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

符号“”,“ ”,“ ”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

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

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图像解法.

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

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

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 或 的解法;(2)了解 或 的解法. 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

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 或 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课时安排:2课时.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

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

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

“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 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

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

数的奇偶性.

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

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

判定.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课时安排:2课时.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

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 处的函数值 ;(2)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

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4. 1实数指数幂(1)

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 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

数幂的定义.

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

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课时安排:2课时.

4. 1实数指数幂(2)

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

函数的图像特点.

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

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

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

应用.

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

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

力.

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

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

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

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

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

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

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

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

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

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

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

能.

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

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

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

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

值.

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5诱导公式

知识目标:了解“ ”、“ ”、“180° ”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

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

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

(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

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 =sinx

在 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

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

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

的角.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课时安排: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

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

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

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一)

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 项和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3课时.

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

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

件.

课时安排:2课时.

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

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

键.

课时安排:2课时.

7.3平面向量的内积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

内积的计算公式. 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 课时安排:2课时.

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

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二)

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

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

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一)

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二)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

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1平面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

与画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

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

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

判定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

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

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

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

积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二)

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

的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1计数原理

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一)

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

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 的概率的定义.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二)

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 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一)

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二)

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10.4用样本估计总体

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

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时安排:2课时.

10.5一元线性回归

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

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

(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

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

符号“”,“ ”,“ ”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

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

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

课时安排:1课时.

2.3一元二次不等式

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

等式的图像解法.

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

生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

法.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安排:2课时.

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知识目标:(1)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 或 的解法;(2)了解 或 的解法. 能力目标:(1)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

维能力;(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不等式 或 的解法.(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 或 .

课时安排:2课时.

3.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

知识目标:(1)理解函数的定义;(2)理解函数值的概念及表示;(3)理解函数

的三种表示方法;(4)掌握利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的方法.

能力目标:(1)通过函数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通过函数

值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3)会利用

“描点法”作简单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

力.

教学重点:(1)函数的概念; (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1)对函数的概念及记号 的理解;(2)利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3.2函数的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⑵会借助于函数图像讨论函

数的单调性;⑶理解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像特征,会判断简单函

数的奇偶性.

能力目标:⑴通过利用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⑵通过函

数奇偶性的判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⑴函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图像特征;⑵简单函数奇偶性的

判定.

教学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判断)

课时安排:2课时.

3.3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知识目标:(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3)了

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 处的函数值 ;(2)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

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1)分段函数的概念;(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2)分段函数的图像. 课时安排:2课时.

4. 1实数指数幂(1)

知识目标:⑴复习整数指数幂的知识;⑵了解n 次根式的概念;⑶理解分数指

数幂的定义.

能力目标:⑴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之间的转化;⑵会利用计算器求根式和分

数指数幂的值;⑶培养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教学难点:根式和分数指数幂的互化.

课时安排:2课时.

4. 1实数指数幂(2)

知识目标:⑴掌握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⑵通过几个常见的幂函数,了解幂

函数的图像特点.

能力目标:⑴正确进行实数指数幂的运算;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⑶通过对

幂函数图形的作图与观察,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能力与观察能

力.

教学重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4.2指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⑵了解指数模型,了解指数函数的

应用.

能力目标:⑴会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⑵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⑶了解指

数函数在生活生产中的部分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

力.

教学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⑵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的应用实例.

课时安排:2课时.

4.3对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概念;⑵掌握利用

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⑶了解积、商、幂的对数.

能力目标:⑴会进行指数式与对数式之间的互化;⑵会运用函数型计算器计算

对数值;⑶培养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数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4.4对数函数

知识目标:⑴了解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特征;⑵了解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能力目标:⑴观察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观察能力;⑵

通过应用实例的介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

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应用中实际问题的题意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

5.1角的概念推广

知识目标:⑴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实际背景意义;⑵理解任意角、象限角、界

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1)会判断角所在的象限;(2)会求指定范围内与已知角终边相

同的角;(3)培养观察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终边相同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表示和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2弧度制

知识目标:⑴理解弧度制的概念;⑵理解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1)会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角度

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技

能.

教学重点:弧度制的概念,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5.3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知识目标:⑴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定义域;⑵理解三角函数在各象

限的正负号;⑶掌握界限角的三角函数值.

能力目标:⑴会利用定义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判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正负号;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⑴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⑵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⑶特殊

角的三角函数值.

教学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符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知识目标:理解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能力目标:⑴已知一个三角函数值,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其他

的三角函数值;⑵会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三角式的

值.

教学重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平方关系求正弦或余弦值时,正负号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5.5诱导公式

知识目标:了解“ ”、“ ”、“180° ”的诱导公式.

能力目标:(1)会利用简化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转化为锐角的三角函

数;(2)会利用计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3)培养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及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教学重点:三个诱导公式.

教学难点:诱导公式的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5.6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知识目标:(1)理解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2)理解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

的简图的方法;(3)了解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能力目标:(1)认识周期现象,以正弦函数、余弦函数为载体,理解周期函数;

(2)会用“五点法”作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简图;(3)通过对照

学习研究,使学生体验类比的方法,从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2)用“五点法”作出函数y =sinx

在 上的简图.

教学难点:周期性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5.7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知识目标:(1)掌握利用计算器求角度的方法;(2)了解已知三角函数值,

求指定范围内的角的方法.

