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

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

好好活着就是爱(本题满分13分)

①21年前的 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2分)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2分)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14分)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我点点头,说:“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老叔甩了个鞭哨说:“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老叔坐下来,说:“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我也坐在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然后递给我。我虽不会吸烟,还是接过来吸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忙又还给了他。他一边吸烟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着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从全文来看,“老叔”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4.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指的是什么?(3分)

5.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好好活着就是爱(本题满分13分)

①21年前的 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嵌进”一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海子的离世给母亲带来的伤痛之深,失去孩子的痛,已经深深铸在母亲的血脉和心房中,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深爱。(符合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2分)

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母亲来说是多么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多么深沉。(意思符合,酌情给分)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2分) 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儿女应当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写得很好。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略,找出细节1分,回答原因1分,(参考点:母亲在孩子的生日早晨,为他熬一碗红米粥;海生考上大学时,母亲挨家挨户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母亲在北京看见儿子留了那么长的头发,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去北京时,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回答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14分)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我点点头,说:“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老叔甩了个鞭哨说:“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老叔坐下来,说:“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我也坐在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然后递给我。我虽不会吸烟,还是接过来吸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忙又还给了他。他一边吸烟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着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自然环境描写(答“景物描写”也可,1分))。突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生活的艰辛,反衬“我”感受到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2分,意近即可)

2.从全文来看,“老叔”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朴实善良、有爱心;对生活中的挫折能淡然处之;吃苦耐劳。(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人在困境之中,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顽强地抗争,保持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就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意思对即可)

4.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指的是什么?(3分)

冰天雪地中老叔对“那个女人”的关爱;冰天雪地中那个女人为儿子捡煤取暖的爱心;冰天雪地中老叔那个不灭的烟头给“我”的启示,点燃了“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个要点1分)

5.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1分)。以“我”“ 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开头,以“我”“ 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结尾。对比“我”前后心情的变化,突出那一天的经历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深化主题。(2分)

记叙文阅读能力训练

好好活着就是爱(本题满分13分)

①21年前的 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2分)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2分)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14分)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我点点头,说:“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老叔甩了个鞭哨说:“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老叔坐下来,说:“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我也坐在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然后递给我。我虽不会吸烟,还是接过来吸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忙又还给了他。他一边吸烟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着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从全文来看,“老叔”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4.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指的是什么?(3分)

5.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好好活着就是爱(本题满分13分)

①21年前的 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在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血腥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

⑤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他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唇间不停呼唤着的乳名。

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母亲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⑩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点词“嵌进”的理解。

“嵌进”一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海子的离世给母亲带来的伤痛之深,失去孩子的痛,已经深深铸在母亲的血脉和心房中,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深爱。(符合大意,言之成理即可)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2分)

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母亲来说是多么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多么深沉。(意思符合,酌情给分)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2分) 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儿女应当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写得很好。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略,找出细节1分,回答原因1分,(参考点:母亲在孩子的生日早晨,为他熬一碗红米粥;海生考上大学时,母亲挨家挨户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母亲在北京看见儿子留了那么长的头发,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去北京时,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回答原因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零下三十度的温暖(14分)

①那是记忆中最冷的一个冬天,最初的时候雪少,干冷干冷的,连我们在这地方长大的人都有些受不了。而且,那时候我刚刚经历了一场挫折,仿佛看透了世态炎凉,所以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 ②闲得无聊,也是为了躲避伤痛和失望,我决定去乡下的老叔家。老叔一直和我很谈得来,他由于种种原因,大学没有读完就回乡务农,可从没见过他露出过落寞的神情,相反却生活得有滋有味。在老叔那里,受他的情绪感染,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些。那时老叔正赶着马车给镇上拉煤,每天都忙得团团转。于是我决定第二天和他一起去干活,也许劳累也可以使人忘掉很多事。

③没想到当天夜里下了这个冬天最大的一场雪,早起一看,那雪足有一尺多厚,大风呼啸,寒气逼人。我和老叔赶着马车出发了。煤场距镇上十多公里,那里荒无人烟,很是偏僻。虽然出发前我们已经全副武装,厚厚的棉衣棉裤棉鞋,大狗皮帽子,毛围脖,只露出一双眼睛,可坐在马车上,我还是冻得眼睛生疼。老叔的鞭子打着响亮的哨子,说:“今天零下三十度,最冷的一天让你赶上了!”我眯着眼睛,看着白茫茫的雪野,冻得说不出话来。

④装完车,身上的汗便多了起来,竟是丝毫感觉不出冷了。休息片刻,马车开始向镇上奔去。风一吹,浑身的汗顿时变凉,接着便是彻骨的冷。那马身上一层细细的白霜,口鼻间突突地吐着大团的白气。我和老叔的帽子上围脖上也是白糊糊一片霜,风像细刀一样钻进身体,连打寒战的力气都没有了。中途路过一个小村子,远远地看见一个人站在村口的路边。待马车行近,看清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手里拿着笤帚和一只编织袋。老叔忽然用力一甩鞭子,收回时鞭杆戳到煤上,立时一团冻在一起的煤滚下车去。 ⑤走出很远,不经意回头,见那女人正捡着马车一路颠簸下来的煤,装进编织袋里。又拉了两车煤,每次经过那个村子,那女人都等在那里捡煤,而老叔也总是故意弄掉些煤。终于我忍不住问他为什么,老叔说:“你老婶的弟弟住在这个屯儿,他跟我说起过这个女的。这女的家里很困难,男人死得早,为了供儿子上大学,把地都卖出去了。自己家的那点儿口粮田,到秋天割下来的柴禾还不够平时做饭用的,她家冬天连炉子都不点,屋里冷得直挂霜,她每年冬天都冻得一身伤!”我点点头,说:“哦,所以她才在这儿等着捡些煤!”老叔甩了个鞭哨说:“捡的那些煤她也不烧,要等到儿子放寒假回来时,才把炉子点着,让儿子热热乎乎地过个年!”我心里一动,忽然觉得不那么冷了,便想着也帮那个女人一把。

