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阙特勤碑_与_蒙古秘史_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比较研究_努尔巴汗_卡力列汗

2015年9月第34卷第3期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Edition)Sept.2015

Vol.34No.3

《阙特勤碑》与《蒙古秘史》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比较研究

努尔巴汗·卡力列汗

(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摘要:要:《阙特勤碑》与《蒙古秘史》有共同的主题:强调团结和统一,宣扬忠诚的品格,歌颂主

人公及其生母;在写作手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采用史诗性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安排结构等。

关键词:关键词:阙特勤碑;蒙古秘史;主题;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9—1076(2015)03—0011—04

在现今的蒙古高原上曾先后建立过威震世界的三个游牧帝国,它们分别是由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1](P870)

建立的。除了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个蒙古文单词右旁附加了汉文意思,又在每节之后附以汉文总译,在当时,这本书是作为学习蒙古语的课本刊印发行的。《秘史》是蒙古族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碑文》和《秘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碑文》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学的特点,而《秘史》也是按照历史的写实手法创作的,是成吉思汗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也洋溢着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这很可能是蒙古诸部来到漠北草原之后,由森林民族向草原民族转变的生动写照。下面着重对两篇作品的相似性主题和写作手法加以阐述。

一、共同主题

(一)团结和统一——立国之本

回顾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世界各国总是处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中,再加上游牧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经常游牧不定,居无常所,便成了他们迅猛强大并迅速瓦解崩溃的主要原因。国家长治久安、和平统一是立国之根本,因此《碑文》和《秘史》都围绕统一和团结的主题来展开叙述。

在第一突厥汗国建立前夕,突厥人曾是柔然的锻奴,而突厥建立汗国后的三十多年,即582年,分裂为据有蒙古高原的东突厥汗国和统治中亚各地的西突厥汗国,后东突厥亡于隋朝,突厥诸部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碑文》中这样写道:“人民这样说道:‘我曾是有国家的人民,现在我的国家在哪里?……

后两者都用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经典,据汉籍记载,公元6世纪左右古代突厥人已使用了文字。

古代突厥碑铭是研究古代突厥和回鹘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突厥三大碑,即《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和《暾欲谷碑》。《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研究古代蒙古及漠北的第一手原始史料。《阙特勤碑》和《秘史》是我们研究7、8世纪突厥和12、13世纪蒙古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思想、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宝贵材料。

众所周知,古突厥碑文是通过碑上的汉文悼词才被解读的。语言学专家们通过《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的“阙特勤(Kültegin)”“腾格里(Tä ir )”和“突厥(Turik )”三个词,完成了古代鄂尔浑-叶尼塞碑文的解读工作,而这些碑铭中最具代表性的碑文是《阙特勤碑》(以下简称《碑文》)。《碑文》用生动、鲜活和凝练的文学语言再现了6至8世纪突厥汗国兴衰的历史,在整个突厥语族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秘史》的作者至今都没有可靠的记载,而且蒙古文原文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版本是汉文译本,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根据保存在宫廷中的原本,用汉字拼写成的蒙古语,并在每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5-04-1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努尔巴汗·卡力列汗(1977—),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哈萨克民俗学、哈萨克文学史。

我曾是有可汗的人民,(现在)我的可汗在哪里?’——这样说着,他们就成为唐朝皇帝的敌人。成为敌人后,(但)他们未能自立,重又内属了……(这时)上面突厥的上天,下面突厥的神圣水土(神)这样说:‘不要让突厥人民灭亡!让他们成为人

[2](P123)

民!’”

在《碑文》中把毗伽可汗描绘成天赐降福的人,并没有直接赞美战功赫赫的阙特勤,而从阙特勤碑东面第31—40行(结尾),北面从第1—10行描写了他十六岁至四十七岁征战的一生。“最初,他(阙特勤)骑tadiqin 啜(cor )的灰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第二次骑始波罗(isbara )yamtar 的灰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第三次骑yaginsilig 官的带有马衣的栗色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他的甲胄和披风上中了一百

[2](P130)

多箭,(但)未让一箭中面部和头部……”《碑

碑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总结了国家分裂之后国民遭受的苦难,从而说明了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突厥人崇拜腾格里、水土神的多神信仰的信息。

