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孔子“仁”思想解析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 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所以《论语》樊迟请学稼章记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又答叶公问政曰:“近者悦,远者 来”(《子路》)。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 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 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 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贤哉,回也!二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

(5)“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其门下弟子,“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但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是“其心三月不 违仁”(《雍也》),甚至对自己也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对于孔子来说,“圣与 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人

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 源、理想之光。

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意义

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劫难和屈辱之后,在千年更替的世纪之交,一缕民族伟大复兴的 曙光终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沉睡雄狮的觉醒和东方巨龙的腾飞,也许不 再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梦想。民族复兴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但具有五千年悠久 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足以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 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孔子“仁”思想对我 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范导意义,大致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l)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假

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经常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行为 动机的“理性”的人。市场经济就是利用人人都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背后的那只“看不见 的手”,来自动调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过程的一种“自动均衡”型经济。

(2)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政治伦理。由孔子“仁人行政”理想所范导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倡导精英统治的文化,从孔子的“仁人行政”的理想中提取精神资源,摒弃西方人的政治领域无道德论,强化对公众政治人物以诚信和道德自律为主要内容政治监督,并有效从制度建设的源头堵住由于对政治权力的争夺而导致的道德堕落,这都是我们当下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面对重大课题。孔子仁学思想的精神资源,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与西方政治文明有所区别的新型政治文明,她调节政治伦理的主要杠杆不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利益,而是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是由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力量所导引的做人的艺术,进而将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审丑”样式转变成一种新的“审美”的样式。

(3)可以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孔子“仁”思想产生于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的土壤里,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大异其趣。孔子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能够成其为人?孔子思考这个问题的进路是:个体的人,首先被抛人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生活世界之中,因此“五伦关系”是我们人每天必须面对的最基本人际关系,人的基本人格也必须首先在“五伦关系”之中被贞定。五伦关系除朋友一伦外,其余都是不对等的秩序关系,即非平等关系。“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仁”所强调的是对不平等的现实人际关系的超越,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

(4)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以“中庸”为用的社会秩序。《论语·雍也》记孔子曰:“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这里“中庸”的含义为:以“中”为用,而“中,中和也”。所以 中庸的完整含义为以中和为用。从为政的意义言,以中和为用就是要求统治者善于营造 社会的和谐气氛。孔子之所以言“民鲜久矣”,就是言:自文王、周公为政以后,人民已经好 久没有享受到那种社会和谐的幸福了。这种社会秩序以“中庸”为用,要求社会的统

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在利益发生冲突时,都须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并以必要的妥协来克 服冲突,而不须象现代西方社会那样,动辄摆出一幅分庭对抗的架势。这种秩序与现代西 方社会秩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统治者必须以凝聚人心而不是以利益平衡为其维护统治 的主要手段。

(5)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以审美为取向的人生哲学。黄克剑先生认为:孔子着意以

“仁”点示道德,儒家以“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仁”作为一种价值与“圣”相通,故孔子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仁”又不处在某一远离人的高卓处,而涵养于人的真诚生命 中。“仁”作为一种价值,它是一种共感于心灵的教化,是一种对超越感性真实的虚灵真实 世界的祈向,是一种由虚灵真实作为价值之光对实践活动的引导。因为“仁”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的人格魅力,所以能否使人,“臼脱诚服”便可成为检验“仁”的判据。于是“践仁”就变成为一种人格魅力的展示,一种以心对心的征服,因而“仁”也就成为一种做人的艺术。从“做

人艺术”角度观“仁”,则“仁”所倡导的人生哲学,便是一种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

(6)可以范导我们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提升生命境界。孔子“仁”哲学是一种蕴涵极

高生命智慧的人生哲学,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问,而且更表现在 他渗透人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在充分领略了人世的荒诞、世态的炎 凉、人生的悲苦之后,孔子没有寻求逃逸,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怨天,不尤人”,“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却能够“乐在其中矣”(《述而》)!

总之,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产生,是中华文明轴心时期“哲学突破”的标志。我们也必须不断从我们的“哲学突破”时期去寻求我们文明发展的动力和精神资源,故而“回到孔子仁学”乃是我们今天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孔子“仁”思想解析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 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是一 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所以《论语》樊迟请学稼章记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又答叶公问政曰:“近者悦,远者 来”(《子路》)。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 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 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 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 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 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 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

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 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贤哉,回也!二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居陋巷而不改其乐,视眼前功名利禄如粪土的人生态度,便是对现实物质利益的超脱,从而也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脱。只有通过心志的修炼,才有可能达到这种超脱。

(5)“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其门下弟子,“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但均“不知其仁也”(《公冶长》)。连他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只能是“其心三月不 违仁”(《雍也》),甚至对自己也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对于孔子来说,“圣与 仁”乃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值得付出毕生的努力去争取实现的人生目标,是人

生命航程中的一座灯塔,是能够赋予人的生命以价值,从而烛照其通向生命辉煌的价值之 源、理想之光。

三、孔子“仁”思想的现代意义

经过了近一个半世纪劫难和屈辱之后,在千年更替的世纪之交,一缕民族伟大复兴的 曙光终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地平线上升起。沉睡雄狮的觉醒和东方巨龙的腾飞,也许不 再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美好梦想。民族复兴必须以民富国强为前提,但具有五千年悠久 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只有继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明,才足以使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获 得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因此我们必须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孔子“仁”思想对我 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的范导意义,大致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l)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现代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以“经济人”假

设为前提,承认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自利”的,经常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行为 动机的“理性”的人。市场经济就是利用人人都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背后的那只“看不见 的手”,来自动调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过程的一种“自动均衡”型经济。