⑥可是最后一次拉煤回来时,车却在半路陷进了雪地里。我和老叔又推又拉的,马蹄把雪蹬得飞溅,仍没能拉出去。老叔坐下来,说:“只好等过路的车帮忙了!”我也坐在车上,北风正紧,寒冷包围着我们。老叔从衣兜里摸出卷烟纸,掏出烟料来,熟练地卷好一支烟,点燃,深吸了一口,然后递给我。我虽不会吸烟,还是接过来吸了一口,立刻被呛得直咳嗽,忙又还给了他。他一边吸烟一边仔细地看着那明灭的火光,对我说:“你看,这么冷的天也不能把这一点烟头冻灭!”看着那一点火光,我亦很有感触,老叔又说:“这么大风,越吹,这烟头上的火越亮!人啊,有时也该像这烟头上的火光一样,冻不灭,吹不灭,那就有奔头了!”我一阵感动,老叔用最形象的比喻点醒着我。

⑦等过路的马车把我们的车拉出来时,天已经有些黑了。最后路过那个村子时,竟没发现那个女人等在那儿,可能她觉得天太晚了,我们从别的路直接回家了!老叔一路打着极响的鞭哨,并大声地吆喝着马匹,我手一推,一些煤便落在了路边。车穿过村子时,我回头张望,见那个女人的身影正出现在路边。 ⑧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想起那个为儿子捡煤取暖的女人,想起冰天雪地中老叔不灭的烟头,那份爱,那种启示,便会点燃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一个冬天都是春天的先行者,是的,在那个零下三十度的冬天,我却感受到了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自然环境描写(答“景物描写”也可,1分))。突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生活的艰辛,反衬“我”感受到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2分,意近即可)

2.从全文来看,“老叔”是个什么样的人?(2分)

朴实善良、有爱心;对生活中的挫折能淡然处之;吃苦耐劳。(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3.你怎样理解第⑥段画线句的含义?(3分)

人在困境之中,只要坚守自己的信念,顽强地抗争,保持生活的希望和热情,就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意思对即可)

4.文章结尾处加点的“生命中最动人的温暖”指的是什么?(3分)

冰天雪地中老叔对“那个女人”的关爱;冰天雪地中那个女人为儿子捡煤取暖的爱心;冰天雪地中老叔那个不灭的烟头给“我”的启示,点燃了“我”心中所有的希望和热情。(每个要点1分)

5.本文开头、结尾都写了“我”的心理活动,请说说其在结构上的作用。(3分)

首尾照应,结构严谨(1分)。以“我”“ 愈发地觉得从心里往外的寒冷”开头,以“我”“ 返回城里后,心里竟是暖暖的有了春意”结尾。对比“我”前后心情的变化,突出那一天的经历对“我”产生的重大影响,深化主题。(2分)


相关内容

  • 2013中考语文复习计划
  • 中考语文复习计划(2013 3) 学校:双桥中学 教师:张燕 许洪丽 学生现状分析 升入初三后,大部分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小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随着初三中考任务的加重,原来基础差的学生知识接受能力明显跟不上,再加之学习能力本来有限,整体上感觉复习会很吃力.好在,他们现在有明 ...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腾冲县曲石中学 康立芬 2014年3月2日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182.185两个班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现在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内容已经结束,进而将专入复习阶段.决胜在即,中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求学生涯的转折,作为老 ...

  • 2013年中考作文训练题目
  • 2013年中考作文训练题目 2012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春天的新绿.故乡的圆月:"采菊东篱下"的悠闲,"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陌路上的相视一笑,危难时的义无反顾„„在生活中,美随处可见,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 ...

  • 2013中考记叙文专题训练三
  • 2013中考语文记叙文专题训练三 [一]2012南平 阅读<一个走运的人>,完成18-21题.(20分)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 ...

  • 中考语文阅读作文辅导
  • 曾老师原创:时间的内涵.作用及其正确使- (2014-02-05 07:19) 转载▼ 标签:时间内涵 作用 正确使用方法 教育 分类:写作讲堂 时间,是记叙文的六要素之一.所谓"要素",就是必不可少的元素,离开它绝对不行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时间这个概念简单得连三岁孩子都明白, ...

  • 2012-2013学年初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不断深入,又是一年初三教学正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语文教学与复习,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呢?我认为在这一学期里,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以选好.用好资料为基本抓手, ...

  • 2013苏州市中考作文综评
  • 2014年江苏省中考作文命题 纵览江苏省13个地市2011-2013年的中考作文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如下一种命题趋势: 1."龙凤呈祥",同为台柱--命题作文"主角".半命题作文"配角". 2011年,有3市是半命题作文,它们是泰州市< ...

  • [体味和推敲语句]学案
  • [课题] 体味和推敲语句 [授课人] [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明确记叙文的知识要点及题型. 2.掌握记叙文阅读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提高记叙文阅读的能力. [复习重点]总结.归纳记叙文阅读的题型.解题思路. [复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 [复习方法]点拨法.总结法.练习法. [课 ...

  • 014第二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2013-2014第二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4-1-20 14:26| 发布人: tina670| 阅读: 3106 | 新学期,新气象,新挑战!语文教研组将继续本着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思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质量.特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研活动工作以新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