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乙卯:即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节前的一天。2.龙头舴艋:象蚱蜢一样的龙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3.吴儿:吴地的青年。吴兴古时为吴国属地。4.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笋柱:即竹竿做的柱子。5.游女并:两位少女并坐荡秋千。6.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为拾翠鸟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7.踏青:郊外野游。8.行云:这里比喻女子。9.已放笙歌:乐声、歌声已经散去。放:消散。笙:乐器,泛指演奏音乐。9.中庭:庭院中。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历史上少有的长寿词人,享年89岁,著有《张子野词》。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张先以小令闻名,他延续“花间词派”传统,抒写的是男欢女爱、相思别离和闲适的诗酒生活。他喜欢在词中表现那种朦胧虚幻的美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峻幽冷而又无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词追求韵味,擅长写景,词风清新明丽,往往能够写得传神、耐人寻味。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张先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他虽未居高官,但一生安享富贵,妻妾成群,80岁时,还纳一18岁小妾。婚宴上,张先摇头晃脑,满面春风地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前来参加婚宴的苏轼当即和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众人拍手叫好,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这首词是作者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全词格调清新欢快。上阕写以人为中心的春景,富于生活情趣;下阕写以色泽、声音为中心的静景,静谧安宁。末二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景之工,妙笔传神,向为论者所称道。全词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活力和热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对富有生机的事物的赞美。

此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吴兴一带寒食前后的风俗习惯,抒写了词人细腻的感受。上片写阳光明媚季节里青年男女游春时的热闹,勾勒出赛龙舟、荡秋千、采百草和踏青等四个画面。下片着意刻画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静风光。初看来,这首词上下片之间似乎不相衔接,但仔细玩味,上片下片,细针密线,结体谨严。换头承前启后,续写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韩翃《寒食》诗意,题中“寒食”二字贯串全篇。看起来,词人虽然把游春的场面描绘得丰富而又热闹,但更加神往的却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衬,下片是主体,以动衬静,以热闹衬幽寂。“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不仅表现出词人观察的细腻,同时,也是词中传神之笔,它无疑是词人锐意追求的审美享受与美的境界。

《木兰花》是一首充满生活热情和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词篇,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吴兴一带寒食前后的风俗习惯,抒写了作者细腻的感受。上片勾勒出四个画面:赛龙舟、荡秋千、采百草(一说采集翠鸟的羽毛)和踏青。这是一些带有强烈动势的画面,词中句句有人,“竞”、“并”等具有动态的词语,充分反映出青年男女们的活跃生机。下片是另一种深幽的境界:游人归去,笙歌散尽,月色清明,杨花轻飞。初看来,这首词上下片之间似乎不相衔接,但仔细玩味,上片下片,细针密线,结体谨严。换头承前启后,续写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诗意,题中“寒食”二字贯串全篇。上、下片境界不同,作用有别。上片写阳光明媚季节里青年男女游春时的热闹场面;下片则着意刻画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静风光,二者形成强烈对照。看起来,作者虽然把游春的场面描绘得丰富而又热闹,但更加神往的却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衬,下片是主体,以动衬静,以热闹衬幽寂。“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不仅表现出词人观察的细腻,同时,也是词中传神之笔,它无疑是作者锐意追求的审美享受与美的境界。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词写于作者86岁高龄,离他辞世只有三年。词人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致。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在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 ,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乍暖还寒时刻,最难将息” ,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份瑟缩,那份冷酷。

春天,平平常常地来,自然而然地去,没有喧哗,没有锣鼓,甚至最早在枝头绽开的桃花、杏花,还有更早一点的梅花、迎春,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惊喜。

哦! 春天最早的花!

人们的眼睛闪着亮光,然而,“枝头春意少” ,这时连一片叶也没有,空气还十分的冷冽。直到“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已是“风送落红才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的暮春天气了。

所以,等你意识到春天的时候,她早就来临了,“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你发现她离去,已经是“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杏子树头,绿柳成荫了。

春天总是很短促的,你抓住了,便是属于你的春天;你把握不住,从指缝间漏掉了,那也只好叹一声:“春去也” ,“遗踪何在”了。

北方,五月,杨花飘飞夜。皓月当空。树影婆娑中,一石桌一石凳。“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正是此景!

