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
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现代化互联网与传统的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可有效链接从技术、生产、加工、销售到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重构农业产业链,催生农业新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农业”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业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推动农特产品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助推农业实现个性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相结合。二是“互联网+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农民可以通过电商购买所需的农资、农机,并获得防治病虫害、施肥用药等农业技术指导,科学种田。借助互联网形成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可实现精准化生产、智慧型生产。三是“互联网+农业”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四是“互联网+农业”有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该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信息。
“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家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让“互联网+”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动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互联网中受益。
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将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软硬件设施建设予以政策支持。同时,健全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能力。
二是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充分融合。构建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要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生产资料、农机具走进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高标准农产品品牌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三是要加速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各级政府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二、
中国三大产业中,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相关环节众多,市场空间巨大,按照农作物经营流程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农业耕种环节都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这三个环节的重复工作,从生产资料购买到最终农产品销售完成,整个农户作业完整完成,数百年来农户也是依托这种经营流程来获取最终的收益。我们依据农村市场真实情况以及农业耕种的现实现状,作出分析。
当前互联网行业进入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分别有几种类型的企业,产前集中在农资电商,土地信息,农业金融等。产中集中在农业种植技术,农机具设备等。产后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流通。
我们开始分析农业的时候,优先需要分析农民群体在种植环节中的痛点和需求点。因为农民是推动整个农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承载了所有农产品从无到有的完整性工作。在我们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户需求的同时,优先看到的时候各种业务的需求,需要便宜有保证的农资,需要资金金融的支持等,但是反观整个农民群体,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农民风险意识的强烈,和对抗风险所具有的手段的薄弱。
农民为什么被称为 “短视,既得利益,无契约精神”?
谈及农民,我们会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社会底层人民,文化程度低,无远见,见利忘义,无契约精神等。下乡到农村后,我反而第一个思考的是为什么农民会有这种标签,与农民沟通的时候,农民也没有觉得自己是短视,见利忘义这种人。在经过实地了解后,我发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主要是这个群体拥有的抗风险手段极少,几乎没有。农民靠天吃饭,精准天气信息,农资正确使用,科学种植技术缺失,无法获得全量土地信息等等这些与种植密切相关的部分,农民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手段获取。农民赖以生存的种植无法保证的时候,想要让这个群体还保证有契约精神,按规矩办事等,我想是不可能的。 我们能为农民做什么才能降低他们的风险意识?
在土地流转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小农经济的种植方案需要科学化,如何为农民提供种植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的服务,并且切身的让农民感受带来的效果和实惠,那么相当于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盗门。承载这个防盗门的则是农技服务。
当前农资行业和农业金融行业这两个部分是农业互联网最直接可看到的需求点,我们也依据在各个地方的实际工作和调研,发现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观点。
1、 农资行业
农资作为农业耕种的基本生产资料,可分为:种子,农药,化肥三个大类,这三类农资产品保证了农业基本耕种所需的必需品。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重点在做的农资电商,利于电商平台去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向。
农资流通环节真的冗余和效率低下吗?
在当前农资行业里面,基本存在两到三级的流通渠道,有些偏远地域存在四级的流通渠道,每个级别的渠道均承担了相应的服务内容,才得以存在目前的市场环节中。
如上图所示,农资行业中每个环节均以承担了相应的金融,物流,仓储等作用。原有只提供信息服务
的环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农资行业清洗,已经基本不存在,而且当前的传统行业流通效率之高,是超出其他行业认知的,例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县级经销商对当地的农户或乡镇级别经销商的掌握程度可以精细化到一个村里面一个屯(黑龙江村中包含屯)的某个种植大户。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相邻上下游之间基本不存在。在物流方面,传统物流分为:火运,汽运两种,火运由于受到铁路局统一管控和编排,物流效率相对平稳。汽运在每个地域均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汽运车队,但倒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受到地域性距离的因素,能力一直无法得到较高的提升,并且最后一公里在当前农村环境中,有较多的过剩配送能力被浪费,尤其是家庭农户的交通工具基本可以每家每户都有一种交通工具存在,而这部分交通工具仅仅承载了部分家庭的工作生活需求。
农资销售真的可以线性增加吗?
