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飞鱼跃 尺水兴波
——《小窗幽记》观后感
陈继儒(1558年—1639年) , 字仲醇, 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明万历至崇祯时期著名的诗文作家、书画家。青年时曾两赴乡试, 不中,二十九岁焚弃儒衣冠,绝意仕进,隐于山中,辞谢征召,纵情山水,杜门著述,布衣终老。
陈继儒作为晚明山人领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影响极大。他经历丰富,思想博杂,是诗人、散文家、书画家、评点家,同时也是大山人、大名士,和有名的畅销书编纂家、出版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术会稗官、雅玩清赏,无所不晓,是多才多艺,修养全面的通才,亦有“山中宰相” 之誉。①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事、养生的格言小品集。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 法、倩”十二卷。每卷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借以突出了眉公的人生十二字处事原则。②该小品集字字珠玑,句句美玉。文章别具一格,以微小观大智,于谐趣见真知。最为可贵的是, 在《小窗幽记》中还处处体现着独特的生活情趣, 读来让人觉得自然生动,颇具美好的小资气息。《小窗幽记》是陈继儒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代表性地反映了他的文化。
单从内容上来说,《小窗幽记》可谓是一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人生格言文集。它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方面,对当代人的人格培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立德方面,立足于大学生来说,现如今有的大学生奉行完美主义,事事力争尽善尽美,甚至因此产生争强好胜、嫉贤妒能之心。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人?“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如果把自己的处境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那么自然会感到知足,反之,则会处于痛苦之中。眉公在《小窗幽记》给这类大学生的启发便是:消除攀比、平衡心态。
而在修身方面,《小窗幽记》阐述的是:一方面,面对纷纷扰扰、灯红酒绿的世界要懂得“己情不可纵,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在纷乱的外界环
境中要持“淡泊之守”。 “豪杰向简淡中求”,一个人要想成为豪杰,总是要经历千辛万苦, 要学会简朴平淡。“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要想做到具有意气激昂的气节和高人一筹的见解,须摒除心浮气躁、畏难怯苦。另一方面,修身还得做到“以学问摄其躁”。同样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在校的大学生虽然才智英敏,但大多数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小窗幽记》告诉我们要能“多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 ;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把沉默少言当成一种可贵的姿态,把著书立说当作富足,能够将高洁的清名当作车,将华美的文赋当作肉,汲取的是精神食粮,收获的是精神财富,这是一种人生求学的态度。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而大学又是社会的缩影,大学里有着太多的追求和喧闹,若心地浮躁便极易迷茫空虚、浑浑噩噩。③
《小窗幽记》描写了眉公清静淡雅的惬意生活:“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颐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小窗幽记》所展现的独特的惬意恬淡生活闲趣,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花影、树阴、花落、寒 光、清影、楚之暮天、瘦竹、天河、白露、皎月、轻寒、白云深处、 竹色、潇疏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宛若画中。“闲步吠亩间,垂柳飘风,新秧映浪,耕夫荷农器,长歌相应,牧童稚子,倒骑牛背,短笛无腔,吹之不休,大有野趣。 ” “夜阑人静,携一童立于清溪之畔,孤鹤忽峡,鱼跃有声,清入肌骨。 ”“春雨初雾,园林如洗。开扉闲望,见绿畴麦浪层层,与湖头烟水相映带,一派苍翠之色,或从树梢流来,或自溪边吐 出。支笼散步,觉数十年尘土肺肠,俱为洗净。”这些闲适清幽之象,清新淡雅,秀丽隽永。 也许是所谓“诗中有画”了。如此清静淡雅,禅意甚浓的生活,令人无比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我们学会享受当下生活,多使用“发现美的眼睛”,宁静祥和、不浮不躁,自会有清逸旷达之心境。
在处世交友方面,《小窗幽记》提及的总原则是“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当面称赞别人,不如背后不讲坏话;与其让新朋友感受到初交的热忱,不如让老朋友感受不到长久相处的厌烦。真心相对,赛过表面文章。也许乍见感觉甚为良好,然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交往的深入,岁月磨去初交的新鲜感而将彼此的缺点逐步暴露。对于处世交友,《小窗幽记》给我们的第二点启迪是,交友的过程应