历数诗词,以杨花衬托出张先笔下如此美好静谧意境的并不多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借杨花抒发了某种幽怨。

“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又是他于杨花寄予了思乡的愁绪。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这是诗人薛涛自慨飘泊无依的身世。

当心情在朵朵杨花中穿行而过,回溯千年时光,在遥想与体味中再次与古人相遇。却不想让飘零的思绪再感染了心灵。也不想如今人蹙眉深情听唱那曲“我看杨花多寂寞,杨花看我又如何又如何”。

想这小小的轻灵之物,经历了酷暑严冬,走过了秋冻春寒,也承受了凄风苦雨的历练,终于可以绽放小小的羽翼,乘着五月的春风轻盈自由的翩飞,于它的生命,缘何不是释放快乐与惬意的一生,而却要承受如多的哀思?

且看那小小杨花,兀自在夜色里,轻舞飞扬。

我们中国对待男女之情特别谨慎特别约束,而对待个人的情感也是淡化而又淡化以至于消融于广阔而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中简直达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程度。情感淡淡如水,即便是深情厚意也深邃如美月之光不失其柔和之本色。这也是以中和为本的儒家教化和道家对之进行升华的一个结果,对情的失意要哀而不伤,怨而不谤。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好处就是情感不乖邪,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诗定义为:持。他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这就是说,诗是应当起到把握、控制和陶铸人的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儒家对待情的基本态度;而道家则把情爱“无”化;佛家把情爱“空”化。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你简直找不到情在哪里。“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已经把一种伤感之情消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那无限的孤独之情也已消融于空阔壮观的自然之中。哀伤和悲愁也似月如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花自飘零水才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芦苇深处荡孤舟,笛在明月楼”。

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能把情淡化和消融到简直“空”“无”的佛道境界,只有在我们中国这种儒释道三教相辅相成、相合相宜的文化土壤里才能产生啊!不仅诗如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山水画更是把情爱彻底的交融和淡化于自然美景之种。诗、音乐、山水画三位一体,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含乐章、金声玉振,美妙无穷,山水画中那种流动之美有时看上去恰如一首动听优美的乐章。

唐诗、宋词、山水画加上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出水莲》等等真真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中和之音、中和之情绝妙的体现出来。有人说音乐纯粹是情感的直接形式,其实诗和画也是情感形式,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完美的统一,都是中和之大道的完美表现。

生活更多的时候是磨人的,残酷的,尤其你们这些女孩子更要保持审美的眼光和诗意的心态,不然日子就是苍白的。这样的浸润使得我也从稚气渐渐走向成熟,学会在自嘲中感受生命的豁达,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的种种过往。

“少女情怀总是诗”骨子里的浪漫在岁月的流逝中丝毫没有衰减,我们依然为世界杯高喊,依然追求天长地久,天荒地老的经典,依然欣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古老而坚定的浪漫。于是,就在别人分分合合的爱情中,就在身边网恋虚虚实实的上演虚拟婚姻的时候,就在网友来来往往如扬花般飞过无影的时候,我和她依然欣赏当空那一轮不管阴晴圆缺而从不减光辉的明月,欣赏着李敖的小诗:

不爱那么多,我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乙卯:即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吴兴:即今浙江湖州。寒食:清明节前的一天。2.龙头舴艋:象蚱蜢一样的龙舟。舴艋:象蚱蜢式的小船。3.吴儿:吴地的青年。吴兴古时为吴国属地。4.笋柱秋千:竹制的秋千。笋柱:即竹竿做的柱子。5.游女并:两位少女并坐荡秋千。6.拾翠:采集花草。出自《洛神赋》中“或采明珠,或拾翠羽。”意为拾翠鸟的羽毛,后泛指女子野外游春。7.踏青:郊外野游。8.行云:这里比喻女子。9.已放笙歌:乐声、歌声已经散去。放:消散。笙:乐器,泛指演奏音乐。9.中庭:庭院中。

