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

[异名]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卷18)、茯苓

白术汤(《伤寒总病论》卷3)、茯苓汤(《圣济总录》卷54)、茯苓散(《普济方》卷43)、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伤寒全生集》卷4)、茯苓桂甘白术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

茯苓桂术甘草汤(《医学入门》卷4)、苓桂汤(《杏苑生春》卷4)、桂苓术甘草汤(《景岳

全书》卷54)、桂苓术甘汤(《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白术二两(6g)  甘草二两炙

(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  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病机分析]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有效方剂。痰饮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性产物。

人以水谷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脏腑的协同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

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脏腑的功能正常,水液能从正化,津血和调,则痰无由生;若

脏腑功能紊乱,化失其正,则停聚而为痰为饮。可见,痰饮的产生,与脏腑的功能是否

正常直接相关,尤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

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脾的运

化功能正常,则能散精归肺,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正如《医宗

必读》卷9所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而痰之为

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

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

征。    \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

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仲景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其治法当温阳化饮,健脾和中。饮邪既成,

首当化饮,故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神农本草经》卷1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

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本草经疏》卷

12亦云:“茯苓,其味甘平……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

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方

用之,是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饮,且可治生痰之源。饮为阴

邪,得寒则聚,得温则散,盖因温药能发越阳气,开宣腠理,通行水道,故臣以辛甘而

温的桂枝温阳化气。《长沙药解》卷1谓桂枝能“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本

草经解》卷3亦曰:“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桂枝辛温散结行

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中者脾也,辛温则能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

气者。”桂枝能温中州之阳气,其与茯苓合用,既可温肺以助化饮,止咳逆,又可暖脾

化气以资利水,且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

者,实有温化渗利之殊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本草

秘录》卷1谓:“白术味甘气温,……去湿消食,益气强阴,……健脾除湿,为后天之圣

药,真缓急可恃者也。”《本草经疏》卷6亦称其:“安脾胃之神品。”本方主治证是脾虚

湿盛,用其健脾燥湿,恰合病机。白术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助脾运化,使脾气健

运,水湿自除。方中还佐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得白术则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则辛甘

化阳之功尤妙。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甘草与茯苓同用,茯苓可消除甘草

引起的中满腹胀的不良反应。正如汪昂所云:“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反能泄满”(《医方

集解.除痰之剂》)。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湿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

实为治疗痰饮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通阳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配伍严谨,温而不燥,利而

不峻,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类方比较]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二方均有温阳利水的作用,方中均用白术、茯苓

和温阳化饮的桂枝。用于治疗阳虚水饮内停证。但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之功,主治证的病机是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的痰饮病。临床见胸胁胀满,目

眩,心悸,短气而咳等症。五苓散主治证的病机是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

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人即吐,水肿等为临床主要见症,功能利水渗湿,温阳

化气。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痰饮为四饮之一。应用本方,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脉沉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

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

开郁止痛;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

气健脾。

3.本方现代常用于眩晕(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荡后遗症眩晕,链霉

素中毒引起眩晕),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心,冠心,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积

液,心脏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弛缓症,舞蹈病,习惯性痉挛,内分

泌失调所致之干渴症(喜热饮),慢性肾炎,乳腺小叶增生(乳癖),慢性轴性视神经

炎,夜盲症,视网膜炎,角膜炎,鼻旁窦炎,中耳炎,迷路神经疾患,颈椎病等引起的

耳鸣,单纯性肥胖症等。以上诸病,辨证属脾阳虚,水饮内停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

治疗。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2.原方有服药后“小便则利”一句,最可玩味。笔者认为:饮与水同类,欲蠲其

饮,宜利其水,此即“当从小便去之”之意。服后小便不利者则利,小便少者当多,此

乃饮邪从小便去之佳兆。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该书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

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亦载此方,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方所体现的治疗原则对后