蒙古统一漠北之前,当时在漠北高原上一度活跃着克烈、乃蛮、汪古、塔塔尔、蔑儿乞、蒙古等游牧部落,他们经常你争我夺,战争频仍。但统一是人心所向,只有统一,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秘史》作者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表现了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在文中,帖木真的父亲死后,同族的泰亦赤兀人抛弃且迫害他及其家人,成为帖木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秘史》作者除愤怒地记述了他们迫害孤寡的罪行外,最后以泰亦赤兀人被成吉思汗灭绝的

[3](P381)

可悲下场批判了他们破坏团结的行径。”

文》通过这些激烈作战场面的生动描写,赞颂了阙特勤八面威风的英雄气概。而《秘史》记载:“[成吉思

[4](P54)

汗]降生时,右手握着髀石般的一个血块。”“预

示了帖木真金戈铁马的一生,此外通过德·薛禅的梦

[4](P59)表现了帖木真绝非凡人。”

《秘史》对成吉思汗的歌颂就是对统一的歌颂。成吉思汗青少年时期,蒙古部虽然弱小,成吉思汗一家虽然孤儿寡母,势孤力单,但是由于他们遵循忠诚、信义的道德准则,顺应民族统一的历史潮流,所

(P379)以很快强大起来[3]。

《碑文》更多表现了阙特勤势不可挡的英雄风范,而《秘史》更多地展示成吉思汗顺天应地、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把我父颉跌利施可汗、我母颉利可汗可敦护在上天之顶”,“托像乌迈女神一样的我母可敦的福,我弟受成丁

[2](P128-129)之名”。作者把阙特勤的母亲评价得如此之

《碑文》和《秘史》都突出表现了游牧民团结和睦的重要性。

(二)忠诚的主题贯彻始终

《碑文》和《秘史》都表现了人民对可汗(主子)或者国家忠诚的重要性。在《阙特勤碑》中东面第6、7行记载:“由于其诸官和人民的不忠,由于唐人的奸诈和欺骗,由于他们的引诱,由于他们使兄弟相仇,由于他们使官民不和,突厥人丧失了成为国家的国家,失去了成为可汗的可汗;高贵的男儿成为了唐人

[2](P122)

的奴隶,清白的姑娘成了女婢。”《碑文》强调由

高,与生育女神乌迈相媲美。虽然《阙特勤碑》中对她的描写只有几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隐约感觉到其地位的高贵。

而《秘史》中的帖木真的母亲诃额伦是作者倍加赞颂的一位伟大女性。也速该巴阿秃儿被害后,一大堆孩子和家业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孩子们长大后还是不能让她放心,有时也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秘史》作者以崇敬的笔调从多方面描述了诃额伦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性格、坦荡的胸怀、伟大的母爱。

总之,两个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生母都是聪慧、伟大母亲的形象。

二、写作手法上的共性

(一)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

《碑文》和《秘史》都运用了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的写作手法,从民间创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作品语言以活生生的民间口语为主,并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谚语材料。

于官民不忠于国家而带来亡国的严重后果。

在《秘史》中忠诚也是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观念,并且记载了很多具有忠诚品质的人物或故事,同时运用反面的例子衬托出忠义的价值。例如克烈部的战败,王汗被乃蛮哨兵所杀,其子桑昆被马夫阔阔出出卖时,成吉思汗降旨道:“……马夫阔阔出这样地遗弃其正主、汗前来,这样的人如今能给谁做伴,

[4](P285)谁敢信任?”《秘史》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宣扬属

下要对主人忠诚,百姓要对国家忠诚的道理。这也是汗廷命令作者写作《秘史》的终极目的。

(三)歌颂主人公及其生母

阙特勤的兄长默棘连,即毗伽可汗,虽是汗国的最高领导,但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阙特勤手里,他不仅是汗国的真正领导者,还是身经百战的英雄。

这就给全体蔑儿乞惕人带来灾祸,

在碑的结尾部分是毗伽可汗献给其弟的挽歌:

要是没有阙特勤的话,你们都将死掉!我弟阙特勤去世了,我自己很悲痛。

我的眼睛好像看不见了,

我能洞悉(一切事物)的智慧好像迟钝了。我自己十分悲痛。寿命是上天决定的,

(P135)

人类之子都是为死而生。……[2]

这灾祸将落到我这恶劣下民赤勒格儿的黑

(126)

