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知名皇帝
夏 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因治洪水
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
位期间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
等南方部族。一向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后世贤君的典范。
在位八年而卒,本拟禅让于大臣益,但人民还是拥立他的儿
子启,开君主世袭之制。
成 汤
商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为
夏的一个诸侯,获其他诸侯拥护。因夏桀无
道,汤兴兵伐桀,最后放逐夏桀于南巢,
建立商朝,在位30年。
商 纣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史称为纣王。只顾追求奢华淫逸,
兴建多处离宫别馆,穷兵黩武远征东夷,以求获得奴隶和财
富。耽于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
津,商军心向武王纷纷倒戈,牧野一战,商军全军覆没。纣
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文王 姬宫昌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商纣时为周族首领,
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
政化大行,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
把他囚禁,后获释。继续行仁政,天
下诸侯多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子武王得天
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周幽王 姬宫涅 (?-前771年)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了,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燃烽火,诸侯却无人出兵救援。幽王终在骊山被杀,西周亡。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20年)
太子宜臼,幽王之子,继位为平王。时镐京经过战乱,宫室残破,一时难于恢复,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之威胁。而洛邑一向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平王终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并以之为首都,东周正式开始(公元前
770-256年)。
秦始皇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
国
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
政。他
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
人才,
重用客卿,奖励耕战,调兵遣将,用
10
年时间,吞并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了空
前庞大的大秦王朝。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
称始皇帝,废谥法,以世计。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
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
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
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于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
前210),死于巡游途中。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 (今属江苏) 人
,为反秦领袖。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
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
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公元前206年,
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
以蜀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张
良、韩信、萧何的辅助下,于公元前202年,打败了楚军,统
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
汉武帝 刘彻 (前156-前87年)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是西汉第
五位皇帝。16岁登基为帝,到70岁驾崩,
历54年,是在位时间第三长的皇帝。汉武
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继承了文景之治
遗留下来的富强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
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
推向极盛。
汉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57年)
刘秀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在位
33年。新朝王莽末年,以恢复汉朝制度为
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
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
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
贤明君王。
魏武帝 曹操 (155-220年)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
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用兵如神,持法峻刻。曹操最初
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
力逐渐增强。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
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
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十三年(208),率军南击刘表,
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二十五年
(220)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
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
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魏文帝 曹丕 (187-226年)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自幼
