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1)

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

梁晓东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 西汉贾谊《鵩鸟赋》以推度鵩鸟之意抒发对人生、世界之看法,豁达中见悲愤,作者乐观旷达但又无法摆脱其政治失意的痛苦,故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苦恼,又有乐观旷达的道学追求,但道学思想却是贾谊思想的主流。本文重点剖析《鵩鸟赋》所蕴含的道学思想。 关键词:贾谊 《鵩鸟赋》 道学

作者简介:梁晓东,1975年4月出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文化学研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乃以为博士”。“孝文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鸟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

贾谊《鵩鸟赋》,原自《汉书》,自汉以来,家弦互诵,唐时宋璟七岁能属文,一遍诵《鵩鸟赋》,向来传为美谈(见颜鲁公集卷四《广平宋公神道碑》)。何焯评:“此特借鵩鸟以造端,非从而赋之也。„„宜与《幽通》、《思玄》同编”。《晋书·庚顗传》“乃著《意赋》以豁情,衍贾谊之《鵩鸟》也”;其赋申“荣辱同贯”,“存亡均齐”之旨。据传贾谊在长沙时得《鶡冠子》而读,故其思想与《鶡冠子》之本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贾谊去长沙是在受排挤打击之时,故《鶡冠子》中同生死、顺天委命的思想可排遣忧愤,可知此赋是作者在长沙读《鶡冠子》之后而作。《汉书·艺文志》中提到道家有《鶡冠子》,作者为楚人,是先秦之书,其内容以黄老刑名为本,且带有阴阳术数、兵家的色彩。《幽通赋》“北叟颇识其倚伏”,李善注句《鶡冠子》之语,似乎回避了老子《道德经》中语,可知 《鶡冠子》其书之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也是比较广泛的。故贾谊《鵩鸟赋》其主旨在于阐发道学思想,且作品本身前后贯穿着道学精神,此点与西汉初期笃信黄老思想之意识形态相关。盖贾谊谋篇在于以道家之乐

观豁达精神排遣政治失意之痛苦。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2】鵩字又作“伏” ,陕西乾县出土《章怀太子墓志》云:“贾生赋鵩,集韵声一屋,有鵩字无伏字。”《类篇·鸟部》亦不见鵩字。《西京杂记》:“长沙俗以鵩鸟至主人家,主人死。”《荆楚岁时记》“鸮大如鸡,恶声,飞入人家不祥”。“谶言其度”,知贾谊占卜之书为图谶。《新书·修政语上》言皇帝有云:“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由此知贾谊所说“谶言”应该指的就是绿图,以证秦皇挟“绿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绿图之名见《墨子·非攻下》、《淮南子·人间训》及《史记·始皇年纪》。陈槃《古 谶纬出录解题》—绿图考证甚详,惟未引及贾子此条。易纬《易是类谋》郑玄注云:“黄帝始受河图而定録”,始见于郑玄之说。据贾生,绿图与黄帝之关系,则贾生所见之《绿图》,乃秦汉之时物,比郑玄所见为早,亦知贾谊之时,谶书已极盛行。前提及绿图与黄帝之关系,可知贾谊在此“ 谶言”与道家思想关系甚密。

《晋书·艺术传》有大鹿向武昌西城门,戴洋曰;“野兽向城,主人将去”,又《石季龙载记》上有白雁百余集于马道南,太史令赵揽曰;“白雁集殿庭,宫室将空”;《旧唐书·高骈传》雉鶵于扬州廨舍,占者云:“野鸟入室,军府将空”;《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四回中白姑子曰:“ 鹞鹰入人房,流水抬灵床,不出三十日,就去见阎王。”【3】等皆言其谶言,笔者以为上所举之种种谶言乃宿命之论述,以今之理论述之,是唯心主义思想。且“ 谶言”指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故知贾谊言“ 谶言”,其中包含神明之思想。《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水及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此为神明之自然义,神明生阴阳,为自然现象。庄子《天下篇》言“神何又降,明何由出”,“ 然独与神明居”。而《齐物论》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成玄英疏“绝待独立而精神”,此神明者精神。贾生参儒、道、法三种思想,其所谓神明,其内涵亦通于庄子之精神,而且亦可纳入道学之范畴,可见贾生之思想根源于老庄精神。