当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 交朋友要由淡薄达到浓郁,由疏远达到亲近,由接触达到相知。 交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
第一次接触《小窗幽记》是在网友似水流年的博客(2011-09-20 09:36:10):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 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④
后又曾在听到一老友感慨,大致是:《小窗幽记》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很多道理到了一定阶段,经历一些事后再回头印证,方叹古人诚不欺我。 由此很好奇《小窗幽记》是“何方神圣”,首次观之以为妙哉,后来置于床头,春夏秋冬晨钟暮鼓喜怒哀乐愁,都读上几句。 《小窗幽记》其格言玲珑剔透,促人警省;书中摘闻骈散各具,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作为一名的理科生,都愿意经常读之诵之,直至熟稔成诵,可见其魅力无穷。
人常道“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以至直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综上可知,眉公的《小窗幽记》不仅蕴意隽永,而且寓哲理于平实,藏深刻在简言,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修身立德的导师,为人处事的方向标,为学立业的航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读。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我希望更多人可以体会到这种欣喜。
最后借用武卓斐先生的一句话:“鸢飞鱼跃,尺水兴波,微中 见大的《小窗
幽记》让我们领略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存在与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① 作者: 李 芳,李秀卿,许见军 (西
昌学院 中文系,四川 西昌 615022
② 参考自 《小窗幽记》 黄浩 译评 吉林文史出版社
③ 《小窗幽记》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培育的启迪 徐成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④参考【似水流年的博客】 《小窗幽记》读后感 (2011-09-20 09:36:10)
1347506 杨凡 2014/11/08
鸢飞鱼跃 尺水兴波
——《小窗幽记》观后感
陈继儒(1558年—1639年) , 字仲醇, 号眉公、麋公,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明万历至崇祯时期著名的诗文作家、书画家。青年时曾两赴乡试, 不中,二十九岁焚弃儒衣冠,绝意仕进,隐于山中,辞谢征召,纵情山水,杜门著述,布衣终老。
陈继儒作为晚明山人领袖,在晚明时代地位很高、影响极大。他经历丰富,思想博杂,是诗人、散文家、书画家、评点家,同时也是大山人、大名士,和有名的畅销书编纂家、出版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术会稗官、雅玩清赏,无所不晓,是多才多艺,修养全面的通才,亦有“山中宰相” 之誉。①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事、养生的格言小品集。全书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 法、倩”十二卷。每卷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借以突出了眉公的人生十二字处事原则。②该小品集字字珠玑,句句美玉。文章别具一格,以微小观大智,于谐趣见真知。最为可贵的是, 在《小窗幽记》中还处处体现着独特的生活情趣, 读来让人觉得自然生动,颇具美好的小资气息。《小窗幽记》是陈继儒在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代表性地反映了他的文化。
单从内容上来说,《小窗幽记》可谓是一部富含哲理、引人深思的人生格言文集。它涵盖了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诸多方面,对当代人的人格培育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立德方面,立足于大学生来说,现如今有的大学生奉行完美主义,事事力争尽善尽美,甚至因此产生争强好胜、嫉贤妒能之心。可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之人?“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如果把自己的处境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较,那么自然会感到知足,反之,则会处于痛苦之中。眉公在《小窗幽记》给这类大学生的启发便是:消除攀比、平衡心态。
而在修身方面,《小窗幽记》阐述的是:一方面,面对纷纷扰扰、灯红酒绿的世界要懂得“己情不可纵,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在纷乱的外界环
境中要持“淡泊之守”。 “豪杰向简淡中求”,一个人要想成为豪杰,总是要经历千辛万苦, 要学会简朴平淡。“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 要想做到具有意气激昂的气节和高人一筹的见解,须摒除心浮气躁、畏难怯苦。另一方面,修身还得做到“以学问摄其躁”。同样从在校大学生的角度来说,现在很多在校的大学生虽然才智英敏,但大多数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小窗幽记》告诉我们要能“多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 ;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把沉默少言当成一种可贵的姿态,把著书立说当作富足,能够将高洁的清名当作车,将华美的文赋当作肉,汲取的是精神食粮,收获的是精神财富,这是一种人生求学的态度。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而大学又是社会的缩影,大学里有着太多的追求和喧闹,若心地浮躁便极易迷茫空虚、浑浑噩噩。③
