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更新走向成熟的中欧关系

作者:伍贻康

国际观察 2005年07期

  30年前的1975年5月,当时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的欧委会副主席索姆斯因中国政府邀请来华访问,共同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此后,中国和欧共体-欧盟及其成员国在经贸、科技、文教、政治和安全各个领域的关系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累累硕果。目前,中欧关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处在历史上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注:《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0日。),欧盟方面则认为,“欧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战略伙伴关系日臻成熟”(注:《人民日报》2004年5月13日。)。

  本文以简要回顾中欧关系走过的30年历程及其成就为铺垫,着重对中欧关系作深层分析和前景展望。

  一、经贸关系快速稳步发展

  经贸合作的迅速全面高涨是中欧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合作共赢现实而丰硕的表现。

  直至70年代中国与欧共体国家的贸易额还微不足道,增长缓慢。1975年中欧建交时双边贸易总额仅24亿美元,1978年中国与欧共体签订了第一个双边贸易协定,此后双方进出口贸易逐步加快,1979年据欧方统计,中欧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89亿美元,只占欧共体外贸总额的0.6%。(注:刘厚俊:《中西方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在整个80到90年代里,中欧贸易大约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1999年双方贸易总额已达557亿美元,欧盟已是中国的第四大外贸伙伴,次于日本、香港特区、美国,中国则在欧盟区外贸易伙伴中排行第五,位居美国、瑞士、日本和挪威之后。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间,中欧贸易突飞猛进,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提前两年超过1500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1—11月中欧贸易总额为1593亿美元,同比年增长34.7%,已占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以上。近几年双方都在对方的贸易伙伴地位上迅速提升,中国在欧盟区外贸易伙伴排名,2002年次于美国、瑞士位列第三,2004年仅次于美国,成为欧盟外贸第二大伙伴。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地位一年上一个台阶,逐年超过日美,2002年位列第三,2003年排名第二,2004年由于欧盟扩大成25国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注:《人民日报》2005年1月7日。)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贸易增长了30倍,(注:《欧盟中国通讯》2005年1月号,欧盟驻华使团出版。)80年代初中国在欧共体外贸伙伴中还很不起眼排名位列30左右,而今天双方都已成为对方数一数二的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一体化集团,也是占据世界贸易总额比重最多(20%)的经济体,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当今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大国。中欧之间贸易如此迅猛增长,充分表明经济互补合作共赢是双边贸易结出硕果的关键,它也为中欧全面友好合作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直接投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直接投资输出地区,在对华投资方面欧盟也急起直追逐步增强地位。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欧盟企业尤其是大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相继大举进入我国,大众、壳牌、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企业已在中国相关产业中占居显著地位。2000全年欧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47亿美元,占当年对华投资总额的11.54%,超过美国(10.72%)和日本(7.96%)。(注:《欧洲蓝皮书: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2003全年欧盟对华投资项目2074项,同比增长39.57%。截至2004年10月底,欧盟在华累计投资建立企业19193家,实际投资金额417.4亿美元,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前三位是香港特区、美国和日本)。(注:《人民日报》2005年1月6日。)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单项投资金额大,资本和科技含量较高。外资的密集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往往能以使用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的项目平均规模分别达到408万美元和234万美元。与之相比,美国为209万和106万,日本为202万和145万,韩国只有135万和72万,欧盟要比外商在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202万美元和107万美元)高出一倍多。(注:根据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官方网站( http: //www.mofcom.gov.cn/tjzl.shtml) 统计数据计算。)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另一特点是,生产性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领域涉及化工、汽车、石化、电信、医药、能源、食品等产业,欧盟国家成熟的甚至较先进的技术投入,加上充裕资金流入,使欧盟在华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明显,颇具发展后劲。这种直接投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现代化发展。

  同时,欧盟一直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最重要的来源地。据统计,1981—1996年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总金额达334亿美元,相当于同期中国相应进口总额的48%,远远高于美、日。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国从欧盟累计引进技术和设备18530项,合同金额高达800亿美元,高居引进来源地榜首。(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第44页;《人民日报》2005年1月6日。)中欧之间这类经济合作关系既有助于欧盟扩大对华出口,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符合中欧合作共赢的大方向。

  在财政援助合作方面中欧之间也不断加强力度和宽度,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向中国各级政府和机构提供政府贷款和援助项目和金额上都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接受外国官方金融信贷和援助最多最集中的来源地。截至1999年底,欧盟及其成员国累计向中国提供官方协议贷款总共161.58亿美元,占外国同类信贷总额的44%。1991—1994年欧盟每年对华援助资金年均约2000万埃居(欧洲货币单位),1995年起对华援助确定每年为6500万埃居,2002年3月,欧盟又正式提出2002—2006年对华援助规划,总金额为2.5亿欧元,截至2003年欧盟对华援助总金额累计约为4.66亿欧元。(注:《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3年》。)

