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是清代大诗人黄仲则写在《都门秋思》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黄仲则生当乾隆“盛世”,才华横溢,却一生贫病交迫,只活到35岁就离开了人世。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曾引用过黄仲则“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的诗句,后在赠羊牧之诗中又沉痛地慨叹:“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黄仲则(1749-1783)英年早逝,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清左辅挽仲则联云:“凄清五千首,斯人不死,长留天地作秋声。”其诗现存1200多首,诗集原题《悔存钞》、《悔余存稿》,后人因他曾考《史通・隐晦篇》中“以两当一”之语以两当轩作书斋名,故将其诗集题为《两当轩集》。仲则诗情挚意深,沉郁清壮,铿锵出如金石,袁枚誉之为“今李白”;“乾隆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清史列传》)。 据史料记载,黄仲则“居白云渡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我曾数次到白云渡访查,并没有找到他的故居。1956年元旦,由于一些老先生提供线索:常州黄家主要在马山埠,我才又走访了与白云渡毗连的马山埠。从巷口黄宝坤的小杂货铺,问到90号黄氏宗祠,在祠堂里翻了《浮桥黄氏宗谱》,终于看到黄仲则的大名:黄景仁(仲则是他的字,一字汉镛,又字仲泽,别字西蠡,自号鹿菲子),从而发现了黄仲则的后裔和两当轩故址。 马山埠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巷内有七八户姓黄的人家,86号(今52号)就是黄仲则故居。故居大门朝南,门前有照壁,大门有四扇,第一进是轿厅,有两只石狮;轿厅后是个天井,植有大柳树一棵;天井后是三开间的楠木大厅,大厅后又是个大天井,中有屏风,东西两侧都有厢屋。西侧的厢屋即黄仲则居住过的陋室“两当轩”。从大门进去到后面天井,地势渐高,有四处石级,旧时端午节白云溪龙舟竞渡,登上这里最高的石级,可见大门前河上龙船的“五鹤朝天”。这些房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目前常州最古老的房屋之一。 黄仲则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明永乐间任武进县学教谕的黄松轩为迁常始祖。仲则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初四,4岁丧父,家境贫寒,母屠氏授读。居白云渡(马山埠、唐家湾一带)。早先巷前有小溪,名白云溪,风景优美,“文革”前,溪边渡口还立有“白云古渡”的牌坊。仲则天资聪颖,能刻苦力学,16岁应郡县童子试夺魁。邵齐焘主讲龙城书院时,黄仲则和洪亮吉才学出众,邵呼之为“二俊”。仲则仕途困顿,壮志未酬,幸受到具有伯乐眼光的士大夫名流朱笥河、毕秋帆、王昶、袁枚、翁方纲、纪晓岚等的赏识与推重,才得赴多处官署当幕宾,从而有机缘浪游名山大川,“作冰天跃马行”,诗益奇肆。他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使满座名士搁笔,毕集楼下的八府士子争乞白袷少年诗,“一日纸贵焉”,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千古佳话。他的《都门秋思》,使陕西巡抚毕秋帆读后不忍释手,徘徊半夜,不惜千金之赠。著名作家郁达夫对黄仲则十分景慕,曾以黄仲则为主人公撰写历史小说《采石矶》,他的旧体诗词韵味也与黄仲则相近。 每当我想起仲则公“全家都在风声里”、“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枉抛心力作诗人”等名句,心头又涌起一阵阵沉重、辛酸之感;然而,郭绍虞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也在我耳畔久久回响。郭绍虞在《黄仲则研究资料》{1}的序中说,宋时陈人杰讲过:“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两两相比,还是宁愿作诗人。郭老还说:“《两当轩集》永垂不朽,仲则又何尝穷哉!”