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毕业论文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现当代文学

学 生 姓 名 丁茹

学 号 1022500018

指 导 教 师 马德青

合肥师范学院·07级文科二班·丁茹

摘要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呐喊,

也被称为武器的呼吁,是一个集14个故事的故事集。有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有反封建战士——狂人。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阿Q——精神胜利法。有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人力车夫。有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单四嫂...... 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人物形象 社会矛盾 现实残酷 民族忧患意识

引言

《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

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禅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

一、作品概况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

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

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创作背景:《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 年所作的 14 篇小说。包括《一

件小事》 《狂人日记》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 Q 正传》 《社戏》等,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 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 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愿望。

二、形象分析

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是鲁迅于1918年5月发表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

说,以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

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 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 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

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人物形象:一方面, ‚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

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另一方面 ‚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1) ‚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

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

(2) ‚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

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3) ‚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封建道

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

(4) ‚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

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 。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

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

(5) ‚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

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作品主旨: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

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

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阿 Q 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 Q

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 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

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 Q 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臵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 ,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 。他通过

夸耀过去,忘却羞辱求得满足,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通过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求得满足。‚精神胜利法‛ 使阿 Q 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讥笑声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贫苦落后的农民,他质朴、愚昧、也

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 阿 Q 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1)妄自尊大:他常常夸耀过去: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 ‛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 ;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

‚我 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

(2)自轻自贱: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地承认: ‚打虫豸,好不好?‛

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

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

(3)欺凌弱者: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

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 ,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阿 Q 走近伊身旁,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 呆笑着,‚秃儿说: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4)自我安慰: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

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

作品主旨:鲁迅通过对阿 Q 的形象和其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

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是以清朝末年的鲁镇酒家为背景,借酒家的一个小伙子的口,描述了一个科场失意,穷困

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是孔乙己特殊的身份,他是知识份子,可是又爬不到封建社会的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介於上层与下层的尴尬位臵,可是由於传统的封建思想又渗透到他骨子里,认為自己与短衣帮的又不一样,死也不肯脱掉象征知识份子的长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放不下面子可是又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死撑着。

鲁迅如此把孔乙己推到我们的面前,《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

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 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

所吞噬,以下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出他的迂腐、麻木不仁:

(1)外貌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

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 ,这些新旧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 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

的……‛用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2)语言描写,如①‚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

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②‚你读过书吗?‛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 怎么写的?‛ ‚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 要用‛。 ③‚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 ‛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④‚温一碗酒‛。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不要取笑!‛ ‚跌断,跌、跌……‛ 这 11 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

的沉沦。这 11 句话,句句是人物的灵魂的自白.

(3)动作描写,如‚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

窘迫,这是孔乙己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 ‚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

想炫耀是自赏自傲的心理。 ‚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 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 ‚学问‛的得意。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

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 ‚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此时的孔乙己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4)神态描写,‚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不屑臵辩‛到‚笼上了灰色‛ ‚极 ;

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鲁迅对孔乙。 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 不仁的内在性格, 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 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痛诉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的知识份子的毒害,进而反封建文化,这是和‚五四‛

提倡新文化是相符的。还有,孔乙己是个‚多餘的人‛,像《阿Q正传》中的阿Q只有在忙碌的时候才被想起一样,很久没有到咸亨酒店了,可是大家都没有想起他,只有掌柜的在算帐的

时候记起孔乙己还欠著十九个钱!人也不免悲哀了,十九个钱的分量就买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如此冷漠的世界如何不叫人痛心?如果说,十九个钱是所谓的封建代表买去了人之间的感情,那麼所能批判的只是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吃人!可是,在《孔乙己》里不是!掌柜的、小伙子、短衣帮其实和孔乙己都是一样压迫在最下层的贫苦大众。

4、《药》中的华老栓和夏瑜形象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家茶馆。 小茶馆业主华老栓的儿子小栓患了痨病, 他到刑