众所周知,农作物生长存在一定的周期,那么在其生长周期中对农资的需要也是分阶段,我们排除南北方差异,将全国农资销售周期整体来看,如下图所示:
经销商为了及时的,更好的给种植户提供农资,会在年前进行农资存储,主要的存储时期是
10月 到第二年的 2月 左右,这几个月是各个经销商进行大量存储农资的时期,同样也是农资生产企业的主要销售周期。随着种植期的不断推进,经销商的库存不断被消化,进而完成了本地农资仓储的销售工作。 农户由于种植期不断的需要农资进行耕种,不会提前进行大量的农资存储,农资的购买依据种植期的推进,持续购买农资,其购买源头绝大部分是当地就近的经销商,主要的购买时期集中在年后 2月 底至 5月 底,6月 左右。这几个月是主要的种植周期,也可以看出,经销商年前的农资仓储,在种植过程中不断被消化。
那么互联网在农资行业能做些什么呢?
1) 在相对比较完整的农资各个环节中,农户作为农资消费的最终端始终对厂家和上层经销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部分,如何让农户第一时间的了解到非就近距离的农资店以及其销售价格,是目前农户的一个需求。
2) 农资行业目前存在同质化严重,地域保护严重等问题,农资出了销售环节之外,农户对于农资有较强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需求包括正确的使用农资,农资功效针对性以及个性化定制农资等需求。
3) 单纯的农资流通环节,互联网的介入大多以去除中间商进入,因为信息化成本低等优势,但是目前传统农资行业的完整和效率并非低下,去除也许只是替换,单纯替换所需要提供的服务成本和效率是否能比当前传统服务成本低和效率高呢,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2、农业金融
任何一个进行农业方面的从业者均能体会到农民对于金融的一个迫切需求,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有多个环节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针对农民主要有三个大的环节需要资金注入:土地流转租赁,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具租赁和购买。在这三个环节中,有极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在体制,地域,人群特点的不同,并非可用现有城市金融的各种方式进行复制,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城市从未有出现过的,我们列举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进行分析:
征信体系缺失:
中国目前的征信体系仅存在城市人群,通过工作和生活等信息化可进行征信体系的建立,例如:工作单位,过往工资流水,是否有购房,是否有购车,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等。这些与城市人群基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均已经信息化,并且在各行各业之间提供着征信作用。但是在农村人群中,与农村人群工作和生活相关信息完全缺失,我们想要了解到农户年收入,种植经营情况(农资购买,赊销情况,现金购买情况等),农户固定资产投入等等与农户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信息,基本无法获得,进而无法建立有效的农户征信系统,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向前发展的一个大的问题。
抵押资产较弱:
农户的固定资产可分为几个部分,耕种土地,住房,交通工具等。耕种土地现在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分配的土地,一部分是土地租赁流转过来的,土地这部分想进行抵押,那么需要有后续服务进行资产变现重置,这部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农户的住房多为自建住房,而且这个与农户的生活基本条件,住房抵押面临的问题第一有收回住房本身在实际生活中不现实,农户对于住房的反抗能力是惊人的,第二住房回收后,是否有市场进行资产重置。最后,农村的交通工具相对价值较低,这部分对于贷款来讲,从自身价值上较小,可以忽略。
放贷容易,回款困难
农户在持续丰收季节,回款相对容易,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农民对种植产量和收获的不确定性,农户回款都会比较困难。通常民间借贷,不还钱的话,借款方会在收获季节,强制收取农作为作为抵押的情况,但是这里面也发生了很多暴力事件,农民没有钱还,还要被拿走农作物,农民当然会极力反抗,甚至出现各种以死相逼的情况。
不过农业金融真的无法可做吗?不是的,现有民间借贷非常流行,农户之间的个人借贷非常普遍,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问题,但是由于民间借贷利息高,渠道不透明,回款方式粗暴等,仍然是很多农户迫不得已的选择。目前存在农村流行的一种金融方式是互助联保金融,这种金融方式的优势在于将风控风险下放平摊在几户农民身上,其次依托个人对农村环境的熟悉程度进行数据结构化,进行择优选择。 整体上来看,互联网农村金融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环节还需清晰的认知,在城市个人金融都需要完整工作,生活信息数据的同时,农村金融是否也需要先有效的建立与农户的工作生活数据呢?我想这是必须要建立的,农户的工作生活数据信息的完整度对于互联网化来讲,正是可以发挥其互联网化,优化信息环节的合适切入点。
无论农资,农技,金融,农机具等各种业务提供给农民,我们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一个切入点如果能够长期有效的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提供有保障的农业服务,那么我相信农业的各种业务可依次提供进入。
三、
2015年,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各路媒体纷纷大幅播报互联网+农业,农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而谁正在或者已经站在这风口上了呢?