贾谊在文章开头大谈“谶言”,其意并非在此。嵇康《明胆论》答吕安言“人心有明暗之时”,乃谓“汉之贾生,陈切直之策,奋危言之至,行之无疑,明所察也,恶鵩作赋,暗所惑也。一人之明岂有盈缩乎”?指出作《鵩鸟赋》乃出于“暗之所惑”。明己长去之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由此知贾谊虽表面不以谶言为然,其实内心却惑。故有摘苦蒂而不究

瓜甜,以矛攻盾之嫌,作者以谶言开篇,为后文申“荣辱同贯”“存之均齐”之道学主旨埋下伏笔,故笔者以为以“谶言其度”造端,其意在此而非在彼。

“忧喜聚门舍,吉凶同城”。言世事吉凶相承,转乐成悲之思想,下文列举实例以证之。“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以上均言夫差、勾践、李斯、傅说四人否泰倚伏之例证道学中“乐极生悲”之主题。元稹《苦乐相倚曲》中说人事吉凶,人情欢戚,其相邻此,其实是贾谊在此之意。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悲极生乐,斯境罕證。悲哀充尽而渐杀,苦痛积久而相习,或刻意缮性,观空作达,排遣譬解,冀能身如木槁、心似顽石。忘悲减痛则有之,生欢变犹未许在。转乐成悲,古来惯道。”【4】笔者以为此最能表贾谊当时心境,作者虽言世事否泰倚伏之理,但面对现实中政治失意的痛苦,终久无法排遣。似乎欲用道学中的“荣辱同贯”而化解之,实则“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则儒家积极进取思想与道学顺其自然思想冲突之结果。如《庄子·知北游》“山林与,阜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汉武帝《秋风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淮南子·原道训》“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目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觴,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淡淡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在休马,罢酒徹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张衡《西哀赋》“于是众变极,心醒醉,盤乐极,怅怀萃。”《抱朴子》内篇《畅玄》:“然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欢发,宴罢则心悲也。实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及其所至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欣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陶渊明《闲情赋》“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兮哀来,终推我而辍音。”唐代王渤《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杜甫《观灯渔歌》“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欢穷悲心生,婉孌不能忘”。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喜极至无言,笑余翻不悦”。《今上古三代文》卷二武王《觴铭》;“乐极则悲,沉湎致非,社稷为危”。言酗酒丧邦之理,在此所言“乐”,“悲”指的是国家兴亡,着眼在人事反覆,不在心境,悲极则乐,理若宜些。【5】

上举例证有一核心主旨,即道学之“乐极生悲”之理。前文已提到贾谊在此提的“乐极生悲”乃儒学进取精神与道学之自然思想冲突的表现。后文提到“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迥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 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贾生化解此种矛盾的办法就是道学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再如“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转?”贾谊以为天地乃铸造万物之熔炉,造化乃铸造万物之工匠,阴阳二气乃冶炼万物之木炭,世间万物乃熔炉冶炼之铜器。宇宙就是阴阳二气熔铸万物的无限变化过程,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变化,无始无终,其运行没有固定的法则。“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此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但那种错综复杂而又无法解释的人生疑虑,在这种哲学思辨里找到了答案。文中的“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万物为铜”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在此之意是说人之生死是顺其自然的,追求一种“自由”之境界。既然人之生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就没有必要为“悲乐转化”之事痛苦了。