头上……[4]

(二)史诗性写作手法的运用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史诗性的写作手法,突厥-蒙古英雄史诗具有许多相似的程式化和类型化的特征,虽然《阙特勤碑》里面没有阙特勤的神奇的出生以及英雄的婚姻。

《阙特勤碑》南面主要叙述了毗伽可汗的训谕,而东面和北面简短且激昂的六个部分赞颂了突厥历代可汗,第一部分描写突厥的伟大英明的先祖;第二部分写突厥内服唐人;第三部分赞颂了颉跌利施可汗的英勇事迹;第四部分是关于默啜阿波干可汗的事迹;第五部分赞颂毗伽可汗;第六部分简述英雄阙特勤十六岁到四十七岁从第一次出征到最后战死沙场的一生,同时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他在每次出征时骑过的数匹战马,并且穿插了与部落和民族命运

挽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诗歌形式,经常出现在英雄史诗中,用来烘托人们对英雄的离去的悲哀之情。

在《阙特勤碑》中还有很多整齐对仗的诗句:

我父可汗的军队像狼一样,

敌人(的军队)像绵羊一样。(东面第十二行)

使有国家的失去国家,使有可汗的失去可汗,使有膝的屈膝,

[2](P124-125)

使有头的顿首投降。(东面第十八行)

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一切都是按照史诗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展开的。

《碑文》中这第六部分与哈萨克族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阔布兰德》在内容和情节安排上有很多

(P96-102)

相似之处[6]。而《秘史》在写作风格和内容安排

由此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和《暾欲谷碑》等古突厥碑文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体裁。哈萨克斯坦著名学者尼玛德·克里木别托夫对比古突厥真实的历史和阙特勤碑的内容,认为阙特勤碑和暾欲谷碑都不是简单的史书或系

(P96)

谱,而是用诗歌体写成的文学作品[5]。

上都借鉴了突厥史诗的创作传统。

《碑文》按照史诗写作手法进行叙事,更像一个发言词,这是古突厥碑文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阙特勤的侄子药利特勤用了二十天时间将全部文字刻写在碑上,但《阙特勤碑》的真正作者更像毗伽可汗,因为碑中多处是以毗伽可汗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的。关于碑文中人物人称的变化我们会在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秘史》的作者特意按照突厥-蒙古史诗的创作手法安排作品的结构,第一卷主要赞颂成吉思汗先祖孛尔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阿阑·豁阿、孛端察儿、合不勒·合罕、俺巴孩·合罕以及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从第一卷末帖木真出生到订亲,其父被害,直至第十二卷作者围绕中心人物成吉思汗按照其出生和去世的全过程安排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帖木真统一蒙古征服世界的一生,以及他战无不胜的丰功伟绩。

此外,两者虽都包括训谕的内容,不过训谕的对象有所不同,前者以毗伽可汗的口吻训谕的对象是突厥汗国国民,而后者训谕的对象是黄金家族的后人。“所以,黄金家族写《秘史》,不是为让世人了解黄金家族的历史,也不是供后世学者研究黄金家族的

《秘史》可谓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独特的历史文

[3](P391)学。”

《秘史》的作者在记述成吉思汗的先祖时运用了大量的口头传说和神话故事。第一节是关于孛尔帖·赤那、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下的传说。而第十九、第二十二节是关于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秘史》中的祝词、赞歌、叙事诗也不少。根据作者的思想倾向,将《秘史》中的抒情概括为赞颂、谴责、明誓、讽刺、悲叹

(P400)五类比较妥当[3]。如:赤勒格儿·孛阔逃奔出去

后,他悲叹道:

乌鸦只有吃残皮的命,竟想吃鸿雁、仙鹤;我这相貌丑陋的赤勒格儿,竟侵犯了尊贵的夫人!