本文试图总结五种互联网+农业的主要流派,点评这些模式的优劣,为后来者提供直接的借鉴。
1、 资本注入,强势打造新型农产品品牌和影响力
产品的附加值一直是国内农业发展中的痼疾,而农业企业多数都被成本与管理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资源和能力去探索品牌化的成长道路。不过,随着互联网向农业领域的延伸,这些问题都开始得到解决,也出现了如褚橙、潘苹果、柳桃这样的高端农产品品牌,还有三只松鼠、獐子岛等果品海鲜电商品牌。
更重要的是,一批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也大力布局农业,比如网易、联想等等,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既有钱又有想法的互联网巨头。
以联想为例,资料显示,联想控股于2010年开始涉足现代农业投资领域,并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2012年8月9日佳沃集团正式成立。公司当前聚焦于水果、茶叶等细分领域进行投资,“佳沃”蓝莓每公斤定价超过500元。目前,佳沃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企业和最大的猕猴桃种植企业。
联想目前采取的方式未来肯定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道路,通过资本注入和品牌塑造,互联网企业与农产品结合起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新道路。不过,这样的道路也许只适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国内IT业巨头,而且风险系数很大,需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和渠道布局水平,否则易功亏一篑。
2、 改造传统,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农业经济的线下体验
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公司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比如,一些农业大棚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就能够实现精准农业,能够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大棚种植与农业体验经济结合,推出类似偷菜一样的采摘体验,如果再将社区经济和社交应用结合起来,必然具有很好的未来前景。
在移动互联网O2O的发展中,类似北京出现的农夫市集等从农户到餐桌的农产品销售日渐兴起,而在去年获得“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的青年菜君,其以半成品生鲜电商为发展方向,用户可以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地铁口自提的方式来购买半成品生鲜。
当然,如今大红大紫的互联网金融也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媒体报道,苏宁众筹频道正式开卖汉源樱桃,上线145分钟就越过5万元的门槛,当天认筹超过11万元,相当于帮助果农卖出至少500棵树的樱桃。而蚂蚁金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超过2000万,增收7亿元。
互联网思维不是空的,在具体的地方会有具体的应用,在农业上更会有广阔的前途,移动互联网O2O和互联网金融等都会在未来的互联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 全面下乡,涉农企业将渠道网络借助互联网进行升级
互联网本质上属于一种渠道,传统企业可以借助这种渠道将原来难以组织的农村渠道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互动性和高效率,这将让很多传统的涉农企业受益。
比如,新希望是国内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2015年1月29日,公司同南方希望、北京首望共同出资设立慧农科技,将做强农业互联网金融上升为企业的未来战略之一。公司在已有的养殖担保和普惠担保金融创新模式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渠道资源,打造千企万家互联互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未来将业务延伸至农资服务需求、农村消费需求等。公司推出的福达计划立志打造智能服务体系,目前一期已经覆盖3.9万客户,在掌握相关养殖场位置、栏舍状况、养殖状况、成本、营销服务情况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为公司提供针对性的营销服务。公司即将开展的福达二期,将为养殖户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效率,打造智能化营销服务体系。
4、 网络下沉,电商巨头抢滩农村市场“第二战场”
在互联网+农业大潮中,电子商务企业自然是排头兵。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元,谁也不想掉队。
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商务部已会同财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县开展了综合示范工作推动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和许多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鼓励传统的供销、邮政等实体企业在农村积极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目前,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已经接近40万个。阿里现已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内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截至目前,京东已开业26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了近2000名乡村推广员。目前“村淘”已进驻全国8个省区市,覆盖13个县、295个村。2015年,京东电商下乡的总目标是新开业500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数万名乡村推广员。
电子商务企业在农村的发展是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将农产品卖出去让农民增收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谁率先找到出路谁就能获得农民的喜爱。
5、 扎根基层,细织渠道打造农村营销根据地
从全国来看,中国移动很早就开始的农信通借助运营商的渠道曾取得不错的市场结果,中国电信的信息化农村建设也在很多地方获得农民的欢迎。现在,各种各样的农村网站也在兴起,全国涉农的网站已经超过了3000个,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村村通网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资源。据报道,村村乐网站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元。
很多城市人对村村乐这样的网站都并不关注,可在广大农村市场却已经扎下了根,并被戏称为全国最大的刷墙公司。农村营销最主要的资源,可以说是村官、能人和小卖部,而这些资源也构成了农村信息网站的争夺的最核心资源。
据报道,村村乐的模式是,先是招募20余万网络村官、能人,然后利用农村的骨干力量在线下做农村市场的推进。推广模式主要是进行路演巡展、电影下乡、文化下乡,占据村委广播、农家店、农村旅游、农村供求等主根据地,甚至还会提供农村贷款与农村保险理财。村村乐还整合农村的1万余家小卖部,通过为小卖部提供免费Wi-Fi和在电脑上安装一套管理系统,收集数据,几乎就等于进驻了1万个乡村,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了初步成功。
农村市场非常广阔而分散,需要长期的扎实的工作来稳步推进,而且,农村市场的渠道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谁先站住了就会拥有先发优势,后来者的成本会很高,所以,拥有互联网上的农村渠道网络资源,就等于掌握了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点,未来可以大展拳脚。
