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新看法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新看法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个电视台讲中国文化的谈话节目越来越多,一般都是用故事化的方式讲历史。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则完全不同,在津津有味地选择中国人最低限度文化记忆的同时,表达了一系列崭新的学术观念,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普遍重视。我是余秋雨研究者,每次观看《秋雨时分》时记录了一些新的思维片段,现举示几条上网,供同好们参考。

1,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明作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蕴藏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无法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例如,为什么恰恰在山河飘摇、强敌围噬的关键时刻发现了甲骨文,让中国人猛然想起一个伟大的商代,又立即发现了敦煌藏经洞,让中国人猛然想起一个伟大的唐代呢?而且,又为什么偏偏让京城的城防大臣自己发现呢?又为什么让这个发现者在京城沦陷的当下壮烈自杀呢?这是一种强烈提醒,提醒者正是变成了神灵的中华文化本身。 2,余秋雨先生认为:诸子百家在当时是一个个门派,在后来却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素质组合。我们的人格,正是由诸子百家的不同成分组合而成。尤其是老庄的道家、孔孟的儒家,韩非的法家,以及那个奇特的墨家,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影子。你要了解自己是谁,首先是探测自己身上诸子百家的组接比例。

3,《诗经》这两个字说明,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以诗为经”的群体。诗是中华民族的魂魄,这个特点甚至还带来了整体缺少科学思维、实证意识的毛病。《诗经》是平原小合唱,《楚辞》是悬崖独吟曲。

4,《诗经》使中国人懂得什么是诗,屈原使中国人懂得什么是诗人。 5,屈原并不是“爱国诗人”,楚国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家。与后来的国家意识比较靠近的,反倒是屈原反抗的秦国,因为它要真正统一中国,使中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屈原是超超楚国的,证据是,全国在端午节都在纪念他,包括当时被楚国侵略和把楚国侵略的地区。

6,诸子百家以教育者的身份训示大众,屈原却相反,是一个永远提问、又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转型。这个过程,后来还一再在新的阶段重复,即“教育者”上升为“提问者”。看似降低,实则升华。 7,如果说,屈原使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点原始的诗意,那么,司马迁则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点原始的史识。司马迁以《史记》为“二十四史”定下了格局,因此他是整部中国史的总策划。他以一支史笔悬在所有王公贵胄、文人墨客脑后,使中国历史具有了一系列基本的标准。他使所有的中国人有了同一个“家谱”,使他们或多或少都成了比较在乎历史评价的人。

8,司马迁承受了腐刑,即被切割了男性的生殖系统。他以自己的耻辱,换来了民族的尊严,他以不堪的日日夜夜,换来了中国的千年万年,他以失去性别特性的苍白,换来了九州大地的雄魂。

9,下令对司马迁实施腐刑的汉武帝也是一个伟人。这是英雄时代发生的悲剧。悲剧之上却有两种伟大:司马迁的伟大目光,遭遇了汉武帝的伟大江山。 10,汉武帝在对司马迁实施腐刑后,反而大大地提升了他的官职。在这种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上,宫廷和牢狱没有太大的界限。他把手指轻轻地滑动了人们的生死祸福之间,这种权力游戏使他真正体验到权力是什么。

11,司马迁没有反抗。低头弯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屈服,一种是为了扛起整座泰山。

12,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散文最好的是汉代;在汉代,散文最好的是司马迁。

13,两个高爽之地之间有一个杂乱的丛林,但对勇敢的探险者来说,更喜欢深入的正是杂乱的丛林。汉代和唐代就是两个高爽之地,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则是杂乱的丛林,里边风光无限。

14,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杂乱丛林里,仔细一看,晃动着一些熟人的背影。他们是华佗、阮籍、嵇康、祖冲之、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刘勰、陶渊明、谢灵运„„就凭这些背影,我喜爱上了这个乱世。

15,三国对峙,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力量对比就十分有趣。东吴列于末位,周瑜、陆逊这些年轻将领只在乎指挥千军万马的形象,而看不起诗文。刘备那儿本来也荒于文化,幸好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化”改变的局面,一篇是《隆中对》,一篇是《出师表》。处于首位的一定是曹魏,曹操和诸葛亮在军事上可以打上几仗,在文化上却不必。他的那些诗,使他成了中国千年间第一流的文化大家。 16,在人品上我们可以喜欢诸葛亮,不喜欢曹操,但在文化上却不能以此类推。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不写曹操是不可思议的,写了诸葛亮也是不可思议的。 17,在诗文上,诸葛亮在于君臣之谊、临表涕零;曹操在于自然天地、宇宙生命。