  尽管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是积极稳定、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合作共赢,但与双方的经济实力和需求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障碍和问题,既受到地缘、价值观念、历史和文化的制约和限制,又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影响了中欧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和潜力发挥。目前经贸摩擦方面主要反映在反倾销案过多、单边配额限制、普惠制贸易优惠削减以及中国市场准入和开放度等问题,当前引人注目的矛盾分歧还表现在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解除以及拒绝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两大问题,但这与其说是经贸问题,不如说更具有政治性质的麻烦。

  二、政治关系不断更新的发展轨迹

  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政治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从低到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整、从局部到全面发展的进程。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建交标志着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正式承认和中国与欧洲整体关系的开始。冷战结束以及东亚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中欧关系解脱挫折呈现质的飞跃,双方政治和战略关系逐步全面提升,90年代中期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刚开始时欧盟对华政策是作为欧盟对亚洲新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出台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欧盟对华政策越来越置于独立的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欧盟对华关系已成为其全球战略的基本支柱之一,中欧关系在双方的国际外交战略中都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在近10年里,中欧之间政治关系经历了不断磨合调适、迅速更新提升的过程。1994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亚洲新战略》,作出加强与崛起的亚洲关系的总体规划,进而开始制定对亚洲大国的国别政策。1995年7月欧委会制定了第一个名为《中欧关系长期政策》的文件,正式宣布欧盟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1996年11月欧盟又出台了定名《欧盟对华新战略》的文件,强调欧盟对华政策要提高到“战略高度”,体现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宣示“需要一个以行动为取向而不仅仅是宣言性的政策”,鲜明昭示中欧关系讲究务实。1998年3月欧委会提出了《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性文件,声称“将欧盟同中国的关系置于与欧盟同美国、日本、俄罗斯这些国际伙伴同等的地位”,提议建立欧盟与中国首脑峰会对话机制。同年4月中欧首脑首次峰会在伦敦举行(此后中国和欧盟领导人每年举行一次首脑峰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欧盟在其1998年文件中列出了欧盟对华政策五项目标:将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向以法治和尊重人权为基础的开放型社会转化、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更有效运作对华资助合作项目、提升欧盟在中国的形象。2001年6月欧委会又发布新文件《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的执行情况和今后使欧盟政策更加有效的措施》,这体现欧盟对其对华政策的超乎寻常的重视和进一步使政策落实为具体行动的认真态度。

  2003年9—10月中欧关系又出现一个影响深远的新高潮。9月10日欧委会再次发布一份对华新的战略文件《一个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挑战》,阐述了未来三年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发展框架。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声称,欧中关系经历了积极而富有活力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贸易、投资和技术援助领域,对华政策在整个欧盟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得以提升,欧中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成熟期。(注:《人民日报》2003年9月11日。)10月13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不仅是中国首份对欧政策文件,也是中国政府对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发布的首份外交政策文件,突出体现了对欧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关系中的高度重要性和稳定性,标志中欧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并日趋成熟,已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该文件阐述了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以及今后五年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教科文卫、社会、司法、行政、军事等方面与欧盟展开灵活务实的全面合作。文件发表几小时后,欧盟迅即作出回应,欧盟理事会正式就欧委会9月上述文件通过决议,强调中国是欧盟的主要伙伴,鉴于双方突出的国际地位和日益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欧盟和中国应共同努力,促进全球的稳定、和平和可持续性发展。(注:《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5日。)

  2004年更是中欧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年,中欧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政治对话、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收获丰硕。自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为开端,中国四套班子高层领导人先后在一年内都分别访问欧洲。中欧双方增强彼此政治互信,积极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双边和多边全方位交往合作,这种双向良性互动,使席卷整个欧洲的“中国热”不断迅速升温。欧洲媒体也把2004年称之谓“中国的欧洲年”,这一强劲发展势头和累累硕果充分显示中欧关系正处在“从未像今天这样好过”、“双边关系在越变越好”的价真货实的历史最好时期。

  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在欧盟东扩实现的次日作为第一位外国领导人首访东扩后的欧洲并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这一不同寻常的行动引起国际广泛关注,被称之是“恰逢其时的访问”。温总理5月6日在布鲁塞尔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中国同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演讲,对令世人瞩目的中欧关系作了生动鲜明的阐释。中国总理言简意赅地阐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丰富内涵:所谓“全面”,是指中欧双方的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既包括经济、科技,也包括政治、文化;既有双边,也有多边;既有官方,也有民间。所谓“战略”,是指双方的合作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也不针对第三方。所谓“伙伴”,是指双方的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赢的,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努力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温总理还提出,中欧合作应做到全方位、高起点,全方位是指进行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高起点是指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合作。(注:《人民日报》2004年5月7日。)这标志中欧合作将开辟新途径、新方式、新领域,通过认真、高效的协商,建立起多种机制,尽快把原则精神化为行动,使各项合作更有成效。通过这次访问,中欧之间不仅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规划整体关系,而且中国还继同法国之后又把同德国、英国、意大利的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做到了中欧关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达到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通、民间互往,实现中欧长期友好合作,共同发展。