此番高论,发人深省!仲则公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 {1}《黄仲则研究资料》,由陈弼倡议,黄葆树、陈弼、章谷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这是清代大诗人黄仲则写在《都门秋思》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黄仲则生当乾隆“盛世”,才华横溢,却一生贫病交迫,只活到35岁就离开了人世。瞿秋白在《饿乡纪程》中曾引用过黄仲则“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的诗句,后在赠羊牧之诗中又沉痛地慨叹:“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黄仲则(1749-1783)英年早逝,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清左辅挽仲则联云:“凄清五千首,斯人不死,长留天地作秋声。”其诗现存1200多首,诗集原题《悔存钞》、《悔余存稿》,后人因他曾考《史通・隐晦篇》中“以两当一”之语以两当轩作书斋名,故将其诗集题为《两当轩集》。仲则诗情挚意深,沉郁清壮,铿锵出如金石,袁枚誉之为“今李白”;“乾隆间论诗者推为第一”(《清史列传》)。 据史料记载,黄仲则“居白云渡上”。上世纪50年代前期,我曾数次到白云渡访查,并没有找到他的故居。1956年元旦,由于一些老先生提供线索:常州黄家主要在马山埠,我才又走访了与白云渡毗连的马山埠。从巷口黄宝坤的小杂货铺,问到90号黄氏宗祠,在祠堂里翻了《浮桥黄氏宗谱》,终于看到黄仲则的大名:黄景仁(仲则是他的字,一字汉镛,又字仲泽,别字西蠡,自号鹿菲子),从而发现了黄仲则的后裔和两当轩故址。 马山埠是一条古老的小巷,巷内有七八户姓黄的人家,86号(今52号)就是黄仲则故居。故居大门朝南,门前有照壁,大门有四扇,第一进是轿厅,有两只石狮;轿厅后是个天井,植有大柳树一棵;天井后是三开间的楠木大厅,大厅后又是个大天井,中有屏风,东西两侧都有厢屋。西侧的厢屋即黄仲则居住过的陋室“两当轩”。从大门进去到后面天井,地势渐高,有四处石级,旧时端午节白云溪龙舟竞渡,登上这里最高的石级,可见大门前河上龙船的“五鹤朝天”。这些房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是目前常州最古老的房屋之一。 黄仲则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后裔,明永乐间任武进县学教谕的黄松轩为迁常始祖。仲则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初四,4岁丧父,家境贫寒,母屠氏授读。居白云渡(马山埠、唐家湾一带)。早先巷前有小溪,名白云溪,风景优美,“文革”前,溪边渡口还立有“白云古渡”的牌坊。仲则天资聪颖,能刻苦力学,16岁应郡县童子试夺魁。邵齐焘主讲龙城书院时,黄仲则和洪亮吉才学出众,邵呼之为“二俊”。仲则仕途困顿,壮志未酬,幸受到具有伯乐眼光的士大夫名流朱笥河、毕秋帆、王昶、袁枚、翁方纲、纪晓岚等的赏识与推重,才得赴多处官署当幕宾,从而有机缘浪游名山大川,“作冰天跃马行”,诗益奇肆。他的《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使满座名士搁笔,毕集楼下的八府士子争乞白袷少年诗,“一日纸贵焉”,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千古佳话。他的《都门秋思》,使陕西巡抚毕秋帆读后不忍释手,徘徊半夜,不惜千金之赠。著名作家郁达夫对黄仲则十分景慕,曾以黄仲则为主人公撰写历史小说《采石矶》,他的旧体诗词韵味也与黄仲则相近。 每当我想起仲则公“全家都在风声里”、“百无一用是书生”、“悄立市桥人不识”、“枉抛心力作诗人”等名句,心头又涌起一阵阵沉重、辛酸之感;然而,郭绍虞的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也在我耳畔久久回响。郭绍虞在《黄仲则研究资料》{1}的序中说,宋时陈人杰讲过:“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两两相比,还是宁愿作诗人。郭老还说:“《两当轩集》永垂不朽,仲则又何尝穷哉!”此番高论,发人深省!仲则公有知,亦当含笑于九泉。 {1}《黄仲则研究资料》,由陈弼倡议,黄葆树、陈弼、章谷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