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与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序厅以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最为醒目,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与器物。石壁上嵌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题词——“文明曙光”,作为基本陈列的名称,为全馆所展示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之意。
2010年5月至10月份的临时展厅是“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陕西是我国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代最长的省份。先后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存,使陕西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俗话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崖上”,在这里,曾经叱咤一时的历史角色退场了,“厚葬”是对他们最隆重的纪念。那些生活中最富情趣、最显赫的一幕幕,定格成为陶土塑成的“俑”,陪伴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前的高贵生活。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陶俑取代人殉,这一丧葬习俗的改变时中国历史的进步。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以下九种藏品。
1、“童子沐浴桶”:宋,高4.3cm ,径5.7cm ,1978年陕西省旬邑县城关镇出土。造型生动的陶塑儿童在宋代流行,与宋代七夕的节日习俗有关。当时的富贵人家每逢七月初
六、初七之夜,供奉的并非人们熟悉的“牛郎”、“织女”,而是一种泥孩儿,有祈生男孩的用意。
2、“彩绘喇叭女立俑”:汉,高31cm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女佣以巾裹头,身着深衣深衣宽大的下摆形如喇叭裙,不仅增加了俑的稳定性,更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汉代著名美女赵飞燕以体态轻盈、腰肢纤细而深得汉成帝的宠爱。
3、“彩绘持盾俑”:汉,高48,50cm,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这些步兵俑手持盾牌,身穿战袍,反映的是西汉兵种中的轻装步兵形象。
4、“兵葬俑”:战国秦,高13-13.5cm,1954年陕西省宝鸡市李家崖出土。俑背双手抱于胸前,仰头张嘴,似在唱歌,其中两人头顶尖凸,似梳椎髻,另一人头顶较平,似带冠。这组陶塑为纯粹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熟练带有随心所欲的活泼。
5、“三彩披鬃马”:唐,高72cm ,长86cm,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代重视养马业,引进的胡马,东起朝鲜半岛,西到阿拉伯,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多达80多种。除了对马匹品种的狂热追求外,唐人在对马具的配备上也极尽奢华,充分表现出唐朝富足强盛的大国气势。
6、“三彩仰头、低头马”:长24,27cm,1961年陕西省乾县永秦公主墓出土。这两匹马头小,臀肥,骨肉匀称,四腿挺立,体格健壮,都属于来自西域的良种马。
7、“彩绘勾头马”:唐,高44cm ,长43cm,1960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出土。该马马头大小适中,体型中等,身材健美匀称,蹄大,四肢长,兼有北方蒙古马的结实、粗悍和西方马种的俊秀、灵敏。
8、“人面蛇身俑”:(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成英雄大多是人首蛇身形象,唐宋时期墓葬中出现的“人首蛇身俑”和“墓龙”一样,有镇墓驱邪作用。这组墓反映了宋元时期的丧葬文化。)
9、“绿釉男立俑”:明,高38cm ,该俑头戴高帽,身穿袍服,肩抗交杌,似随时等候着主人的吩咐。
第一展厅——“发现求真”,主要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现、良渚文化的命名、玉器的出台和认识。在刚步入这个展厅的时候,馆中就介绍了良渚遗址最早考古发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者何天行两位先生的简要事迹,以及历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资料。而后在第三单元——“玉器的出台和认识”中,摆放了许多玉器和陶器。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礼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钺;另一部分则主要为装饰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锥形器、带钩、镯、匙、匕、项饰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饰件。其中,馆中陈列了大量崧泽时期的玉器。崧泽文化出现了玉钺这种玉礼器,玉器的比重明显增加。新见环、镯、坠饰、半球形隧孔珠等器类。同时,玉料选择也产生了新变化。陶器部分,主要展出了崧泽文化和马家滨文化层的陶器。崧泽文化的陶器,夹砂陶以红褐色为主,泥制陶以灰色为主,黑皮陶也有一定的额比例,造型以敛口和折腹为特征,气囊较马家滨文化明显增多,鼎、玉等典型陶器早晚期变化明显。