世具有深远影响,如尤怡云:“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

中)。饮与水既为同类,欲蠲其饮,宜利其水,故用化气行水法,使气化水行,饮有出

路。后世医家治疗痰饮、水湿病均遵循此法。如《圣济总录》卷370以本方去白术,加

用麻黄为散剂,主治疟病,但热不寒,遍身发黄,小便涩滞者。

有茯苓白术汤,即本方加川芎,主治伤寒吐下,心下逆满,忪悸不定,起即头眩。该书

同卷还载茯苓桂枝汤,即本方去白术,加半夏、生姜,主治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

下悸动者。《卫生宝鉴》卷17茯苓琥珀汤,由本方加琥珀、泽泻、滑石、猪苓而成,主

治小便数而欠,日夜约去二十余行,脐腹胀满,腰脚沉重,不得安卧,脉沉缓,时时带

数。《景岳全书》卷61用本方加人参、干姜、半夏、陈皮、枳壳为末,炼蜜为丸,名曰

茯苓丸,主治妊娠烦闷,头晕,闻食吐逆或胸腹痞闷。《医方类聚》卷54引《通真子伤

寒括要》载茯苓汤,即本方去白术,为散剂,主治太阳病,若小便少者,津液当还人胃

中故也;凡发汗太过,大小便难者;太阴病,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人阴等病

证。《四圣悬枢》卷3以本方去白术,加人参、干姜、厚朴,名茯苓参甘厚朴汤,主治伤

寒太阴腹满证。《伤寒摘粹》卷1以本方去白术,加用生姜、浮萍,名茯苓桂枝甘草生

姜浮萍汤,主治中风,口眼喁斜者。《医学金针》卷8以本方去白术,加人参、黄芪、

紫苏、附子、升麻,名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主治痘疹痒塌黑陷者。综上可见,历

代医家对苓桂术甘汤的运用,已大大扩展了该方的主治范围。现代临床上用其加减治疗

五官科、外科及内科各系统疾病,属脾虚饮停所致者,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疑难阐释]

1.关于“痰饮”的认识  痰饮是根据病因和症状而命名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痰饮是多种水饮病的总称。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体腔、四肢等

处的一类疾病。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

其中尤以脾阳虚失于健运,三焦气化障碍,为水饮留积的主要原因。痰饮之为病,随处

留积,走人肠间则漉漉有声,留于胁下则咳唾引痛,溢于四肢则身体疼重,上迫于肺则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狭义的痰饮,是水饮病的一种,分虚证、实证两类。虚证主要

表现为胸胁支满,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涎,头晕,心悸,气短,形体消瘦,这是由于

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饮留聚于胃肠所致;实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坚满,腹泻,

泻后稍觉舒服,但胃脘部又立刻坚满,水液流动于肠间,漉漉声响,亦是由于水饮留伏

于胃肠所致。

2.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认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张

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对广义痰饮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影响

很大。盖温药有振奋阳气,开泄腠理,通行水道等作用,可使表里阳气温升宣通,水液

得化,水谷精微能营贯周身,则旧饮去而新饮不致产生。所谓“和之”者,有调和、调

理之义,非燥之、补之也。因过于刚燥则伤正气。张从正曰:“饮当去之,温补转剧”

(《儒门事亲》卷3),即是此义。当然,“以温药和之”,是以温药为主组方,还必须根据

具体情况,适当配伍行气、化饮、升阳、渗利等药,从而使方剂更臻完善。张仲景用以

温化痰饮的方剂颇多,苓桂术甘汤为其代表方剂,它如真武汤、肾气丸、五苓散、小青

龙汤等,亦为温化痰饮的著名方剂。    ”

[方论选录]

1.赵以德:“心胞络循胁出胸下。《灵枢》曰:胞络是动,则胸胁支满,此痰饮积其

处而为病也。目者心之使,心有痰水,精不上注入目,故眩。《本草》茯苓能制痰水,

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

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白术除风眩,燥

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

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

能下气,除烦满也。”(录自《金匮玉函经二注》卷12)