以上总结的五种互联网+农业的商业模式未必全面,但基本概括了目前具有可落地执行的基本策略。不管是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涉农的强势企业,甚至仅仅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农村信息网站,农村的广阔天地,都是大有可为。唯一需要牢记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农村市场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
今年,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上下正在谋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新业态、新产业。农业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
“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一、“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然而,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
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消除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统筹我国农产品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业”能够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提供跨城乡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然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互联网+农业”亦将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
然而,就目前来讲,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意见》强调,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意见》明确三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二是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三是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意见》提出七方面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制订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推动电商扶贫。二是鼓励和支持开拓创新。开
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和农村电子商务强县创建活动。三是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四是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七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
互联网+农业
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现代化互联网与传统的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可有效链接从技术、生产、加工、销售到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重构农业产业链,催生农业新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互联网+农业”具有以下四大特点:一是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业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推动农特产品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助推农业实现个性化生产与集约化生产相结合。二是“互联网+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跨界融合,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问题。农民可以通过电商购买所需的农资、农机,并获得防治病虫害、施肥用药等农业技术指导,科学种田。借助互联网形成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可实现精准化生产、智慧型生产。三是“互联网+农业”可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带动农村经济集约化发展。四是“互联网+农业”有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让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该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链条信息。
“互联网+”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国家应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让“互联网+”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动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互联网中受益。
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将农村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对所需软硬件设施建设予以政策支持。同时,健全完善乡村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能力。
二是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充分融合。构建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要让更多的现代农业技术、生产资料、农机具走进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让更多的高标准农产品品牌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三是要加速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各级政府及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社员成为拥有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市场主体。
二、
中国三大产业中,农业作为第一大产业,其相关环节众多,市场空间巨大,按照农作物经营流程可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农业耕种环节都在周而复始的进行着这三个环节的重复工作,从生产资料购买到最终农产品销售完成,整个农户作业完整完成,数百年来农户也是依托这种经营流程来获取最终的收益。我们依据农村市场真实情况以及农业耕种的现实现状,作出分析。
当前互联网行业进入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分别有几种类型的企业,产前集中在农资电商,土地信息,农业金融等。产中集中在农业种植技术,农机具设备等。产后则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流通。
我们开始分析农业的时候,优先需要分析农民群体在种植环节中的痛点和需求点。因为农民是推动整个农业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承载了所有农产品从无到有的完整性工作。在我们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户需求的同时,优先看到的时候各种业务的需求,需要便宜有保证的农资,需要资金金融的支持等,但是反观整个农民群体,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农民风险意识的强烈,和对抗风险所具有的手段的薄弱。
农民为什么被称为 “短视,既得利益,无契约精神”?