  自欧盟发布第一份对华政策文件后不到10年时间,中欧之间政治关系不断地进行更新,从“长期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直至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如此频繁调整提升双方政治关系,其认真重视和付诸实施的程度,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和当代国际关系中都是罕见的,毫无疑问这表明政治和战略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支柱,双方关系正步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欧关系的现实分析和前景展望

  我们在剖析中欧关系的演变提升现象,论证和预测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时,首先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战略格局急剧变动这一历史大背景。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触发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大流动和跨国公司大发展所提供的良好国际环境的推动和保证,不可能出现中欧经贸关系如此迅猛的发展;如果没有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所导致的国际局势变动和国际力量格局的调整重组,如果没有美国单极霸权的扩张和挑战,也不可能会发生中欧政治和战略关系的一再靠拢与和谐发展。就此而论,中欧关系的改善、提升和全面和谐发展有其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应该看到这一历史大背景在21世纪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这是我们考察分析中欧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欧关系是建立在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寻求实现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如果不是平等互利,在交往合作中有取有予,既维护自身利益,也照顾对方利益,争取实现共赢,就不可能有中欧关系今天的辉煌。就此而论,中欧关系排除干扰,来之不易,双方领导人有战略魄力和政策智慧,善于抓住历史机遇,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对于已有成就必须万分珍惜倍加爱护,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相互理解,互尊互信,扩大共识,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慎重处理矛盾分歧,以利继续深化、充实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可能减少曲折和反复,使中欧关系进一步提升到更新的高度,充实更广泛内容,创造出更多的成就。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得以持续、全面、稳定、高质量发展是具备坚实基础的。经济上很强的互利互补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是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保证。欧盟是发达国家集聚集团,可以向中国提供现代化建设必需的资金、技术、高端产品以及市场经济协调和法治社会管理经验;中国具备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欧盟提供无限的巨大商机。中欧经贸合作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分工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典型模块组合,中欧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度。然而,中欧贸易还有发展空间,东扩后的欧盟已后来居上跃居成中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而且投资的潜力更大,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动地区。据2002年统计,欧盟国家直接投资输出总额达3651.82亿美元,比美日资本输出总和还大一倍多,占全球资本输出总额的58.83%(美国占18.36%,日本占6.14%),但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则要比美日小得多。以2001年统计,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仅占欧盟国家资本输出总额的1.15%(美日相应占3.89%和11.42%),(注:[联合国]《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官方网站( http: //www.mofcom.gov.cn/tjzl.shtml) 。)由此足以表明中国从欧盟引进直接投资的潜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排除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也像对华贸易一样,有后来居上超越美日的发展后劲。我们相信,通过中欧双方的共同挖潜开拓努力,中欧经贸合作有着非常诱人的光明前景,可以创造更加丰富灿烂的未来。

  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和战略利益的相通和对应则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冷战结束后世界多元化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五彩滨纷现象,国际竞争态势也越来越表现得复杂而激烈,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际争端和国际事务提交到联合国解决,变成真正的国际化问题,同时日益增多并复杂化的全球性问题企盼得到全球治理。在这样的国际情势中如何认识、对待和处理敏感而棘手的国际问题分歧明显,矛盾多多,美国凸显单边主义和单极霸权的行径使国际矛盾和国际争端更加复杂。随着欧盟的发展壮大和它的独立自主性增强,欧美在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分歧和行事态度日益分野明显,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最突出事例。欧美之间矛盾分歧已从经贸等一般性局部性利益竞争发展到涉及战略理念和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层面的差异。在关系到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建立起这样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根本问题上欧美分歧鲜明,欧美关系进入一个重新调整的不稳定时期。在世界格局是要单极化还是多极化,处理国际争端和全球化问题是采取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方式还是采取多边主义,依靠联合国,主张对话、协商和和平的方式,积极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在这一系列国际战略理念和根本战略方针上,从实质上说中国和欧盟国家基本上认识一致,行动也是相通和对应的。在国际冲突频繁发生中,在大国关系调整重组中,也为中欧关系的加强和靠拢提供了良好机遇,推动中欧关系不断攀上新台阶。中欧在国际事务中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奉行独立外交政策,这更决定双方在国际关系上需要更多相互理解和支持,加强战略合作。冷战结束以来的10多年里,中美、中日关系跌宕起伏不定,而中欧关系基本上沿着健康、积极、稳定发展的轨道不断提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欧之间在双边和多边重大国际问题上不仅不存在根本的现实的利害冲突,却有着广泛的共识和众多共同利益,中国和欧盟都在国际事务中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也都是世界变革创新中的积极力量。这是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欧经贸合作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互为基础的。两者良性互动还可以大大促进中欧关系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中欧关系中还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当代发展中大国正在群体性崛起中的新兴力量的典型代表;欧盟则是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域集团,是资本主义和民主、自由、人权的发源地,中欧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上差异明显,在相互认识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在一系列问题上行事方式也存在矛盾,曾经在人权、西藏、台湾等问题上发生过碰撞,即使在经贸方面也摩擦纠葛不少。近年来关于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成为备受关注的两大问题,这既是中欧之间某种利益得失矛盾的反映,也有冷战遗留烙印和美国等干扰的因素。包括反倾销等经贸矛盾,与其说是贸易关系恶化表现,不如说是双方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结果,是经贸交往调整革新的催生剂。撇开并不影响现实的意识形态而论,从总体上和根本上看,中欧关系发展中没有战略上和直接性的重大利益冲突,双方相互间共同利益和利害一致性大于矛盾分歧和差异性,在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合作大于竞争,相信今后更会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容让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矛盾分歧。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考察,现代文明和进步总是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经济发展重心和世界聚焦在近现代史中是由欧洲起始的,几百年来似乎有逐步西向渐移的动向,重心聚焦由欧洲转到美国,现在正在向亚太东亚转移,东亚的觉醒和崛起唤醒了亚洲,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化更使欧亚大陆真正连成一体。自近现代世界史开端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战略思想家都把称谓“世界岛”的欧亚大陆看作是世界力量的中心,欧亚大陆几百年来也一直是争夺全球霸权的一个大棋盘,美国霸权维护者总是念念不忘防止欧亚大陆上任何一个潜在竞争对手的崛起,“所有可能在政治和(或)经济上对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注: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出版社,1998版,第1—2页和43—52页。)中国和欧盟恰巧同处于欧亚大陆遥相对应的东西战略两端。中国和欧盟都是正在冉冉上升的处于发展变革关键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欧盟在经济上虽已丧失强势增长的地位,但它是当代最大最有扩展活力的区域集团。半个世纪来欧洲一体化已造就欧盟成为举世公认的崭新国际实体,一个能向美国单边霸权行径提出挑战的最具独特性的一极,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把欧盟发展模式赞誉为“通向未来的道路”,一个“足以与美国梦抗衡的”、“21世纪将成为世界各国参照的新样板”。(注: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载[西]《国家报》2004年10月4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20日。)中国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和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为世界瞩目。在全球逐步形成美欧亚大三角结构的态势下,新型的欧亚关系和中欧关系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欧盟越来越重视发展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不仅着眼于经济上与美日竞争,而且还看好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安全以至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明确强调:“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将是未来一个世纪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1年7月26日。)中欧相互借重和互相支持加强战略合作,无疑能在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中坚作用。