2.许宏:“大吐则伤阳,大下则伤阴。今此吐下后,阴阳之气内虚,则虚气上逆,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若脉浮紧者,可发汗,今此脉沉紧者,不可发汗,发

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此阳气外内皆虚也。故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以益其不足之

阳。经曰:阳不足者,补之以甘是也。以桂枝为佐,以散里之逆气。以甘草为使,而行

阳气且缓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6)

3.柯琴:“君以茯苓,以清胸中之肺气,则治节出而逆气自降。用桂枝以补心血,

则营气复而经络自和。白术培既伤之元气,而胃气可复。甘草调和气血,而营卫以和,

则头目不眩而身不振摇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4.汪昂:“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

开经络,和营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

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医

方集解.除痰之剂》)

5.尤怡:“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

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隔脾胃,温则能

运耳。”(《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6.魏念庭:“此痰饮之在胃……主治以苓桂术甘汤,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驱

饮之第一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12)

7.王子接:“此太阳、太阴方也。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白术、甘

草和脾以运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气化。崇土之法,非但治水寒上逆,并治饮邪

留结,头身振摇。”(《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8.吴谦,等:“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摇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

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武救青龙之误汗,其邪已

人少阴,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术,是壮里阳以制水也;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

邪尚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表阳以涤饮也。”(《医宗金鉴。订正

伤寒论注》卷2)

9.唐宗海:“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

自除,治水气凌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凌心。其实

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药,化水者,肝为肾之子,实则泻其

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气之功。补心火者,虚则补其母,肝为心火之母,而桂又

(《伤寒论》)

[异名]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卷18)、茯苓

白术汤(《伤寒总病论》卷3)、茯苓汤(《圣济总录》卷54)、茯苓散(《普济方》卷43)、

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伤寒全生集》卷4)、茯苓桂甘白术汤(《古今医统大全》卷14)、

茯苓桂术甘草汤(《医学入门》卷4)、苓桂汤(《杏苑生春》卷4)、桂苓术甘草汤(《景岳

全书》卷54)、桂苓术甘汤(《医方集解.除痰之剂》)。

[组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去皮(9g)  白术二两(6g)  甘草二两炙

(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  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病机分析]  本方为治疗痰饮病的有效方剂。痰饮为人体水液代谢的病理性产物。

人以水谷为本,而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脏腑的协同作用。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

云:“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

精四布,五经并行。”若脏腑的功能正常,水液能从正化,津血和调,则痰无由生;若

脏腑功能紊乱,化失其正,则停聚而为痰为饮。可见,痰饮的产生,与脏腑的功能是否

正常直接相关,尤其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

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运化,为气机升降枢纽,脾的运

化功能正常,则能散精归肺,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正如《医宗

必读》卷9所云:“脾土虚湿,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而痰之为

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

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

征。    \

[配伍意义]  本方是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所致之证而设,不论是伤寒吐、下之

后,还是杂病痰饮内停,其致病之因,皆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水饮内停。仲景云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其治法当温阳化饮,健脾和中。饮邪既成,

首当化饮,故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神农本草经》卷1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

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本草经疏》卷

12亦云:“茯苓,其味甘平……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

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本方

用之,是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不但能消已聚之痰饮,且可治生痰之源。饮为阴

邪,得寒则聚,得温则散,盖因温药能发越阳气,开宣腠理,通行水道,故臣以辛甘而

温的桂枝温阳化气。《长沙药解》卷1谓桂枝能“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本

草经解》卷3亦曰:“桂枝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桂枝辛温散结行

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中者脾也,辛温则能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