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用烈士夏瑜的鲜血沾在馒头上卖给华老栓。小栓当天早上吃了人血馒头,而第二年就死了。夏瑜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他家贫寒,参加革命后因夏三爷告密而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 ,终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想不到他的鲜血却被刽子手卖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 小栓和夏瑜死后,都被埋在穷人的坟地里。这就是华、夏两家的悲剧。作品主题: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人物形象分析:

( 1 )华老栓:迷信,麻木,无知,勤劳,简朴,小心翼翼,胆怯。作者对他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勤劳、善良、俭朴,还很胆小。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茶馆,天天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 时,他不敢去接。 他愚昧落后,他只知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毫无所知,对人血馒头能治

病的迷信邪说深信不移。这表现了他愚昧无知、落后麻木的一面。华老栓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统治和封建迷信的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并通过对华老栓的描写,揭露、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毒害人民的罪行.

( 2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英勇无畏. 夏瑜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 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 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 的屠刀下慷慨就义,

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首先,通过塑造华老栓这个处於社会底层的小城镇贫民,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愚昧麻

木,却又憨厚老实,唯一关心的是他儿子,一心只想著怎样只好儿子的痨病,这在今天看来,是我们伟大的父爱,可是这父爱的背后有事可悲的,他太愚昧了,天真的以為用血沾著馒头就能治好儿子,可是儿子终究没有治好,鲁迅通过把有价值的父爱用愚昧毫不留情的撕毁了!其次,夏瑜,一个為群众奋斗的革命者,拥有高尚的人类的爱,可是他即使死了也还是没有唤醒愚昧的国民,这也体现了革命的悲剧。鲁迅先生通过用悲剧的模式来表现当时社会大环境,国民的精神状态,是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并以此希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

5、《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丈夫早逝,只有寄情于儿子,而儿子又夭折,雪上加霜,残酷的现实把单四嫂的‚明天‛也给夺走了。命运把她们推向了更悲惨的境地。单四嫂的悲剧之所以令人窒息,无法克服的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了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反而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社会不把她当人,她也不知道人的正常生活是什么样,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幸。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寻求避免悲剧的途径,这就又使得悲剧没有尽头。第二,世间的阴冷。‚还有些古风‛的鲁镇,人们之间没有诚和爱,愚昧、麻木、无知、冷漠、损人利己成为社会的通病。

6.《故乡》中的杨二嫂形象

《故乡》中的杨二嫂就是一个集俗、贪、偷于一身的势利者形象。

首先是俗。杨二嫂年轻时长得漂亮,又经营豆腐店,‚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圆规式的姿势‛以色相赢得好生意。

其次是贪。五十多岁的杨二嫂失去了昔日的西施风采,变成‚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的‚细脚伶仃‛的体形,‚凸颧骨‛‚薄嘴唇‛的长相,声音‚尖刻‛,神气‚鄙夷‛,语言‚刻薄‛,行为‚狡黠‛,要‚破烂木器‛,一转身就把‚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去了‛,表现了杨二嫂贪小便宜,诬陷好人,充满着恶浊和势利。

第三是偷。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的‛,并‚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作者还通过杨二嫂,表现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缺陷。

杨二嫂是我‚斜对门‛的邻居,但她对‚我‛却不了解,更不理解。‚我‛与她没有一点共同的语言和丝毫可以沟通的余地。

7.小结

在《呐喊》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很典型的,如《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等,鲁迅先生都是通过表现遭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人民如何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冷漠无情,进而唤醒沉睡愚弱的国民。

三、结语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鲁迅笔下的人物各有特色,深深的打上了鲁迅的烙印。有些人物虽然用墨不多,却深刻见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群独特的人物群像,鲁迅以他鲜明独特的语言、思维、行动、个性创造出了许多摄人心魄,发人深思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作家,更突出了他是一位以反封建、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变革社会——为人生目标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国民,甚至影响了世界。他小说中的人物有深刻的意义,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有他独到之处。这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时,常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及写意.白描,细节描写,画眼睛,画灵魂,个性语言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出生动鲜明,形象活泼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5年月

