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卷第4期2005年10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RNAL
0F
V01.7No.4
ANSHUNTEACHERSCoLLEGE
0ct.2005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范成英
(西秀区蔡官中学,贵州
安顺56loOO)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开
辟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党政府作为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国民党;正面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日军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94(2005)04—0010—02
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曾作出贡献。因此,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予以客观的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第一阶段,国民党对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粉碎了日军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英勇奋战的事迹,如在上海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88师第524团8百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其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
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停止战略进攻,是中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同志曾肯定地指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起重要的作用。
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为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攻。
1937年lO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第2、第6、第7、第14、第22五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计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鏖战.歼敌2万余人,阻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
型”。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三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上海、太原失陷后,中国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刭1938年2月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防御地域.已缩小到以徐州为中心,南北与日军对峙的纵深仅两百余公里。国民党第五占区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南守”,集中67个师(旅)计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8月中旬,日军第10师主力沿津浦路南下,逼进台儿庄.企图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一部在台儿庄拼命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正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2万余人,迫使日军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4月中旬,徐州南北之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翅的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
下,最后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3万多人的战
绩。
1938年6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兵
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国民党指挥中心——
收稿日期:2005一06一04
作者简介:范成英(1968~).女,安顺市西秀区蔡官中学教师。
10
万方数据
・
・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武汉的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蒋介石投降,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其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民党以第五战区李宗仁,第九战区陈诚的部队共14个集团军,124个步兵师,40余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在武汉地区坚守三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国民党战区毙俘日军250730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较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268人,应该承认,在抗战第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我党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下,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企图作出了贡献,客观上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1年至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军事上对峙。随着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我国转移到南太平洋地区,日本对华采取巩固占领区的军事战略,已把作战的重点对准敌后解放区。国民党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把战争的胜利完全寄托在美英盟军身上,对抗日就已十分消极了。从1941年开始,国民党军队的死伤人数也逐年减少,1941年至1943年的三年伤亡总数(共608518人)不及1940年一年之多(计673368),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国民党对抗战的消极趋势。相反,在反共方面却更积极,于1941年1月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1943年扩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加紧反共。
从1938年11月至1940年夏,中国抗日战场的形势是军事上由战备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国民党开始实行以政治诱降促其屈服,军事上则配合政治诱降实行有限度的军事进攻或打击.促其崩溃的两手政策。
国民党方面在广州、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在军事上,国民党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先后在河南南岳、陕西武功两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但还不能完全说对抗战就十分消极了。
国民党军在1939年一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有限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敌予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10199儿人的伤亡代价,与1937年至1938年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本的战略反攻,是从1943年11月起,在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下进行的。但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实施战略反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苏军进军东北举行远东战役时。及时地对日军发动了战略大反攻。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先后进行较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人,小战斗38931次.歼日军53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重大伤亡的代价。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他们违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愿望,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努力作战,为夺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流血牺牲,表现了很强的爱国热情,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损躯的高级将领,所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爱国官兵,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同样亦是中华民族的烈士和英雄,都是值得全国人民尊敬与纪念的。
Sino—Japanese
WartimeKuomintang
FanCheng—ying
frontalbattlefield
(CaiGuanMiddleSchool,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TheSino—Japanese
route
Wartime,theCommunist
party
ofChianinunderthecomprehensiVe
to
Sino—JapaneseWar
ance
thoughtinstruction,leadstheChinesepeople
area
open
a
seriesof
War
ofResist—
againstJapanesebase
aftertheenemy,todefeatedtheJapaneseinvader
as
to
playthedecisiverole.
ButtheKuomintanggoVernmentexiststhroughoutc9ntributionforSion—Japanese
Key
fnrces
thefrontalbattlefield,ithasalsomadethecertain
Wa工,s
victory.