世间万物之变化非人力所为,道学言万物变化遵道而行,故贾谊用此来解脱“悲乐转换”之痛苦,且逐渐在庄子“胸中壮忧须遗,身处荣辱何足论”的自我安慰中得到寄托,从而使他忘却暂时的精神痛苦。其原因是作者能够从庄子的遗形忘我的达观超脱中解脱自己,文中贾谊运用庄子的“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衍化“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观物兮,无物不可。”以庄子的“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而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衍化“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极兮,品庶每生”,“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庄子“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庄子·盗跖》)衍化“真人恬谟兮,独与道俱„„寥廓思荒兮,与道翱翔”。庄子的“天无灾,„„无人非,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刻意》)衍化“乘诸则逝兮,得坎则止”,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由此分析可知,贾谊企图融化道家,且又傍依道家。贾生非道家之徒,其文章措词又处处引用道家词句,究其原因则为现实使然,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绪。贾谊前期深得文帝赏识,故有志满意得之气势,其政治生涯急流而下之时,有此心理也在常理之中,故文中多次提及“悲乐转化”之命题,似乎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实际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此句源自《老子》第五八章:“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跇,光而不眺”。 【6】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为政之“无为”和“有为”悟出一道理,即福与祸,正与奇,善与妖的互相转化,阐明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因素,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之思想。世间万物存在互相转化的对立关系,比如:祸与福、忧与喜、吉与凶经常联系着,且万物往往在矛盾中互相转化,无任何规律可循。文中“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槃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其意思是水被激,则流势悍急;箭被激,则射远而逝。一旦事物遇到逼迫,就会改变其原有的状态,转变为他物,如云变雨,雨变云,上蒸下降,互相交错。万物之转化,如同造万物之“大钧”一样,是无边无际的,无任何规律可循的,此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这突出了作为自然的“天”和“道”的存在性,人只有不被世俗牵累,才能适应客观规律,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方可称得上“与道翱翔”之境界。

《鵩鸟赋》中:“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幹流而适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其旨在说世间万物生成之偶然性和消逝之必然性,并指出万物存在的瞬时性。其言外之意在于,宇宙构成似乎是恒定的,但其构成的内部因素是变化的,无定准的。此时此地之此物,瞬间就会变成彼时彼此之彼物。万物变化,永无止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影子、幻象。宇宙就是由这些“ 流而迁”、“形气转续”、随生随失的影子、幻象组成的。贾谊认为,不仅自然现象如此,社会人事更是如此,如前文提到的“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强大的国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个人暂时的不得志。作者把个人荣衰多变的身世放到整个天地宇宙、万物众生之中看,就不是个人不幸的个别现象了,而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规律。其实,贾谊之“祸福转化”之思想,是庄子“万物以不同形相禅,始座若环”观点的继承和发挥。《庄子·至乐》“种有机,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虫宾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共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出,生于灶下,具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千余骨。千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于食醯 ,黄祝生乎九酋,瞀黄生乎腐灌,羊奚比乎不笋,无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郭象注:“此言一气而为万形,有变化而无生死也。”。【7】由此可知,贾谊之万物嬗变之道学思想渊源。

“道学”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其论“道学’之言云:”道者,盖为万物之奥 ,

圣人之至赜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可知,“道学”的本义就是道家之学。贾谊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能从情绪低落、心情凄凉中摆脱出来,对前途、生死和吉凶采取超然的态度,从而获得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寻求精神解脱,是旧时代文人学士最高层次的处世哲学,贾谊所寻求的精神超脱,既不是楚狂接舆式的放浪,也不同于孔孟式的自我完善,而是道家庄周式的遗形忘我的达观超脱,其表现是清醒而自觉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贾谊向道家思想的靠拢是从任长沙太傅开始的。其时,风华正茂、恃才傲物的贾谊突然从太中大夫的高位一下跌落至长沙王太傅,且长沙向来是环境卑湿的异姓小国,心理上产生的巨大反差和失落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其满腔的政治热情受到无情的打击,美好的理想、强烈的愿望被恶意诽谤。在冷酷的人生逆境中,欲进不可,欲退不能。这一点在贾谊的《吊屈原赋》中表露的非常清楚,“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阖茸尊显兮,谄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其后,虽然有宣室密谈和任长沙梁王太傅之事,但其进取的锐气从此一蹶不振,在后来的奏疏中,不乏仍有礼治、法治思想的显现,但其用意与前期则格格不入了。从表面上看,后期的贾谊和前期的锐意进取、志得意满的贾谊全然判若两人,笔者以为,贾谊前后这种思想的变化实质是其思想的回归。根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贾谊早年任太中大夫期间很认同老庄理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贾谊政治上失意后对道学思想的笃信是其思想之回归。