随父亲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
文武双全的君主。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
文学家,着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
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
二十五年 (220)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
阳,是为魏文帝。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
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
吴大帝 孙权 (182-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
坚次子。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
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
接掌江东。208年在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
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
曹操,西抗刘备,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
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
地的开发。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
赋税繁重,刑?残酷,民忿四起。
汉昭烈帝 刘备(161-22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
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
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
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
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
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
城,因病崩逝,享年62岁。
晋武帝 司马炎 (236-290年)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为晋开国
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265年继位为
晋王,后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
阳。280年灭吴,统一中国,在位26年,
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
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
即陷入分裂的局面。
晋愍帝 司马邺 (300-317年)
晋武帝之孙,是西晋末代皇帝。313年愍帝即位于长安,年号建兴,在位四年。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愍帝出降被俘,一年后被杀,西晋遂亡。
晋元帝 司马睿 (276-322年)
司马睿,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
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
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改建业为建康,
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
称为东晋。
称帝后,司马睿对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顾,导致大族势力坐
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
建康,司马睿因此忧愤而死,终年46岁。
宋武帝 刘裕 (363-422年)
刘裕,字德舆,宋开国君主。祖籍彭城(今
江苏徐州),曾祖刘混时随晋室南迁,客
居京囗(今江苏镇江)。
刘裕少年时,家道衰落,以种地、砍柴维
持生计,但他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到东晋孝武帝时,
刘裕投身军队,成为东晋北府兵将领。 其后出兵灭南燕及后
秦,收复巴蜀,官至相国,封宋王。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
在位仅三年(420-422)期间集权中央,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
和田地。
齐高帝 萧道成 (427-482年)
萧道成,字绍伯,南朝兰陵人,479-482
年在位,即齐高帝,齐开国君主。性深沉,
通经史,原为宋的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
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废帝,立顺帝,封
齐王。479年代宋自立,国号齐,建都建康,史称南齐。即位
后,大戮宋之宗室,在位四年,以俭率下。
梁武帝 萧衍 (464-549年)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
省武进县西北),梁开国君主。曾为齐国
雍州刺史,后乘齐乱,起兵夺取帝位,国
号梁,在位48年 (502一549)。武帝博学
能文,善书法,精乐律,曾创准音器四具。晚年信奉佛教,
广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百姓常为他赎身而付出沉重
的代价。后于「侯景之乱」时饿病而死。着有《孝经义》、《中
庸讲疏》、《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书。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9年)
陈霸先,字兴国,南朝陈吴兴长城(今浙
江省长兴县)人,陈开国君主。为梁朝小
吏出身,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
天成元年(555),王僧辩欲立萧渊明为
帝,控制南朝,被陈霸先袭杀。陈霸先立敬帝萧方智,自为
相国,封陈王。先后打败北齐,排除王僧辩余党,受百姓所
拥戴。后受禅为帝,国号陈,都建业,在位仅三年 (557一559)。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371-409年)
拓跋珪为鲜卑人,先世曾建立代国,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
后前秦衰弱,拓跋珪趁势复国,386年建立北魏,是为北魏道
武帝 (386-409)。此后武功颇为鼎盛,397年攻破后燕都城,
取黄河以北地区,次年建都平城。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
事耕种,并任用汉人为官僚。惜晚年行苛政,为次子绍所杀。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467-499年)
拓跋宏,亦称元宏,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
刻意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 )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又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