2、《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北京1981年第1版16卷本

3、《鲁迅研究书系》袁良骏 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第1版15卷本

4、《回望鲁迅》 孙郁 黄桥生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22卷本

5、《中国鲁迅学通史》张梦阳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3卷本

6、《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下)李宗英,张梦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

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浅谈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形象

系别、专业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研 究 方 向 现当代文学

学 生 姓 名 丁茹

学 号 1022500018

指 导 教 师 马德青

合肥师范学院·07级文科二班·丁茹

摘要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呐喊,

也被称为武器的呼吁,是一个集14个故事的故事集。有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孔乙己。有反封建战士——狂人。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阿Q——精神胜利法。有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人力车夫。有恪守妇道,遵循封建道德‚夫死从子‛的单四嫂...... 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

鲁迅 呐喊 人物形象 社会矛盾 现实残酷 民族忧患意识

引言

《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创作的十余篇中短篇小说,旨在描摹‚病态

社会的不幸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禅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

一、作品概况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

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

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呐喊》创作背景:《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 1918-1922 年所作的 14 篇小说。包括《一

件小事》 《狂人日记》 《故乡》 《孔乙己》 《药》 《阿 Q 正传》 《社戏》等,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 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 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愿望。

二、形象分析

1、《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是鲁迅于1918年5月发表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

说,以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白话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

本篇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

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小说一开始利用日常生活里一般人对狂人常有的围观、注视、谈论,反激起‚迫害狂‛患者内心的恐惧,逐渐地引出主题。狂人看到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一路上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张开着的嘴,街上女人说的‚咬你几口‛的话, 联想到狼子村佃户告荒时讲过人吃人的故事。 从他大哥平常的言论开始怀疑到当前的安排。他

把医生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嘱咐吃药的‚赶紧吃吧‛理解为赶紧吃他,然后,归结到这个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长期以来这个社会的历史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日记里这样写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坚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他认为将来的社会‚容不得吃人的人‛ ,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人物形象:一方面, ‚狂人‛是一个真实的患迫害狂症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言行、思维,

都具有迫害狂症的特征。另一方面 ‚狂人‛又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形象:

(1) ‚狂人‛非常喜欢研究和思考问题,而且对问题有着一股不弄明白不罢休的精神。

他在探究现实和历史时,终于发现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

(2) ‚狂人‛对现实的认识非常清醒。他在看到了周围是一个可怕的吃人世界的同时,

还能分辨出食人者的种种类型。

(3) ‚狂人‛不仅善于思考,具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精神,对封建道

德、封建传统,敢于大胆怀疑和抨击,发出‚从来如此,便对吗?‛的反传统的疾呼!

(4) ‚狂人‛在批判封建传统、封建道德的同时,还具有自省精神。他不只是看到别人

在吃人,还醒悟到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几片肉‛ 。这就不只使自己成为批判者,也

把自己放在了全民族一分子的地位上。

(5) ‚狂人‛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既传达出了‚狂人‛对未来社会

的憧憬,又使人感受到‚狂人‛为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灼热感情。

作品主旨: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

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

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阿 Q 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贫苦农民。在旧中国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阿 Q

贫无立锥之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当他有一次喝罢两杯黄酒,说自己原是赵太爷本家的时候,赵太爷便差地保把他叫了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不许他姓赵。他终于被剥掉最后一件布衫,连恋爱的权利也没有;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 的冲突中,他永远都处于失败者的

地位。他的现实处境是如此悲惨之至,但他在精神上却‚常处优胜‛,阿 Q 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臵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小说的两章‚优胜记略‛ ,集中地描绘了阿 Q 这种性格上的‚精神胜利法‛ 。他通过