谈及农民,我们会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社会底层人民,文化程度低,无远见,见利忘义,无契约精神等。下乡到农村后,我反而第一个思考的是为什么农民会有这种标签,与农民沟通的时候,农民也没有觉得自己是短视,见利忘义这种人。在经过实地了解后,我发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极低,主要是这个群体拥有的抗风险手段极少,几乎没有。农民靠天吃饭,精准天气信息,农资正确使用,科学种植技术缺失,无法获得全量土地信息等等这些与种植密切相关的部分,农民都无法获得有效的手段获取。农民赖以生存的种植无法保证的时候,想要让这个群体还保证有契约精神,按规矩办事等,我想是不可能的。 我们能为农民做什么才能降低他们的风险意识?
在土地流转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小农经济的种植方案需要科学化,如何为农民提供种植过程中的每个关键环节的服务,并且切身的让农民感受带来的效果和实惠,那么相当于给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提供了一道强有力的防盗门。承载这个防盗门的则是农技服务。
当前农资行业和农业金融行业这两个部分是农业互联网最直接可看到的需求点,我们也依据在各个地方的实际工作和调研,发现很多不同于大众的观点。
1、 农资行业
农资作为农业耕种的基本生产资料,可分为:种子,农药,化肥三个大类,这三类农资产品保证了农业基本耕种所需的必需品。这也是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重点在做的农资电商,利于电商平台去除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向。
农资流通环节真的冗余和效率低下吗?
在当前农资行业里面,基本存在两到三级的流通渠道,有些偏远地域存在四级的流通渠道,每个级别的渠道均承担了相应的服务内容,才得以存在目前的市场环节中。
如上图所示,农资行业中每个环节均以承担了相应的金融,物流,仓储等作用。原有只提供信息服务
的环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农资行业清洗,已经基本不存在,而且当前的传统行业流通效率之高,是超出其他行业认知的,例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县级经销商对当地的农户或乡镇级别经销商的掌握程度可以精细化到一个村里面一个屯(黑龙江村中包含屯)的某个种植大户。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当前相邻上下游之间基本不存在。在物流方面,传统物流分为:火运,汽运两种,火运由于受到铁路局统一管控和编排,物流效率相对平稳。汽运在每个地域均有相对比较成熟的汽运车队,但倒是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受到地域性距离的因素,能力一直无法得到较高的提升,并且最后一公里在当前农村环境中,有较多的过剩配送能力被浪费,尤其是家庭农户的交通工具基本可以每家每户都有一种交通工具存在,而这部分交通工具仅仅承载了部分家庭的工作生活需求。
农资销售真的可以线性增加吗?
众所周知,农作物生长存在一定的周期,那么在其生长周期中对农资的需要也是分阶段,我们排除南北方差异,将全国农资销售周期整体来看,如下图所示:
经销商为了及时的,更好的给种植户提供农资,会在年前进行农资存储,主要的存储时期是
10月 到第二年的 2月 左右,这几个月是各个经销商进行大量存储农资的时期,同样也是农资生产企业的主要销售周期。随着种植期的不断推进,经销商的库存不断被消化,进而完成了本地农资仓储的销售工作。 农户由于种植期不断的需要农资进行耕种,不会提前进行大量的农资存储,农资的购买依据种植期的推进,持续购买农资,其购买源头绝大部分是当地就近的经销商,主要的购买时期集中在年后 2月 底至 5月 底,6月 左右。这几个月是主要的种植周期,也可以看出,经销商年前的农资仓储,在种植过程中不断被消化。
那么互联网在农资行业能做些什么呢?