化水平;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
帝的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北齐文宣帝 高洋 (529-559年)
高洋为汉人,字子进,东魏大宰相高欢的次子,550年篡位自立为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汉人,改定律,简化魏晋以来繁复的刑律,严禁贪污。又对外用兵,使北齐的国家面积大为增加。惜在位后期,生活荒淫,草菅人命。幸丞相主持朝政,才不至于亡国。559年病死,终年31岁。
北周武帝 宇文邕 (560-578年)
宇文邕为鲜卑人,字罗突,自幼聪明机智,果断多谋。对父
母长辈尊敬有加。 560年即位为帝,是为周武帝。在位期间,
改鲜卑旧俗。提倡儒学,释放奴隶,严惩贪污,废释道二教,
促进生产。经武帝的治理,北魏渐渐强大,577年终灭掉北齐,
统一北方。可惜于578年,在征讨突厥时,病死军中,年35。
隋炀帝 杨广 (569-618年)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弒父夺位,自
立为炀帝,604-618年在位。为人荒淫奢
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远征高丽,开
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隋末各地
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616年炀帝逃到江都,618年为
宇文化及弒于江都。隋亡。
唐高祖 李渊 (566-626年)
唐代开国的君主,姓李,名渊,字叔德,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世代
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
西的军事指挥大权。见隋炀帝无道,天下
大乱,于618年,运筹帷幄,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
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
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在位九年 (618-626),传位于子
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崩 (635)。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年)
李世民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
子,为一代明君。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
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九年(6
26),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
弟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后,唐高祖下诏将李
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
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
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是中国
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死,
高宗李治继位。
武则天(624-704年)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为周则天
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84-704)。
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
为才人。唐高宗即位,永徽六年(655)
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智计无穷。自显庆末年起,高
宗即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弘道元年(683)
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
二月,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
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改东都洛阳为神
都。
神龙元年(704)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
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
位。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后梁太祖朱温(全忠)
(852-912年)
朱全忠,本名温,五代梁砀山人。初从黄
巢为盗,降唐后赐名全忠,官至宣武节度
使。后篡唐称帝,建都开封。末帝时,为
后唐李存勗所灭。史称为后梁。国号梁。后为其子朱友珪所
杀。
后唐明宗 李嗣源 (926-933年)
李嗣源,又名李亶,是后唐庄宗的养子。英勇善战,为后唐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由于位高权重,遭到庄宗的猜忌。被迫于926年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自立为明宗。在位八年,整顿政治,清除弊端,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是五代中少有的明君。
后晋高祖 石敬塘 (892-942年)
石敬塘,人称石郎,后晋的创建者。他靠
勇猛,权术,屡建战功,成后唐明宗的驸
马,后唐的政治高层人物。后为自保,勾
结契丹,献上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尽入北
方外族之手。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被指为卖国贼,在契丹人的扶助下登上皇位,成后晋的皇帝 (936-942)。后因受尽契丹人的污辱,郁郁而终。
后汉高祖 刘知远 (895-948年)
刘知远,为沙陀(今新疆)人,为五代汉
之开国君王,是为高祖。为五代后晋北平
王,河东节度史,曾反对石敬塘向契丹人
献地。后契丹南下灭后晋时,因百姓反抗,
被迫北还,刘氏趁机进据开封,改国号汉,史称为后汉。在位一年卒 (947-948),传位于隐帝。在位时用严刑治国,使他的政权成五代时最残酷的政权。
后周世宗 柴荣 (921-959年)
柴荣,龙冈人(今河北省邢台县),为后
周太祖养子。在位六年卒 (954-959) ,其
间武功鼎盛,曾亲统大军南征北讨,取秦
陇,平淮右,取得空前的成就。为后来宋
的统一揭开序幕,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治国方面,崇儒斥佛,废佛寺,毁铜像以铸钱;又修礼乐,定制度;为后世歌颂。
南唐后主 李煜 (936-978年)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元帝李璟的
第六子。960年嗣位,975年亡国,是个治
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与其父李
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
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
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
