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反思

开始于8月28日的双对接远程研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这次研修,感觉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需要老师真正俯下身子,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专题三:《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专题学习,已经对概念教学有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认识,下面简要总结一下我的这节课: 考虑到克、千克和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课前调查活动:我让孩子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孩子(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孩子做标准)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学生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孩子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克、千克、吨,才能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反思

首先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而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很好,因此我充分的利用教材,在课堂开始就从书店销售情况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索。

接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去练习巩固。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再由此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对比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所得的积是几位数,并要求学生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能判断出积的大致范围,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位置与变换》教学反思

1、清新自然的导课方式是课堂成功的开始

通过让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四个方向都有什么?电视在哪个方向?(西南),这两个问题既复习了二年级的四个方向又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而且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猜想和创造的渴望。通过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入有效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是现代数学课堂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求真、求知的过程,所以老师创设的情景也应当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曾经一位老师讲6的乘法口诀,老师编了一个数学问题,每箱有6个苹果,6箱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数学问题的信息和问题都符合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但是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点勉强了,在生活中一箱苹果怎么也得装二、三十个吧,而老师把6个苹果装成一箱就有些与现实脱节的感觉。

2、现实方向与图上方向同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

本节课刚刚学会辨别四个方向后马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图,说出规划图中的各个建筑的大致方向,然后学生又将平面图中的建筑“搬到”课桌上来,按平面图的布局在桌面上利用学具重新摆放,摆放完成后学生还要在各个建筑物之间修上公路,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对于我们最近学习的下册的除法新知识,本课的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将过去掌握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上来。我直接出示了几道口算题,先通过口算的题组练习,为下面的笔算埋好伏笔。在笔算教学环节中,我也是用96÷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作为切入口引入,紧接着出示了868÷2这样一道题目,并且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商十几多还是几百多,再尝试练习。这道题目是个各位上都没有余数的情况。接下来出示98÷2引出986÷2,有旧知引入新知,可以很好地理解算理,让学生理解986除以2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从具体的尝试练习上升到抽象的算理,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发展。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练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例题的学习运用到练习中去,进一步的让学生掌握并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整个教学设计了两个大问题:(1)600÷3=?你能口算出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2)986÷2=?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想一想,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一个问题在放下去后,学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文字记录,语言叙述正确,但比较繁琐,缺乏数学美——简洁、明了。学生出现的情况在我预料之中,利用这个机会,我教给了学生记录思考过程的方法,这也是我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学生叙述方法的时候,于是自言自语说:××同学说了很长的一段话,这样不够简洁,数学讲究的是简洁、明了,你看老师在板书第一种方法的时候多清楚啊,你看简洁吗?(自我感觉有点牵强,但学生一起迎合:是)然后要求学生看我板书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很自然地也我是所为。还有一位同学介绍了第四种方法(这种是麻烦的),最后大家达成一致认为第一种简洁,就采用这种模式,为了使学生能掌握记录的方法,全班进行了800÷2=?等的巩固练习,要求是:口算出结果,用简洁的一种方法说给同

桌听听。学生中大部分左右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此类除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进行的,因为它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和竖式中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得0的情况。

单纯的计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通过创造小兔采蘑菇,猴子摘桃子的教学情境,把计算与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故事情境中出现(左图)3只小兔采到6个蘑菇,平均每只小兔吃2个蘑菇。列式6÷3=2(个)。(右图)3只猴子一个桃子也没有摘到,既而学生初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教师反问0÷0行不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出0不能做除数,最后总结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还出现“0与一个数相乘得0的情况”,丰富了有关0的运算。

第一课时的除法竖式中涉及到十位或个位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可以直接商0,再次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如果除到十位就可以除尽了,那么减出来的0就应该对齐十位,个位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

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 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

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 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

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摸名片-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克、千克、吨的认识 教学反思