1) 在相对比较完整的农资各个环节中,农户作为农资消费的最终端始终对厂家和上层经销商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部分,如何让农户第一时间的了解到非就近距离的农资店以及其销售价格,是目前农户的一个需求。
2) 农资行业目前存在同质化严重,地域保护严重等问题,农资出了销售环节之外,农户对于农资有较强的服务需求,这些服务需求包括正确的使用农资,农资功效针对性以及个性化定制农资等需求。
3) 单纯的农资流通环节,互联网的介入大多以去除中间商进入,因为信息化成本低等优势,但是目前传统农资行业的完整和效率并非低下,去除也许只是替换,单纯替换所需要提供的服务成本和效率是否能比当前传统服务成本低和效率高呢,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2、农业金融
任何一个进行农业方面的从业者均能体会到农民对于金融的一个迫切需求,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有多个环节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针对农民主要有三个大的环节需要资金注入:土地流转租赁,生产资料购买,农机具租赁和购买。在这三个环节中,有极强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在体制,地域,人群特点的不同,并非可用现有城市金融的各种方式进行复制,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城市从未有出现过的,我们列举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进行分析:
征信体系缺失:
中国目前的征信体系仅存在城市人群,通过工作和生活等信息化可进行征信体系的建立,例如:工作单位,过往工资流水,是否有购房,是否有购车,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等。这些与城市人群基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数据均已经信息化,并且在各行各业之间提供着征信作用。但是在农村人群中,与农村人群工作和生活相关信息完全缺失,我们想要了解到农户年收入,种植经营情况(农资购买,赊销情况,现金购买情况等),农户固定资产投入等等与农户工作和生活相关的信息,基本无法获得,进而无法建立有效的农户征信系统,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向前发展的一个大的问题。
抵押资产较弱:
农户的固定资产可分为几个部分,耕种土地,住房,交通工具等。耕种土地现在有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分配的土地,一部分是土地租赁流转过来的,土地这部分想进行抵押,那么需要有后续服务进行资产变现重置,这部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农户的住房多为自建住房,而且这个与农户的生活基本条件,住房抵押面临的问题第一有收回住房本身在实际生活中不现实,农户对于住房的反抗能力是惊人的,第二住房回收后,是否有市场进行资产重置。最后,农村的交通工具相对价值较低,这部分对于贷款来讲,从自身价值上较小,可以忽略。
放贷容易,回款困难
农户在持续丰收季节,回款相对容易,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农民对种植产量和收获的不确定性,农户回款都会比较困难。通常民间借贷,不还钱的话,借款方会在收获季节,强制收取农作为作为抵押的情况,但是这里面也发生了很多暴力事件,农民没有钱还,还要被拿走农作物,农民当然会极力反抗,甚至出现各种以死相逼的情况。
不过农业金融真的无法可做吗?不是的,现有民间借贷非常流行,农户之间的个人借贷非常普遍,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户的资金问题,但是由于民间借贷利息高,渠道不透明,回款方式粗暴等,仍然是很多农户迫不得已的选择。目前存在农村流行的一种金融方式是互助联保金融,这种金融方式的优势在于将风控风险下放平摊在几户农民身上,其次依托个人对农村环境的熟悉程度进行数据结构化,进行择优选择。 整体上来看,互联网农村金融在当前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有些环节还需清晰的认知,在城市个人金融都需要完整工作,生活信息数据的同时,农村金融是否也需要先有效的建立与农户的工作生活数据呢?我想这是必须要建立的,农户的工作生活数据信息的完整度对于互联网化来讲,正是可以发挥其互联网化,优化信息环节的合适切入点。
无论农资,农技,金融,农机具等各种业务提供给农民,我们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工作和生活,一个切入点如果能够长期有效的降低农户的种植风险,提供有保障的农业服务,那么我相信农业的各种业务可依次提供进入。
三、
2015年,政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各路媒体纷纷大幅播报互联网+农业,农业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而谁正在或者已经站在这风口上了呢?