史称李煜为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年)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曾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屡立战功。后发动
「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
代扰攘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 (960-976),务农兴学,慎
刑薄敛,予民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
长期的积弱不振。
宋徽宗 赵佶 (1082-1125年)
宋哲宗逝世,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 (1100-1125),好大喜功,
大兴土木,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加上官
僚集团趁机敛财,把北宋江山断送给北方
的金。徽宗虽然不善治国,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
创的「瘦金体」书法和他的画作都是艺术精品。
宋高宗 赵构(1107-1187年)
赵构,字德基,宋徽宗的第九子。不顾反
对声音,弃黄河流域,迁都杭州 (即临安),
是为宋高宗,保有南方之地,此后
史称南宋。宋南渡后,1127年高宗即位
建康,免除主战派官员李纲和宗泽等人职务,以秦桧为相,
杀岳飞,与金媾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在位36年
(1127-1162)。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872-926年)
辽太祖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901年,耶律阿保机总揽军政大权,率领契丹军队连破室韦、奚部、女真,统
一契丹各部,最后建立了契丹(辽)国。建国以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促进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过程。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20年,即帝位11年,是为辽太祖。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1068-1123年)
完颜阿骨打,金人完颜部首领,是金国的建国者,出身于生女真的完颜部中。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即大酋长),统一邻近各部,发动了反辽战争。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制作女真文,又与宋订约共同攻辽,不幸于辽灭亡前夕病死,在位九年。
元太祖 铁木真 (1162-1227年)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
真,出身于蒙古部的孛尔只巾氏族。在
位22年(1206-1227),为蒙古帝国的建
国者。1189年,铁木真继承汗位。1206
年,复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
国。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极盛。他先后平西辽,
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版图跨欧亚两洲,威震域外。蒙
古建国以后,除继续扩大疆土之外,成吉思汗制定了军事、
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了蒙古部族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
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推动草原文明走向鼎盛。他亦为元
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
祖。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年)
朱元璋为濠州锺离人,祖籍沛县。自幼出
家于皇觉寺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兴
部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获郭子
兴提拔为镇抚,又将养女马氏许配元璋为
妻。后郭子兴病逝,部将尽归太祖。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
元顺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为大明,以开封为北
京,应天府为南京,是为明太祖 (1368-1398)。于1371年灭
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云南,1387年取辽东;至此,完
成了全国的统一。太祖在位期间,独揽朝政,以严刑峻法治
国,同时又严惩贪官污吏。民生方面,朱元璋很重视发展农
业生产,广修水利,鼓励开垦,为明朝日后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年)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国在北
平。他勇敢善战,立过不少战功,且早
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后,明惠
帝朱允炆即位,感籓王势力过大,威胁
到他的皇位,计划削籓,为朱棣洞悉,乘机起兵「靖难」。经三年的战争,于1403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1403-1424)。 即位后,五次亲征漠北,迁都北京,在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消除籓王势力。在内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治,修《永乐大典》。明成祖对明王朝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明朝强盛之主。
明思宗 朱由检(1610-1644年)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1627-1644),年
号崇祯。18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
明王朝,但明末的吏治败坏已至无可救药
的地步,各地不断发生兵变、民变,而且
规模越来越大。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一个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
清圣祖玄烨 康熙 (1654-1722年)
康熙大帝即清圣祖,名玄烨。八岁即位,
十余岁时,以计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将统
治权收归己有。亲政以后,勦撤三藩,南
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