夸耀过去,忘却羞辱求得满足,或者向更弱者(例如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通过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求得满足。‚精神胜利法‛ 使阿 Q 虽受尽剥削和欺凌却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的地位。最后在人们的讥笑声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人物形象及相关细节: 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贫苦落后的农民,他质朴、愚昧、也

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 。 阿 Q 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

(1)妄自尊大:他常常夸耀过去: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 ‛其实他连老婆都还没有;他忌讳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 ;被别人打败了,心里想:

‚我 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他胜利了。

(2)自轻自贱:当别人要他承认是‚人打畜生‛时,他就地承认: ‚打虫豸,好不好?‛

但他立刻又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剩下的就是‚第一

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又胜利了。

(3)欺凌弱者:他有时也去欺侮处于无告地位的人,譬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就去摩

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 ,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阿 Q 走近伊身旁,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 呆笑着,‚秃儿说: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 Q 更得意,而且为了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

(4)自我安慰:由于在争斗中总是失败,便改变策略,采取"怒目主义",以求得精神上

的胜利。谁要说‚亮起来了‛,他便以‚你还不配……‛作为还击和报复,并因此真的觉得自己的癞头疮也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了。

作品主旨:鲁迅通过对阿 Q 的形象和其悲惨一生的描述,鞭挞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

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辛亥革命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是以清朝末年的鲁镇酒家为背景,借酒家的一个小伙子的口,描述了一个科场失意,穷困

潦倒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这是孔乙己特殊的身份,他是知识份子,可是又爬不到封建社会的应有的地位,这样就介於上层与下层的尴尬位臵,可是由於传统的封建思想又渗透到他骨子里,认為自己与短衣帮的又不一样,死也不肯脱掉象征知识份子的长衫,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放不下面子可是又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死撑着。

鲁迅如此把孔乙己推到我们的面前,《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

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 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

所吞噬,以下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出他的迂腐、麻木不仁:

(1)外貌描写,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它是孔乙己一生的写照,

包括他的身份、身世、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 ‚脸上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 ,这些新旧的疤痕又包涵着多少社会的残酷,及他自己好吃懒做的性格;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 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

的……‛用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剧结局。

(2)语言描写,如①‚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

书人的事,能算偷么?‛②‚你读过书吗?‛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 怎么写的?‛ ‚不能写吧?……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 要用‛。 ③‚不多了, 我已经不多了。 ‛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④‚温一碗酒‛。 ‚这……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不要取笑!‛ ‚跌断,跌、跌……‛ 这 11 句话里有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有他的卑微与良善,有他的性格与神情,有他的每况愈下

的沉沦。这 11 句话,句句是人物的灵魂的自白.

(3)动作描写,如‚站着喝酒‛这一动作,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经济拮据、穷困潦倒的

窘迫,这是孔乙己最重要而鲜明的特征。 ‚排出九文大钱‛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孔乙己穷酸而

想炫耀是自赏自傲的心理。 ‚将两个长指甲敲着柜台‛ 活画出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卖弄 ‚学问‛的得意。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孔乙己虽善良,却又经济拮据

而窘迫的恐慌无奈的心情。 ‚摸出四文大钱‛和‚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此时的孔乙己是穷途末路,凄凉不堪,令人深深地同情。

(4)神态描写,‚睁大眼睛‛到‚涨红了脸‛ ;‚不屑臵辩‛到‚笼上了灰色‛ ‚极 ;

高兴的样子‛到‚极惋惜的样子‛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鲁迅对孔乙。 己的神态描写,透视了孔乙己的灵魂。孔乙己的迂腐,无能、清高、虚荣、热衷功名、麻木 不仁的内在性格, 通过外在表情被鲁迅冷峻深刻地剖析出来了。 孔乙己的这些性格应该受到批判,那么产生这一性格的封建社会更应该受到抨击。

痛诉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的知识份子的毒害,进而反封建文化,这是和‚五四‛

提倡新文化是相符的。还有,孔乙己是个‚多餘的人‛,像《阿Q正传》中的阿Q只有在忙碌的时候才被想起一样,很久没有到咸亨酒店了,可是大家都没有想起他,只有掌柜的在算帐的

