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与沟通
————实验室项目分配中的矛盾
一、选题范围
该案例是我根据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一个真实片段,并加以改变而成。事件仅仅是个个案,但也反应了一些问题。
二、报告内容
1.案由
案例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一次例会后,某同学(以下简称M)对老师分配的项目表示不满,提出要更换自己当前的项目。老师对M突然的决定感到困惑之余,也对这个学生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但最终还是答应了M的要求,给他更换了项目组。
2.案情
在实验室的某次例会上,老师根据实验室正在研究的项目,分出了几个任务,根据任务难度不同,每个任务分配了不同的人数。在大致询问了每个学生的意见之后给每个同学都分配了相应的项目。 在之后的几周内,实验室的每个新生都开始加入到各自的任务中去,对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M开始有了一些抱怨,他觉得这个项目无法让他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他开始消极怠工,每次只有等到老师检查进度前临时做做,其他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终于,老师感觉这个项目组进度过慢,开始催促这个项目组的同学加快进
度。由于M的怠工,这个小组只能让其他组员来分担M的任务,这时与M一组的组员对M也开始有所抱怨,之后,在老师的压力下,这个小组的组员还是说出了M的事情。老师知道后对M进行了单独交流,由于与组员产生了些矛盾,又觉得这个项目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M坚持要换项目组,最终,老师也只有答应了M的要求。但这件事后,实验室的其他组的同学对M也产生了一些看法,老师也表示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M在实验室与同学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
3.案件焦点
1.老师在分组之前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每个同学各自的兴趣,在分组时也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了下各自的意见,对于对项目没有太多了解的新同学,也无法得知自己具体所要做的事情。这也为之后M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埋下了种子。而对项目并不熟悉的M,也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会胜任这份工作,于是M对于老师分配的项目也选择了沉默,这就导致了在任务分配初始阶段双方就缺少了必要的交流。
2.在对自己的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M也没有及时的找到导师说明,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消极怠工。这不仅在工作上让老师感到进度缓慢,也让同组的同学多少感到不满。由于缺少交流,同组的同学也不知道M对这个项目的抵触情绪。而对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也进一步觉得自己不感兴趣的M,越来越觉得老师这样强加给他的任务是不公平的,于是干脆干起了自己想干的事情,将老师分配的任务抛之脑后。
3.老师在感到项目进度缓慢后,开始找项目成员了解情况,最终知道了M的事情,于是开始跟M交流,而对项目一直抱有不满的M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得知M的想法之后,老师只好将M换到别的项目组,并对M的任性感到无奈。
4.研究结论
对于这件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小案件,综合在管理与沟通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我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项目分组开始前,导师缺少对每位同学的了解,比如某某比较喜欢理论研究方面,某某喜欢用JAVA语言编程之类。对每个人的分配只是凭老师自己的印象。而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安排的任务应该积极接受,遇到困难积极克服,而不是选择消极怠工这样一种不好的态度。
其次,在任务开始后,M几次可以跟老师交流,但M选择了沉默,这样导致了问题的越积越深。而老师每次也只是对项目进度的关注,忽略了对同学个人状态的关注。这也导致了M与老师之间的问题原来越严重。结果让M选择直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后,在老师得知M的事情之后,双方才开始有了第一次正式对于项目分配这个问题的源头的一次交流。两人在老师带着学生应该听从老师安排,M带着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人意愿的想法中,这次交流想必也不是很愉快的,但最后老师还是同意了M的要求,将M换到了别的项目组。
在整个过程中,事情的主要矛盾还是M与老师缺少了必要的交流。
而在矛盾产生后,M也没有选择积极处理,而是消极回避,这样导致了问题更加严重。
5.经验教训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知道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果在一开始,老师和学生就有过一次关于项目的全面的沟通,这样的事情想必也不会发生了。同样,如果对于项目,M选择更多的理解,亦或是及时跟老师沟通,也可以将事件后续的矛盾扼杀在最开始的阶段。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于缺少沟通而产生的矛盾与问题比比皆是,沟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半学期赵老师通过课上生动的语言以及趣味的实验所教予我们的管理与沟通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而我也将更加重视这项看似小,实则大的学问。想必在今后走进社会后,我回想起这短短半学期的管理与沟通的课程,也会由衷的感叹道:这是多么重要的一课啊!