吴地的小伙子乘坐小龙船竞赛,竹架秋千上荡着成对的游女。去沙洲游春的女子天黑还不回家,郊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浮云散尽,远山昏暗,笙歌停止,池院空寂。庭院洒满清朗的月色,无数柳絮轻轻飘过,看不到影子。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历史上少有的长寿词人,享年89岁,著有《张子野词》。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张先以小令闻名,他延续“花间词派”传统,抒写的是男欢女爱、相思别离和闲适的诗酒生活。他喜欢在词中表现那种朦胧虚幻的美感,从而营造出一种清峻幽冷而又无比精致的意境。他的词追求韵味,擅长写景,词风清新明丽,往往能够写得传神、耐人寻味。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

张先为人“善戏谑,有风味”,他虽未居高官,但一生安享富贵,妻妾成群,80岁时,还纳一18岁小妾。婚宴上,张先摇头晃脑,满面春风地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前来参加婚宴的苏轼当即和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众人拍手叫好,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这首词是作者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全词格调清新欢快。上阕写以人为中心的春景,富于生活情趣;下阕写以色泽、声音为中心的静景,静谧安宁。末二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写景之工,妙笔传神,向为论者所称道。全词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活力和热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对富有生机的事物的赞美。

此词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吴兴一带寒食前后的风俗习惯,抒写了词人细腻的感受。上片写阳光明媚季节里青年男女游春时的热闹,勾勒出赛龙舟、荡秋千、采百草和踏青等四个画面。下片着意刻画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静风光。初看来,这首词上下片之间似乎不相衔接,但仔细玩味,上片下片,细针密线,结体谨严。换头承前启后,续写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韩翃《寒食》诗意,题中“寒食”二字贯串全篇。看起来,词人虽然把游春的场面描绘得丰富而又热闹,但更加神往的却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衬,下片是主体,以动衬静,以热闹衬幽寂。“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不仅表现出词人观察的细腻,同时,也是词中传神之笔,它无疑是词人锐意追求的审美享受与美的境界。

《木兰花》是一首充满生活热情和散发着清新气息的词篇,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吴兴一带寒食前后的风俗习惯,抒写了作者细腻的感受。上片勾勒出四个画面:赛龙舟、荡秋千、采百草(一说采集翠鸟的羽毛)和踏青。这是一些带有强烈动势的画面,词中句句有人,“竞”、“并”等具有动态的词语,充分反映出青年男女们的活跃生机。下片是另一种深幽的境界:游人归去,笙歌散尽,月色清明,杨花轻飞。初看来,这首词上下片之间似乎不相衔接,但仔细玩味,上片下片,细针密线,结体谨严。换头承前启后,续写寒食之夜。煞尾二句,暗用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诗意,题中“寒食”二字贯串全篇。上、下片境界不同,作用有别。上片写阳光明媚季节里青年男女游春时的热闹场面;下片则着意刻画月色清明、池塘深院的幽静风光,二者形成强烈对照。看起来,作者虽然把游春的场面描绘得丰富而又热闹,但更加神往的却是后者。因此,上片是陪衬,下片是主体,以动衬静,以热闹衬幽寂。“无数杨花过无影”一句不仅表现出词人观察的细腻,同时,也是词中传神之笔,它无疑是作者锐意追求的审美享受与美的境界。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词写于作者86岁高龄,离他辞世只有三年。词人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浓厚的兴致。

此词题为“乙卯吴兴寒食”,既是一幅寒食节日的风俗画,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静的夕阳颂。词的上片极写节日的欢乐,下片写欢乐后的幽静。上片从一旁观老翁的眼中写出热闹景象,在热闹的景象中仍含有宁静的心情;下片在幽静的月色下特意写了柳絮暗飘,亦可谓静中有动。