贾谊后任梁王太傅,且在梁王“驸马死”之后自戕,结束其短暂的一生。班固在《汉书》中认为“为傅无状,”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贾谊之死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以此作为定论显然是不合理的。贾谊之人生,实际上是一个堪破宇宙奥秘的洞悟者的回归。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贾谊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如此天资聪慧,由焦躁不安、痛苦失望逐渐演变至宁静澄明的灵魂的思想轨迹,甚至可以从中悟出很多东西,诚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知此则无力安顿一个人的灵魂,道学之“顺应天命”、“荣辱同贯”、“存亡均齐”思想,或许能让一个人的灵魂能够找到其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2006.6 第507-508页

【2】赵逵夫 .历代赋评注【M】.四川巴蜀书社2010.2 第58-60页

【3】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3页

【4】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4页

【5】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5页

【6】老子.道德经【M】.中华书局.2006.12 第102页

【7】庄子.庄子【M】.中华书局.1986.2第134页

An Exploration on Taoism Reflected in

LIANG Xiaod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ingxi Teachers' College Dingxi,Gansu 743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Jia YI, who lived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expressed his view of life and the world by the means of speculating funiao. The author was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but was unable to get rid of its political frustration. As a result, in his writings, both panic from positive enterprising and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pursuit of Taoism can be found, among which Taoism was his main thoughts.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his Taoism reflected in”Funiao Fu”. Keywords: Jia Yi

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学思想探微

梁晓东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定西743000)

摘要 西汉贾谊《鵩鸟赋》以推度鵩鸟之意抒发对人生、世界之看法,豁达中见悲愤,作者乐观旷达但又无法摆脱其政治失意的痛苦,故作品中既有积极进取的苦恼,又有乐观旷达的道学追求,但道学思想却是贾谊思想的主流。本文重点剖析《鵩鸟赋》所蕴含的道学思想。 关键词:贾谊 《鵩鸟赋》 道学

作者简介:梁晓东,1975年4月出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中国文化学研究。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乃以为博士”。“孝文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鸟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1】。

贾谊《鵩鸟赋》,原自《汉书》,自汉以来,家弦互诵,唐时宋璟七岁能属文,一遍诵《鵩鸟赋》,向来传为美谈(见颜鲁公集卷四《广平宋公神道碑》)。何焯评:“此特借鵩鸟以造端,非从而赋之也。„„宜与《幽通》、《思玄》同编”。《晋书·庚顗传》“乃著《意赋》以豁情,衍贾谊之《鵩鸟》也”;其赋申“荣辱同贯”,“存亡均齐”之旨。据传贾谊在长沙时得《鶡冠子》而读,故其思想与《鶡冠子》之本意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贾谊去长沙是在受排挤打击之时,故《鶡冠子》中同生死、顺天委命的思想可排遣忧愤,可知此赋是作者在长沙读《鶡冠子》之后而作。《汉书·艺文志》中提到道家有《鶡冠子》,作者为楚人,是先秦之书,其内容以黄老刑名为本,且带有阴阳术数、兵家的色彩。《幽通赋》“北叟颇识其倚伏”,李善注句《鶡冠子》之语,似乎回避了老子《道德经》中语,可知 《鶡冠子》其书之思想在当时的影响也是比较广泛的。故贾谊《鵩鸟赋》其主旨在于阐发道学思想,且作品本身前后贯穿着道学精神,此点与西汉初期笃信黄老思想之意识形态相关。盖贾谊谋篇在于以道家之乐