造型特殊的动物形陶塑,已脱离实用价值,而转化为宗教仪式中的祭器,成为专用于墓葬的冥器,成为崧泽文化丰富多彩的崇拜的缩影。除展出各种类型的陶器外,还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单把杯、椭圆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划着8个符号的刻文黑陶罐为最,被称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这里概要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二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在第二展厅中,我对良渚贵族用玉的性别差异产生了兴趣。良渚文化的贵族葬玉恪守着一种性别原则,琮、钺、玉叉形器、锥形器主要见于男性墓葬,玉璜、玉纺轮、玉圆牌,则见于女性墓葬。而串饰、梳背、带钩等式两性共有的饰物。从女性陪葬的玉器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在平时所从事的劳动,男女分工是身份明确的。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良渚时期的世界与中国”。距今5000年前后,以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世界各地相继进入了文明时代,包括良渚在内的中国各地兴起的文明形态,也先后涌现出一系列城市,成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
一。这些城市既是当时的政治、军事核心,还是宗教、文化中心,有的还成为集主权和神权为一体的都城。与西方文明以技术、贸易等经济因素为标志的文明形态相比,中国以城市为政治裁体的方式,继往开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连续性文明发展模式。其中主要介绍了“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以及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年代下限在距今5000年左右,以发达的制玉业、造型奇特的玉器为代表,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以女神庙为中心,以巨型阶梯状“金字塔”为特征,以积石冢环绕而进行布局与营建。中原地区在距今4500年左右,发展成为若干个区域性的龙山文化,主要有豫东的王油坊类型、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豫西和豫中的王湾三明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等,并且出现了城市、冶铜业、大型墓葬以及乐礼器等。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在距今46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进入晚期,并逐渐演变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一个繁荣与变革的新时期,出现了“都邑”配置的城市格局、墓葬葬制的礼制化趋向、连成句子的文字性刻符、蛋壳黑陶和玉礼器等。
第二单元是“良渚文明玉特征”。在人类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器物中,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世界。有专家指出:“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即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之有无。”
良渚文明的玉礼器与后来出现的商周青铜礼器一样,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构成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良渚玉礼器分布于太湖周围甚至更大的区域,表明这个区域存在着一个乃至多个同宗、同盟、同礼制、同意识的多层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成邦国集团。
第三展厅,在灯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发出独有的“鸡骨白”和“南瓜黄”色,触目所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神权与王权。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表明国家的核心职能是主持祭祀与指挥军队。良渚社会政教结合、巫王一体。拥有琮、璧、钺这类玉器的人物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氏族和部落首领,而是贵族和国王子。我被玉琮和玉钺的外形所深深吸引,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这两种玉器。
玉琮是由人体装饰功能的镯演化而来的礼神之器,是良渚文明中最引人注目的祭祀重器,象征拥有者的社会等级和高贵身份。其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刻有神徽图像。玉琮内圆外方,其造型师古人对“天圆地方”之说的演绎,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中间的圆孔是沟通天地的通道,原始巫术色彩强烈。良渚文化玉琮有五大特点。1、内圆外方,中心部位有一个钴孔2、每角都雕有图像。3、琮体分若干节4、四面各有一道直槽5、形体上大下小
