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的文言文解释及意思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①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③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④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⑩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⑾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⒁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⒂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⒄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

⒅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


相关内容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2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 ...

  •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题解题指导
  •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题解题指导 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赋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究其错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错误类型一]不辨古今 具体表现: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 [典题引路]201 ...

  • 狼第三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 篇一:狼第三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狼三则>选自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您的位置:>>狼三则其三阅读答案_文言文狼三则其三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文言文<>选自其如下: [前言] &l ...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阅读答案
  • 篇一: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阅读答案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女孩含羞不语多么秀丽,她在城脚边等我相见 心仪的人儿怎不出现,我方寸大乱满心疑猜 女孩含羞不语浅笑嫣然,将朱红苇管交在我 ...

  • 文言文历年中考题
  • 文言文历年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题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6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㈠阅读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⒘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
  • 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 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 ...

  • 2014中考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 中考2014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理解.辨析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是突破文言文阅读的关键之一,在做文言文阅读试题时,如果不了解这种现象,就会影响我们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对于初中生而言,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去把握: 1.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关键,就是熟记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不变应万变.因为 ...

  •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教案
  • <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 ...

  • 小学文言文练习(题目)
  • 小学文言文练习 班级 姓名 ( ) 一.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 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 自信也." 1.解释"度&q ...

  • 水陆草木之花阅读答案
  • 篇一:水陆草木之花阅读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