观豁达精神排遣政治失意之痛苦。

“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发书占之兮,谶言其度。曰:‘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2】鵩字又作“伏” ,陕西乾县出土《章怀太子墓志》云:“贾生赋鵩,集韵声一屋,有鵩字无伏字。”《类篇·鸟部》亦不见鵩字。《西京杂记》:“长沙俗以鵩鸟至主人家,主人死。”《荆楚岁时记》“鸮大如鸡,恶声,飞入人家不祥”。“谶言其度”,知贾谊占卜之书为图谶。《新书·修政语上》言皇帝有云:“济东海,入江内,取绿图”。由此知贾谊所说“谶言”应该指的就是绿图,以证秦皇挟“绿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绿图之名见《墨子·非攻下》、《淮南子·人间训》及《史记·始皇年纪》。陈槃《古 谶纬出录解题》—绿图考证甚详,惟未引及贾子此条。易纬《易是类谋》郑玄注云:“黄帝始受河图而定録”,始见于郑玄之说。据贾生,绿图与黄帝之关系,则贾生所见之《绿图》,乃秦汉之时物,比郑玄所见为早,亦知贾谊之时,谶书已极盛行。前提及绿图与黄帝之关系,可知贾谊在此“ 谶言”与道家思想关系甚密。

《晋书·艺术传》有大鹿向武昌西城门,戴洋曰;“野兽向城,主人将去”,又《石季龙载记》上有白雁百余集于马道南,太史令赵揽曰;“白雁集殿庭,宫室将空”;《旧唐书·高骈传》雉鶵于扬州廨舍,占者云:“野鸟入室,军府将空”;《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四回中白姑子曰:“ 鹞鹰入人房,流水抬灵床,不出三十日,就去见阎王。”【3】等皆言其谶言,笔者以为上所举之种种谶言乃宿命之论述,以今之理论述之,是唯心主义思想。且“ 谶言”指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故知贾谊言“ 谶言”,其中包含神明之思想。《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水及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此为神明之自然义,神明生阴阳,为自然现象。庄子《天下篇》言“神何又降,明何由出”,“ 然独与神明居”。而《齐物论》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成玄英疏“绝待独立而精神”,此神明者精神。贾生参儒、道、法三种思想,其所谓神明,其内涵亦通于庄子之精神,而且亦可纳入道学之范畴,可见贾生之思想根源于老庄精神。

贾谊在文章开头大谈“谶言”,其意并非在此。嵇康《明胆论》答吕安言“人心有明暗之时”,乃谓“汉之贾生,陈切直之策,奋危言之至,行之无疑,明所察也,恶鵩作赋,暗所惑也。一人之明岂有盈缩乎”?指出作《鵩鸟赋》乃出于“暗之所惑”。明己长去之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由此知贾谊虽表面不以谶言为然,其实内心却惑。故有摘苦蒂而不究

