遥想,而是作者对战场边摇曳的菊花的百般怜惜,深深长叹。其实,从古至今,借惜花来表达各种感慨的是个不计其数。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晏几道在《临江仙》中写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抒发离愁相思之情;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表达身世之感。相较于这些,岑参的惜花显得更为沉重了。前者看来,花虽然凋落了,但忧伤里还带着些许轻轻的味道,而岑参的花并没有凋落,却比凋落更可悲。“应傍战场开”,沈德潜说“可悲在战场二字”。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这正是岑参把美好撕碎给人看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效果。

诗人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深切动人。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这首诗小注说:“时未收长安”。长安被

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陶潜居宅,有人送酒。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可以说诗人是无意识的,可他就是在不经意间,把人类感情世界里普遍的动人都汇聚一处,因此,短短二十字,就这样深深地触动了人的心灵。

参考文献: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2]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唐圭璋,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5]《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年1月版.


相关内容

  • 初中语文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学设计(2)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以灵活多样的诵读贯穿学习全过程; 2.借助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意境; 3.通过对重阳特定节日.菊花.战乱行军等典型情境的分析,感 ...

  • 诗词 题库
  • 易水歌 战国 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寻胡隐君 (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

  • 日有所诵三年级古诗汇总
  • <易水歌> [战国]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垓下歌> [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

  • 下学期四年级古诗
  • 下学期四年级背诵的古诗 1.听弹琴(刘长卿) 2.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泠(línɡ)泠七弦上, 苍苍竹林寺, 静听松风寒. 杳(yǎo)杳钟声晚. 古调虽自爱, 荷笠带夕阳, 今人多不弹. 3.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yú)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5.客至(杜甫) 舍(sh ...

  • 咏春夏秋冬.松竹梅兰
  • 更多精彩点击:http://hbs.360doc.com ◆咏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之章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 几处早莺 ...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默写试卷(答案)
  •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默写比赛试卷 (一)<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 ...

  • [蒙学]千家诗
  • <千家诗卷一>五言绝句 春眠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草 何如此地春 送郭司仓 王禹偁 映门淮水绿 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 春潮夜夜深 洛阳道 储光羲 大道直如发 春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 双双呜玉珂 独 ...

  • 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一.共同欣赏 王维<九月九日 ...

  • 借助诗歌的题目
  • 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