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研究报告
-----摘自http://www.jys.edu.cn/
2007-5-18 教仪所
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对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书馆建设的战略思路与建议。
一、图书馆建设基本状况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近年来, 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小学图书馆正在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资源和场所。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这个规程在“十五”期间,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起到了指导推进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馆藏图书册数和生均拥有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学校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引起了各地不同程度的重视,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向前推进。在落实这个规程中,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得以发挥。图书馆直接面向师生,向广大师生提供高尚的文化娱乐和各种信息服务,不但能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阵地,为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以南宁市和浙江省为例:南宁市直属中小学图书馆全部达到并高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的要求。浙江省全省5630所中小学建有图书馆(室) ,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65%,其中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均已建有图书馆(室) ;图书馆面积1255337平方米,中小学累计藏书金额8.75亿元,总藏书量1.38亿册,生均藏书23册。到2004年,全国中小学校建有图书馆(室) 的学校数为234825所, 其中小学177015所,中学57810所(其中初中为46440所,高中为5286所,完全中学为6084所)(见表一) 。高中拥有图书生均21.9册,其中城市生均27.2册,县镇生均18.3册,农村生均21.8册;初中生均13.1册,其中城市生均13.0册,县镇生均12.5册,农村生均13.6册;小学生均12.6册,其中城市生均15.7册,县镇生均13.5册,农村生均11.6册。
表一: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状况统计表
总 数 小 学 中 学
全国普通中小学校(所) 444177 366200 77977
建有图书馆的学校(所) 234825 177015 57810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 3365.14 1612.67 1752.47
中小学累计藏书金额(万元) 9057455.26 3928764.31 5128690.95
馆藏书量(万册) 264225.60 127419.31 136806.29
电子图书(千片) 18746.22 4773.82 13962.41
2、电子图书馆相继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 许多中小学图书馆拥有了电子图书, 随即建立了电子图书阅览室。在广西南宁市直属中小学中有1/4的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浙江杭州市和温州市等地都有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一起建立的电子阅览室。目前,全国共建立中小学电子阅览室136736个(其中中学电子阅览室80837个,小学电子阅览室52899个) 。
2005年12月28日收藏了70万册电子图书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它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全市1832所中小学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为依托。该数字图书馆分小学、中学、教师和通用4个库,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师生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数字图书资料。广大师生在校内外都可以免费借阅电子图书。
3、图书馆的功能日益扩大
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定位于简单的“借借还还”,而且提升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图书馆把信息素养的培训放在首位,图书管理员主动向学生讲图书馆里文明的读书习惯;图书的分类方式;抄录、剪辑、旁批等图书信息的搜集整理方式;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撰写书评、图书介绍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但会看书,
更会高效率地使用图书。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增长知识,扩展视野。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 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 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 的学校数仅为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不同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馆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经费不足,图书馆图书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更新,图书剔旧工作更无从谈起, 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以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通过“验收”,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复本图书量大,甚至同一本书复本量达到几十本,甚至近百本。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经过专职人员的筛选,有不少书不适合学生阅读。许多图书馆教师反映,尽管图书十分陈旧却一本也不能剔除,因为害怕上级检查评估时数量不能达标。
藏书结构的不合理。在学科结构上,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试题、题解、题库、教参等,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课程标准、教材的变化,这些图书、资料已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不少教师、学生反映这些书反而对学生有误导的作用,但图书馆仍不敢贸然下架剔除。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课外读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师生用书比例上,为追求生均保障率,在藏书补充中,考虑学生用书的因素偏多,而教师用书却不放在重要位置。教师们反映,对于教育教学急需的新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优秀教案以及继续教育用书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用书比例的失调。
虽然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地区或学校已达到基本标准要求的藏书量,其数据的准确性也值得探讨,由于有的学校单纯追求生均保障率,其藏书量有虚报现象。调查显示,有个别学校将数以千计的单行本小册子或单本期刊也同样作为一册书计入藏书总量。