瓜甜,以矛攻盾之嫌,作者以谶言开篇,为后文申“荣辱同贯”“存之均齐”之道学主旨埋下伏笔,故笔者以为以“谶言其度”造端,其意在此而非在彼。

“忧喜聚门舍,吉凶同城”。言世事吉凶相承,转乐成悲之思想,下文列举实例以证之。“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以上均言夫差、勾践、李斯、傅说四人否泰倚伏之例证道学中“乐极生悲”之主题。元稹《苦乐相倚曲》中说人事吉凶,人情欢戚,其相邻此,其实是贾谊在此之意。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人情乐极生悲,自属寻常,悲极生乐,斯境罕證。悲哀充尽而渐杀,苦痛积久而相习,或刻意缮性,观空作达,排遣譬解,冀能身如木槁、心似顽石。忘悲减痛则有之,生欢变犹未许在。转乐成悲,古来惯道。”【4】笔者以为此最能表贾谊当时心境,作者虽言世事否泰倚伏之理,但面对现实中政治失意的痛苦,终久无法排遣。似乎欲用道学中的“荣辱同贯”而化解之,实则“举杯消愁愁更愁”。此则儒家积极进取思想与道学顺其自然思想冲突之结果。如《庄子·知北游》“山林与,阜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汉武帝《秋风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淮南子·原道训》“建钟鼓,列管弦,席旃茵,傅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目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觴,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此其为乐也,淡淡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解在休马,罢酒徹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张衡《西哀赋》“于是众变极,心醒醉,盤乐极,怅怀萃。”《抱朴子》内篇《畅玄》:“然乐极则哀集,至盈必有亏,故曲终则欢发,宴罢则心悲也。实理势之攸召,犹影响之相归也”。王羲之《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及其所至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欣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陶渊明《闲情赋》“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兮哀来,终推我而辍音。”唐代王渤《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杜甫《观灯渔歌》“ 鲂鱼肥美知第一,既饱欢娱亦萧瑟”。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欢穷悲心生,婉孌不能忘”。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杜牧《池州送孟迟先辈》“喜极至无言,笑余翻不悦”。《今上古三代文》卷二武王《觴铭》;“乐极则悲,沉湎致非,社稷为危”。言酗酒丧邦之理,在此所言“乐”,“悲”指的是国家兴亡,着眼在人事反覆,不在心境,悲极则乐,理若宜些。【5】

上举例证有一核心主旨,即道学之“乐极生悲”之理。前文已提到贾谊在此提的“乐极生悲”乃儒学进取精神与道学之自然思想冲突的表现。后文提到“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迥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播物兮,坱 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贾生化解此种矛盾的办法就是道学思想中的“顺其自然”。再如“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转?”贾谊以为天地乃铸造万物之熔炉,造化乃铸造万物之工匠,阴阳二气乃冶炼万物之木炭,世间万物乃熔炉冶炼之铜器。宇宙就是阴阳二气熔铸万物的无限变化过程,世间万事万物不断变化,无始无终,其运行没有固定的法则。“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此虽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心理反映,但那种错综复杂而又无法解释的人生疑虑,在这种哲学思辨里找到了答案。文中的“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万物为铜”出自《庄子·大宗师》中的“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在此之意是说人之生死是顺其自然的,追求一种“自由”之境界。既然人之生死是顺其自然的,那么就没有必要为“悲乐转化”之事痛苦了。

世间万物之变化非人力所为,道学言万物变化遵道而行,故贾谊用此来解脱“悲乐转换”之痛苦,且逐渐在庄子“胸中壮忧须遗,身处荣辱何足论”的自我安慰中得到寄托,从而使他忘却暂时的精神痛苦。其原因是作者能够从庄子的遗形忘我的达观超脱中解脱自己,文中贾谊运用庄子的“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衍化“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观物兮,无物不可。”以庄子的“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而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衍化“贪夫殉财兮,烈士殉名;夸者死极兮,品庶每生”,“大人不曲兮,意变齐同。”庄子“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庄子·盗跖》)衍化“真人恬谟兮,独与道俱„„寥廓思荒兮,与道翱翔”。庄子的“天无灾,„„无人非,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刻意》)衍化“乘诸则逝兮,得坎则止”,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德人无累兮,知命不忧”。由此分析可知,贾谊企图融化道家,且又傍依道家。贾生非道家之徒,其文章措词又处处引用道家词句,究其原因则为现实使然,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绪。贾谊前期深得文帝赏识,故有志满意得之气势,其政治生涯急流而下之时,有此心理也在常理之中,故文中多次提及“悲乐转化”之命题,似乎说一切都在情理之中,却实际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