  可以设想,在当前国际力量格局的框架下,欧亚大陆两端——一个是伟大复兴的中国,一个是联合了近30个国家的欧盟,中欧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看来还不是双方关系的顶端,而是创造世界美好未来的新开端。尽管前景会有曲折和反复,中欧关系如果能够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地冲破各种束缚,更加讲究务实,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更主动、更有活力、更有魄力地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对陈旧观念和传统框架作出新的突破,中欧友好合作的不断加强必将有利于增强中欧各自在国际舞台上的份量,并扩大战略迂迥的空间,有利于成为制约单极霸权有效的抗衡力量,有利于国际格局朝着比较均衡的方向演变,中欧双方必将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中欧关系的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持续积极发展,也必将会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

作者介绍:伍贻康,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中国欧盟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成员、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作者:伍贻康

国际观察 2005年07期

  30年前的1975年5月,当时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的前身)的欧委会副主席索姆斯因中国政府邀请来华访问,共同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此后,中国和欧共体-欧盟及其成员国在经贸、科技、文教、政治和安全各个领域的关系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累累硕果。目前,中欧关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处在历史上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注:《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0日。),欧盟方面则认为,“欧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战略伙伴关系日臻成熟”(注:《人民日报》2004年5月13日。)。

  本文以简要回顾中欧关系走过的30年历程及其成就为铺垫,着重对中欧关系作深层分析和前景展望。

  一、经贸关系快速稳步发展

  经贸合作的迅速全面高涨是中欧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合作共赢现实而丰硕的表现。

  直至70年代中国与欧共体国家的贸易额还微不足道,增长缓慢。1975年中欧建交时双边贸易总额仅24亿美元,1978年中国与欧共体签订了第一个双边贸易协定,此后双方进出口贸易逐步加快,1979年据欧方统计,中欧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6.89亿美元,只占欧共体外贸总额的0.6%。(注:刘厚俊:《中西方贸易》,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0页。)在整个80到90年代里,中欧贸易大约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1999年双方贸易总额已达557亿美元,欧盟已是中国的第四大外贸伙伴,次于日本、香港特区、美国,中国则在欧盟区外贸易伙伴中排行第五,位居美国、瑞士、日本和挪威之后。进入21世纪的短短几年间,中欧贸易突飞猛进,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提前两年超过1500亿美元。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1—11月中欧贸易总额为1593亿美元,同比年增长34.7%,已占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以上。近几年双方都在对方的贸易伙伴地位上迅速提升,中国在欧盟区外贸易伙伴排名,2002年次于美国、瑞士位列第三,2004年仅次于美国,成为欧盟外贸第二大伙伴。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伙伴地位一年上一个台阶,逐年超过日美,2002年位列第三,2003年排名第二,2004年由于欧盟扩大成25国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注:《人民日报》2005年1月7日。)中欧建交30周年,中欧贸易增长了30倍,(注:《欧盟中国通讯》2005年1月号,欧盟驻华使团出版。)80年代初中国在欧共体外贸伙伴中还很不起眼排名位列30左右,而今天双方都已成为对方数一数二的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一体化集团,也是占据世界贸易总额比重最多(20%)的经济体,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当今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大国。中欧之间贸易如此迅猛增长,充分表明经济互补合作共赢是双边贸易结出硕果的关键,它也为中欧全面友好合作奠定牢固的物质基础。