管理与沟通
————实验室项目分配中的矛盾
一、选题范围
该案例是我根据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一个真实片段,并加以改变而成。事件仅仅是个个案,但也反应了一些问题。
二、报告内容
1.案由
案例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一次例会后,某同学(以下简称M)对老师分配的项目表示不满,提出要更换自己当前的项目。老师对M突然的决定感到困惑之余,也对这个学生产生了不好的看法,但最终还是答应了M的要求,给他更换了项目组。
2.案情
在实验室的某次例会上,老师根据实验室正在研究的项目,分出了几个任务,根据任务难度不同,每个任务分配了不同的人数。在大致询问了每个学生的意见之后给每个同学都分配了相应的项目。 在之后的几周内,实验室的每个新生都开始加入到各自的任务中去,对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M开始有了一些抱怨,他觉得这个项目无法让他学到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他开始消极怠工,每次只有等到老师检查进度前临时做做,其他时间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终于,老师感觉这个项目组进度过慢,开始催促这个项目组的同学加快进
度。由于M的怠工,这个小组只能让其他组员来分担M的任务,这时与M一组的组员对M也开始有所抱怨,之后,在老师的压力下,这个小组的组员还是说出了M的事情。老师知道后对M进行了单独交流,由于与组员产生了些矛盾,又觉得这个项目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M坚持要换项目组,最终,老师也只有答应了M的要求。但这件事后,实验室的其他组的同学对M也产生了一些看法,老师也表示自己从没见过这样的学生,M在实验室与同学间的关系也渐渐疏远。
3.案件焦点
1.老师在分组之前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每个同学各自的兴趣,在分组时也只是象征性的询问了下各自的意见,对于对项目没有太多了解的新同学,也无法得知自己具体所要做的事情。这也为之后M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埋下了种子。而对项目并不熟悉的M,也无法得知自己是否会胜任这份工作,于是M对于老师分配的项目也选择了沉默,这就导致了在任务分配初始阶段双方就缺少了必要的交流。
2.在对自己的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M也没有及时的找到导师说明,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消极怠工。这不仅在工作上让老师感到进度缓慢,也让同组的同学多少感到不满。由于缺少交流,同组的同学也不知道M对这个项目的抵触情绪。而对项目有了进一步了解,也进一步觉得自己不感兴趣的M,越来越觉得老师这样强加给他的任务是不公平的,于是干脆干起了自己想干的事情,将老师分配的任务抛之脑后。
3.老师在感到项目进度缓慢后,开始找项目成员了解情况,最终知道了M的事情,于是开始跟M交流,而对项目一直抱有不满的M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得知M的想法之后,老师只好将M换到别的项目组,并对M的任性感到无奈。
4.研究结论
对于这件发生在我们实验室的小案件,综合在管理与沟通课上所学到的知识,我对此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在项目分组开始前,导师缺少对每位同学的了解,比如某某比较喜欢理论研究方面,某某喜欢用JAVA语言编程之类。对每个人的分配只是凭老师自己的印象。而对于学生而言,对老师安排的任务应该积极接受,遇到困难积极克服,而不是选择消极怠工这样一种不好的态度。
其次,在任务开始后,M几次可以跟老师交流,但M选择了沉默,这样导致了问题的越积越深。而老师每次也只是对项目进度的关注,忽略了对同学个人状态的关注。这也导致了M与老师之间的问题原来越严重。结果让M选择直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最后,在老师得知M的事情之后,双方才开始有了第一次正式对于项目分配这个问题的源头的一次交流。两人在老师带着学生应该听从老师安排,M带着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人意愿的想法中,这次交流想必也不是很愉快的,但最后老师还是同意了M的要求,将M换到了别的项目组。
在整个过程中,事情的主要矛盾还是M与老师缺少了必要的交流。
而在矛盾产生后,M也没有选择积极处理,而是消极回避,这样导致了问题更加严重。
5.经验教训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知道了沟通的重要性。如果在一开始,老师和学生就有过一次关于项目的全面的沟通,这样的事情想必也不会发生了。同样,如果对于项目,M选择更多的理解,亦或是及时跟老师沟通,也可以将事件后续的矛盾扼杀在最开始的阶段。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由于缺少沟通而产生的矛盾与问题比比皆是,沟通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这半学期赵老师通过课上生动的语言以及趣味的实验所教予我们的管理与沟通的技巧,让我受益匪浅。而我也将更加重视这项看似小,实则大的学问。想必在今后走进社会后,我回想起这短短半学期的管理与沟通的课程,也会由衷的感叹道:这是多么重要的一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