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还大胆改革清初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学与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复兴社会经济,致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位61年 (1661-1721),为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将之与雍正、乾隆并举,誉为「康干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世宗胤禛 雍正 (1678-1735年)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在皇位争夺
战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
诚信佛教,却攻于心计,性格刚毅,处
事果断。在位仅13年 (1722-1735),但
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对满清的赋役进行了重大改革。此外还扩大垦田,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巩固边疆。
总的说来,雍正统治期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令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有作为的皇帝。
清高宗弘历 乾隆 (1711-1799年)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
皇位,改元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登
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
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乾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业绩是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乾隆在位60年 (1735-1795),但后期却好大喜功,宠信奸臣和坤,贪污贿赂盛行,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加剧了统治危机,更令清王朝由盛转衰。因此乾隆时代可说是清王朝的转折点。
中国历史上的知名皇帝
夏 禹
夏代开国的君主。颛顼之孙,姓姒氏,号禹。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为害,因治洪水
有功,受舜禅让为天子,世称为大禹,在
位期间分中国为九州,平服了九黎、三苗
等南方部族。一向亲近百姓,为民谋利,是后世贤君的典范。
在位八年而卒,本拟禅让于大臣益,但人民还是拥立他的儿
子启,开君主世袭之制。
成 汤
商的开国君主。姓子,名履。初居亳,为
夏的一个诸侯,获其他诸侯拥护。因夏桀无
道,汤兴兵伐桀,最后放逐夏桀于南巢,
建立商朝,在位30年。
商 纣
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名辛,史称为纣王。只顾追求奢华淫逸,
兴建多处离宫别馆,穷兵黩武远征东夷,以求获得奴隶和财
富。耽于酒色、暴敛重刑,导致民怨四起。周武王东伐至盟
津,商军心向武王纷纷倒戈,牧野一战,商军全军覆没。纣
王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朝就此灭亡。
周文王 姬宫昌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详。商纣时为周族首领,
封为「西伯」,建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
政化大行,得人民爱戴。纣王怕姬昌强大,
把他囚禁,后获释。继续行仁政,天
下诸侯多归从,为周人以后东进灭商奠定基础。子武王得天
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周幽王 姬宫涅 (?-前771年)
姓姬名宫涅,宣王子,生卒年不详。西周末年国家已趋败落,幽王却依然贪图享乐,不顾国事。废申后而立褒姒,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最后更废嫡立庶,将太子宜臼废了,结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满。公元前771年,申侯举兵攻周,幽王再次燃烽火,诸侯却无人出兵救援。幽王终在骊山被杀,西周亡。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20年)
太子宜臼,幽王之子,继位为平王。时镐京经过战乱,宫室残破,一时难于恢复,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严重之威胁。而洛邑一向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平王终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并以之为首都,东周正式开始(公元前
770-256年)。
秦始皇 嬴政 (公元前259-前210年)
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于赵
国
首都邯郸。22岁在雍城加冕,开始亲
政。他
首先诛杀后党,清除权臣,然后招揽
人才,
重用客卿,奖励耕战,调兵遣将,用
10
年时间,吞并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建立了空
前庞大的大秦王朝。即位后把古时的皇与帝合称为皇帝,自
称始皇帝,废谥法,以世计。废封建,行郡县,以集权中央;
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开辟驰道,修筑长城,以巩固国防;为
消除反对势力与箝制思想,没收民间兵器,又焚书坑儒。五
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于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
前210),死于巡游途中。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56-前195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县 (今属江苏) 人
,为反秦领袖。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
任,起初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
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公元前206年,
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
以蜀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张
良、韩信、萧何的辅助下,于公元前202年,打败了楚军,统
一了中国,建立汉王朝。
汉武帝 刘彻 (前156-前87年)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是西汉第
五位皇帝。16岁登基为帝,到70岁驾崩,
历54年,是在位时间第三长的皇帝。汉武
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继承了文景之治
遗留下来的富强基础,即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内揽人才、兴
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
推向极盛。
汉光武帝 刘秀 (公元前6-57年)
刘秀字文叔,蔡阳人,汉景帝后裔,在位
33年。新朝王莽末年,以恢复汉朝制度为
号召,起兵反对王莽。光武取河北,平王
郎,降铜马,最后统一天下,定都洛阳,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位期间政治措施皆以清
静俭约为原则,减赋税,建太学,倡儒术,修水利,为一代