时候记起孔乙己还欠著十九个钱!人也不免悲哀了,十九个钱的分量就买下了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如此冷漠的世界如何不叫人痛心?如果说,十九个钱是所谓的封建代表买去了人之间的感情,那麼所能批判的只是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吃人!可是,在《孔乙己》里不是!掌柜的、小伙子、短衣帮其实和孔乙己都是一样压迫在最下层的贫苦大众。

4、《药》中的华老栓和夏瑜形象

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一家茶馆。 小茶馆业主华老栓的儿子小栓患了痨病, 他到刑

场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刽子手康大叔,用烈士夏瑜的鲜血沾在馒头上卖给华老栓。小栓当天早上吃了人血馒头,而第二年就死了。夏瑜是资产阶级革命者,他家贫寒,参加革命后因夏三爷告密而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 ,终于在敌人屠刀下英勇就义。想不到他的鲜血却被刽子手卖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 小栓和夏瑜死后,都被埋在穷人的坟地里。这就是华、夏两家的悲剧。作品主题:作品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毒害劳动人民的罪恶,暴露了人民群众在统治阶级长期重压下陷入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 呼吁人们寻找唤醒民众觉悟的‚药方‛。

人物形象分析:

( 1 )华老栓:迷信,麻木,无知,勤劳,简朴,小心翼翼,胆怯。作者对他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勤劳、善良、俭朴,还很胆小。他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茶馆,天天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 时,他不敢去接。 他愚昧落后,他只知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毫无所知,对人血馒头能治

病的迷信邪说深信不移。这表现了他愚昧无知、落后麻木的一面。华老栓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统治和封建迷信的毒害造成的,所以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也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并通过对华老栓的描写,揭露、抨击了封建统治者毒害人民的罪行.

( 2 )夏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英勇无畏. 夏瑜是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 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是他 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 的屠刀下慷慨就义,

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首先,通过塑造华老栓这个处於社会底层的小城镇贫民,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愚昧麻

木,却又憨厚老实,唯一关心的是他儿子,一心只想著怎样只好儿子的痨病,这在今天看来,是我们伟大的父爱,可是这父爱的背后有事可悲的,他太愚昧了,天真的以為用血沾著馒头就能治好儿子,可是儿子终究没有治好,鲁迅通过把有价值的父爱用愚昧毫不留情的撕毁了!其次,夏瑜,一个為群众奋斗的革命者,拥有高尚的人类的爱,可是他即使死了也还是没有唤醒愚昧的国民,这也体现了革命的悲剧。鲁迅先生通过用悲剧的模式来表现当时社会大环境,国民的精神状态,是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并以此希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治疗的希望‛。

5、《明天》中的单四嫂形象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丈夫早逝,只有寄情于儿子,而儿子又夭折,雪上加霜,残酷的现实把单四嫂的‚明天‛也给夺走了。命运把她们推向了更悲惨的境地。单四嫂的悲剧之所以令人窒息,无法克服的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了麻木了她的神经,她反而认为这样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社会不把她当人,她也不知道人的正常生活是什么样,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幸。当然也就不可能去寻求避免悲剧的途径,这就又使得悲剧没有尽头。第二,世间的阴冷。‚还有些古风‛的鲁镇,人们之间没有诚和爱,愚昧、麻木、无知、冷漠、损人利己成为社会的通病。

6.《故乡》中的杨二嫂形象

《故乡》中的杨二嫂就是一个集俗、贪、偷于一身的势利者形象。

首先是俗。杨二嫂年轻时长得漂亮,又经营豆腐店,‚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擦着白粉‛‚圆规式的姿势‛以色相赢得好生意。