14

[3](P388)

历史……”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在这部史诗中突出地描绘了勇敢无畏、坚贞忠实于本族首领,而又殷勤好客的草原英雄的理想形

[8](P43-44)

象。”

《秘史》和《碑文》的作者至今还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秘史》的作者是一个熟知黄金家族历史的人,而且文学修养也较高,文字功底深厚。虽然在《阙特勤碑》结尾部分提到,药利特勤用了二十天时间将全部文字刻写出来,但是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

两者写作对象不一样,《秘史》这本“祖传秘籍”,只有黄金家族的子弟才有权阅读,决不能外传,《元史·文

[7](P784)

宗纪四》记载:“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而

因此,《碑文》和《蒙古秘史》表现了不同时代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时两者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漠北民族草原文学创作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我们认为,《碑文》和《蒙古秘史》主题思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创作手法极其相似,但两个作品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效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噶,编.蒙古族文学史[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余大均,译注.蒙古秘史[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哈]尼玛德·克里木别托夫.古代文学[M ]. 阿拉木图:阿塔木拉出版社,2005.

[6]阿合买提别克·克尔西拜依.哈萨克文学史(第二卷)[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7]宋濂.元史·文宗纪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8][俄]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M ].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突厥三大碑”是特意立在当时的路口,供路人阅读的。在《碑文》南面第十二、十三行记载:“我(毗伽可汗)令他们(唐朝皇帝的宫内画匠)打造了石碑,让他们刻写下了我心中(要说)的话。愿十箭的子孙和外族臣民看到这个都知道。我让人建造了永久的石碑。由于这里是邻近的地方,(于是)我就让人在这来往行人多的地方建造了永久的石碑。我(并)让人(在上面)写下了(我的话)。愿你们看到它都知道那

[2](P120)个石碑,我(让人打造了)那石碑。”《碑文》中虽

然没有掩饰可汗和大将的南征北伐、东破西进的侵略和杀戮,但更多的是代表民意出征;而《秘史》写作目的是为了蒙古黄金家族子弟永记祖先的丰功伟绩,更多地代表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综上所述,《碑文》在主题和手法上是按照古代突厥史诗创作传统完成的,而《秘史》的作者也有意借鉴这一传统。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巴托尔德在其专著《蒙古侵略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这样评价《秘史》:“我们认为,这份耐人玩味的文献当属于英雄史诗一类的作品。其中有一些英雄受到作者的赞扬,远在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上……作者

【栏目主持栏目主持::吴孝成】

【责任校对责任校对::张建国】

2015年9月第34卷第3期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Edition)Sept.2015

Vol.34No.3

《阙特勤碑》与《蒙古秘史》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比较研究

努尔巴汗·卡力列汗

(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

摘要:要:《阙特勤碑》与《蒙古秘史》有共同的主题:强调团结和统一,宣扬忠诚的品格,歌颂主

人公及其生母;在写作手法上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采用史诗性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安排结构等。

关键词:关键词:阙特勤碑;蒙古秘史;主题;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9—1076(2015)03—0011—04

在现今的蒙古高原上曾先后建立过威震世界的三个游牧帝国,它们分别是由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

[1](P870)

建立的。除了匈奴人“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

个蒙古文单词右旁附加了汉文意思,又在每节之后附以汉文总译,在当时,这本书是作为学习蒙古语的课本刊印发行的。《秘史》是蒙古族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碑文》和《秘史》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碑文》是一篇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学的特点,而《秘史》也是按照历史的写实手法创作的,是成吉思汗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也洋溢着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这很可能是蒙古诸部来到漠北草原之后,由森林民族向草原民族转变的生动写照。下面着重对两篇作品的相似性主题和写作手法加以阐述。

一、共同主题

(一)团结和统一——立国之本

回顾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世界各国总是处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中,再加上游牧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经常游牧不定,居无常所,便成了他们迅猛强大并迅速瓦解崩溃的主要原因。国家长治久安、和平统一是立国之根本,因此《碑文》和《秘史》都围绕统一和团结的主题来展开叙述。

在第一突厥汗国建立前夕,突厥人曾是柔然的锻奴,而突厥建立汗国后的三十多年,即582年,分裂为据有蒙古高原的东突厥汗国和统治中亚各地的西突厥汗国,后东突厥亡于隋朝,突厥诸部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碑文》中这样写道:“人民这样说道:‘我曾是有国家的人民,现在我的国家在哪里?……

后两者都用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经典,据汉籍记载,公元6世纪左右古代突厥人已使用了文字。

古代突厥碑铭是研究古代突厥和回鹘的第一手材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突厥三大碑,即《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和《暾欲谷碑》。《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研究古代蒙古及漠北的第一手原始史料。《阙特勤碑》和《秘史》是我们研究7、8世纪突厥和12、13世纪蒙古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军事思想、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宝贵材料。