18,三国的文化对峙,更让别人气短的是,曹操还有两位堪称优秀诗人的儿子:曹丕和曹植。

19,曹家父子三人的文化排序,历来都是曹植、曹操、曹丕,而我则坚持曹操第一,而且他比第二的曹植高出许多。曹植营造的是乱世锦苑,曹操锻铸的是洪涛绝壁。

20,魏晋名士处在“后英雄时代”,对曹操、诸葛亮式的英雄人生进行了陌生化的搁置。他们长时间清谈,玄而又玄,没有逻辑,只求骇俗;他们在山间啸吟,没有内容,只是与自然相溶的气流。他们我行我素,喝酒吃药,早就不听三国故事,因为觉得三国故事都太功利、太残酷、太世俗、太作秀。他们对三国,连批判的兴趣也没有,因为一批判,就进入了同一个价值系统。

21,三国人物的太较真,与魏晋人物的不在乎,都表现得十分响亮。但是,这个漫长时代的最高人物是隐潜的,既不表现出太较真,也不表现出不在乎,他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而最重要的却是他,就像厚云把顶峰遮住了。他,叫陶渊明。

„„

——以上,就是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时分——中国文化记忆》中每期讲述的观点拾零,实在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香港学者黄奇之先生赞之为“平生听过的最精采的中国文化课”,毫不为过。

但是,我知道大陆观众在接收凤凰卫视这个栏目时由于时间不巧常常漏掉,这太可惜了。我用上面的摘录提醒观众,万不可错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新看法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各个电视台讲中国文化的谈话节目越来越多,一般都是用故事化的方式讲历史。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则完全不同,在津津有味地选择中国人最低限度文化记忆的同时,表达了一系列崭新的学术观念,引起国内外文化界的普遍重视。我是余秋雨研究者,每次观看《秋雨时分》时记录了一些新的思维片段,现举示几条上网,供同好们参考。

1,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华文明作为全人类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蕴藏着一种神奇的力量,无法用现代科学完全解释。例如,为什么恰恰在山河飘摇、强敌围噬的关键时刻发现了甲骨文,让中国人猛然想起一个伟大的商代,又立即发现了敦煌藏经洞,让中国人猛然想起一个伟大的唐代呢?而且,又为什么偏偏让京城的城防大臣自己发现呢?又为什么让这个发现者在京城沦陷的当下壮烈自杀呢?这是一种强烈提醒,提醒者正是变成了神灵的中华文化本身。 2,余秋雨先生认为:诸子百家在当时是一个个门派,在后来却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素质组合。我们的人格,正是由诸子百家的不同成分组合而成。尤其是老庄的道家、孔孟的儒家,韩非的法家,以及那个奇特的墨家,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他们的影子。你要了解自己是谁,首先是探测自己身上诸子百家的组接比例。

3,《诗经》这两个字说明,中华民族曾经是一个“以诗为经”的群体。诗是中华民族的魂魄,这个特点甚至还带来了整体缺少科学思维、实证意识的毛病。《诗经》是平原小合唱,《楚辞》是悬崖独吟曲。

4,《诗经》使中国人懂得什么是诗,屈原使中国人懂得什么是诗人。 5,屈原并不是“爱国诗人”,楚国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家。与后来的国家意识比较靠近的,反倒是屈原反抗的秦国,因为它要真正统一中国,使中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屈原是超超楚国的,证据是,全国在端午节都在纪念他,包括当时被楚国侵略和把楚国侵略的地区。

6,诸子百家以教育者的身份训示大众,屈原却相反,是一个永远提问、又永远找不到答案的人。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转型。这个过程,后来还一再在新的阶段重复,即“教育者”上升为“提问者”。看似降低,实则升华。 7,如果说,屈原使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点原始的诗意,那么,司马迁则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点原始的史识。司马迁以《史记》为“二十四史”定下了格局,因此他是整部中国史的总策划。他以一支史笔悬在所有王公贵胄、文人墨客脑后,使中国历史具有了一系列基本的标准。他使所有的中国人有了同一个“家谱”,使他们或多或少都成了比较在乎历史评价的人。

8,司马迁承受了腐刑,即被切割了男性的生殖系统。他以自己的耻辱,换来了民族的尊严,他以不堪的日日夜夜,换来了中国的千年万年,他以失去性别特性的苍白,换来了九州大地的雄魂。

9,下令对司马迁实施腐刑的汉武帝也是一个伟人。这是英雄时代发生的悲剧。悲剧之上却有两种伟大:司马迁的伟大目光,遭遇了汉武帝的伟大江山。 10,汉武帝在对司马迁实施腐刑后,反而大大地提升了他的官职。在这种雄才大略的君主手上,宫廷和牢狱没有太大的界限。他把手指轻轻地滑动了人们的生死祸福之间,这种权力游戏使他真正体验到权力是什么。

11,司马迁没有反抗。低头弯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屈服,一种是为了扛起整座泰山。

12,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散文最好的是汉代;在汉代,散文最好的是司马迁。

13,两个高爽之地之间有一个杂乱的丛林,但对勇敢的探险者来说,更喜欢深入的正是杂乱的丛林。汉代和唐代就是两个高爽之地,而三国两晋南北朝则是杂乱的丛林,里边风光无限。