本文试图总结五种互联网+农业的主要流派,点评这些模式的优劣,为后来者提供直接的借鉴。
1、 资本注入,强势打造新型农产品品牌和影响力
产品的附加值一直是国内农业发展中的痼疾,而农业企业多数都被成本与管理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资源和能力去探索品牌化的成长道路。不过,随着互联网向农业领域的延伸,这些问题都开始得到解决,也出现了如褚橙、潘苹果、柳桃这样的高端农产品品牌,还有三只松鼠、獐子岛等果品海鲜电商品牌。
更重要的是,一批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也大力布局农业,比如网易、联想等等,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既有钱又有想法的互联网巨头。
以联想为例,资料显示,联想控股于2010年开始涉足现代农业投资领域,并于2010年7月正式成立农业投资事业部,2012年8月9日佳沃集团正式成立。公司当前聚焦于水果、茶叶等细分领域进行投资,“佳沃”蓝莓每公斤定价超过500元。目前,佳沃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蓝莓全产业链企业和最大的猕猴桃种植企业。
联想目前采取的方式未来肯定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道路,通过资本注入和品牌塑造,互联网企业与农产品结合起来,走上农业产业化的新道路。不过,这样的道路也许只适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屈指可数的这些国内IT业巨头,而且风险系数很大,需要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和渠道布局水平,否则易功亏一篑。
2、 改造传统,用互联网思维创造农业经济的线下体验
互联网技术让农产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让农业公司从中看到广阔的“钱景”。比如,一些农业大棚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就能够实现精准农业,能够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大棚种植与农业体验经济结合,推出类似偷菜一样的采摘体验,如果再将社区经济和社交应用结合起来,必然具有很好的未来前景。
在移动互联网O2O的发展中,类似北京出现的农夫市集等从农户到餐桌的农产品销售日渐兴起,而在去年获得“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银奖”的青年菜君,其以半成品生鲜电商为发展方向,用户可以通过线上预订、线下地铁口自提的方式来购买半成品生鲜。
当然,如今大红大紫的互联网金融也会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媒体报道,苏宁众筹频道正式开卖汉源樱桃,上线145分钟就越过5万元的门槛,当天认筹超过11万元,相当于帮助果农卖出至少500棵树的樱桃。而蚂蚁金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超过2000万,增收7亿元。
互联网思维不是空的,在具体的地方会有具体的应用,在农业上更会有广阔的前途,移动互联网O2O和互联网金融等都会在未来的互联网+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 全面下乡,涉农企业将渠道网络借助互联网进行升级
互联网本质上属于一种渠道,传统企业可以借助这种渠道将原来难以组织的农村渠道组织起来,充分发挥互动性和高效率,这将让很多传统的涉农企业受益。
比如,新希望是国内最大的农牧企业之一,2015年1月29日,公司同南方希望、北京首望共同出资设立慧农科技,将做强农业互联网金融上升为企业的未来战略之一。公司在已有的养殖担保和普惠担保金融创新模式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渠道资源,打造千企万家互联互通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未来将业务延伸至农资服务需求、农村消费需求等。公司推出的福达计划立志打造智能服务体系,目前一期已经覆盖3.9万客户,在掌握相关养殖场位置、栏舍状况、养殖状况、成本、营销服务情况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为公司提供针对性的营销服务。公司即将开展的福达二期,将为养殖户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提升养殖户的养殖效率,打造智能化营销服务体系。
4、 网络下沉,电商巨头抢滩农村市场“第二战场”
在互联网+农业大潮中,电子商务企业自然是排头兵。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元,谁也不想掉队。
资料显示,去年以来,商务部已会同财政部在河北、河南、湖北等8省56县开展了综合示范工作推动阿里、京东、苏宁等大型电商和许多快递企业布局农村市场,鼓励传统的供销、邮政等实体企业在农村积极尝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目前,有24个省市31个地县在阿里平台设立了“特设馆”,在淘宝网正常经营的注册地为乡镇和行政村的网店更是达到163万家,其中经营农产品的网店已经接近40万个。阿里现已启动“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未来三至五年内将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截至目前,京东已开业26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了近2000名乡村推广员。目前“村淘”已进驻全国8个省区市,覆盖13个县、295个村。2015年,京东电商下乡的总目标是新开业500家县级服务中心,招募数万名乡村推广员。
电子商务企业在农村的发展是互联网+农业的重要内容,但如何将农产品卖出去让农民增收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谁率先找到出路谁就能获得农民的喜爱。
5、 扎根基层,细织渠道打造农村营销根据地
从全国来看,中国移动很早就开始的农信通借助运营商的渠道曾取得不错的市场结果,中国电信的信息化农村建设也在很多地方获得农民的欢迎。现在,各种各样的农村网站也在兴起,全国涉农的网站已经超过了3000个,村村乐、万村网、三农网、新农网、村村通网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核心资源。据报道,村村乐网站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元。
很多城市人对村村乐这样的网站都并不关注,可在广大农村市场却已经扎下了根,并被戏称为全国最大的刷墙公司。农村营销最主要的资源,可以说是村官、能人和小卖部,而这些资源也构成了农村信息网站的争夺的最核心资源。
据报道,村村乐的模式是,先是招募20余万网络村官、能人,然后利用农村的骨干力量在线下做农村市场的推进。推广模式主要是进行路演巡展、电影下乡、文化下乡,占据村委广播、农家店、农村旅游、农村供求等主根据地,甚至还会提供农村贷款与农村保险理财。村村乐还整合农村的1万余家小卖部,通过为小卖部提供免费Wi-Fi和在电脑上安装一套管理系统,收集数据,几乎就等于进驻了1万个乡村,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取得了初步成功。
农村市场非常广阔而分散,需要长期的扎实的工作来稳步推进,而且,农村市场的渠道具有很强的排他性,谁先站住了就会拥有先发优势,后来者的成本会很高,所以,拥有互联网上的农村渠道网络资源,就等于掌握了农村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点,未来可以大展拳脚。
以上总结的五种互联网+农业的商业模式未必全面,但基本概括了目前具有可落地执行的基本策略。不管是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涉农的强势企业,甚至仅仅在农村成长起来的农村信息网站,农村的广阔天地,都是大有可为。唯一需要牢记的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农村市场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
今年,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国上下正在谋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产业跨界融合,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引领、支撑作用的新业态、新产业。农业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领域之一。
“互联网+农业”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以“互联网+农业”驱动,努力打造“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升级版。