Eighth
Route
Words:Kuomintang;Frontalbattlefield;
Army;
NewFourth
Army;Japanese
(责任编辑颜建华)
・
万方数据
ll
・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范成英, Fan Cheng-ying
西秀区蔡官中学,贵州,安顺,561000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2005,7(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庭华.Liu Tinghua 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研究2006,""(2)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2.期刊论文 吴宏 试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理论观察2005,""(2)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利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期刊论文 范德伟.FAN De-wei 中共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理论的形成 -红河学院学报2010,08(3)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是中共认识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目前史学界尚无系统论述.从1937年开始,这一理论的提出,经过了区分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争、初步提出两个战场、回复到正面战争与游击战争、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理论四个阶段,使这一理论由框架到丰满完善,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指导理论.
4.期刊论文 刘旭初.周淑琴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刍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但国民政府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5.期刊论文 项建英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两次大溃退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出现过抗战初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的大溃退和抗战后期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通过两次大溃退的战场状况、原因以及所造成后果不同的比较,证实这两次大溃退是有显著区别的.
6.期刊论文 车洪铭 浅谈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尽管抗战初正面战场出现节节失利,但在消耗日本国力、为中国沿海沿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以及振奋民族精神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7.期刊论文 童广俊.于秀萍.TONG Guang-jun.YU Xiu-ping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8.学位论文 陈跃 国民党的抗日游击战评析 200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除正面战场外,也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争。国民党深入敌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为最终消灭侵略者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官兵素质的低下等国民党军队自身弱点使其实施受到多方限制,导致敌后游击战略计划遭到挫败。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敌后开展的游击战无法避免地出现了违背本身宗旨的现象。究其根源则是由国民政府自身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总结这段历史,有助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的全貌,对认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的全貌,不无裨益。 本文大体需要三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为国民党游击战略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游击战术在内战中的运用、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提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最终确立及其应用几个方面系统的概括了国民党游击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二部分为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开展情况,着重从国民党在敌后兵力分布、各个战区的战争形势来分析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开展情况; 第三部分为国民党游击战作用与教训分析。
9.期刊论文 李琪珍 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党史2006,""(2)
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现代文明中最残酷最血腥的历史.国共两党为救亡图存,携手合作,开辟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同筑起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掀起了一场全民族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而今,客观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而且对实现祖国的统一有着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10.期刊论文 魏宏运.Wei Hongyun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争爆发,中国各党派和社会力量迅速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全民抗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气象.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和中国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所形成的合力,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克服国民党制造国共摩擦、消极抗日等困难,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来自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主力量与西方的民主力量走到一起后,世界民主力量对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ssfgdzkxxxb200504004.aspx
授权使用: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wfhbgydx),授权号:01648bc1-d3a6-43f1-aa86-9e48000ac8b5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
第7卷第4期2005年10月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URNAL
0F
V01.7No.4
ANSHUNTEACHERSCoLLEGE
0ct.2005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范成英
(西秀区蔡官中学,贵州
安顺56loOO)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抗战路线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敌后开
辟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对打败日本侵略者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党政府作为正面战场也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国民党;正面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日军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94(2005)04—0010—02