开始于8月28日的双对接远程研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这次研修,感觉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件想当然的事情,需要老师真正俯下身子,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专题三:《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通过专题学习,已经对概念教学有了一些与以前不同的认识,下面简要总结一下我的这节课: 考虑到克、千克和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学前,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课前调查活动:我让孩子们到商店里看一看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我更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感性材料,如花生米、2分硬币、各种袋装食品、袋装食用盐家用体重计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充分感受1克和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学生总结出表示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表示较重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猜测:1吨有多重?因为吨这个单位离孩子们更遥远,所以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100袋净重10千克的大米重1吨;40个这样孩子(找个班级体重适合的孩子做标准)体重大约是1吨,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单位的大小,从而得出计量很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由此一步一步,学生逐步达到了对克、千克和吨的认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体会到: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孩子暂时放下课本,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知克、千克、吨,才能真正体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数学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要求。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反思

首先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了问题情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而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很好,因此我充分的利用教材,在课堂开始就从书店销售情况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主动探索。

接着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新课标提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索笔算乘法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感知一题多解的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计算去练习巩固。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交流讨论当中,不少同学的口算能力很强,用口算的方法算出了结果,在交流中学生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再由此引出课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以前所学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相同与不同点,从而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另外,我还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对比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所得的积是几位数,并要求学生在不计算的情况下能判断出积的大致范围,培养了学生估算的能力。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到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位置与变换》教学反思

1、清新自然的导课方式是课堂成功的开始

通过让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你能说一说教室的四个方向都有什么?电视在哪个方向?(西南),这两个问题既复习了二年级的四个方向又引出了本节课的主要问题,而且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猜想和创造的渴望。通过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把学生带入有效地数学的学习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是现代数学课堂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的一个显著特点,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求真、求知的过程,所以老师创设的情景也应当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曾经一位老师讲6的乘法口诀,老师编了一个数学问题,每箱有6个苹果,6箱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数学问题的信息和问题都符合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但是放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有点勉强了,在生活中一箱苹果怎么也得装二、三十个吧,而老师把6个苹果装成一箱就有些与现实脱节的感觉。

2、现实方向与图上方向同步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

本节课刚刚学会辨别四个方向后马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图,说出规划图中的各个建筑的大致方向,然后学生又将平面图中的建筑“搬到”课桌上来,按平面图的布局在桌面上利用学具重新摆放,摆放完成后学生还要在各个建筑物之间修上公路,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对于我们最近学习的下册的除法新知识,本课的教学,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将过去掌握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上来。我直接出示了几道口算题,先通过口算的题组练习,为下面的笔算埋好伏笔。在笔算教学环节中,我也是用96÷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作为切入口引入,紧接着出示了868÷2这样一道题目,并且我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商十几多还是几百多,再尝试练习。这道题目是个各位上都没有余数的情况。接下来出示98÷2引出986÷2,有旧知引入新知,可以很好地理解算理,让学生理解986除以2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从具体的尝试练习上升到抽象的算理,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发展。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练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例题的学习运用到练习中去,进一步的让学生掌握并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整个教学设计了两个大问题:(1)600÷3=?你能口算出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2)986÷2=?你能用竖式算一算吗?想一想,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一个问题在放下去后,学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大部分学生都采用了文字记录,语言叙述正确,但比较繁琐,缺乏数学美——简洁、明了。学生出现的情况在我预料之中,利用这个机会,我教给了学生记录思考过程的方法,这也是我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学生叙述方法的时候,于是自言自语说:××同学说了很长的一段话,这样不够简洁,数学讲究的是简洁、明了,你看老师在板书第一种方法的时候多清楚啊,你看简洁吗?(自我感觉有点牵强,但学生一起迎合:是)然后要求学生看我板书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很自然地也我是所为。还有一位同学介绍了第四种方法(这种是麻烦的),最后大家达成一致认为第一种简洁,就采用这种模式,为了使学生能掌握记录的方法,全班进行了800÷2=?等的巩固练习,要求是:口算出结果,用简洁的一种方法说给同

桌听听。学生中大部分左右采用了第一种方法。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反思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二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此类除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进行的,因为它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比较容易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和竖式中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得0的情况。