“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此句源自《老子》第五八章:“其正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跇,光而不眺”。 【6】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由为政之“无为”和“有为”悟出一道理,即福与祸,正与奇,善与妖的互相转化,阐明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存在互相对立的两种因素,即“万物负阴而抱阳”之思想。世间万物存在互相转化的对立关系,比如:祸与福、忧与喜、吉与凶经常联系着,且万物往往在矛盾中互相转化,无任何规律可循。文中“水激则旱兮,矢激则远;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槃物兮,坱圠无垠。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其意思是水被激,则流势悍急;箭被激,则射远而逝。一旦事物遇到逼迫,就会改变其原有的状态,转变为他物,如云变雨,雨变云,上蒸下降,互相交错。万物之转化,如同造万物之“大钧”一样,是无边无际的,无任何规律可循的,此即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这突出了作为自然的“天”和“道”的存在性,人只有不被世俗牵累,才能适应客观规律,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方可称得上“与道翱翔”之境界。

《鵩鸟赋》中:“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幹流而适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穷兮,胡可胜言?”其旨在说世间万物生成之偶然性和消逝之必然性,并指出万物存在的瞬时性。其言外之意在于,宇宙构成似乎是恒定的,但其构成的内部因素是变化的,无定准的。此时此地之此物,瞬间就会变成彼时彼此之彼物。万物变化,永无止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影子、幻象。宇宙就是由这些“ 流而迁”、“形气转续”、随生随失的影子、幻象组成的。贾谊认为,不仅自然现象如此,社会人事更是如此,如前文提到的“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勾践霸世。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傅说胥靡兮,乃相武丁”。强大的国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个人暂时的不得志。作者把个人荣衰多变的身世放到整个天地宇宙、万物众生之中看,就不是个人不幸的个别现象了,而是事物发展进程中的正常规律。其实,贾谊之“祸福转化”之思想,是庄子“万物以不同形相禅,始座若环”观点的继承和发挥。《庄子·至乐》“种有机,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虫宾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共叶为蝴蝶。蝴蝶,胥也,化而为出,生于灶下,具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千余骨。千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于食醯 ,黄祝生乎九酋,瞀黄生乎腐灌,羊奚比乎不笋,无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郭象注:“此言一气而为万形,有变化而无生死也。”。【7】由此可知,贾谊之万物嬗变之道学思想渊源。

“道学”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其论“道学’之言云:”道者,盖为万物之奥 ,

圣人之至赜也„„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然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可知,“道学”的本义就是道家之学。贾谊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能从情绪低落、心情凄凉中摆脱出来,对前途、生死和吉凶采取超然的态度,从而获得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寻求精神解脱,是旧时代文人学士最高层次的处世哲学,贾谊所寻求的精神超脱,既不是楚狂接舆式的放浪,也不同于孔孟式的自我完善,而是道家庄周式的遗形忘我的达观超脱,其表现是清醒而自觉的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贾谊向道家思想的靠拢是从任长沙太傅开始的。其时,风华正茂、恃才傲物的贾谊突然从太中大夫的高位一下跌落至长沙王太傅,且长沙向来是环境卑湿的异姓小国,心理上产生的巨大反差和失落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其满腔的政治热情受到无情的打击,美好的理想、强烈的愿望被恶意诽谤。在冷酷的人生逆境中,欲进不可,欲退不能。这一点在贾谊的《吊屈原赋》中表露的非常清楚,“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阖茸尊显兮,谄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其后,虽然有宣室密谈和任长沙梁王太傅之事,但其进取的锐气从此一蹶不振,在后来的奏疏中,不乏仍有礼治、法治思想的显现,但其用意与前期则格格不入了。从表面上看,后期的贾谊和前期的锐意进取、志得意满的贾谊全然判若两人,笔者以为,贾谊前后这种思想的变化实质是其思想的回归。根据《史记·日者列传》记载,贾谊早年任太中大夫期间很认同老庄理论,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贾谊政治上失意后对道学思想的笃信是其思想之回归。