一、“互联网+”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积聚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基础。然而,千百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从业人员数仍然占我国农业人数80%以上,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互联网+”开创了大众参与的“众筹”模式,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影响深远。一方面,“互联网+”促进专业化分工、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联网+”通过便利化、实时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为农地确权、农技推广、农村金融、
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正成为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农业”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必将开启我国小农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互联网+”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智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化,是今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联网+”集成智能农业技术体系与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助力智能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大提升。
“互联网+”助力国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大统筹。“互联网+”基于开放数据、开放接口和开放平台,构建了一种“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对于消除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所面临的国内外双重压力,统筹我国农产品国内外两大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提供了一整套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互联网+”助力农业农村“六次产业”大融合。“互联网+”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打造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提供信息网络支撑环境。
“互联网+”助力农业科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以“互联网+”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农民增收、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的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新环境,使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力量。基于“互联网+”的“生态协同式”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将农业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机结合起来,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助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大发展。“互联网+”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等优势,“互联网+农业”能够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务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能够提供跨城乡区域的创新服务,为实现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稀缺资源的城乡均等化构筑新平台。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何持续、稳健地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需要对“互联网+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保持清醒认识、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
(一)“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选择挑战
“互联网+农业”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互联网+农业”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发展态势,不利于“互联网+农业”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互联网+农业”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高度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形成统一谋划、稳步实施的推进格局,将“互联网+农业”打造为能够切实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高效、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二)“互联网+农业”发展基础设施的挑战
“互联网+”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必然将经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互联网+农业”亦将不能跨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业农村领域大范围普及的阶段。
然而,就目前来讲,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仍有5万多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3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27.5%,还有70%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另外,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数据分割严重,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意见》强调,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意见》明确三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源加强合作,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二是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加强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广。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等市场,为农产品进城拓展更大空间。三是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意见》提出七方面政策措施: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制订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规范和工作指引。推动电商扶贫。二是鼓励和支持开拓创新。开
展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和农村电子商务强县创建活动。三是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百万英才计划,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四是加快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农村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集配和冷链等设施建设。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六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电子商务创业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七是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