  直接投资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直接投资输出地区,在对华投资方面欧盟也急起直追逐步增强地位。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欧盟企业尤其是大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相继大举进入我国,大众、壳牌、诺基亚、爱立信、阿尔卡特等跨国企业已在中国相关产业中占居显著地位。2000全年欧盟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达47亿美元,占当年对华投资总额的11.54%,超过美国(10.72%)和日本(7.96%)。(注:《欧洲蓝皮书: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2003全年欧盟对华投资项目2074项,同比增长39.57%。截至2004年10月底,欧盟在华累计投资建立企业19193家,实际投资金额417.4亿美元,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前三位是香港特区、美国和日本)。(注:《人民日报》2005年1月6日。)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单项投资金额大,资本和科技含量较高。外资的密集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往往能以使用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作为主要衡量指标。截至2003年底,欧盟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的项目平均规模分别达到408万美元和234万美元。与之相比,美国为209万和106万,日本为202万和145万,韩国只有135万和72万,欧盟要比外商在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202万美元和107万美元)高出一倍多。(注:根据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官方网站( http: //www.mofcom.gov.cn/tjzl.shtml) 统计数据计算。)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另一特点是,生产性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领域涉及化工、汽车、石化、电信、医药、能源、食品等产业,欧盟国家成熟的甚至较先进的技术投入,加上充裕资金流入,使欧盟在华企业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明显,颇具发展后劲。这种直接投资发展态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现代化发展。

  同时,欧盟一直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最重要的来源地。据统计,1981—1996年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总金额达334亿美元,相当于同期中国相应进口总额的48%,远远高于美、日。截至2004年10月底,中国从欧盟累计引进技术和设备18530项,合同金额高达800亿美元,高居引进来源地榜首。(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2期,第44页;《人民日报》2005年1月6日。)中欧之间这类经济合作关系既有助于欧盟扩大对华出口,也有利于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更新,符合中欧合作共赢的大方向。

  在财政援助合作方面中欧之间也不断加强力度和宽度,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向中国各级政府和机构提供政府贷款和援助项目和金额上都后来居上,成为中国接受外国官方金融信贷和援助最多最集中的来源地。截至1999年底,欧盟及其成员国累计向中国提供官方协议贷款总共161.58亿美元,占外国同类信贷总额的44%。1991—1994年欧盟每年对华援助资金年均约2000万埃居(欧洲货币单位),1995年起对华援助确定每年为6500万埃居,2002年3月,欧盟又正式提出2002—2006年对华援助规划,总金额为2.5亿欧元,截至2003年欧盟对华援助总金额累计约为4.66亿欧元。(注:《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3年》。)

  尽管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是积极稳定、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合作共赢,但与双方的经济实力和需求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障碍和问题,既受到地缘、价值观念、历史和文化的制约和限制,又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从而影响了中欧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和潜力发挥。目前经贸摩擦方面主要反映在反倾销案过多、单边配额限制、普惠制贸易优惠削减以及中国市场准入和开放度等问题,当前引人注目的矛盾分歧还表现在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解除以及拒绝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两大问题,但这与其说是经贸问题,不如说更具有政治性质的麻烦。

  二、政治关系不断更新的发展轨迹

  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政治关系经历了从冷到热、从低到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整、从局部到全面发展的进程。1975年中国和欧共体建交标志着中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正式承认和中国与欧洲整体关系的开始。冷战结束以及东亚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促使中欧关系解脱挫折呈现质的飞跃,双方政治和战略关系逐步全面提升,90年代中期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刚开始时欧盟对华政策是作为欧盟对亚洲新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出台的,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欧盟对华政策越来越置于独立的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欧盟对华关系已成为其全球战略的基本支柱之一,中欧关系在双方的国际外交战略中都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在近10年里,中欧之间政治关系经历了不断磨合调适、迅速更新提升的过程。1994年7月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亚洲新战略》,作出加强与崛起的亚洲关系的总体规划,进而开始制定对亚洲大国的国别政策。1995年7月欧委会制定了第一个名为《中欧关系长期政策》的文件,正式宣布欧盟要同中国全面发展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1996年11月欧盟又出台了定名《欧盟对华新战略》的文件,强调欧盟对华政策要提高到“战略高度”,体现全面性、独立性和长期性,宣示“需要一个以行动为取向而不仅仅是宣言性的政策”,鲜明昭示中欧关系讲究务实。1998年3月欧委会提出了《同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战略性文件,声称“将欧盟同中国的关系置于与欧盟同美国、日本、俄罗斯这些国际伙伴同等的地位”,提议建立欧盟与中国首脑峰会对话机制。同年4月中欧首脑首次峰会在伦敦举行(此后中国和欧盟领导人每年举行一次首脑峰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表示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欧盟在其1998年文件中列出了欧盟对华政策五项目标:将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社会、支持中国向以法治和尊重人权为基础的开放型社会转化、将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更有效运作对华资助合作项目、提升欧盟在中国的形象。2001年6月欧委会又发布新文件《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的执行情况和今后使欧盟政策更加有效的措施》,这体现欧盟对其对华政策的超乎寻常的重视和进一步使政策落实为具体行动的认真态度。