单纯的计算,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通过创造小兔采蘑菇,猴子摘桃子的教学情境,把计算与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故事情境中出现(左图)3只小兔采到6个蘑菇,平均每只小兔吃2个蘑菇。列式6÷3=2(个)。(右图)3只猴子一个桃子也没有摘到,既而学生初步得出0除以任何数都得0。教师反问0÷0行不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忆出0不能做除数,最后总结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在“想想做做”的练习中还出现“0与一个数相乘得0的情况”,丰富了有关0的运算。

第一课时的除法竖式中涉及到十位或个位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可以直接商0,再次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如果除到十位就可以除尽了,那么减出来的0就应该对齐十位,个位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就可以了。

《图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1、以持续发展为着眼点,重组教材,引导探究。

按传统数学教材,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强调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3、采用多种有效策略,调控探究进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乱”

新课程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就必然要引导学生。但放手让学生进行讨论时,又可能出现吵吵闹闹、课堂气氛嘈杂甚至失控的现象。因此,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如何让学生充分讨论,又保证学习进程的顺利进行呢?对于这些情况,我认为首先能够有一颗“平常心”,同时有一些“容忍”,即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些吵闹是难免的,但有两点原则必须

把握好:一是吵闹的东西必须是讨论话题相关的,二是吵闹要不影响别人和教学进程。违反了这两个原则,教师就不能再坐视不管了。

但这节课中与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复的地方,而且仅仅就这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说对周长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 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

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一、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1.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 “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 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平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从整体上认

识分数,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要求拔得过高,在折分数操作时是否需要及时的比较等等。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摸名片-统计和可能性》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基础。由于本节课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本节课我首先用作为成人交际的名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对给自己做名片、玩摸名片的游戏,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制作好了自己的名片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名片的游戏,使学生在摸名片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

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通过掷方块猜数的小游戏。我自己觉得这个游戏改得比较好,以前我听的课都是玩摸球游戏,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还玩这种游戏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我就想换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有一定的难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本节课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时间安排上教师还应把握好。这节课我在讲摸名片游戏规则时说得不到位,有些同学不明白怎样统计,导致这个游戏占用时间过长,而后边的游戏时间就少了,学生缺少考虑的时间,应让学生先猜想一下到底谁会赢,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验证自己的猜想。另外,在摸名片游戏后,在讲可能性有大小及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时,教师就让学生多交流,多说含有可能性的话语,让学生会表达,然后教师再总结,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表达。


相关内容

  • 反思提升成长--八年级音乐上册[雪绒花]教学反思
  • 反思 提升 成长 --八年级音乐上册<雪绒花>教学反思 单位:送表矿区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范聪聪 上周,登封市优质课验收活动开始了,经过一星期的精心准备,周四上午的第二节,我在八二班上了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唱歌课<雪绒花>. 歌曲<雪绒花>选自音乐剧& ...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小结
  •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教学反思小结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5.6)班语文教学工作.八年级与其他年纪叫教学相比,八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八年级是一个过度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来说确实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 ...

  •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5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 PEP 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5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六个新单词,掌握I like „Have some „等等句型,教学任务比较重.所以我在进行教学时,先通过对熟悉的动物的复习引出并学习新的句型,这样过度自然,易于学生接受掌握.在学习新单词时运用多种形式加以 ...

  •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2
  • 教学评价与反思 课题: 教师:付晓燕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八年级英语上册 教学反思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 新学期八年级的第一堂英语课,上好新学期第一堂课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与兴趣,增大学生英 ...

  •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

  • 三年级美术上册[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 三年级美术上册<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三年级美术上册<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的内容.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用自己的智慧美化环境. 本课取材于儿童 ...

  •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学反思
  •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quo ...

  •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 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借着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非常荣幸地表演了一节45分钟的校内公开课,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本节所要观察的是长方体以及正方体的形状,在第一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已经知道长 ...

  •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 ...

  • 二年级识字6教学反思
  • 篇一:二年级上册识字六教学反思 二年 级上册识字六教学反思 <识字6>是通过 对对子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爱憎分明,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这一课,我 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下面针对这节课 反思如下: 一.利用多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