气者。”桂枝能温中州之阳气,其与茯苓合用,既可温肺以助化饮,止咳逆,又可暖脾

化气以资利水,且能平冲降逆。苓、桂相伍,一利一温,通阳化饮,对水饮留滞而偏寒

者,实有温化渗利之殊功。湿源于脾,脾阳不足,则湿从中生,故又佐以白术。《本草

秘录》卷1谓:“白术味甘气温,……去湿消食,益气强阴,……健脾除湿,为后天之圣

药,真缓急可恃者也。”《本草经疏》卷6亦称其:“安脾胃之神品。”本方主治证是脾虚

湿盛,用其健脾燥湿,恰合病机。白术得桂枝则温运之力更宏,助脾运化,使脾气健

运,水湿自除。方中还佐以炙甘草,甘温和中,得白术则崇土之力倍增,合桂枝则辛甘

化阳之功尤妙。苓、术配伍,则健脾祛湿之功更佳。甘草与茯苓同用,茯苓可消除甘草

引起的中满腹胀的不良反应。正如汪昂所云:“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反能泄满”(《医方

集解.除痰之剂》)。方中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治其本,祛湿化饮以治其标,标本兼顾,

实为治疗痰饮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通阳化气药与健脾利水药合用,配伍严谨,温而不燥,利而

不峻,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类方比较]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二方均有温阳利水的作用,方中均用白术、茯苓

和温阳化饮的桂枝。用于治疗阳虚水饮内停证。但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之功,主治证的病机是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的痰饮病。临床见胸胁胀满,目

眩,心悸,短气而咳等症。五苓散主治证的病机是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

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水人即吐,水肿等为临床主要见症,功能利水渗湿,温阳

化气。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痰饮为四饮之一。应用本方,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

脉沉紧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渗湿以消饮邪;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

陈皮,以燥湿化痰;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

开郁止痛;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

气健脾。

3.本方现代常用于眩晕(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脑震荡后遗症眩晕,链霉

素中毒引起眩晕),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心,冠心,心功能不全,心包炎,心包积

液,心脏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弛缓症,舞蹈病,习惯性痉挛,内分

泌失调所致之干渴症(喜热饮),慢性肾炎,乳腺小叶增生(乳癖),慢性轴性视神经

炎,夜盲症,视网膜炎,角膜炎,鼻旁窦炎,中耳炎,迷路神经疾患,颈椎病等引起的

耳鸣,单纯性肥胖症等。以上诸病,辨证属脾阳虚,水饮内停所致者,均可用本方加减

治疗。

[使用注意]

1.本方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2.原方有服药后“小便则利”一句,最可玩味。笔者认为:饮与水同类,欲蠲其

饮,宜利其水,此即“当从小便去之”之意。服后小便不利者则利,小便少者当多,此

乃饮邪从小便去之佳兆。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该书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

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

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亦载此方,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方所体现的治疗原则对后