贤明君王。
魏武帝 曹操 (155-220年)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
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用兵如神,持法峻刻。曹操最初
参与镇压黄巾军,后起兵讨伐董卓,势
力逐渐增强。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挟天子
而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
败袁绍,随后逐渐统一中原。十三年(208),率军南击刘表,
在赤壁战败。此后改取守势,平定关陇、汉中,于二十五年
(220)病死。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曹操除以
权谋,奸诈闻名外,亦是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文学家,现存
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
魏文帝 曹丕 (187-226年)
曹丕,字子桓,三国时魏武帝之子。自幼
随父亲征战,却性好文学,博闻强识,是
文武双全的君主。更是历代帝王中有名的
文学家,着有典论及诗赋函札百余篇。
曹丕最初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父卒,嗣为丞相。建安
二十五年 (220) 迫汉献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
阳,是为魏文帝。在位期间排除异己,但在民生方面却采取
宽仁政策,减少徭役和兵役。
吴大帝 孙权 (182-252年)
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
坚次子。聪明机智,跟随兄长孙策征战多
年,曾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
接掌江东。208年在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
导东吴在赤壁大败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孙权北拒
曹操,西抗刘备,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在位期间曾设
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了江南土
地的开发。惜在位后期变得刚愎自用,宠信小人,猜忌群臣,
赋税繁重,刑?残酷,民忿四起。
汉昭烈帝 刘备(161-223年)
刘备,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
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
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
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后得诸葛
亮辅佐,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
立为汉中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刘备为了要
夺回荆州,起兵伐吴,岂料全军覆没,损失惨重,退回白帝
城,因病崩逝,享年62岁。
晋武帝 司马炎 (236-290年)
司马炎,字安世,司马昭之子,为晋开国
君主。司马昭死,司马炎于265年继位为
晋王,后魏帝让位,乃登上帝位,建都洛
阳。280年灭吴,统一中国,在位26年,
期间大封宗室,以培植拥护朝廷势力,结果种下其后皇室内
讧的祸根。晋武帝生活荒淫,后宫三千。他死后不久,全国
即陷入分裂的局面。
晋愍帝 司马邺 (300-317年)
晋武帝之孙,是西晋末代皇帝。313年愍帝即位于长安,年号建兴,在位四年。316年匈奴人刘曜攻占长安,愍帝出降被俘,一年后被杀,西晋遂亡。
晋元帝 司马睿 (276-322年)
司马睿,最初袭封琅琊王。317年晋愍
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杀,司马睿在王氏世
家支持下在建业称帝,改建业为建康,
是为晋元帝,历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权
称为东晋。
称帝后,司马睿对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顾,导致大族势力坐
大。元帝密谋削除大族王氏势力,反被先发制人,起兵攻入
建康,司马睿因此忧愤而死,终年46岁。
宋武帝 刘裕 (363-422年)
刘裕,字德舆,宋开国君主。祖籍彭城(今
江苏徐州),曾祖刘混时随晋室南迁,客
居京囗(今江苏镇江)。
刘裕少年时,家道衰落,以种地、砍柴维
持生计,但他性格强悍、坚韧,喜冒险。到东晋孝武帝时,
刘裕投身军队,成为东晋北府兵将领。 其后出兵灭南燕及后
秦,收复巴蜀,官至相国,封宋王。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
在位仅三年(420-422)期间集权中央,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
和田地。
齐高帝 萧道成 (427-482年)
萧道成,字绍伯,南朝兰陵人,479-482
年在位,即齐高帝,齐开国君主。性深沉,
通经史,原为宋的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
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废帝,立顺帝,封
齐王。479年代宋自立,国号齐,建都建康,史称南齐。即位
后,大戮宋之宗室,在位四年,以俭率下。
梁武帝 萧衍 (464-549年)
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今江苏
省武进县西北),梁开国君主。曾为齐国
雍州刺史,后乘齐乱,起兵夺取帝位,国
号梁,在位48年 (502一549)。武帝博学
能文,善书法,精乐律,曾创准音器四具。晚年信奉佛教,
广建寺院,曾三次舍身同泰寺,百姓常为他赎身而付出沉重
的代价。后于「侯景之乱」时饿病而死。着有《孝经义》、《中
庸讲疏》、《涅盘》、《大品》、《净名》、《三慧诸经义记》等书。
陈武帝 陈霸先 (503-559年)
陈霸先,字兴国,南朝陈吴兴长城(今浙
江省长兴县)人,陈开国君主。为梁朝小
吏出身,曾辅佐王僧辩讨平「侯景之乱」。
天成元年(555),王僧辩欲立萧渊明为
帝,控制南朝,被陈霸先袭杀。陈霸先立敬帝萧方智,自为
相国,封陈王。先后打败北齐,排除王僧辩余党,受百姓所
拥戴。后受禅为帝,国号陈,都建业,在位仅三年 (557一559)。
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371-409年)
拓跋珪为鲜卑人,先世曾建立代国,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
后前秦衰弱,拓跋珪趁势复国,386年建立北魏,是为北魏道
武帝 (386-409)。此后武功颇为鼎盛,397年攻破后燕都城,
取黄河以北地区,次年建都平城。他使鲜卑人分地定居、从
事耕种,并任用汉人为官僚。惜晚年行苛政,为次子绍所杀。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467-499年)
拓跋宏,亦称元宏,471-499年在位。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
刻意从平城 (今山西大同 )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
不但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改鲜卑姓氏为汉姓,
更奖励鲜卑和汉族通婚。又大兴文教,提高鲜卑人的文
化水平;更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等。孝文