能力目标:(1)会利用计算器求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指定范围内的

角;(3)培养使用计算工具的技能.

教学重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角;利用诱导公式求出指定范围内

的角.

教学难点:已知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指定范围内的角.

课时安排:2课时.

6.1数列的概念

知识目标:(1)了解数列的有关概念;(2)掌握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通

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数列的定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利用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数列中的任意一项并且能判断一个数是否

为数列中的一项.

教学难点:根据数列的前若干项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一)

知识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2等差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及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前 项和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1)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2)理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2课时.

6.3等比数列

知识目标:理解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前 项和的公式.

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的推导.

课时安排:3课时.

7.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2)掌握向量、

向量的相等、共线向量等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技能与熟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的线性运算.

教学难点:已知两个向量,求这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以及非零向量平行的充要条

件.

课时安排:2课时.

7.2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知识目标:(1)了解向量坐标的概念,了解向量加法、减法及数乘向量运算

的坐标表示;(2)了解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的坐标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向量线性运算的坐标表示及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向量的坐标的概念.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是突破难点的关

键.

课时安排:2课时.

7.3平面向量的内积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内积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2)了解平面向量

内积的计算公式. 为利用向量的内积研究有关问题奠定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实例引出向量内积的定义, 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数量积的概念及利用数量积来计算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 课时安排:2课时.

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知识目标: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中点坐标公式;

能力目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的倾角、斜率的概念;(2)掌握直线的倾角、斜率

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直线的斜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8.2直线的方程(二)

知识目标:(1)了解直线与方程的关系;(2)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

式方程,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已知条件,选择直线方程的适当形式求直线方程.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

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平行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

知识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2)能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解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一)

知识目标:(1)了解圆的定义;(2)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对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的正确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8.4圆(二)

知识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2)了解直线与圆相切在实际中

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1平面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平面的基本性质;(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

与画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平面的表示法与画法.

教学难点:对平面的概念及平面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2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掌握异面直线的概念与画法,

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

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平行的

判定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想象与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9.3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

知识目标:(1)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2)理解直线与平面垂

直、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异面直线的概念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直线与平面所成

的角的概念、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二面角的平面角的确定. 课时安排:2课时.

9.4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2)掌握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方法与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教学难点:判定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一)

知识目标:(1)了解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棱柱、棱锥面积和体

积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正棱柱、正棱锥的相关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9.5柱、锥、球及其简单组合体(二)

知识目标:(1)了解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球

的面积和体积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球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1计数原理

知识目标: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教学难点: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一)

知识目标:(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意义;(2)理解事

件的频率与概率的意义以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事件 的概率的定义.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2概率(二)

知识目标:掌握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公式 计算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概率的计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一)

知识目标: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总体、个体、样本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10.3总体、样本与抽样方法(二)

知识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 教学难点: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三种抽样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10.4用样本估计总体

知识目标:(1)了解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2)掌握用样本均值、方

差和标准差估计总体的均值、方差和标准差.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辩证唯物观.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均值、样本方差及样本标准差.

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课时安排:2课时.

10.5一元线性回归

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关系的概念;(2)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思想及回归方

程的建立.

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计算工具的使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学习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回归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相关内容

  • 中职数学有理数指数幂教案
  • 有理数指数幂教案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在上个单元中,学生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还远远不够,函数是个大家庭,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已到达实际运用的目的.对于这个章节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加之初数内容的补充,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七单元[平面向量]word教案
  • 第七单元 平面向量 复数 知识体系 第1节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基础梳理 1.向量的有关概念 (1)向量:既有的量叫做向量,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或称. (2)零向量: (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 (4)平行向量:方向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移动到同一直线上.规定:0与任一向量 (5)相等向量:长度且方 ...

  •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文件 专 业: 会计 班 级: 2017会计班 教 师: 卡依沙尔·阿不都热合曼 学 期: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 ...

  •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教学中实施协作教学经验谈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职数学职业模块教学中实施协作教学经验谈 作者:魏晰,张蓄金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3期 摘要:在现代化社会中,中职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协作教学在数学模块中的教学实践.因此,本文主要从中职院校数学 ...

  • 2012安徽省对口高考考纲修订情况汇总
  • 2012安徽省对口高考考纲修订情况汇总 作者:tcjdc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tcjdc 更新时间:2012-1-6 11:22:41 点击数:527 2012安徽省对口高考考纲修订情况汇总 按照委厅领导和职成处部署,我院组织了专家对2012年安徽省对口高考考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工作于2011年12 ...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
  •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时间 月 教学设计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1.先请同学们说说有关劝勉学习的名言警句.(积累活动) 2.PPT出示相关名言警句 1.生自由说,并记录. 趁年轻少壮去探求知识,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 --达·芬奇 ...

  • 中职英语基础模块教案4
  • Unit 4 favorite food (The 3 period--reading)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单词 because hear problem answer enough leave computer game suddenly remember hurry hour late f ...

  • 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大纲
  • 数 学 教学大纲 安徽新华学校教务处 数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 ...

  • 中技中职数学基础模块试卷A
  • 号„ „学„ „ „ „ „ „ „ „ „ 订 „ „ „ 级„ „ 班„„ „ „ „ „ 装 „ „ „ „ „ 名„姓„„„„„ 广州城市职业技工学校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7.下列角属于第二象限的是( ) (A )π课程<数学基础模块> (A 卷) 2;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