其次是贪。五十多岁的杨二嫂失去了昔日的西施风采,变成‚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的‚细脚伶仃‛的体形,‚凸颧骨‛‚薄嘴唇‛的长相,声音‚尖刻‛,神气‚鄙夷‛,语言‚刻薄‛,行为‚狡黠‛,要‚破烂木器‛,一转身就把‚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去了‛,表现了杨二嫂贪小便宜,诬陷好人,充满着恶浊和势利。

第三是偷。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每日必到的‛,并‚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作者还通过杨二嫂,表现了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缺陷。

杨二嫂是我‚斜对门‛的邻居,但她对‚我‛却不了解,更不理解。‚我‛与她没有一点共同的语言和丝毫可以沟通的余地。

7.小结

在《呐喊》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很典型的,如《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喜‛等,鲁迅先生都是通过表现遭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人民如何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冷漠无情,进而唤醒沉睡愚弱的国民。

三、结语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鲁迅笔下的人物各有特色,深深的打上了鲁迅的烙印。有些人物虽然用墨不多,却深刻见血,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群独特的人物群像,鲁迅以他鲜明独特的语言、思维、行动、个性创造出了许多摄人心魄,发人深思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鲁迅是一位具有深刻悲剧意识的作家,更突出了他是一位以反封建、启蒙思想、改造国民性、变革社会——为人生目标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国民,甚至影响了世界。他小说中的人物有深刻的意义,在塑造人物方面也有他独到之处。这位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在塑造人物时,常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典型方法及写意.白描,细节描写,画眼睛,画灵魂,个性语言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呈现出生动鲜明,形象活泼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北京 2005年月

2、《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北京1981年第1版16卷本

3、《鲁迅研究书系》袁良骏 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第1版15卷本

4、《回望鲁迅》 孙郁 黄桥生 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22卷本

5、《中国鲁迅学通史》张梦阳 主编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3卷本

6、《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下)李宗英,张梦阳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9


相关内容

  • 本科生导师介入下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
  • 摘要:英语专业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阶段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兼任论文指导教师的思路,可为解决当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的教学困境.提高论文指导成效和提升学生综合科研素质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

  •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 南京农业大学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规范学术行为,促进我校学术研究工作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学校拟制定<南京农业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剽窃等学 ...

  • 暨南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暨南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毕业及取得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做 ...

  •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
  • 附件: 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 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 ...

  • 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创作)过程管理手册正文(1)
  • 目 录 一.毕业设计(创作)管理工作流程 二.宿州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毕业设计(创作)封面„„„„„„„„(1)三.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创作)任务书„„„(2)四.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创作)开题报告„„(4)五.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创作)指导记录„ ...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毕业设计任务书
  • 附件1 广 西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号 学 姓 名 指导教师(签名) 杨旭平 2008 年 1 月 25 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 陈远玲 2008 年 1 月 25 日 二00八年一月二十五日 一.课题的内容和要求: 二.设计的技术要求与数据(或论文主要 ...

  • 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差距到底在哪?
  • 曾经的高考让我们和同学分开去了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把我们分为本科生和专科生. 曾经在一同一个教室里面学习的同学,在经过高考的分界以后,有哪些差别呢? 1  by  叉叉(中山大学) 问题中用了"差距"二字是已经认为专科生不如本科生了,这样的问法不好嘛╮(╯▽╰)╭,换成" ...

  • [FFF]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试行) (2009年12月制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进行的科学研究训练,是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实现教学. ...

  • 大学生就业率比较
  • 论未来学校就业率比较 -高职生就业率与本科生就业率比较 引言:本科和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分支.本科生所接触的知识面更为广泛,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高职生的知识面则相对较小,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在就业上,哪一方面更有优势,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一 调查背景 (一)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就 ...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乔健 1. 戴震研究: 2.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研究: 3.冯友兰研究: 4.钱穆研究: 5.唐君毅研究: 6.徐复观研究: 7.余英时研究: 8.牟宗三研究: 9.杜维明研究: 10.林毓生研究: 11.许倬云研究: 12.刘述先研究: 13.现代新儒家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