4、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随着学校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图书管理人员不足是普遍现象,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从教师转岗来的兼职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业务素质普遍较差,有的甚至不具备从事图书馆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到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利用,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不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只能作为教育辅助岗位对待,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和待遇问题不容易得到切实解决,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壮大和稳定。
5、学校购置图书渠道不畅,图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图书信息不畅和没有专门渠道向学校供书,中小学校图书馆现大都是通过书商或新华书店购置。由于购书渠道少,加上图书市场不规范,难以购置到适合中小学校图书馆用书,且所购置的图书质量难以保证。
三、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国外一些国家比较
1、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立法方式,确保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如美国,在国家层面上有联邦的图书馆法、中小学教育法案,在地方政府层面有各州的学校图书馆法。这些法律法规保证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经费。人们普遍有这样的看法:美国的图书馆决定着美国的未来,美国的中小学图书馆决定着美国青少年的未来。正因如此,美国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
韩国在1994年制定的《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第34条规定:“所有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分别是我国的小学、中学、高中学校) 都要设置图书馆。”通过立法,使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有了保障。表二列出了韩国中小学图书馆有关数据。到2003年,韩国共有1032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5455所,中学2846所,高中2023所。平均86.1%的学校设置了图书馆或图书室,设置总数为8352个,其中小学4087个,占小学总数的74.9%;中学2607个,占中学总数的91.6%;高中1858个,占高中总数的91.8%。
表二 韩国中小学图书馆有关数据
总 数 小 学 初 中 高 中
学校数量 (所) 10324 5455 2846 2023
图书馆数量 (个) 8352 4087 2607 1858
图书馆面积(平方米) 68.3 106.9 207.3
阅览座位(席) 506852 184403 146844 1750605
馆藏图书(册) 50013165 24171333 12265952 13575880
馆均藏图书(册) 5914 4705 7307
生均藏图书(册) 5.9 6.7 7.6
日均读者数量 812120 487348 195183 129589
日均借阅数量 617640 362466 154822 100352
馆内计算机数量(台) 33355 16904 8512 7939
每馆均有计算机数量(台) 4.1 3.3 4.3
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如此,他们普遍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除中小学图书馆以外,英、美、日等国的公共图书馆都担负着为中小学生服务的任务,这些图书馆一般都设专门的部门来接待小读者。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源,读书的形式灵活多样,吸引力强。在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重视程度方面,我们有明显的差距。
2、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数量上我国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从我国与韩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有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中建立图书馆的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平均不到50%,中学只占60.69%,小学只占44.93%。
3、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3 年就启动了使全国中小学师生最感兴趣的全国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的记忆》,效果极佳,反响巨大。从此带动世界很多国家中小学图书馆都在向数字化方向迅猛发展。
韩国的ICT(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于教育始于1997年。韩国政府为响应知识社会,在教育改革制度中也包括一项发展中小学图书馆的计划。2000年3月韩国政府提出一项《ICT 应用于图书馆的提高计划》。到2002年有123所中小学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另外,韩国政府于2002年8月完成了“学校图书馆活性化综合方案”。该综合方案计划在5年内对6000所优秀的学校图书馆投资3000亿韩元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全面的更新与补充。2003年韩国政府投资300亿韩元,地方投资300亿韩元,对1259所学校图书馆进行了设备和设施的增加和改善,并增加了图书的馆藏量。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图书馆经费充足,设备优良,充分收藏一切必须的印刷资料和视听资料,广泛地使用了计算机及网络。
4、在服务方式上,发达国家中小学图书馆普遍实行开架借阅,学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且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借还还”,而是把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首位。具体包括情报检索教育、阅读指导及阅读辅助,图书馆员与小读者的互动很多,使学生们素质得以提高。在手段上包括利用CD-ROM 光盘、Internet 检索终端、传真机以及电子邮件等。我国还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借借还还”上。
四、面临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力争在未来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建设一个“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全面进步的国家。为此,对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大力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活动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指出:“图书馆是中小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因此,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任务是建设适应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满足师生需要,体现中小学教育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和使之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战略要点与主要目标是:
1、战略要点
(1)根据“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扩大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和数量,努力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2)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2、目标
(1)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到2010年,乡、镇以上的学校都建有图书馆;且乡、镇以上的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生均藏书量达到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所规定的一类学校的要求;
(2)到2010年,建立比较科学的、规范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体系;
(3)加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图书馆功能,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到2010年,所有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图书馆都能够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县(区) 级建立学校数字化图书馆,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联网,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中的作用。
(4)建立一批多元化的中小学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给学生在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主要政策措施与建议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图书馆经费的保障机制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应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 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加强学校图书馆(室) 规范化建设,建立对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评估制度
在现有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基础上,制定统一完善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条例》,同时制定中小学图书馆(室) 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对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科学的评估制度。把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包括对学校图书质量监督和评估,纳入学校评估的内容。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必将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服务、丰富及时的内容资源,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阵地。 加强对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对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图书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坚持优先发展原则。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新建或改建学校图书馆(室) 的数字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盲目攀比、脱离实际;三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考虑将工作重点先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视条件许可逐步拓展;四要坚持强化队伍建设原则。要将网络环境下的队伍建设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注重具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五要坚持拓展职能原则。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首先应加速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而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则应以县、区为主,以某个中心学校或教育部门网络中心为依托,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和延伸其独特的教育职能,积极开发连接课堂,甚至师生家庭的网络,使之成为一个完善、成熟、实用、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探究性学习,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的转型、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铺设一条最为快捷有效的道路。
4、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和中、小学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是网络化大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等手段,实现区域性的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能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5、造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图书馆(室) 专业人员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图书馆(室) 现代化的关键。中小学校应按教育部规定配足图书馆(室) 工作人员。同时制定落实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室) 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6、规范图书市场,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中小学图书馆用书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而且还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建议要加强中小学校图书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图书馆能够及时购置适合中小学校使用的高质量的图书。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研究报告
-----摘自http://www.jys.edu.cn/
2007-5-18 教仪所
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是基础教育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研,对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图书馆建设的战略思路与建议。