开篇写的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舴艋是江南水乡常见的一种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饰以龙头,就是乡民为节日临时装置的简易龙舟,虽无锦缆雕纹,却富乡土特色。着一“竞”字既写出了划桨人的矫健和船行的轻疾,又可以想见夹岸助兴的喧天锣鼓和争相观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姑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乐。“笋柱秋千游并”句便说游女荡秋千。“笋柱”指竹制的秋千架。三、四句用一联工整的对句描写姑娘们拾翠、游人们踏青,乐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见郊野草木竞秀、春光明媚的诱人景色。“拾翠”原指采拾翠鸟的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后亦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览。古代诗词中常以踏青和拾翠并提,如吴融《闲居有作》:“踏青堤上烟多绿,拾翠江边月更明”。这一联泛写寒食游春的活动,与前面赛龙舟、打秋千相配合,有点有面,主次分明。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由动景换静景,画面跳跃很大,但过片却很自然:“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前句说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片作结。后句说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此刻显得分外清静,一“静”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语。

结拍以写景工绝著称。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张子野吴兴寒食词‘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余尝叹其工绝,在世所传‘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见点点杨花飞舞;而花过无影,又显得清辉迷蒙,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层轻雾,别具一种朦胧之美。不仅如此,两句还寓情于景,反映出作者游乐一天之后,心情恬淡而又舒畅。词人虽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爱游春的热闹场面,又爱月夜的幽静景色。他白昼,与乡民同乐,是一种情趣;夜晚,独坐中庭,欣赏春宵月色,又是一种情趣。

此词是一篇韵味隽永的佳作。整首词从热烈欢快渐趋恬静宁谧,成功地表达出一个有闲的耋耄老人所独有的心理状态。全词情景交融,艺术效果颇佳。有人说其末句堪与使作者闻名于世的“三影”合称“四影”,可谓深得此词之妙。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在不知不觉中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 ,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乍暖还寒时刻,最难将息” ,让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份瑟缩,那份冷酷。

春天,平平常常地来,自然而然地去,没有喧哗,没有锣鼓,甚至最早在枝头绽开的桃花、杏花,还有更早一点的梅花、迎春,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带来惊喜。

哦! 春天最早的花!

人们的眼睛闪着亮光,然而,“枝头春意少” ,这时连一片叶也没有,空气还十分的冷冽。直到“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已是“风送落红才身过,春风更比路人忙”的暮春天气了。

所以,等你意识到春天的时候,她早就来临了,“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等你发现她离去,已经是“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杏子树头,绿柳成荫了。

春天总是很短促的,你抓住了,便是属于你的春天;你把握不住,从指缝间漏掉了,那也只好叹一声:“春去也” ,“遗踪何在”了。

北方,五月,杨花飘飞夜。皓月当空。树影婆娑中,一石桌一石凳。“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正是此景!

历数诗词,以杨花衬托出张先笔下如此美好静谧意境的并不多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借杨花抒发了某种幽怨。

“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又是他于杨花寄予了思乡的愁绪。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这是诗人薛涛自慨飘泊无依的身世。

当心情在朵朵杨花中穿行而过,回溯千年时光,在遥想与体味中再次与古人相遇。却不想让飘零的思绪再感染了心灵。也不想如今人蹙眉深情听唱那曲“我看杨花多寂寞,杨花看我又如何又如何”。

想这小小的轻灵之物,经历了酷暑严冬,走过了秋冻春寒,也承受了凄风苦雨的历练,终于可以绽放小小的羽翼,乘着五月的春风轻盈自由的翩飞,于它的生命,缘何不是释放快乐与惬意的一生,而却要承受如多的哀思?

且看那小小杨花,兀自在夜色里,轻舞飞扬。

我们中国对待男女之情特别谨慎特别约束,而对待个人的情感也是淡化而又淡化以至于消融于广阔而美丽的自然景物之中简直达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程度。情感淡淡如水,即便是深情厚意也深邃如美月之光不失其柔和之本色。这也是以中和为本的儒家教化和道家对之进行升华的一个结果,对情的失意要哀而不伤,怨而不谤。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三百篇的好处就是情感不乖邪,符合中和之美的原则。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诗定义为:持。他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这就是说,诗是应当起到把握、控制和陶铸人的感情的作用,这就是儒家对待情的基本态度;而道家则把情爱“无”化;佛家把情爱“空”化。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你简直找不到情在哪里。“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已经把一种伤感之情消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那无限的孤独之情也已消融于空阔壮观的自然之中。哀伤和悲愁也似月如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花自飘零水才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芦苇深处荡孤舟,笛在明月楼”。