帝的改革对日后中国各民族的融合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北齐文宣帝 高洋 (529-559年)
高洋为汉人,字子进,东魏大宰相高欢的次子,550年篡位自立为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重用汉人,改定律,简化魏晋以来繁复的刑律,严禁贪污。又对外用兵,使北齐的国家面积大为增加。惜在位后期,生活荒淫,草菅人命。幸丞相主持朝政,才不至于亡国。559年病死,终年31岁。
北周武帝 宇文邕 (560-578年)
宇文邕为鲜卑人,字罗突,自幼聪明机智,果断多谋。对父
母长辈尊敬有加。 560年即位为帝,是为周武帝。在位期间,
改鲜卑旧俗。提倡儒学,释放奴隶,严惩贪污,废释道二教,
促进生产。经武帝的治理,北魏渐渐强大,577年终灭掉北齐,
统一北方。可惜于578年,在征讨突厥时,病死军中,年35。
隋炀帝 杨广 (569-618年)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弒父夺位,自
立为炀帝,604-618年在位。为人荒淫奢
侈,急功好利,残酷猜忌。远征高丽,开
凿运河,赋役繁苛,劳民伤财。隋末各地
农民军纷纷起义,群雄割据。616年炀帝逃到江都,618年为
宇文化及弒于江都。隋亡。
唐高祖 李渊 (566-626年)
唐代开国的君主,姓李,名渊,字叔德,
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世代
显贵,为军事重镇太原留守,兼领潼关以
西的军事指挥大权。见隋炀帝无道,天下
大乱,于618年,运筹帷幄,起兵太原,问鼎关中,自立为帝,
定都长安,创建大唐。李渊建国后陆续削平各地群雄,统一
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在位九年 (618-626),传位于子
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崩 (635)。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年)
李世民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渊之次
子,为一代明君。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为尚书令、
右武候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九年(6
26),李世民率部属在宫城的北面玄武门内,杀太子李建成和
弟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两天后,唐高祖下诏将李
世民立为太子。八月,唐高祖禅位而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
帝位,是为唐太宗。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
华夷。开创「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代。是中国
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死,
高宗李治继位。
武则天(624-704年)
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为周则天
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84-704)。
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
为才人。唐高宗即位,永徽六年(655)
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智计无穷。自显庆末年起,高
宗即体弱多病,武则天遂执掌国柄,威势日重。弘道元年(683)
高宗去世,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
二月,武则天废中宗,立睿宗李旦,继续临朝称制。武则天
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国号周。废睿宗,改东都洛阳为神
都。
神龙元年(704)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
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
位。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后梁太祖朱温(全忠)
(852-912年)
朱全忠,本名温,五代梁砀山人。初从黄
巢为盗,降唐后赐名全忠,官至宣武节度
使。后篡唐称帝,建都开封。末帝时,为
后唐李存勗所灭。史称为后梁。国号梁。后为其子朱友珪所
杀。
后唐明宗 李嗣源 (926-933年)
李嗣源,又名李亶,是后唐庄宗的养子。英勇善战,为后唐政权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由于位高权重,遭到庄宗的猜忌。被迫于926年发动兵变,夺取政权,自立为明宗。在位八年,整顿政治,清除弊端,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是五代中少有的明君。
后晋高祖 石敬塘 (892-942年)
石敬塘,人称石郎,后晋的创建者。他靠
勇猛,权术,屡建战功,成后唐明宗的驸
马,后唐的政治高层人物。后为自保,勾
结契丹,献上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尽入北
方外族之手。认契丹耶律德光为父,被指为卖国贼,在契丹人的扶助下登上皇位,成后晋的皇帝 (936-942)。后因受尽契丹人的污辱,郁郁而终。
后汉高祖 刘知远 (895-948年)
刘知远,为沙陀(今新疆)人,为五代汉
之开国君王,是为高祖。为五代后晋北平
王,河东节度史,曾反对石敬塘向契丹人
献地。后契丹南下灭后晋时,因百姓反抗,
被迫北还,刘氏趁机进据开封,改国号汉,史称为后汉。在位一年卒 (947-948),传位于隐帝。在位时用严刑治国,使他的政权成五代时最残酷的政权。
后周世宗 柴荣 (921-959年)
柴荣,龙冈人(今河北省邢台县),为后
周太祖养子。在位六年卒 (954-959) ,其
间武功鼎盛,曾亲统大军南征北讨,取秦
陇,平淮右,取得空前的成就。为后来宋
的统一揭开序幕,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治国方面,崇儒斥佛,废佛寺,毁铜像以铸钱;又修礼乐,定制度;为后世歌颂。
南唐后主 李煜 (936-978年)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元帝李璟的
第六子。960年嗣位,975年亡国,是个治
国无能,纵情享乐的末代皇帝。与其父李
璟皆精诗词书画,尤其是词,善以白描抒
情,情感真切,是千古词宗。李煜是个文人,不懂政治,却
生在帝王家,是命运的捉弄。一曲《虞美人》更为千古绝唱,
史称李煜为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宋太祖 赵匡胤(927-976年)
宋朝开国君主,涿州人。后周时任殿前都
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曾随周世宗南征北讨,屡立战功。后发动
「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结束五
代扰攘的局面。宋太祖在位17年 (960-976),务农兴学,慎
刑薄敛,予民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
长期的积弱不振。
宋徽宗 赵佶 (1082-1125年)
宋哲宗逝世,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
宋徽宗在位期间 (1100-1125),好大喜功,
大兴土木,只顾享乐,不理政事,加上官
僚集团趁机敛财,把北宋江山断送给北方
的金。徽宗虽然不善治国,但却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所