《小窗幽记》描写了眉公清静淡雅的惬意生活:“净几明窗,一轴画,一囊琴、一只鹤、一颐茶,一炉香,一部法帖,小园幽径,几丛花,几群鸟,几区亭,几拳石,几池水,几片闲云”。《小窗幽记》所展现的独特的惬意恬淡生活闲趣,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花影、树阴、花落、寒 光、清影、楚之暮天、瘦竹、天河、白露、皎月、轻寒、白云深处、 竹色、潇疏等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宛若画中。“闲步吠亩间,垂柳飘风,新秧映浪,耕夫荷农器,长歌相应,牧童稚子,倒骑牛背,短笛无腔,吹之不休,大有野趣。 ” “夜阑人静,携一童立于清溪之畔,孤鹤忽峡,鱼跃有声,清入肌骨。 ”“春雨初雾,园林如洗。开扉闲望,见绿畴麦浪层层,与湖头烟水相映带,一派苍翠之色,或从树梢流来,或自溪边吐 出。支笼散步,觉数十年尘土肺肠,俱为洗净。”这些闲适清幽之象,清新淡雅,秀丽隽永。 也许是所谓“诗中有画”了。如此清静淡雅,禅意甚浓的生活,令人无比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启迪我们学会享受当下生活,多使用“发现美的眼睛”,宁静祥和、不浮不躁,自会有清逸旷达之心境。
在处世交友方面,《小窗幽记》提及的总原则是“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当面称赞别人,不如背后不讲坏话;与其让新朋友感受到初交的热忱,不如让老朋友感受不到长久相处的厌烦。真心相对,赛过表面文章。也许乍见感觉甚为良好,然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交往的深入,岁月磨去初交的新鲜感而将彼此的缺点逐步暴露。对于处世交友,《小窗幽记》给我们的第二点启迪是,交友的过程应
当是“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 交朋友要由淡薄达到浓郁,由疏远达到亲近,由接触达到相知。 交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
第一次接触《小窗幽记》是在网友似水流年的博客(2011-09-20 09:36:10): “掩卷遐思,在这幽缈的气息里,仿佛看见一个智者的模糊轮廓,颤动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书卷里除了高蹈超脱的哲性,还存有某种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它犹如一只遥远年代里斑驳的青铜器,泛着诗意的苍绿; 又如同一个潇逸之士,着一袭禅者的布衣,披着清冽的寒辉,啸吟,且徐行,在岁月深处吟唱着乌托邦式的精神操守之曲。”④
后又曾在听到一老友感慨,大致是:《小窗幽记》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很多道理到了一定阶段,经历一些事后再回头印证,方叹古人诚不欺我。 由此很好奇《小窗幽记》是“何方神圣”,首次观之以为妙哉,后来置于床头,春夏秋冬晨钟暮鼓喜怒哀乐愁,都读上几句。 《小窗幽记》其格言玲珑剔透,促人警省;书中摘闻骈散各具,琅琅上口,易读易记,作为一名的理科生,都愿意经常读之诵之,直至熟稔成诵,可见其魅力无穷。
人常道“品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其实就等同在剖析作者内在的精神形态”,“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小窗幽记》这本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是因其所言诉的思想有着深蕴的文化内涵。虽然不乏封建文人的教条,但更多的是飘逸超灵、不为世间俗念所拘束的自由色彩,傲视蔑俗,粪土金钱权贵的平民意识,还有崇尚山水、浮生悠闲的自然态度,算是中国上下数千年人与事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提炼。 以至直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综上可知,眉公的《小窗幽记》不仅蕴意隽永,而且寓哲理于平实,藏深刻在简言,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对于当代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修身立德的导师,为人处事的方向标,为学立业的航标,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读。邂逅一本好书,如同在清凉的夏日午后,邂逅一个人,对饮香茗,眼波流转,岁月安然。我希望更多人可以体会到这种欣喜。
最后借用武卓斐先生的一句话:“鸢飞鱼跃,尺水兴波,微中 见大的《小窗
幽记》让我们领略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存在与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① 作者: 李 芳,李秀卿,许见军 (西
昌学院 中文系,四川 西昌 615022
② 参考自 《小窗幽记》 黄浩 译评 吉林文史出版社
③ 《小窗幽记》对当前大学生的人格培育的启迪 徐成尚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④参考【似水流年的博客】 《小窗幽记》读后感 (2011-09-20 09:36:10)
1347506 杨凡 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