众所周知,古突厥碑文是通过碑上的汉文悼词才被解读的。语言学专家们通过《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的“阙特勤(Kültegin)”“腾格里(Tä ir )”和“突厥(Turik )”三个词,完成了古代鄂尔浑-叶尼塞碑文的解读工作,而这些碑铭中最具代表性的碑文是《阙特勤碑》(以下简称《碑文》)。《碑文》用生动、鲜活和凝练的文学语言再现了6至8世纪突厥汗国兴衰的历史,在整个突厥语族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关于《秘史》的作者至今都没有可靠的记载,而且蒙古文原文也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看到的版本是汉文译本,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根据保存在宫廷中的原本,用汉字拼写成的蒙古语,并在每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5-04-1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努尔巴汗·卡力列汗(1977—),男(哈萨克族),新疆阿勒泰人,中央民族大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哈萨克民俗学、哈萨克文学史。

我曾是有可汗的人民,(现在)我的可汗在哪里?’——这样说着,他们就成为唐朝皇帝的敌人。成为敌人后,(但)他们未能自立,重又内属了……(这时)上面突厥的上天,下面突厥的神圣水土(神)这样说:‘不要让突厥人民灭亡!让他们成为人

[2](P123)

民!’”

在《碑文》中把毗伽可汗描绘成天赐降福的人,并没有直接赞美战功赫赫的阙特勤,而从阙特勤碑东面第31—40行(结尾),北面从第1—10行描写了他十六岁至四十七岁征战的一生。“最初,他(阙特勤)骑tadiqin 啜(cor )的灰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第二次骑始波罗(isbara )yamtar 的灰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第三次骑yaginsilig 官的带有马衣的栗色马进击,该马在那里死了。他的甲胄和披风上中了一百

[2](P130)

多箭,(但)未让一箭中面部和头部……”《碑

碑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总结了国家分裂之后国民遭受的苦难,从而说明了和平统一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突厥人崇拜腾格里、水土神的多神信仰的信息。

蒙古统一漠北之前,当时在漠北高原上一度活跃着克烈、乃蛮、汪古、塔塔尔、蔑儿乞、蒙古等游牧部落,他们经常你争我夺,战争频仍。但统一是人心所向,只有统一,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秘史》作者用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表现了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在文中,帖木真的父亲死后,同族的泰亦赤兀人抛弃且迫害他及其家人,成为帖木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秘史》作者除愤怒地记述了他们迫害孤寡的罪行外,最后以泰亦赤兀人被成吉思汗灭绝的

[3](P381)

可悲下场批判了他们破坏团结的行径。”

文》通过这些激烈作战场面的生动描写,赞颂了阙特勤八面威风的英雄气概。而《秘史》记载:“[成吉思

[4](P54)

汗]降生时,右手握着髀石般的一个血块。”“预

示了帖木真金戈铁马的一生,此外通过德·薛禅的梦

[4](P59)表现了帖木真绝非凡人。”

《秘史》对成吉思汗的歌颂就是对统一的歌颂。成吉思汗青少年时期,蒙古部虽然弱小,成吉思汗一家虽然孤儿寡母,势孤力单,但是由于他们遵循忠诚、信义的道德准则,顺应民族统一的历史潮流,所

(P379)以很快强大起来[3]。

《碑文》更多表现了阙特勤势不可挡的英雄风范,而《秘史》更多地展示成吉思汗顺天应地、运筹帷幄的谋略。

在《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把我父颉跌利施可汗、我母颉利可汗可敦护在上天之顶”,“托像乌迈女神一样的我母可敦的福,我弟受成丁

[2](P128-129)之名”。作者把阙特勤的母亲评价得如此之

《碑文》和《秘史》都突出表现了游牧民团结和睦的重要性。

(二)忠诚的主题贯彻始终

《碑文》和《秘史》都表现了人民对可汗(主子)或者国家忠诚的重要性。在《阙特勤碑》中东面第6、7行记载:“由于其诸官和人民的不忠,由于唐人的奸诈和欺骗,由于他们的引诱,由于他们使兄弟相仇,由于他们使官民不和,突厥人丧失了成为国家的国家,失去了成为可汗的可汗;高贵的男儿成为了唐人

