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场所场址有效面积宜大于2000㎡,人均居住面积应大于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物,以及利用周边建(构)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应达到GB 18306-2001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 天以内。基本设施配置主要包括:

1、 应急篷宿区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并进行分区,每个应急篷宿分区不应超过1000 m2;每个应急篷宿区之间间距应有大于2 m的人行道。

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设置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3、应急供水设施,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体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GB 5749-2006规定的要求。

4、应急供电设施,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配置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施,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5 、应急排污系统,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

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

6、 应急厕所,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100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距离篷宿区30 m~50 m。暗坑式厕所应具备水冲能力,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

7、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篷宿区应大于5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

8、 应急通道,宿区周边和场所内要按照防火、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

9 、应急标志,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周边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分区标志。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示标志,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志,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入口处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 天;一般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设施:

1、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期间应急篷宿区应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

2、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根据避难场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设置储备应急生活物资的设施。场所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距离应小于500 m。

3、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管理设施。广播系统应覆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道路。

避难场所场址有效面积宜大于2000㎡,人均居住面积应大于1.5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物,以及利用周边建(构)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应达到GB 18306-2001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 天以内。基本设施配置主要包括:

1、 应急篷宿区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并进行分区,每个应急篷宿分区不应超过1000 m2;每个应急篷宿区之间间距应有大于2 m的人行道。

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设置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3、应急供水设施,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体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GB 5749-2006规定的要求。

4、应急供电设施,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配置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施,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5 、应急排污系统,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

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

6、 应急厕所,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100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距离篷宿区30 m~50 m。暗坑式厕所应具备水冲能力,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

7、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篷宿区应大于5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

8、 应急通道,宿区周边和场所内要按照防火、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

9 、应急标志,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周边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分区标志。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示标志,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志,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入口处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 天;一般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设施:

1、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期间应急篷宿区应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

2、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根据避难场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设置储备应急生活物资的设施。场所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距离应小于500 m。

3、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管理设施。广播系统应覆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道路。


相关内容

  •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 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 Design standard for emergency shelter DG/TJ08-XX-XXXX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前言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2 场地选择 3.3 设防要求 3.4 应急保障要求 4 应急避难场所分区设计 4. ...

  •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 13卷1期 2004年2月自 然 灾 害 学 报JOURNALOFNATURALDISASTERSVol.13,No.1Feb.,2004文章编号:100424574(2004)0120126206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杨文斌,韩世文,张敬军,宋伟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

  •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 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震后疏散转移群众的情况来看,要把大规模的居民转移到几十公里外地乡镇,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市内.城市周边和近郊有可以应对这些灾害的临时安置场所--应急避难所.能在灾害发生的一段时期内,供居民紧急避难避险, ...

  •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
  •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 为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内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确保应急避难场所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启用和安全运转,对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设施配套要求明确如下: 一.物资储备设施 应急避难场所应设置食品.药品.饮用水.帐篷.消防.交通工具.器材等物资库,并设置通信设施;长期性预储物资所需仓库,应尽可能利 ...

  •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探
  • 中国CHIN A E M E R GENCY R E SC UE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初探 一.引言 2007年8月30日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当年11月1 日起施行.细心的人们会发现,除了很多亮 点和新内容之外,里面用很短但以专门一条 (第十九条)的篇幅规定 ...

  •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建议书
  • WORD版本下载可编辑 目 录 第1章 总 论 .................................................................................................................. 4 1.1.项目名称 ...

  • 柳州市第八中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运维管理制度
  • 柳州市第八中学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日常运维管理制度 1.为进一步加强对我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运维管理,规范运维相关工作,依据<柳州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2.我校是柳州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日常维护管理责任单位.校总务处具体负责主管我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维护管理,应 ...

  • 防灾空间规划
  • 第五篇 规划设计内容 规划感悟--汶川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发生在四川的里氏8级地震夷平了工厂.房屋.学校和医院,目前为止已造成近6万人罹难.由于仍有数以万计的人被埋在废墟中,预计死亡人数还会上升.这次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影响不次于唐山大地震.时隔30余年,国人再次被地震的 ...

  • DB11T794-2011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 ICS 91.020 P 53 备案号:30570-2011 DB11 市地方标准 北京DB11/T 794-2011 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功能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function design of public park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