创的「瘦金体」书法和他的画作都是艺术精品。
宋高宗 赵构(1107-1187年)
赵构,字德基,宋徽宗的第九子。不顾反
对声音,弃黄河流域,迁都杭州 (即临安),
是为宋高宗,保有南方之地,此后
史称南宋。宋南渡后,1127年高宗即位
建康,免除主战派官员李纲和宗泽等人职务,以秦桧为相,
杀岳飞,与金媾和,奉表称臣,遂成偏安之局。在位36年
(1127-1162)。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872-926年)
辽太祖姓耶律,名亿,字阿保机,辽开国君主。勇善射骑,明达世务。901年,耶律阿保机总揽军政大权,率领契丹军队连破室韦、奚部、女真,统
一契丹各部,最后建立了契丹(辽)国。建国以后,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建筑城廓,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促进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过程。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册。在位20年,即帝位11年,是为辽太祖。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1068-1123年)
完颜阿骨打,金人完颜部首领,是金国的建国者,出身于生女真的完颜部中。有勇略,善用兵。1113年,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即大酋长),统一邻近各部,发动了反辽战争。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大金。金建国后,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制作女真文,又与宋订约共同攻辽,不幸于辽灭亡前夕病死,在位九年。
元太祖 铁木真 (1162-1227年)
成吉思汗即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
真,出身于蒙古部的孛尔只巾氏族。在
位22年(1206-1227),为蒙古帝国的建
国者。1189年,铁木真继承汗位。1206
年,复被蒙古各部推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
国。成吉思汗有雄略,善用兵,武功极盛。他先后平西辽,
灭西夏,攻破俄罗斯联军,版图跨欧亚两洲,威震域外。蒙
古建国以后,除继续扩大疆土之外,成吉思汗制定了军事、
政治、法律等制度,改变了蒙古部族之间长期争战的局面,
促进了蒙古社会的发展,推动草原文明走向鼎盛。他亦为元
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
祖。
明太祖 朱元璋 (1328-1398年)
朱元璋为濠州锺离人,祖籍沛县。自幼出
家于皇觉寺为僧。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兴
部下,屡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获郭子
兴提拔为镇抚,又将养女马氏许配元璋为
妻。后郭子兴病逝,部将尽归太祖。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
元顺帝北逃。同年朱元璋称帝,建国号为大明,以开封为北
京,应天府为南京,是为明太祖 (1368-1398)。于1371年灭
夏控制了四川,1381年再入云南,1387年取辽东;至此,完
成了全国的统一。太祖在位期间,独揽朝政,以严刑峻法治
国,同时又严惩贪官污吏。民生方面,朱元璋很重视发展农
业生产,广修水利,鼓励开垦,为明朝日后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明成祖 朱棣 (1360-1424年)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封国在北
平。他勇敢善战,立过不少战功,且早
有觊觎皇位的野心。朱元璋死后,明惠
帝朱允炆即位,感籓王势力过大,威胁
到他的皇位,计划削籓,为朱棣洞悉,乘机起兵「靖难」。经三年的战争,于1403年夺得帝位,是为明成祖(1403-1424)。 即位后,五次亲征漠北,迁都北京,在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消除籓王势力。在内继续执行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建设等政策,加强对北方的管治,修《永乐大典》。明成祖对明王朝的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明朝强盛之主。
明思宗 朱由检(1610-1644年)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1627-1644),年
号崇祯。18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
明王朝,但明末的吏治败坏已至无可救药
的地步,各地不断发生兵变、民变,而且
规模越来越大。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一个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
清圣祖玄烨 康熙 (1654-1722年)
康熙大帝即清圣祖,名玄烨。八岁即位,
十余岁时,以计除去辅政大臣鳌拜,将统
治权收归己有。亲政以后,勦撤三藩,南
收台湾,北拒沙俄,订「尼布楚条约」,
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薄赋轻税,爱民如子。
康熙大帝还大胆改革清初的落后制度和政策,推崇儒学与汉文化,缓和满、汉矛盾,复兴社会经济,致力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位61年 (1661-1721),为清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将之与雍正、乾隆并举,誉为「康干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清世宗胤禛 雍正 (1678-1735年)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在皇位争夺
战中,胤禛取得皇位,改元雍正。雍正
诚信佛教,却攻于心计,性格刚毅,处
事果断。在位仅13年 (1722-1735),但
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对满清的赋役进行了重大改革。此外还扩大垦田,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又平定青海,西藏,巩固边疆。
总的说来,雍正统治期间促进了生产发展,令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有作为的皇帝。
清高宗弘历 乾隆 (1711-1799年)
弘历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雍正死后继承
皇位,改元乾隆,于雍正十三年(1735)登
基,成为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在位最久,
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继位时的清王朝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再经乾隆的励精图治,使清王朝达到强盛的顶点。乾隆在位期间,最重要的业绩是对西北边疆的经营和管理,巩固和发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乾隆在位60年 (1735-1795),但后期却好大喜功,宠信奸臣和坤,贪污贿赂盛行,使清朝腐败之风滋长,加剧了统治危机,更令清王朝由盛转衰。因此乾隆时代可说是清王朝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