[2](P122)

的奴隶,清白的姑娘成了女婢。”《碑文》强调由

高,与生育女神乌迈相媲美。虽然《阙特勤碑》中对她的描写只有几句,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隐约感觉到其地位的高贵。

而《秘史》中的帖木真的母亲诃额伦是作者倍加赞颂的一位伟大女性。也速该巴阿秃儿被害后,一大堆孩子和家业的重担就落在她的肩上,孩子们长大后还是不能让她放心,有时也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秘史》作者以崇敬的笔调从多方面描述了诃额伦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性格、坦荡的胸怀、伟大的母爱。

总之,两个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生母都是聪慧、伟大母亲的形象。

二、写作手法上的共性

(一)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

《碑文》和《秘史》都运用了散体为主、韵体为辅、散韵结合的写作手法,从民间创作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作品语言以活生生的民间口语为主,并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谚语材料。

于官民不忠于国家而带来亡国的严重后果。

在《秘史》中忠诚也是所要表达的重要思想观念,并且记载了很多具有忠诚品质的人物或故事,同时运用反面的例子衬托出忠义的价值。例如克烈部的战败,王汗被乃蛮哨兵所杀,其子桑昆被马夫阔阔出出卖时,成吉思汗降旨道:“……马夫阔阔出这样地遗弃其正主、汗前来,这样的人如今能给谁做伴,

[4](P285)谁敢信任?”《秘史》从头到尾一直都在宣扬属

下要对主人忠诚,百姓要对国家忠诚的道理。这也是汗廷命令作者写作《秘史》的终极目的。

(三)歌颂主人公及其生母

阙特勤的兄长默棘连,即毗伽可汗,虽是汗国的最高领导,但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阙特勤手里,他不仅是汗国的真正领导者,还是身经百战的英雄。

这就给全体蔑儿乞惕人带来灾祸,

在碑的结尾部分是毗伽可汗献给其弟的挽歌:

要是没有阙特勤的话,你们都将死掉!我弟阙特勤去世了,我自己很悲痛。

我的眼睛好像看不见了,

我能洞悉(一切事物)的智慧好像迟钝了。我自己十分悲痛。寿命是上天决定的,

(P135)

人类之子都是为死而生。……[2]

这灾祸将落到我这恶劣下民赤勒格儿的黑

(126)

头上……[4]

(二)史诗性写作手法的运用

两部作品都运用了史诗性的写作手法,突厥-蒙古英雄史诗具有许多相似的程式化和类型化的特征,虽然《阙特勤碑》里面没有阙特勤的神奇的出生以及英雄的婚姻。

《阙特勤碑》南面主要叙述了毗伽可汗的训谕,而东面和北面简短且激昂的六个部分赞颂了突厥历代可汗,第一部分描写突厥的伟大英明的先祖;第二部分写突厥内服唐人;第三部分赞颂了颉跌利施可汗的英勇事迹;第四部分是关于默啜阿波干可汗的事迹;第五部分赞颂毗伽可汗;第六部分简述英雄阙特勤十六岁到四十七岁从第一次出征到最后战死沙场的一生,同时用较长的篇幅描写了他在每次出征时骑过的数匹战马,并且穿插了与部落和民族命运

挽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诗歌形式,经常出现在英雄史诗中,用来烘托人们对英雄的离去的悲哀之情。

在《阙特勤碑》中还有很多整齐对仗的诗句:

我父可汗的军队像狼一样,

敌人(的军队)像绵羊一样。(东面第十二行)

使有国家的失去国家,使有可汗的失去可汗,使有膝的屈膝,

[2](P124-125)

使有头的顿首投降。(东面第十八行)

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一切都是按照史诗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展开的。

《碑文》中这第六部分与哈萨克族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阔布兰德》在内容和情节安排上有很多

(P96-102)

相似之处[6]。而《秘史》在写作风格和内容安排

由此很多学者和专家认为,《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和《暾欲谷碑》等古突厥碑文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体裁。哈萨克斯坦著名学者尼玛德·克里木别托夫对比古突厥真实的历史和阙特勤碑的内容,认为阙特勤碑和暾欲谷碑都不是简单的史书或系

(P96)

