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國藝術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人間福報:2012/8/29 作者:郭關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的藝術綱領。而常被論者「望文生訓」地解讀為重視主觀和客觀,重視心物結合。這不符合此一學說的內在義理,可見話說得有些外行。其實,這裡涉及到詞語古、今義的諸多問題。

此八字訣,由唐代畫家張璪提出,是中國藝術理論一重要命題。此訣乃大,單從某一個角度理解是不夠的,其不是取自於某一之道而是涵蓋甚廣。既有道家哲學,又反映出佛學等諸家思想精髓。其理博大精深,總綱至簡。簡可解為:「師自然,得妙悟,達境界」。

「境」成就了中國美學理論。唐人論藝重「境」,因唐代是中國佛學之盛期,尤其是禪宗境界理論,對中國美學境界理論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心源」雖是佛家學術語,在先秦道家、儒家著作中不曾所見。但我認為張璪的「心源」雖取之於佛語,卻涵諸智「曠古絕今」。

佛門稱「心源」是本源,是萬法的根源。既然心源之「源」是萬法的「本源」或「始有」,其說明世界的一切法都從這「源」中流出;那麼「悟」則來之心源,唯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而本源見性,則悟有性起,既「心源」即「悟性」,無悟即無心源,無心源即無悟性。因此「心源」即「妙悟」,「妙悟」即「心源」。

穿越時空而逆追中國畫學史上名言名句云云:「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陳姚最);「顧生思侔造化,得妙悟於神會」(李嗣真);「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諸物,未若師諸心」(范寬);「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總歸於大滌也」(石濤)等,都充分說明了一個核心重點,歷朝歷代畫壇名家均以「妙悟」之體驗而達「畫境」之高峰。造化與心源互不相離,互不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無我,我中無你。

單談造化是物相,單談心源是妙悟。合而為一,造化即是心源之實相,心源即是造化之真性。源之原,人之初,日月照古今,古今人還別。「心源」就像永恆不變的日月,為萬法之根源。有妙悟而歸於智慧,以智慧來關照萬物。

人有「真性」,物有「真相」。一個人只有靠「悟」才能開啟你先天的大智慧,只有開啟了大智慧方可見性,亦即你先天本有的「真性」。

一個畫家在沒有開啟「真性」以前,所謂的「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其實都是「花樣」或者說是「套路」,只有「真性」才是你本有的個性;只有張揚了個性才會產生獨特的「藝術語言」。

而在這滾滾紅塵難入靜、何處尋境入清涼的時代裡,作為一個畫家只有遠離世俗汙染,走出迷惘,回歸自然,方達藝術之「境」。

【中國藝術理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人間福報:2012/8/29 作者:郭關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的藝術綱領。而常被論者「望文生訓」地解讀為重視主觀和客觀,重視心物結合。這不符合此一學說的內在義理,可見話說得有些外行。其實,這裡涉及到詞語古、今義的諸多問題。

此八字訣,由唐代畫家張璪提出,是中國藝術理論一重要命題。此訣乃大,單從某一個角度理解是不夠的,其不是取自於某一之道而是涵蓋甚廣。既有道家哲學,又反映出佛學等諸家思想精髓。其理博大精深,總綱至簡。簡可解為:「師自然,得妙悟,達境界」。

「境」成就了中國美學理論。唐人論藝重「境」,因唐代是中國佛學之盛期,尤其是禪宗境界理論,對中國美學境界理論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心源」雖是佛家學術語,在先秦道家、儒家著作中不曾所見。但我認為張璪的「心源」雖取之於佛語,卻涵諸智「曠古絕今」。

佛門稱「心源」是本源,是萬法的根源。既然心源之「源」是萬法的「本源」或「始有」,其說明世界的一切法都從這「源」中流出;那麼「悟」則來之心源,唯有心源之悟方是「真悟」。而本源見性,則悟有性起,既「心源」即「悟性」,無悟即無心源,無心源即無悟性。因此「心源」即「妙悟」,「妙悟」即「心源」。