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在八年抗战中,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曾作出贡献。因此,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予以客观的探讨,这对于增进国共两党关系。完成台湾回归祖国的统一大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军22万余人对上海的进攻。第一阶段,国民党对日军以重兵切断宁沪铁路,粉碎了日军从西南方向封闭上海的企图,并以6个师(旅)对日军实施了大规模的英勇奋战的事迹,如在上海苏州河北岸担任掩护任务的第88师第524团8百余人,在副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坚守四行仓库,连续抗击日军四昼夜的猛攻。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将其与“平型关”、“台儿庄”的勇士同列为“民族革命典
从“七七”事变到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停止战略进攻,是中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国民党战场是我国抗战的主战场。
毛泽东同志曾肯定地指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太原、淞沪、徐州和武汉四次大规模的防御战役,这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消耗日军起重要的作用。
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为此,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三道防线,以阵地战阻止日军进攻。
1937年lO月中旬的忻口、太原战役,国民党第二战区集中了第2、第6、第7、第14、第22五个集团军,34个师另13个旅.共计28万余人的兵力,在八路军的密切配合下,依托山地有利地形,与日军鏖战.歼敌2万余人,阻滞了日军沿同浦路南犯,造成了华北有利局势。“八・一三”开始的淞沪抗战,国民党先后调集64个师70余万人的重兵.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顽强坚守阵地抗击日
型”。淞沪抗战前后阻敌达三个月之久,毙伤日军6万余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企图。
上海、太原失陷后,中国战争的主战场转移到以徐州为中心的黄淮地区。刭1938年2月国民党第五战区的防御地域.已缩小到以徐州为中心,南北与日军对峙的纵深仅两百余公里。国民党第五占区李宗仁采纳周恩来提出的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守点打援,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指导方针,采取“北攻南守”,集中67个师(旅)计45万余人的兵力,从2月12日起,以两个集团军分别攻击济宁、邹县日军,歼敌数千人。8月中旬,日军第10师主力沿津浦路南下,逼进台儿庄.企图从东北越过运河袭占徐州,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一部在台儿庄拼命抵抗,随后组织7个师对正面之敌进行反击,歼灭日军2万余人,迫使日军放弃对台儿庄的攻击。4月中旬,徐州南北之日军采取南北对进,侧翼迂翅的战法,对徐州展开猛攻,国民党军队对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抗击,在伤亡近20万人,力量不济的情况
下,最后放弃了徐州,但也取得了消灭日军3万多人的战
绩。
1938年6月1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兵
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国民党指挥中心——
收稿日期:2005一06一04
作者简介:范成英(1968~).女,安顺市西秀区蔡官中学教师。
10
万方数据
・
・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武汉的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蒋介石投降,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其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民党以第五战区李宗仁,第九战区陈诚的部队共14个集团军,124个步兵师,40余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队在武汉地区坚守三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历时一年零四个月,国民党战区毙俘日军250730人,牵制日军70万人以上,而且付出了较大牺牲,其正规军损失达1044268人,应该承认,在抗战第一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我党我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配合下,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企图作出了贡献,客观上也为我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1941年至1945年8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军事上对峙。随着日军作战重心逐渐由我国转移到南太平洋地区,日本对华采取巩固占领区的军事战略,已把作战的重点对准敌后解放区。国民党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把战争的胜利完全寄托在美英盟军身上,对抗日就已十分消极了。从1941年开始,国民党军队的死伤人数也逐年减少,1941年至1943年的三年伤亡总数(共608518人)不及1940年一年之多(计673368),这一事实清楚地说明国民党对抗战的消极趋势。相反,在反共方面却更积极,于1941年1月发动围歼新四军军部的皖南事变,1943年扩大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加紧反共。
从1938年11月至1940年夏,中国抗日战场的形势是军事上由战备防御向战略相持的过渡阶段,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国民党开始实行以政治诱降促其屈服,军事上则配合政治诱降实行有限度的军事进攻或打击.促其崩溃的两手政策。
国民党方面在广州、武汉失守后,其政策亦发生了变化。在军事上,国民党在1938年底和1939年初,先后在河南南岳、陕西武功两地召集军事会议,决定要“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转守为攻,转败为胜”,在政治上加强了反共,但还不能完全说对抗战就十分消极了。
国民党军在1939年一1940年的两年里,对日军的有限进攻仍进行了较为坚决的抵抗,因而给敌予较大打击,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10199儿人的伤亡代价,与1937年至1938年两年的伤亡人数大体相等,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阶段抗战较为积极的一个表现。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日本的战略反攻,是从1943年11月起,在亚太地区各国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下进行的。但在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队,没有实施战略反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苏军进军东北举行远东战役时。及时地对日军发动了战略大反攻。
整个八年抗战,国民党先后进行较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人,小战斗38931次.歼日军53万余人,自己付出3220419人重大伤亡的代价。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他们违背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愿望,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努力作战,为夺取中华民族的解放流血牺牲,表现了很强的爱国热情,涌现出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郝梦龄、戴安澜等为国损躯的高级将领,所有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国民党军爱国官兵,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同样亦是中华民族的烈士和英雄,都是值得全国人民尊敬与纪念的。
Sino—Japanese
WartimeKuomintang
FanCheng—ying
frontalbattlefield
(CaiGuanMiddleSchool,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TheSino—Japanese
route
Wartime,theCommunist
party
ofChianinunderthecomprehensiVe
to
Sino—JapaneseWar
ance
thoughtinstruction,leadstheChinesepeople
area
open
a
seriesof
War
ofResist—
againstJapanesebase
aftertheenemy,todefeatedtheJapaneseinvader
as
to
playthedecisiverole.