谱,而是用诗歌体写成的文学作品[5]。

上都借鉴了突厥史诗的创作传统。

《碑文》按照史诗写作手法进行叙事,更像一个发言词,这是古突厥碑文常见的一种叙事手法,语言简单朴实,通俗易懂。阙特勤的侄子药利特勤用了二十天时间将全部文字刻写在碑上,但《阙特勤碑》的真正作者更像毗伽可汗,因为碑中多处是以毗伽可汗第一人称“我”来展开叙述的。关于碑文中人物人称的变化我们会在今后作进一步的研究。

《秘史》的作者特意按照突厥-蒙古史诗的创作手法安排作品的结构,第一卷主要赞颂成吉思汗先祖孛尔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阿阑·豁阿、孛端察儿、合不勒·合罕、俺巴孩·合罕以及其父也速该·把阿秃儿。从第一卷末帖木真出生到订亲,其父被害,直至第十二卷作者围绕中心人物成吉思汗按照其出生和去世的全过程安排故事情节,集中描绘了帖木真统一蒙古征服世界的一生,以及他战无不胜的丰功伟绩。

此外,两者虽都包括训谕的内容,不过训谕的对象有所不同,前者以毗伽可汗的口吻训谕的对象是突厥汗国国民,而后者训谕的对象是黄金家族的后人。“所以,黄金家族写《秘史》,不是为让世人了解黄金家族的历史,也不是供后世学者研究黄金家族的

《秘史》可谓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一种以叙事为主、抒情为辅、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独特的历史文

[3](P391)学。”

《秘史》的作者在记述成吉思汗的先祖时运用了大量的口头传说和神话故事。第一节是关于孛尔帖·赤那、豁埃·马阑勒渡过大湖,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合勒敦山下的传说。而第十九、第二十二节是关于阿阑·豁阿五箭训子的故事。《秘史》中的祝词、赞歌、叙事诗也不少。根据作者的思想倾向,将《秘史》中的抒情概括为赞颂、谴责、明誓、讽刺、悲叹

(P400)五类比较妥当[3]。如:赤勒格儿·孛阔逃奔出去

后,他悲叹道:

乌鸦只有吃残皮的命,竟想吃鸿雁、仙鹤;我这相貌丑陋的赤勒格儿,竟侵犯了尊贵的夫人!

14

[3](P388)

历史……”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

在这部史诗中突出地描绘了勇敢无畏、坚贞忠实于本族首领,而又殷勤好客的草原英雄的理想形

[8](P43-44)

象。”

《秘史》和《碑文》的作者至今还不能确定,但是可以肯定,《秘史》的作者是一个熟知黄金家族历史的人,而且文学修养也较高,文字功底深厚。虽然在《阙特勤碑》结尾部分提到,药利特勤用了二十天时间将全部文字刻写出来,但是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

两者写作对象不一样,《秘史》这本“祖传秘籍”,只有黄金家族的子弟才有权阅读,决不能外传,《元史·文

[7](P784)

宗纪四》记载:“事关外禁,非可令外人传写”。而

因此,《碑文》和《蒙古秘史》表现了不同时代草原游牧民族的精神风貌,同时两者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漠北民族草原文学创作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我们认为,《碑文》和《蒙古秘史》主题思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关,创作手法极其相似,但两个作品具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效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扎拉噶,编.蒙古族文学史[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4]余大均,译注.蒙古秘史[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哈]尼玛德·克里木别托夫.古代文学[M ]. 阿拉木图:阿塔木拉出版社,2005.

[6]阿合买提别克·克尔西拜依.哈萨克文学史(第二卷)[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7]宋濂.元史·文宗纪四[M ].北京:中华书局,2004.

[8][俄]巴托尔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M ].张锡彤,张广达,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突厥三大碑”是特意立在当时的路口,供路人阅读的。在《碑文》南面第十二、十三行记载:“我(毗伽可汗)令他们(唐朝皇帝的宫内画匠)打造了石碑,让他们刻写下了我心中(要说)的话。愿十箭的子孙和外族臣民看到这个都知道。我让人建造了永久的石碑。由于这里是邻近的地方,(于是)我就让人在这来往行人多的地方建造了永久的石碑。我(并)让人(在上面)写下了(我的话)。愿你们看到它都知道那