  2003年9—10月中欧关系又出现一个影响深远的新高潮。9月10日欧委会再次发布一份对华新的战略文件《一个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挑战》,阐述了未来三年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和战略发展框架。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声称,欧中关系经历了积极而富有活力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贸易、投资和技术援助领域,对华政策在整个欧盟外交政策中的地位得以提升,欧中关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成熟期。(注:《人民日报》2003年9月11日。)10月13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这不仅是中国首份对欧政策文件,也是中国政府对特定的国家和地区发布的首份外交政策文件,突出体现了对欧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关系中的高度重要性和稳定性,标志中欧关系总体发展良好并日趋成熟,已步入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该文件阐述了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以及今后五年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教科文卫、社会、司法、行政、军事等方面与欧盟展开灵活务实的全面合作。文件发表几小时后,欧盟迅即作出回应,欧盟理事会正式就欧委会9月上述文件通过决议,强调中国是欧盟的主要伙伴,鉴于双方突出的国际地位和日益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欧盟和中国应共同努力,促进全球的稳定、和平和可持续性发展。(注:《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5日。)

  2004年更是中欧关系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年,中欧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领导人频繁互访,政治对话、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收获丰硕。自年初胡锦涛主席访问法国为开端,中国四套班子高层领导人先后在一年内都分别访问欧洲。中欧双方增强彼此政治互信,积极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双边和多边全方位交往合作,这种双向良性互动,使席卷整个欧洲的“中国热”不断迅速升温。欧洲媒体也把2004年称之谓“中国的欧洲年”,这一强劲发展势头和累累硕果充分显示中欧关系正处在“从未像今天这样好过”、“双边关系在越变越好”的价真货实的历史最好时期。

  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在欧盟东扩实现的次日作为第一位外国领导人首访东扩后的欧洲并对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这一不同寻常的行动引起国际广泛关注,被称之是“恰逢其时的访问”。温总理5月6日在布鲁塞尔发表了题为“积极发展中国同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演讲,对令世人瞩目的中欧关系作了生动鲜明的阐释。中国总理言简意赅地阐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丰富内涵:所谓“全面”,是指中欧双方的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既包括经济、科技,也包括政治、文化;既有双边,也有多边;既有官方,也有民间。所谓“战略”,是指双方的合作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也不针对第三方。所谓“伙伴”,是指双方的合作是平等、互利、共赢的,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努力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温总理还提出,中欧合作应做到全方位、高起点,全方位是指进行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高起点是指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合作。(注:《人民日报》2004年5月7日。)这标志中欧合作将开辟新途径、新方式、新领域,通过认真、高效的协商,建立起多种机制,尽快把原则精神化为行动,使各项合作更有成效。通过这次访问,中欧之间不仅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规划整体关系,而且中国还继同法国之后又把同德国、英国、意大利的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真正做到了中欧关系的全面提升,目标是达到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通、民间互往,实现中欧长期友好合作,共同发展。

  自欧盟发布第一份对华政策文件后不到10年时间,中欧之间政治关系不断地进行更新,从“长期关系”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到“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直至确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如此频繁调整提升双方政治关系,其认真重视和付诸实施的程度,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和当代国际关系中都是罕见的,毫无疑问这表明政治和战略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石和支柱,双方关系正步入成熟、健康、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三、中欧关系的现实分析和前景展望