一、图书馆建设基本状况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近年来, 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中小学图书馆正在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资源和场所。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为21世纪初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这个规程在“十五”期间,对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起到了指导推进的作用,中小学图书馆的装备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馆藏图书册数和生均拥有量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学校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引起了各地不同程度的重视,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进一步向前推进。在落实这个规程中,中小学图书馆的作用日益得以发挥。图书馆直接面向师生,向广大师生提供高尚的文化娱乐和各种信息服务,不但能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也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阵地,为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快。以南宁市和浙江省为例:南宁市直属中小学图书馆全部达到并高于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的要求。浙江省全省5630所中小学建有图书馆(室) ,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65%,其中乡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均已建有图书馆(室) ;图书馆面积1255337平方米,中小学累计藏书金额8.75亿元,总藏书量1.38亿册,生均藏书23册。到2004年,全国中小学校建有图书馆(室) 的学校数为234825所, 其中小学177015所,中学57810所(其中初中为46440所,高中为5286所,完全中学为6084所)(见表一) 。高中拥有图书生均21.9册,其中城市生均27.2册,县镇生均18.3册,农村生均21.8册;初中生均13.1册,其中城市生均13.0册,县镇生均12.5册,农村生均13.6册;小学生均12.6册,其中城市生均15.7册,县镇生均13.5册,农村生均11.6册。
表一: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状况统计表
总 数 小 学 中 学
全国普通中小学校(所) 444177 366200 77977
建有图书馆的学校(所) 234825 177015 57810
图书馆面积(万平方米) 3365.14 1612.67 1752.47
中小学累计藏书金额(万元) 9057455.26 3928764.31 5128690.95
馆藏书量(万册) 264225.60 127419.31 136806.29
电子图书(千片) 18746.22 4773.82 13962.41
2、电子图书馆相继建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的建设, 许多中小学图书馆拥有了电子图书, 随即建立了电子图书阅览室。在广西南宁市直属中小学中有1/4的学校建有电子阅览室,浙江杭州市和温州市等地都有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一起建立的电子阅览室。目前,全国共建立中小学电子阅览室136736个(其中中学电子阅览室80837个,小学电子阅览室52899个) 。
2005年12月28日收藏了70万册电子图书的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它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全市1832所中小学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为依托。该数字图书馆分小学、中学、教师和通用4个库,面向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师生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的数字图书资料。广大师生在校内外都可以免费借阅电子图书。
3、图书馆的功能日益扩大
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定位于简单的“借借还还”,而且提升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图书馆把信息素养的培训放在首位,图书管理员主动向学生讲图书馆里文明的读书习惯;图书的分类方式;抄录、剪辑、旁批等图书信息的搜集整理方式;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撰写书评、图书介绍等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但会看书,
更会高效率地使用图书。引导学生利用图书增长知识,扩展视野。
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明显突出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例,建立图书馆(室) 的中小学数量仅占全省学校总数的65%,就全国来说远低于这个水平,以全国中小学校总数(中学77977所,小学36.62万所) 计算,全国建有图书馆(室) 的学校数仅为234825所,不足1/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重点校与普通校、基础薄弱校之间,城近郊区与农村及偏远山区之间,完全中学与纯初中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都存在不同差异。
2、藏书数量不足,图书馆投入不足的矛盾突出
由于对图书馆投入不足,多数图书馆没有专项经费购置新图书,致使藏书数量不足。一些条件好的学校靠自筹资金购置图书。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经费,因此学校图书馆图书陈旧,许多中小学的图书馆留下的是“普九”痕迹,自“普九”验收以来,没有进过一本新书。
3、图书陈旧、藏书结构不够合理
由于经费不足,图书馆图书质量有待提高,许多图书馆的图书没有更新,图书剔旧工作更无从谈起, 充斥着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以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有些学校为了通过“验收”,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复本图书量大,甚至同一本书复本量达到几十本,甚至近百本。还有一些学校的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经过专职人员的筛选,有不少书不适合学生阅读。许多图书馆教师反映,尽管图书十分陈旧却一本也不能剔除,因为害怕上级检查评估时数量不能达标。
藏书结构的不合理。在学科结构上,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试题、题解、题库、教参等,而随着中小学课程的调整,课程标准、教材的变化,这些图书、资料已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不少教师、学生反映这些书反而对学生有误导的作用,但图书馆仍不敢贸然下架剔除。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秀课外读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师生用书比例上,为追求生均保障率,在藏书补充中,考虑学生用书的因素偏多,而教师用书却不放在重要位置。教师们反映,对于教育教学急需的新学科知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优秀教案以及继续教育用书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用书比例的失调。
虽然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些地区或学校已达到基本标准要求的藏书量,其数据的准确性也值得探讨,由于有的学校单纯追求生均保障率,其藏书量有虚报现象。调查显示,有个别学校将数以千计的单行本小册子或单本期刊也同样作为一册书计入藏书总量。
4、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
随着学校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图书管理人员不足是普遍现象,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从教师转岗来的兼职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图书情报专业教育,业务素质普遍较差,有的甚至不具备从事图书馆工作的能力。这些影响到图书馆功能的发挥和利用,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不在教育第一线工作,只能作为教育辅助岗位对待,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职务和待遇问题不容易得到切实解决,严重影响了这支队伍的壮大和稳定。