世具有深远影响,如尤怡云:“饮,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金匮要略心典》卷

中)。饮与水既为同类,欲蠲其饮,宜利其水,故用化气行水法,使气化水行,饮有出

路。后世医家治疗痰饮、水湿病均遵循此法。如《圣济总录》卷370以本方去白术,加

用麻黄为散剂,主治疟病,但热不寒,遍身发黄,小便涩滞者。

有茯苓白术汤,即本方加川芎,主治伤寒吐下,心下逆满,忪悸不定,起即头眩。该书

同卷还载茯苓桂枝汤,即本方去白术,加半夏、生姜,主治伤寒发汗后,引饮过多,心

下悸动者。《卫生宝鉴》卷17茯苓琥珀汤,由本方加琥珀、泽泻、滑石、猪苓而成,主

治小便数而欠,日夜约去二十余行,脐腹胀满,腰脚沉重,不得安卧,脉沉缓,时时带

数。《景岳全书》卷61用本方加人参、干姜、半夏、陈皮、枳壳为末,炼蜜为丸,名曰

茯苓丸,主治妊娠烦闷,头晕,闻食吐逆或胸腹痞闷。《医方类聚》卷54引《通真子伤

寒括要》载茯苓汤,即本方去白术,为散剂,主治太阳病,若小便少者,津液当还人胃

中故也;凡发汗太过,大小便难者;太阴病,无大热,其人躁烦,此为阳去人阴等病

证。《四圣悬枢》卷3以本方去白术,加人参、干姜、厚朴,名茯苓参甘厚朴汤,主治伤

寒太阴腹满证。《伤寒摘粹》卷1以本方去白术,加用生姜、浮萍,名茯苓桂枝甘草生

姜浮萍汤,主治中风,口眼喁斜者。《医学金针》卷8以本方去白术,加人参、黄芪、

紫苏、附子、升麻,名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主治痘疹痒塌黑陷者。综上可见,历

代医家对苓桂术甘汤的运用,已大大扩展了该方的主治范围。现代临床上用其加减治疗

五官科、外科及内科各系统疾病,属脾虚饮停所致者,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疑难阐释]

1.关于“痰饮”的认识  痰饮是根据病因和症状而命名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痰饮是多种水饮病的总称。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体腔、四肢等

处的一类疾病。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

其中尤以脾阳虚失于健运,三焦气化障碍,为水饮留积的主要原因。痰饮之为病,随处

留积,走人肠间则漉漉有声,留于胁下则咳唾引痛,溢于四肢则身体疼重,上迫于肺则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狭义的痰饮,是水饮病的一种,分虚证、实证两类。虚证主要

表现为胸胁支满,脘部有振水音,呕吐清涎,头晕,心悸,气短,形体消瘦,这是由于

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水饮留聚于胃肠所致;实证主要表现为胃脘部坚满,腹泻,

泻后稍觉舒服,但胃脘部又立刻坚满,水液流动于肠间,漉漉声响,亦是由于水饮留伏

于胃肠所致。

2.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认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张

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对广义痰饮的治疗原则,对后世影响

很大。盖温药有振奋阳气,开泄腠理,通行水道等作用,可使表里阳气温升宣通,水液

得化,水谷精微能营贯周身,则旧饮去而新饮不致产生。所谓“和之”者,有调和、调

理之义,非燥之、补之也。因过于刚燥则伤正气。张从正曰:“饮当去之,温补转剧”

(《儒门事亲》卷3),即是此义。当然,“以温药和之”,是以温药为主组方,还必须根据

具体情况,适当配伍行气、化饮、升阳、渗利等药,从而使方剂更臻完善。张仲景用以

温化痰饮的方剂颇多,苓桂术甘汤为其代表方剂,它如真武汤、肾气丸、五苓散、小青

龙汤等,亦为温化痰饮的著名方剂。    ”

[方论选录]

1.赵以德:“心胞络循胁出胸下。《灵枢》曰:胞络是动,则胸胁支满,此痰饮积其

处而为病也。目者心之使,心有痰水,精不上注入目,故眩。《本草》茯苓能制痰水,

伐肾邪,痰,水类也,治水必自小便出之,然其水淡渗手太阴,引入膀胱,故用为君。

桂枝乃手少阴经药,能调阳气,开经络,况痰水得温则行,用之为臣。白术除风眩,燥

痰水,除胀满,以佐茯苓。然中满勿食甘,用甘草何也?盖桂枝之辛,得甘则佐其发

散,和其热而使不僭也;复益土以制水,甘草有茯苓则不支满而反渗泄。本草曰:甘草

能下气,除烦满也。”(录自《金匮玉函经二注》卷12)

2.许宏:“大吐则伤阳,大下则伤阴。今此吐下后,阴阳之气内虚,则虚气上逆,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若脉浮紧者,可发汗,今此脉沉紧者,不可发汗,发

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此阳气外内皆虚也。故用茯苓为君,白术为臣,以益其不足之

阳。经曰:阳不足者,补之以甘是也。以桂枝为佐,以散里之逆气。以甘草为使,而行

阳气且缓中也。”(《金镜内台方议》卷6)

3.柯琴:“君以茯苓,以清胸中之肺气,则治节出而逆气自降。用桂枝以补心血,

则营气复而经络自和。白术培既伤之元气,而胃气可复。甘草调和气血,而营卫以和,

则头目不眩而身不振摇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4.汪昂:“此足太阴药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饮,伐肾邪,渗水道;桂枝通阳气,