  我们在剖析中欧关系的演变提升现象,论证和预测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时,首先必须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世界战略格局急剧变动这一历史大背景。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触发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大流动和跨国公司大发展所提供的良好国际环境的推动和保证,不可能出现中欧经贸关系如此迅猛的发展;如果没有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所导致的国际局势变动和国际力量格局的调整重组,如果没有美国单极霸权的扩张和挑战,也不可能会发生中欧政治和战略关系的一再靠拢与和谐发展。就此而论,中欧关系的改善、提升和全面和谐发展有其客观需要和历史必然。应该看到这一历史大背景在21世纪还将持续相当长时期,这是我们考察分析中欧关系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欧关系是建立在中国和欧盟及其成员国双方各自追求自身利益,通过寻求实现双方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如果不是平等互利,在交往合作中有取有予,既维护自身利益,也照顾对方利益,争取实现共赢,就不可能有中欧关系今天的辉煌。就此而论,中欧关系排除干扰,来之不易,双方领导人有战略魄力和政策智慧,善于抓住历史机遇,付出艰苦努力,因此对于已有成就必须万分珍惜倍加爱护,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相互理解,互尊互信,扩大共识,扬长补短,趋利避害,慎重处理矛盾分歧,以利继续深化、充实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尽可能减少曲折和反复,使中欧关系进一步提升到更新的高度,充实更广泛内容,创造出更多的成就。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得以持续、全面、稳定、高质量发展是具备坚实基础的。经济上很强的互利互补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是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保证。欧盟是发达国家集聚集团,可以向中国提供现代化建设必需的资金、技术、高端产品以及市场经济协调和法治社会管理经验;中国具备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潜力,为欧盟提供无限的巨大商机。中欧经贸合作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分工互利合作实现共赢的典型模块组合,中欧之间存在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和相互依存度。然而,中欧贸易还有发展空间,东扩后的欧盟已后来居上跃居成中国的首要贸易伙伴,而且投资的潜力更大,欧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流动地区。据2002年统计,欧盟国家直接投资输出总额达3651.82亿美元,比美日资本输出总和还大一倍多,占全球资本输出总额的58.83%(美国占18.36%,日本占6.14%),但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则要比美日小得多。以2001年统计,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仅占欧盟国家资本输出总额的1.15%(美日相应占3.89%和11.42%),(注:[联合国]《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官方网站( http: //www.mofcom.gov.cn/tjzl.shtml) 。)由此足以表明中国从欧盟引进直接投资的潜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排除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也像对华贸易一样,有后来居上超越美日的发展后劲。我们相信,通过中欧双方的共同挖潜开拓努力,中欧经贸合作有着非常诱人的光明前景,可以创造更加丰富灿烂的未来。

  更为重要的是,政治和战略利益的相通和对应则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冷战结束后世界多元化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日益显示出五彩滨纷现象,国际竞争态势也越来越表现得复杂而激烈,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际争端和国际事务提交到联合国解决,变成真正的国际化问题,同时日益增多并复杂化的全球性问题企盼得到全球治理。在这样的国际情势中如何认识、对待和处理敏感而棘手的国际问题分歧明显,矛盾多多,美国凸显单边主义和单极霸权的行径使国际矛盾和国际争端更加复杂。随着欧盟的发展壮大和它的独立自主性增强,欧美在国际事务中的矛盾分歧和行事态度日益分野明显,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最突出事例。欧美之间矛盾分歧已从经贸等一般性局部性利益竞争发展到涉及战略理念和思想以及价值观念层面的差异。在关系到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建立起这样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根本问题上欧美分歧鲜明,欧美关系进入一个重新调整的不稳定时期。在世界格局是要单极化还是多极化,处理国际争端和全球化问题是采取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方式还是采取多边主义,依靠联合国,主张对话、协商和和平的方式,积极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和法治化,在这一系列国际战略理念和根本战略方针上,从实质上说中国和欧盟国家基本上认识一致,行动也是相通和对应的。在国际冲突频繁发生中,在大国关系调整重组中,也为中欧关系的加强和靠拢提供了良好机遇,推动中欧关系不断攀上新台阶。中欧在国际事务中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奉行独立外交政策,这更决定双方在国际关系上需要更多相互理解和支持,加强战略合作。冷战结束以来的10多年里,中美、中日关系跌宕起伏不定,而中欧关系基本上沿着健康、积极、稳定发展的轨道不断提升,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欧之间在双边和多边重大国际问题上不仅不存在根本的现实的利害冲突,却有着广泛的共识和众多共同利益,中国和欧盟都在国际事务中成为维护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也都是世界变革创新中的积极力量。这是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中欧经贸合作和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并互为基础的。两者良性互动还可以大大促进中欧关系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空间。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中欧关系中还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也是当代发展中大国正在群体性崛起中的新兴力量的典型代表;欧盟则是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域集团,是资本主义和民主、自由、人权的发源地,中欧之间在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上差异明显,在相互认识中还存在不少误区,在一系列问题上行事方式也存在矛盾,曾经在人权、西藏、台湾等问题上发生过碰撞,即使在经贸方面也摩擦纠葛不少。近年来关于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成为备受关注的两大问题,这既是中欧之间某种利益得失矛盾的反映,也有冷战遗留烙印和美国等干扰的因素。包括反倾销等经贸矛盾,与其说是贸易关系恶化表现,不如说是双方经贸关系迅猛发展的结果,是经贸交往调整革新的催生剂。撇开并不影响现实的意识形态而论,从总体上和根本上看,中欧关系发展中没有战略上和直接性的重大利益冲突,双方相互间共同利益和利害一致性大于矛盾分歧和差异性,在合作与竞争并存中合作大于竞争,相信今后更会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容让的原则,通过对话协商来解决矛盾分歧。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考察,现代文明和进步总是不断地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经济发展重心和世界聚焦在近现代史中是由欧洲起始的,几百年来似乎有逐步西向渐移的动向,重心聚焦由欧洲转到美国,现在正在向亚太东亚转移,东亚的觉醒和崛起唤醒了亚洲,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化更使欧亚大陆真正连成一体。自近现代世界史开端以来,几乎所有的国际战略思想家都把称谓“世界岛”的欧亚大陆看作是世界力量的中心,欧亚大陆几百年来也一直是争夺全球霸权的一个大棋盘,美国霸权维护者总是念念不忘防止欧亚大陆上任何一个潜在竞争对手的崛起,“所有可能在政治和(或)经济上对美国的首要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也都是欧亚国家”。(注: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出版社,1998版,第1—2页和43—52页。)中国和欧盟恰巧同处于欧亚大陆遥相对应的东西战略两端。中国和欧盟都是正在冉冉上升的处于发展变革关键阶段的经济和政治力量。欧盟在经济上虽已丧失强势增长的地位,但它是当代最大最有扩展活力的区域集团。半个世纪来欧洲一体化已造就欧盟成为举世公认的崭新国际实体,一个能向美国单边霸权行径提出挑战的最具独特性的一极,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把欧盟发展模式赞誉为“通向未来的道路”,一个“足以与美国梦抗衡的”、“21世纪将成为世界各国参照的新样板”。(注:杰里米里夫金:“欧洲梦”,载[西]《国家报》2004年10月4日,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10月20日。)中国是蒸蒸日上的经济大国和国际事务中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为世界瞩目。在全球逐步形成美欧亚大三角结构的态势下,新型的欧亚关系和中欧关系无疑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欧盟越来越重视发展与亚洲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不仅着眼于经济上与美日竞争,而且还看好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安全以至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欧盟对外关系委员彭定康明确强调:“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将是未来一个世纪里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注:[香港]《远东经济评论》2001年7月26日。)中欧相互借重和互相支持加强战略合作,无疑能在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中坚作用。