穿越時空而逆追中國畫學史上名言名句云云:「學窮性表,心師造化」(陳姚最);「顧生思侔造化,得妙悟於神會」(李嗣真);「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諸物,未若師諸心」(范寬);「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總歸於大滌也」(石濤)等,都充分說明了一個核心重點,歷朝歷代畫壇名家均以「妙悟」之體驗而達「畫境」之高峰。造化與心源互不相離,互不相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無我,我中無你。

單談造化是物相,單談心源是妙悟。合而為一,造化即是心源之實相,心源即是造化之真性。源之原,人之初,日月照古今,古今人還別。「心源」就像永恆不變的日月,為萬法之根源。有妙悟而歸於智慧,以智慧來關照萬物。

人有「真性」,物有「真相」。一個人只有靠「悟」才能開啟你先天的大智慧,只有開啟了大智慧方可見性,亦即你先天本有的「真性」。

一個畫家在沒有開啟「真性」以前,所謂的「藝術語言」或「藝術符號」其實都是「花樣」或者說是「套路」,只有「真性」才是你本有的個性;只有張揚了個性才會產生獨特的「藝術語言」。

而在這滾滾紅塵難入靜、何處尋境入清涼的時代裡,作為一個畫家只有遠離世俗汙染,走出迷惘,回歸自然,方達藝術之「境」。


相关内容

  • 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下)
  • 作者:曾簇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9年02期 三 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 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 ...

  •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分析(内部材料)
  • 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分析 一.美术学科命题分析 美术学科的命题倾向于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基础.美术教育基础以及新课程标准等.但是每次考试的题型并不固定,历次考试中出现过的题型有以下几种: 1. 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 2. 填空题,此题不是必考题型,但13年5.11的考 ...

  • 中国画笔墨语言创新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母体
  • 摘自<文艺报> 张葆冬 2006-7-5 15:18:00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有着特定的思想.理论.习俗和风尚,这种综合的因素构成了时代精神及其文化特征,具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的创造并非来源于传统或地域文化符号的直接挪用和拼贴,而是要从民族心理自信的层面上对传统资源的精神内核再度发现,并必 ...

  • 羽化成蝶|茹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茹峰:作茧自缚  羽化成蝶 寻找山水的有我之境 - 试谈茹峰近期的山水画创作 耿祥龙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南北风格可谓泾渭分明.北派山水呈现出雄奇峻阔的高远之境与南派山水水烟飘渺的平远之境,共同呈现了中国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两种不同的图式.观念与趣味.茹峰是地道的江南人,一生生活.求学.工作的地方不外乎杭 ...

  • 美术概论复习题
  • (模拟一) 一题: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 生产形态. 2.情感说认为美术是 的传达,情感说的流行同欧洲19世纪 艺 术运动相关. 3."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 家 ,他的 ...

  • 美术专业中外美术史重点要点复习资料
  • 美术史复习要点 岩画 是古代描绘或摩刻在崖壁石块上的图画,(2分)被称为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1分)大多数岩画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原始美术的特点和稚拙.率真的艺术魅力. 秦汉雕塑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 西汉霍去病墓前群雕的主体雕刻.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矫健的战马象征骠骑将军, ...

  • 智慧树艺术与审美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
  • 第十四章章单元测试         100 名 称艺术与审美 对应章节第十四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 2015-11-26 23:59 题 目 数5 迟交处理允许迟交 说 明: 评 语:    第1部分 总题数:5 1 [单选题](20分) 下列对于"外师造化,中 ...

  • 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
  • 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理论常识测试试卷 一. 简要概述题(任选一题回答,10分) 1.教体艺[2007]16号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十点意见,请简要概述 2.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 ...

  • 论当代中国画的审美意象与创作心智
  • 论当代中国画的审美意象与创作心智 金麦QQ:914548835 [内容提要] 无论翻开中国绘画史中任何一段篇章,中国画的艺术表现都离不开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原则.作为人类文化的第一种形态,「诗」化意象是根植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情结.它使中国画的发展以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规范,以重「意」而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