(2)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政治伦理。由孔子“仁人行政”理想所范导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倡导精英统治的文化,从孔子的“仁人行政”的理想中提取精神资源,摒弃西方人的政治领域无道德论,强化对公众政治人物以诚信和道德自律为主要内容政治监督,并有效从制度建设的源头堵住由于对政治权力的争夺而导致的道德堕落,这都是我们当下进行制度创新所必须面对重大课题。孔子仁学思想的精神资源,可以范导我们建设一种与西方政治文明有所区别的新型政治文明,她调节政治伦理的主要杠杆不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利益,而是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是由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力量所导引的做人的艺术,进而将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生活的“审丑”样式转变成一种新的“审美”的样式。

(3)可以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孔子“仁”思想产生于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的土壤里,这与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大异其趣。孔子所关心的问题是,人如何能够成其为人?孔子思考这个问题的进路是:个体的人,首先被抛人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的生活世界之中,因此“五伦关系”是我们人每天必须面对的最基本人际关系,人的基本人格也必须首先在“五伦关系”之中被贞定。五伦关系除朋友一伦外,其余都是不对等的秩序关系,即非平等关系。“仁”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思想,“仁”所强调的是对不平等的现实人际关系的超越,是深层次的人与人之间的对等互爱。

(4)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以“中庸”为用的社会秩序。《论语·雍也》记孔子曰:“中庸之为

德也,其至亦乎!民鲜久矣”。这里“中庸”的含义为:以“中”为用,而“中,中和也”。所以 中庸的完整含义为以中和为用。从为政的意义言,以中和为用就是要求统治者善于营造 社会的和谐气氛。孔子之所以言“民鲜久矣”,就是言:自文王、周公为政以后,人民已经好 久没有享受到那种社会和谐的幸福了。这种社会秩序以“中庸”为用,要求社会的统

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在利益发生冲突时,都须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并以必要的妥协来克 服冲突,而不须象现代西方社会那样,动辄摆出一幅分庭对抗的架势。这种秩序与现代西 方社会秩序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统治者必须以凝聚人心而不是以利益平衡为其维护统治 的主要手段。

(5)可以范导我们建立一种以审美为取向的人生哲学。黄克剑先生认为:孔子着意以

“仁”点示道德,儒家以“仁”为人之所以为人,“仁”作为一种价值与“圣”相通,故孔子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仁”又不处在某一远离人的高卓处,而涵养于人的真诚生命 中。“仁”作为一种价值,它是一种共感于心灵的教化,是一种对超越感性真实的虚灵真实 世界的祈向,是一种由虚灵真实作为价值之光对实践活动的引导。因为“仁”是一种足以使人感动的人格魅力,所以能否使人,“臼脱诚服”便可成为检验“仁”的判据。于是“践仁”就变成为一种人格魅力的展示,一种以心对心的征服,因而“仁”也就成为一种做人的艺术。从“做

人艺术”角度观“仁”,则“仁”所倡导的人生哲学,便是一种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人生哲学。

(6)可以范导我们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提升生命境界。孔子“仁”哲学是一种蕴涵极

高生命智慧的人生哲学,这不仅表现在他对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自觉追问,而且更表现在 他渗透人生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生命的豁达。在充分领略了人世的荒诞、世态的炎 凉、人生的悲苦之后,孔子没有寻求逃逸,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怨天,不尤人”,“饭疏食饮水,曲肪而枕之”却能够“乐在其中矣”(《述而》)!

总之,孔子的仁学思想的产生,是中华文明轴心时期“哲学突破”的标志。我们也必须不断从我们的“哲学突破”时期去寻求我们文明发展的动力和精神资源,故而“回到孔子仁学”乃是我们今天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必由之路。


相关内容

  •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 摘  要: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蕴意.推崇孔子的仁爱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仁"不仅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 ...

  •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直到现在都是我们所传诵和崇拜的精神,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当下,我们更应该积极主动的吸收孔子思想的精华,本文将小谈孔子的"仁学"思想,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 ...

  •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讲稿
  • 孔子及其仁学思想 一."仁"的基本内涵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仁学又是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孔子之前,"仁"字早有,但把它作为思想系统中心的,孔子却为第一人. 那么,仁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 ...

  • 孔子的仁学思想浅论
  • [摘 要] 孔子的思想核心虽于学界一直有争论,但仁学思想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试从"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三方面阐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孔子的仁学思想和费希特的自我理论之比较
  • 东方企业文化・策略 2012年3月 孔子的仁学思想和费希特的自我理论之比较 董金泉 李林涛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孔子反思的是确定的社会生活秩序,规范人生的制度,准则,法则,总之他反思的是一种规范性的人文文化,因而他从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的形而上之道只能是有 ...

  • 从孔子到孟子
  • 从孔子到孟子 牟钟鉴 2013-5-6 5:43:28 来源:<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15 版) 一 孔子在集夏商周三代文化大成的基础上,创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中华民族人本主义的精神方向.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战国时期即已著名于世.孟子之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 论孔子仁学理论的两面性 关键词:孔子:仁学理论:两面性 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社会变革时期的孔子,是以双重身份的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的,用现代的话说,可称得上是国际巨星.集政治家和教育家于一身的孔子,其一生为实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而奔走呼号,他试图以仁学理论为核 ...

  • 浅析谭嗣同
  • 浅析谭嗣同 摘要: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其人生历程短暂而非凡,不仅多才多艺,思想也颇具多样性,并且互相融合.后期以佛学为主流,融合儒学道学等多种流派,著<仁学>一书,构建了"仁--通--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