ButtheKuomintanggoVernmentexiststhroughoutc9ntributionforSion—Japanese
Key
fnrces
thefrontalbattlefield,ithasalsomadethecertain
Wa工,s
victory.
Eighth
Route
Words:Kuomintang;Frontalbattlefield;
Army;
NewFourth
Army;Japanese
(责任编辑颜建华)
・
万方数据
ll
・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范成英, Fan Cheng-ying
西秀区蔡官中学,贵州,安顺,561000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ANSHUN TEACHERS COLLEGE2005,7(4)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刘庭华.Liu Tinghua 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 -抗日战争研究2006,""(2)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它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起了决定性作用.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2.期刊论文 吴宏 试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理论观察2005,""(2)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有利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嚣张气焰,对抗日战争战略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期刊论文 范德伟.FAN De-wei 中共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理论的形成 -红河学院学报2010,08(3)
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是中共认识抗日战争的重要理论.对这一理论的形成,目前史学界尚无系统论述.从1937年开始,这一理论的提出,经过了区分正面战争和游击战争、初步提出两个战场、回复到正面战争与游击战争、正式形成两个战场的理论四个阶段,使这一理论由框架到丰满完善,成为研究抗日战争史的指导理论.
4.期刊论文 刘旭初.周淑琴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刍议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2)
尽管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抗日是被动的和消极的,但国民政府最终还是放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的地位,是不容动摇和否定的,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5.期刊论文 项建英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两次大溃退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曾出现过抗战初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的大溃退和抗战后期豫湘桂战役的大溃退,通过两次大溃退的战场状况、原因以及所造成后果不同的比较,证实这两次大溃退是有显著区别的.
6.期刊论文 车洪铭 浅谈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8)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抗战,尽管抗战初正面战场出现节节失利,但在消耗日本国力、为中国沿海沿江工业和高校的内迁以及振奋民族精神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7.期刊论文 童广俊.于秀萍.TONG Guang-jun.YU Xiu-ping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历史现象.尽管两个战场存在着对立和斗争,但相互配合、互为依存的关系,也贯穿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战场的配合作战,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8.学位论文 陈跃 国民党的抗日游击战评析 200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除正面战场外,也在敌后开展了游击战争。国民党深入敌后,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为最终消灭侵略者做出了贡献。然而,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官兵素质的低下等国民党军队自身弱点使其实施受到多方限制,导致敌后游击战略计划遭到挫败。国民党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使敌后开展的游击战无法避免地出现了违背本身宗旨的现象。究其根源则是由国民政府自身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总结这段历史,有助于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的全貌,对认识抗日战争时期游击战的全貌,不无裨益。 本文大体需要三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为国民党游击战略思想的形成主要从游击战术在内战中的运用、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提出、国民党抗日游击战术思想的最终确立及其应用几个方面系统的概括了国民党游击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二部分为国民党敌后游击战开展情况,着重从国民党在敌后兵力分布、各个战区的战争形势来分析国民党敌后游击战的开展情况; 第三部分为国民党游击战作用与教训分析。
9.期刊论文 李琪珍 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党史2006,""(2)
六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现代文明中最残酷最血腥的历史.国共两党为救亡图存,携手合作,开辟了两个抗日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共同筑起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掀起了一场全民族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而今,客观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而且对实现祖国的统一有着更深远的现实意义.
10.期刊论文 魏宏运.Wei Hongyun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1937年7月卢沟桥战争爆发,中国各党派和社会力量迅速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全民抗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气象.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敌后战场和中国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所形成的合力,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梦想.中国共产党克服国民党制造国共摩擦、消极抗日等困难,从民族大义出发,坚持统一战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来自东方特别是中国的民主力量与西方的民主力量走到一起后,世界民主力量对法西斯国家的协同作战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ssfgdzkxxxb200504004.aspx
授权使用:河北工业大学图书馆(wfhbgydx),授权号:01648bc1-d3a6-43f1-aa86-9e48000ac8b5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