贾谊后任梁王太傅,且在梁王“驸马死”之后自戕,结束其短暂的一生。班固在《汉书》中认为“为傅无状,”这种说法显然是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贾谊之死所作的推测性的解释,以此作为定论显然是不合理的。贾谊之人生,实际上是一个堪破宇宙奥秘的洞悟者的回归。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贾谊的生平经历,不难发现,如此天资聪慧,由焦躁不安、痛苦失望逐渐演变至宁静澄明的灵魂的思想轨迹,甚至可以从中悟出很多东西,诚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知此则无力安顿一个人的灵魂,道学之“顺应天命”、“荣辱同贯”、“存亡均齐”思想,或许能让一个人的灵魂能够找到其真正的归宿。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M】. 中华书局. 2006.6 第507-508页

【2】赵逵夫 .历代赋评注【M】.四川巴蜀书社2010.2 第58-60页

【3】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3页

【4】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4页

【5】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1986.2第三卷 第885页

【6】老子.道德经【M】.中华书局.2006.12 第102页

【7】庄子.庄子【M】.中华书局.1986.2第134页

An Exploration on Taoism Reflected in

LIANG Xiaod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ingxi Teachers' College Dingxi,Gansu 743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Jia YI, who lived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expressed his view of life and the world by the means of speculating funiao. The author was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but was unable to get rid of its political frustration. As a result, in his writings, both panic from positive enterprising and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pursuit of Taoism can be found, among which Taoism was his main thoughts.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his Taoism reflected in”Funiao Fu”. Keywords: Jia Yi


相关内容

  • 新道学的黄老思想和一代大儒董仲舒
  • 思 想 的 控 制 ,把 学 术 思 想 上 的斗 争 与 政 治 斗 争 用 " 众建诸侯而少其 力"的办法 ,削弱诸侯 王 联 系 起 来 . 事 实 也 正 是 如 此 ,在 专 制 制 度 下 只 势 力 ,巩 固 中央 集权 :主 张重 农抑商 ," 民 驱 ...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 ...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册]题目和答案汇总
  •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下册>题目和答案汇总 一. 判断题. 1.新唐书在南宋时期首先出现,记载了大量唐朝史事 答案:错 首先出现在北宋 2.古应泰编辑的明(明史记事本末)首先采取群书而为书 答案:对 3.<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古代保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 答案:对 ...

  • 2012秋湖南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 2012年秋电大课程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第1题](单选题)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那么"广德"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之一? A.唐朝 [第2题](单选题)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湖湘士人再一次充当了急先锋.以下不属于近代湖湘革命派人物的是 F.秋瑾 [第3题](单选题 ...

  • 论司马光的文学创作观念
  • 摘要:司马光作为宋代的名臣大儒,有很大的空间进行学术探讨.司马光有着深厚的儒学积淀,同时又时刻以儒者的规范要求自己.本文由此从三个方面对司马光的文学创作思想进行论述:一是司马光对文学"文以载道"."有适于用"的文学功用的认识,二是司马光对文学创作诚实不虚.严谨 ...

  • 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 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内容概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通过道德规范表现出来,其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这些美德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了十 ...

  • 卫风与氓的异同
  • <谷风>与<氓>的区别 <诗经>中的<谷风>和<氓>两篇诗歌都是描写女子被男子抛弃后女子对男子的控诉,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社会夫权制度的不公平,揭示了妇女在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的惨痛处境和遭遇.但是这两首诗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同之处,我 ...

  • 行若狗彘的故事
  • [注音]xíng ruò gǒu zhì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子夏的徒弟去问子墨子说:"君子有标准没有?"子墨子说君子没有固定的标准.子夏的徒弟说:"猪狗都有标准,作恶的人怎么会没有标准呢?"子墨子说:"那些口头上说得好听而行动却比猪狗还不如,这不 ...

  • 2014年高考语文第一题专练
  • 高考语文第一题专练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悲剧美的音乐诠释 ①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而且往往与崇高和壮美相联系,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灵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