  可以设想,在当前国际力量格局的框架下,欧亚大陆两端——一个是伟大复兴的中国,一个是联合了近30个国家的欧盟,中欧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看来还不是双方关系的顶端,而是创造世界美好未来的新开端。尽管前景会有曲折和反复,中欧关系如果能够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地冲破各种束缚,更加讲究务实,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更主动、更有活力、更有魄力地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对陈旧观念和传统框架作出新的突破,中欧友好合作的不断加强必将有利于增强中欧各自在国际舞台上的份量,并扩大战略迂迥的空间,有利于成为制约单极霸权有效的抗衡力量,有利于国际格局朝着比较均衡的方向演变,中欧双方必将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中欧关系的和平共处、相互借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持续积极发展,也必将会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据不可磨灭的重要历史地位。

作者介绍:伍贻康,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中国欧盟研究会会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成员、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相关内容

  • 当代国际关系
  • 当代国际关系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一班( 姓名:乔旭 学号: 11号 T1141) 本学期我选择了当代国际关系这门课程,我受益匪浅,通过老师讲解的几个专题,中美,中日,中欧,中俄等等,我学到了很多,了解了更多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之路走的很艰辛,但中国始终是爱好和平的,让我们怀揣着中国梦期 ...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
  •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 ...

  • 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
  • 2009年中国形势与外交政策论文(摘) 2009-06-14 11:59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 ...

  • 中欧贸易现状 原因
  • 一. 中欧经济贸易现状 (一)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 1.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1)双边贸易呈不断上升之势.中国对欧盟贸易额由1975年建交时的24.46亿美元增长到2002 年的867.2亿美元,增加35倍.2002年总额为8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2%,与1984年相比 ...

  • 关于服装品牌店销售方面的调研报告
  • 一. 以纯的相关介绍: 1. 以纯公司介绍 "以纯"是东越公司旗下的休闲品牌之一,以其紧贴时尚.角逐流行.简洁大气的设计,短短几年迅速成为国内休闲服装知名品牌之一.受到现在中国多区域.多元素.多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以纯"提倡把"爱"当作自 ...

  • 当代大国关系浅析
  • 当代大国关系浅析 [关键词]合作,竞争,国家利益,多极化,全球化 [摘 要]每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核心利益,通常一国利益的实现总是以别国利益的某种程度的牺牲为代价,因此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任何国家利益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妥协与合作的基础上.由于我 ...

  • 在务实共赢中实现中欧梦
  • 2014年04月22日 10:28:32 来源:央视网 0 简述:近日,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一桥飞架中欧>特别节目,生动再现了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期间的一幕幕,以及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 近日,中央电 ...

  • 浅谈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 浅谈欧盟对华反倾销及我国的应对 摘要 中国和欧盟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欧盟的东扩,中欧之间的贸易飞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伴随中欧贸易的发展,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关系,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欧贸易摩擦的总体状况 ...

  • 形势与政策之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 形势与政策之大国关系演变态势 [摘要] 大国是国际秩序博弈的主体,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及地区秩序.当下,世界正经历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世界各国面临的复杂和困难因素增多,发展进入调整期.世界权力重心正发生历史性转变,经济重心东移,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战略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