14,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杂乱丛林里,仔细一看,晃动着一些熟人的背影。他们是华佗、阮籍、嵇康、祖冲之、郦道元、王羲之、顾恺之、刘勰、陶渊明、谢灵运„„就凭这些背影,我喜爱上了这个乱世。

15,三国对峙,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力量对比就十分有趣。东吴列于末位,周瑜、陆逊这些年轻将领只在乎指挥千军万马的形象,而看不起诗文。刘备那儿本来也荒于文化,幸好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化”改变的局面,一篇是《隆中对》,一篇是《出师表》。处于首位的一定是曹魏,曹操和诸葛亮在军事上可以打上几仗,在文化上却不必。他的那些诗,使他成了中国千年间第一流的文化大家。 16,在人品上我们可以喜欢诸葛亮,不喜欢曹操,但在文化上却不能以此类推。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不写曹操是不可思议的,写了诸葛亮也是不可思议的。 17,在诗文上,诸葛亮在于君臣之谊、临表涕零;曹操在于自然天地、宇宙生命。

18,三国的文化对峙,更让别人气短的是,曹操还有两位堪称优秀诗人的儿子:曹丕和曹植。

19,曹家父子三人的文化排序,历来都是曹植、曹操、曹丕,而我则坚持曹操第一,而且他比第二的曹植高出许多。曹植营造的是乱世锦苑,曹操锻铸的是洪涛绝壁。

20,魏晋名士处在“后英雄时代”,对曹操、诸葛亮式的英雄人生进行了陌生化的搁置。他们长时间清谈,玄而又玄,没有逻辑,只求骇俗;他们在山间啸吟,没有内容,只是与自然相溶的气流。他们我行我素,喝酒吃药,早就不听三国故事,因为觉得三国故事都太功利、太残酷、太世俗、太作秀。他们对三国,连批判的兴趣也没有,因为一批判,就进入了同一个价值系统。

21,三国人物的太较真,与魏晋人物的不在乎,都表现得十分响亮。但是,这个漫长时代的最高人物是隐潜的,既不表现出太较真,也不表现出不在乎,他几乎没有引起什么人注意,而最重要的却是他,就像厚云把顶峰遮住了。他,叫陶渊明。

„„

——以上,就是余秋雨先生在《秋雨时分——中国文化记忆》中每期讲述的观点拾零,实在是流光溢彩、美不胜收。香港学者黄奇之先生赞之为“平生听过的最精采的中国文化课”,毫不为过。

但是,我知道大陆观众在接收凤凰卫视这个栏目时由于时间不巧常常漏掉,这太可惜了。我用上面的摘录提醒观众,万不可错过。


相关内容

  • 余秋雨为何被抨击为"中国特级犬儒"?
  • 评论家朱健国日前发表<金文明狙击"中国特级犬儒"余秋雨--访辞书专家金文明>一文,谈到在金文明为代表的学术狙击下,"中国特级犬儒"余秋雨的可鄙面目更清晰了:余秋雨是一个永不认错,永不改过,深信"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真理"的谎言大师 ...

  • 茶叶拼配师钱锺书先生
  • 前几天去一间茶室,见一套茶具颇精致,主人告诉我,这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复制品,全国有好些茶室摆上这个了.正如台湾茶人预言的,汉民族经济发展到了某个阶段,茶文化会快速普及.看来,我正逢其时. 1958年,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曾经解读过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其 ...

  • 我心目中的余秋雨
  • 余秋雨(1946- )浙江余姚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作家,以文化散文而闻名,在台湾.香港等地亦有很大影响,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 认识一个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被种种别的因素所影响和误导.然而,当你走近他.了解他,尤其是通过直接接触 ...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姓名:张振华 指导教师:孙强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 ...

  • 哪些文章和书值得反复阅读
  • 一个人反复读哪些书,比曾经读过什么书,似乎更容易识别阅读趣味. 二十年前买书,已经确定一条原则:一本书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买.以反复阅读的次数排序,下面这些作者或书本是重读频率最高的. 一,金克木先生的杂文. 我一直认为,金先生是上世纪中国学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无论是专业领域还是大众认知,国内学界 ...

  • 陈明远:"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权威的世界历史著作,如<世界史纲>[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L. ...

  •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 作家简介: 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荣誉院长,国 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 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现任 <书城>杂志荣誉主编. 作品目录 <中国文脉> ...

  • 秋风秋雨喜死人
  • 秋风秋雨喜死人 旷新年 当90年代金钱狂潮刚刚到来的时候,上海传出了"人文精神的失落"的声音.正在这个当口,正如壮壮所说的--"请上帝和书商留一点空间:上海人余秋雨义不容辞地站了进来!"正如余秋雨先生自己所说的:"只要有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 ...

  • [余秋雨散文]读书笔记1500字
  • 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对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为然,但读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还是心悦诚服地认为:此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首先是此书文笔优美.<借我一生>从父亲去世写起,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妈,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