[2](P120)个石碑,我(让人打造了)那石碑。”《碑文》中虽

然没有掩饰可汗和大将的南征北伐、东破西进的侵略和杀戮,但更多的是代表民意出征;而《秘史》写作目的是为了蒙古黄金家族子弟永记祖先的丰功伟绩,更多地代表了蒙古贵族的利益。

综上所述,《碑文》在主题和手法上是按照古代突厥史诗创作传统完成的,而《秘史》的作者也有意借鉴这一传统。俄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巴托尔德在其专著《蒙古侵略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这样评价《秘史》:“我们认为,这份耐人玩味的文献当属于英雄史诗一类的作品。其中有一些英雄受到作者的赞扬,远在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以上……作者

【栏目主持栏目主持::吴孝成】

【责任校对责任校对::张建国】


相关内容

  • 巴尔虎蒙古人名称来历
  • 源于地名说 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早在蒙古各部统一之前,巴尔虎的各种古称就已屡见经传了.<隋书>称之为"拔野固",<新唐书>和<旧唐书>等,称为"拔野古"和"拔也古"等.<元史> ...

  • 蒙古族历史
  • 蒙古族历史悠久.其源于大约公元7世纪的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讷河)东岸的古老部落.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音译名.9世纪蒙古部落西迁到蒙古高原,与居住在那里的突厥语族的居民融合.繁衍,分化出很多氏族.13世纪,以铁木真为首的蒙 ...

  • 揭秘:孟古姐姐是如何从普通皇妃到太皇太后的?
  • 揭秘:孟古姐姐是如何从普通皇妃到太皇太后的? 努尔哈赤一生中共有4位大妃,孟古姐姐是其第三位大妃,但只有她拥有皇后的正式头衔.虽然说努尔哈赤对其不无宠爱,但若不是其所生之子皇太极即位,孟古姐姐是不可能在死后享受如此荣光的.原因在于: 第一,孟古姐姐荣登大妃之位的时间相对比较漫长.当孟古姐姐嫁给努尔哈 ...

  • 清朝题材历史电视剧的蒙太奇叙事
  • 清朝题材历史电视剧的蒙太奇叙事 摘 要:清朝题材历史电视剧博采众长,将多种蒙太奇叙事杂糅.其运用音效叙事渲染背景气氛.突出典型环境.描绘人物情绪状态.推动剧情发展:运用空镜头叙事传达思想.启迪观众:运用色调叙事烘托气氛.刻画人物. 关键词:"清史剧" 音效叙事 空镜头叙事 色调叙 ...

  • 蒙古族早期诗歌的修辞手法--兼与[诗经]表现手法的异同
  •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Vol.33No.9 Sep.2012 论蒙古族早期诗歌的修辞手法 ---兼论与<诗经>表现手法的异同 吴玉琴 (中央民族大学 摘 蒙文系,北京10008 ...

  • 试析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族的侵略思想及其影响
  • 试析蒙古帝国时期蒙古族侵略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摘 要:13世纪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建立了地跨 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蒙古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在长期 的草原游牧生活中形成了极具攻击性的侵略思想,这种侵略思想给 蒙古帝国内部与当时世界的军事近代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 ...

  • 第一节元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 第一节 元代史学发展的特点 一.学术上自由争鸣 元统治者在军事.政治上进行绝对控制的同时, 却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出开阔.大度, 尤其在史学领域. 当时"正统"论争激烈, 对这一关系到元政权合法合理性和地位的重大问题, 元政府采取了不加干预的态度, 容许自由"争鸣&quo ...

  • " 北方文学"的宏观价值与基本功能
  • 对中国北方民族王朝文学的研究的意义,不只是针对特殊时代.特定区域文学研究的盲 点和弱点,有填补空白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力地推进我们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的整体性的认识,推进对这种整体性的构成和形成的认识.因为对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文学研 究,牵涉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的命题,即游 ...

  • 古人大制作打野兽,秒杀老谋子八亿大片打怪兽
  • 画事君说 最近张艺谋的新电影上映,号称用了8个亿的人民币,要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这部电影的内容,据说是宋朝人和英国人一起打怪兽的故事. 根据网友的观影经验,该片的主要情节是: 怪兽来了! 削他! 怪兽又来了! 削他削他! 怪兽又又来了! 削他削他削他! 怪兽死,全剧完. 宋朝人打怪兽的故事,在这部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