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说到底,课堂最终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应该由学生做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呢?
一、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心理空间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空间。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到学生中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心灵的朋友、成长的引路人。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被认可、获得提升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都能喜欢学习,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学生都能沉浸于知识的汲取中而乐此不疲,那么何愁学不好?
3.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就不同。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提出对立的观点。例如在学完《孔乙己》后,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并不可怜,并不值得同情。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孔乙己到底值不值得同情?在两组不同意见的激烈辨思中,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同时进一步领会到了小说的主题。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要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教会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等问题。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扶、帮”的作用:先把学习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等学习策略“教”给学生,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习者的行为,纠正其学习中不正确的做法,“帮一帮”,“扶一扶”。最后在不断实践的学习行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让一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感知问题,提出问题;要“慢一步”,在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问题,慢一点给出答案,给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留下“话题”;要“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给学生留下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学习成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诸多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习惯。
1.自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先学,如果学生不预习,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被动,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预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分层布置预习任务。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采用“预习卡”、“讲学案”等。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在反复的预习活动中逐步提高预习能力,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2.勇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学生一开始的提问,可能是简单肤浅、杂乱无章的,但教师只要保持耐心,积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给予质疑方法的指导,多鼓励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四、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创设展示的情境,搭建展示的平台。课堂上,教师要巧设对话情境,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领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让不同的感悟与思考、各种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交流、汇聚、升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不要做知识的主宰者、思想的控制者,而是要“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不仅仅限于课堂中的阅读交流,而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卡”、“讲学案”中的小练习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上台板演、当“小老师”,也可以讲故事、制作资料卡、手抄报,还可以采用绘画、歌唱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潜能在交流展示中、在富有挑战和激励的教学情境中得到释放、得到提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我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学生的课堂当由学生做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P19.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说到底,课堂最终是学生的课堂,学生的课堂应该由学生做主。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呢?
一、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心理空间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空间。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到学生中间,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心灵的朋友、成长的引路人。这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被认可、获得提升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让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都能喜欢学习,把学习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如果学生都能沉浸于知识的汲取中而乐此不疲,那么何愁学不好?
3.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考角度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也就不同。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提出对立的观点。例如在学完《孔乙己》后,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并不可怜,并不值得同情。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孔乙己到底值不值得同情?在两组不同意见的激烈辨思中,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语言表述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同时进一步领会到了小说的主题。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和学习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要从“教会知识”转移到“教会学习”上。“教会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何时学等问题。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扶、帮”的作用:先把学习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等学习策略“教”给学生,再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习者的行为,纠正其学习中不正确的做法,“帮一帮”,“扶一扶”。最后在不断实践的学习行为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的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要“让一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感知问题,提出问题;要“慢一步”,在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答问题,慢一点给出答案,给学生的自主思考、小组交流留下“话题”;要“缓一步”,在教学任务即将完成时,教师不要急于总结、概括,要给学生留下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学习成果。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诸多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和勇于质疑的习惯。
1.自主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先学,如果学生不预习,那么上课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被动,学习的效率也不会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预习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预习,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分层布置预习任务。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的方式可以采用“预习卡”、“讲学案”等。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在反复的预习活动中逐步提高预习能力,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2.勇于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多思、多疑、多问。学生一开始的提问,可能是简单肤浅、杂乱无章的,但教师只要保持耐心,积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给予质疑方法的指导,多鼓励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学生质疑的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四、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
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要积极创设展示的情境,搭建展示的平台。课堂上,教师要巧设对话情境,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领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与教师交流、与同学交流。让不同的感悟与思考、各种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交流、汇聚、升华……教师在学生交流的时候,不要做知识的主宰者、思想的控制者,而是要“蹲”下来,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不仅仅限于课堂中的阅读交流,而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预习卡”、“讲学案”中的小练习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让学生上台板演、当“小老师”,也可以讲故事、制作资料卡、手抄报,还可以采用绘画、歌唱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当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平等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的学习潜能在交流展示中、在富有挑战和激励的教学情境中得到释放、得到提升,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让我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何乐而不为?学生的课堂当由学生做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P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