5、学校购置图书渠道不畅,图书质量难以保证
由于图书信息不畅和没有专门渠道向学校供书,中小学校图书馆现大都是通过书商或新华书店购置。由于购书渠道少,加上图书市场不规范,难以购置到适合中小学校图书馆用书,且所购置的图书质量难以保证。
三、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国外一些国家比较
1、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立法方式,确保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如美国,在国家层面上有联邦的图书馆法、中小学教育法案,在地方政府层面有各州的学校图书馆法。这些法律法规保证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地位和经费。人们普遍有这样的看法:美国的图书馆决定着美国的未来,美国的中小学图书馆决定着美国青少年的未来。正因如此,美国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
韩国在1994年制定的《图书馆与读书振兴法》第34条规定:“所有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分别是我国的小学、中学、高中学校) 都要设置图书馆。”通过立法,使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有了保障。表二列出了韩国中小学图书馆有关数据。到2003年,韩国共有10324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5455所,中学2846所,高中2023所。平均86.1%的学校设置了图书馆或图书室,设置总数为8352个,其中小学4087个,占小学总数的74.9%;中学2607个,占中学总数的91.6%;高中1858个,占高中总数的91.8%。
表二 韩国中小学图书馆有关数据
总 数 小 学 初 中 高 中
学校数量 (所) 10324 5455 2846 2023
图书馆数量 (个) 8352 4087 2607 1858
图书馆面积(平方米) 68.3 106.9 207.3
阅览座位(席) 506852 184403 146844 1750605
馆藏图书(册) 50013165 24171333 12265952 13575880
馆均藏图书(册) 5914 4705 7307
生均藏图书(册) 5.9 6.7 7.6
日均读者数量 812120 487348 195183 129589
日均借阅数量 617640 362466 154822 100352
馆内计算机数量(台) 33355 16904 8512 7939
每馆均有计算机数量(台) 4.1 3.3 4.3
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如此,他们普遍重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除中小学图书馆以外,英、美、日等国的公共图书馆都担负着为中小学生服务的任务,这些图书馆一般都设专门的部门来接待小读者。充分利用各种图书资源,读书的形式灵活多样,吸引力强。在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重视程度方面,我们有明显的差距。
2、在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数量上我国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从我国与韩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有关数据,不难看出我国中小学中建立图书馆的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百分比平均不到50%,中学只占60.69%,小学只占44.93%。
3、在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3 年就启动了使全国中小学师生最感兴趣的全国数字图书馆项目《美国的记忆》,效果极佳,反响巨大。从此带动世界很多国家中小学图书馆都在向数字化方向迅猛发展。
韩国的ICT(信息通信技术) 应用于教育始于1997年。韩国政府为响应知识社会,在教育改革制度中也包括一项发展中小学图书馆的计划。2000年3月韩国政府提出一项《ICT 应用于图书馆的提高计划》。到2002年有123所中小学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另外,韩国政府于2002年8月完成了“学校图书馆活性化综合方案”。该综合方案计划在5年内对6000所优秀的学校图书馆投资3000亿韩元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全面的更新与补充。2003年韩国政府投资300亿韩元,地方投资300亿韩元,对1259所学校图书馆进行了设备和设施的增加和改善,并增加了图书的馆藏量。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图书馆经费充足,设备优良,充分收藏一切必须的印刷资料和视听资料,广泛地使用了计算机及网络。
4、在服务方式上,发达国家中小学图书馆普遍实行开架借阅,学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且中小学图书馆的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借借还还”,而是把信息素养教育放在首位。具体包括情报检索教育、阅读指导及阅读辅助,图书馆员与小读者的互动很多,使学生们素质得以提高。在手段上包括利用CD-ROM 光盘、Internet 检索终端、传真机以及电子邮件等。我国还只能停留在简单的“借借还还”上。
四、面临的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力争在未来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建设一个“经济更发展,民主更健全,科教更进步,文化更繁荣,社会更和谐,人民生活殷实”的全面进步的国家。为此,对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即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尤为关键。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发展、提高,大力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了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活动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指出:“中小学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一所出色的图书馆是保证学校取得教育成就的基本条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指出:“图书馆是中小学校书刊情报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因此,中小学图书馆面临的任务是建设适应素质教育和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满足师生需要,体现中小学教育特点,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和使之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战略要点与主要目标是:
1、战略要点
(1)根据“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扩大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和数量,努力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
(2)建立多元化中小学图书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中小学图书馆面向未来的挑战,适应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进数字化的图书馆的建立。积极推进建立以学校和教育部门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2、目标
(1)大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学校,特别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到2010年,乡、镇以上的学校都建有图书馆;且乡、镇以上的学校图书馆的图书生均藏书量达到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所规定的一类学校的要求;