开经络,和营卫;白术燥痰水,除胀满,治风眩;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

本草曰:甘草能下气除烦满,此证为痰饮阻抑其阳,故用阳药以升阳而化气也。”(《医

方集解.除痰之剂》)

5.尤怡:“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苓桂术甘,温中

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隔脾胃,温则能

运耳。”(《金匮要略心典》卷中)

6.魏念庭:“此痰饮之在胃……主治以苓桂术甘汤,燥土升阳,导水补胃,化痰驱

饮之第一法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12)

7.王子接:“此太阳、太阴方也。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白术、甘

草和脾以运津液,茯苓、桂枝利膀胱以布气化。崇土之法,非但治水寒上逆,并治饮邪

留结,头身振摇。”(《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8.吴谦,等:“身为振振摇者,即战振身摇也;身振振摇欲擗地者,即战振欲堕于

地也。二者皆为阳虚失其所恃,一用此汤,一用真武者,盖真武救青龙之误汗,其邪已

人少阴,故主以附子,佐以生姜、苓、术,是壮里阳以制水也;此汤救麻黄之误汗,其

邪尚在太阳,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术,是扶表阳以涤饮也。”(《医宗金鉴。订正

伤寒论注》卷2)

9.唐宗海:“甘草、白术,填中宫以塞水,茯苓以利之,桂枝以化之,水不停而饮

自除,治水气凌心大效。盖桂枝补心火,使下交于肾;茯苓利肾水,使不上凌心。其实

茯苓是脾药,土能治水,则水不克火也。桂枝是肝药,化水者,肝为肾之子,实则泻其

子,而肝又主疏泄,故有化水气之功。补心火者,虚则补其母,肝为心火之母,而桂又


相关内容

  • 各种方剂趣味方歌
  • 一.解表剂 1.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杏仁) 2.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桂枝) 3.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5.小青龙汤--少将 ...

  • 重要方剂顺口溜
  • 1.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2.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3.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 细心防穿胸枪.(黄芩 生地黄 苍术 白芷 甘草 细辛 防风 川芎 羌活) 4. 香苏散--扶苏批草(香附子 紫苏叶 陈皮 甘草 ) 5. 小青龙汤--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现代临床应用_杨薪博
  • 第11卷 第4期 2009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4 Apr .,200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现代临床应用 杨薪博,指导:董正华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摘 要:< ...

  • 中药配方大全
  • 现将药物药性疗效药性口诀列下: 1. 发散风寒药:麻黄.根.桂枝.肉桂.紫苏叶.梗,细辛.防风.荆芥.生姜.干姜法.炮姜.葱白.辛夷. 2.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旁子.蝉蜕桑叶.葛根花. 3. 祛风湿药:姜活.独活.五加皮.木瓜.威灵仙.白芷.秦艽.豨签草.苍耳子. 桑枝.臭梧桐. 4. 清热凉血解 ...

  • 金匮要略原文
  •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 ...

  • 无敌记忆(方剂趣味整理)
  •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解表剂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小青龙汤--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药 干姜 五味子 麻黄 炙甘草 细辛 半夏 桂枝) 2.泻下剂 大承气汤--皇后只笑(芒硝 大黄 枳实 厚朴) 麻子仁丸--朴实妈要黄杏蜜(厚朴 枳实 麻子仁 芍药 大黄 杏仁 蜂蜜 ) 3. ...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这一条论述水气上冲的证治.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伤 ...

  •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中药方剂 1. 八珍汤:人参 熟地 白术 茯苓 当归 白芍 川芎 炙甘草 方歌: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枣姜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趣:当地人找熊,将住少甘岭. 译: 当地人枣芎,姜术芍甘苓. 2.白虎汤: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

  •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医源世界--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 主题:苓桂术甘汤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王霞芳应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咳喘经验 本院王霞芳教授是首届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三.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施治,每获良效,尤其对小儿咳喘研究深入,应用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