一切景语皆情语,而能把情淡化和消融到简直“空”“无”的佛道境界,只有在我们中国这种儒释道三教相辅相成、相合相宜的文化土壤里才能产生啊!不仅诗如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山水画更是把情爱彻底的交融和淡化于自然美景之种。诗、音乐、山水画三位一体,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含乐章、金声玉振,美妙无穷,山水画中那种流动之美有时看上去恰如一首动听优美的乐章。

唐诗、宋词、山水画加上古典音乐如《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出水莲》等等真真把中国文化中的中和之美、中和之音、中和之情绝妙的体现出来。有人说音乐纯粹是情感的直接形式,其实诗和画也是情感形式,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完美的统一,都是中和之大道的完美表现。

生活更多的时候是磨人的,残酷的,尤其你们这些女孩子更要保持审美的眼光和诗意的心态,不然日子就是苍白的。这样的浸润使得我也从稚气渐渐走向成熟,学会在自嘲中感受生命的豁达,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的种种过往。

“少女情怀总是诗”骨子里的浪漫在岁月的流逝中丝毫没有衰减,我们依然为世界杯高喊,依然追求天长地久,天荒地老的经典,依然欣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那古老而坚定的浪漫。于是,就在别人分分合合的爱情中,就在身边网恋虚虚实实的上演虚拟婚姻的时候,就在网友来来往往如扬花般飞过无影的时候,我和她依然欣赏当空那一轮不管阴晴圆缺而从不减光辉的明月,欣赏着李敖的小诗:

不爱那么多,我只爱一点点,别人眉来又眼去,我只偷看你一眼……

⊙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中,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好遇上了你!如果有一天你走的太倦,只要一转身,我的祝福就在你身边,不管离多远,不管多少年,化这祝福为蓝星点点,闪在晨曦,闪在日暮,闪在你生命的每一寸空间,五象之鹰图书馆祝你开心每一天 !⊙


相关内容

  • 北宋词人晏殊和张先在清明节对古代少女春天生活的小小片段
  • 昨天节选了几首宋词表达了小编作为清明节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之情,然而我们活在当下,就要不溺过去,更不能惧将来,追寻简单快乐的生活.精挑细选两首北宋词人对于古代清明生活的小小片段. 晏殊(991年-1055年),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

  • 关于描写柳树的诗句
  • 诗文 名句 典籍 作者 原创 随便看看 app下载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描写柳树的诗句>赏析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门柳>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五月水边柳>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 ...

  • 关于清明的诗句
  • 清明的诗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

  • 关于清明节的诗句.名句
  • 古诗文网 推荐诗文名句典籍作者 主题 不限抒情四季山水天气人物人生生活节日动物植物食物 分类 不限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南北山头多墓田 ...

  • 花草树木节日的各类诗句集锦
  • 花草树木节日的各类诗句集锦 [二十四番花信风] [一]简称"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中国节令用语. 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说>: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 ...

  • "杨花"意象解读
  • " 杨花"意象解读 古人把柳絮称做杨花(把垂柳称做垂杨,有时杨柳合称,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么一叫,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杨花的确太特别了,别的花只有长在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 ...

  • 高一语文2.6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 这首词上片画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是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题型,主要 针对古代诗歌中所用的表达 ...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腊月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梅花 半霜半雪相仍白,无蝶无蜂自在香. 月过晓窗移瘦影,风传残角引声长.(陆游) 山茶 胭脂染就绛唇烂,琥珀装成碧玉盘. 似共东风解相识,一枝先已破春寒.(张新) 水仙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倒,只比寒梅无好枝.(黄庭坚) 腊月大 ...

  • 有月字的古诗词句(一)
  • 照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词:<苏幕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 词:<蝶恋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吴文英 词:&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