(2)到2010年,建立比较科学的、规范的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标准体系;
(3)加强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化图书馆功能,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到2010年,所有乡镇以上的中小学图书馆都能够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县(区) 级建立学校数字化图书馆,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促进中小学图书馆联网,发挥中小学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中的作用。
(4)建立一批多元化的中小学图书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小学校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学校图书馆应“给学生以基本技能训练,使之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它以科学的精神和理念,对学校图书馆的多元化任务,提出挑战。为适应这种挑战,多元化图书馆应当具有信息传播、教学服务、开展活动等功能。首先图书馆应该成为向师生提供和传播信息的“信息港”。图书馆的建设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体现诸如多媒体的传播、多向性的传播和动态发展式的多元化传播,使信息更逼真地反映所表述的对象,并实现实时传播、跟踪性传播、同步性传播等;多元化图书馆的特性更体现在图书馆信息库的结构上,实现融印本图书馆和电子图书馆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或各种图书馆并存的多模式状况,师生的信息选择更自主、处理更方便、感觉更直观和立体、服务更有成效。在教学服务方面图书馆成为师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场所。创造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特别是主动服务和深层次服务,适应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满足不同师生读者在不同情况下的信息需求。开展活动方面给学生在图书阅读、图书馆利用、网络利用等技能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主要政策措施与建议
1、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图书馆经费的保障机制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落实经费投入是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议每年应在教育经费中按一定比例设立图书馆专项经费,确保在中小学校经费的使用中,对中小学校图书馆(室) 建设经费予以统筹安排。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经费投入、总藏书量、生均拥有图书册数三个增长。
2、加强学校图书馆(室) 规范化建设,建立对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评估制度
在现有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规程(修订) 》基础上,制定统一完善的《中小学图书馆(室) 条例》,同时制定中小学图书馆(室) 评估标准。建立健全对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科学的评估制度。把中小学图书馆(室) 建设,包括对学校图书质量监督和评估,纳入学校评估的内容。
3、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推动数字图书馆和图书资源中心的建设
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既是图书馆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图书馆必将以其强大的功能、便捷的服务、丰富及时的内容资源,实现传统图书馆所无法完成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开辟素质教育的新阵地。 加强对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研究,对实现科学规范的现代化图书馆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一要坚持优先发展原则。要确立数字化建设在整个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二要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新建或改建学校图书馆(室) 的数字化建设,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避免盲目攀比、脱离实际;三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可以考虑将工作重点先放在电子阅览室建设上,视条件许可逐步拓展;四要坚持强化队伍建设原则。要将网络环境下的队伍建设作为数字化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注重具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五要坚持拓展职能原则。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首先应加速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而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则应以县、区为主,以某个中心学校或教育部门网络中心为依托,辐射周边学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中小学数字化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和延伸其独特的教育职能,积极开发连接课堂,甚至师生家庭的网络,使之成为一个完善、成熟、实用、专业的数字化图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探究性学习,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的转型、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铺设一条最为快捷有效的道路。
4、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和中、小学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工作带来了质的飞跃,建立校际、区域性协作是网络化大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发展趋势。采用联合采购、联合存贮、联合编目、联合建库、联机检索、资源共享等手段,实现区域性的馆际协作和资源共享,能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5、造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图书馆(室) 专业人员队伍
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思想稳定的学校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图书馆(室) 现代化的关键。中小学校应按教育部规定配足图书馆(室) 工作人员。同时制定落实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相关政策,建立中小学图书馆(室) 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
6、规范图书市场,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中小学图书馆用书的质量,不仅关系到教育经费的合理支出,而且还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建议要加强中小学校图书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图书馆能够及时购置适合中小学校使用的高质量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