玉钺是良渚文明君权和神权的象征,相当于权杖。玉钺薄而匀称,还有精巧的上下端饰。一柄完整的玉钺长度在60——80cm 之间,反山12号墓玉钺器身上雕琢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神人兽面图像,是“国王大事,在祀与戎”和“权利神授”的有力佐证。
第二部分介绍了玉璧的起源于演变。壁由具有人体装饰物功能的环演化而来,孔径逐渐变小,边沿逐渐变大,成为具有特定行制和神圣化功能的礼神之器。跟琮追求高度、忽略细节的趋势不同,壁在自早至晚的演变过程中,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暗示壁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是逐步提高的。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器形,其苍碧的质料、浑圆的造型及其与原始“盖天说”的联系,表明后世“苍碧礼天”的记载并非虚构。
良渚文化晚间玉璧上屡见“鸟之坛柱”的刻画符号,透露出良渚文化神崇拜的信息。 另外馆中还陈列了一些玉梳背和玉鸟。玉梳背有高矮之分,中部多对钴,器物表面大多为素面,通常只见于高等级墓葬,是重要的玉礼器。表明在良渚文化的显贵者阶层中,形成了敛葬时较为统一规范的用梳制度。
除了神人兽面纹外,良渚玉器上还有一种鸟形象。它不是写实的图像,鸟身往往雕琢为“兽面纹眼睛”的形式,应属神人兽面纹的组成部分。
三个展厅内容相互映照,各有侧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创造出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下面是馆中一些藏品的图片:
童子沐浴桶 彩绘喇叭女立俑 彩绘持盾俑
三彩仰头、低头马 彩绘勾头马 人面蛇身俑 绿釉男立俑 三彩双峰骆驼 玉钺
陶贯耳壶 石犁 嵌玉漆杯
陶豆
女神头像
玉琮
陶双鼻壶
玉管串 玉圆牌 玉璧 玉琮 玉珠串 陶豆把
考察人:梁珠晨 3090102169 社会科学实验班
“良渚博物馆”考察报告
良渚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良渚文化考古与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 坐落在良渚镇荀山边上,山与馆之间围着水塘,颇有美丽洲的味道。博物馆内设一个序厅和三个展厅,共展出良渚文化器物400余件。序厅以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文明曙光”四个鎏金大字最为醒目,整个序厅的墙面用块石叠砌成壁,并施以不同的颜色分别示意三个社会发展阶段:最下层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最上层代表的是夏商周三代青铜文明时代,中间一层突出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文化,每层上面都刻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纹饰与器物。石壁上嵌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的题词——“文明曙光”,作为基本陈列的名称,为全馆所展示内容起到提纲挈领之意。
2010年5月至10月份的临时展厅是“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陕西是我国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代最长的省份。先后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100多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存,使陕西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俗话说:“江南才子山东将,陕西黄土埋崖上”,在这里,曾经叱咤一时的历史角色退场了,“厚葬”是对他们最隆重的纪念。那些生活中最富情趣、最显赫的一幕幕,定格成为陶土塑成的“俑”,陪伴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前的高贵生活。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陶俑取代人殉,这一丧葬习俗的改变时中国历史的进步。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以下九种藏品。
1、“童子沐浴桶”:宋,高4.3cm ,径5.7cm ,1978年陕西省旬邑县城关镇出土。造型生动的陶塑儿童在宋代流行,与宋代七夕的节日习俗有关。当时的富贵人家每逢七月初
六、初七之夜,供奉的并非人们熟悉的“牛郎”、“织女”,而是一种泥孩儿,有祈生男孩的用意。
2、“彩绘喇叭女立俑”:汉,高31cm ,1953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女佣以巾裹头,身着深衣深衣宽大的下摆形如喇叭裙,不仅增加了俑的稳定性,更营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美感。汉代著名美女赵飞燕以体态轻盈、腰肢纤细而深得汉成帝的宠爱。
3、“彩绘持盾俑”:汉,高48,50cm,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这些步兵俑手持盾牌,身穿战袍,反映的是西汉兵种中的轻装步兵形象。
4、“兵葬俑”:战国秦,高13-13.5cm,1954年陕西省宝鸡市李家崖出土。俑背双手抱于胸前,仰头张嘴,似在唱歌,其中两人头顶尖凸,似梳椎髻,另一人头顶较平,似带冠。这组陶塑为纯粹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熟练带有随心所欲的活泼。
5、“三彩披鬃马”:唐,高72cm ,长86cm,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唐代重视养马业,引进的胡马,东起朝鲜半岛,西到阿拉伯,北自西伯利亚,南到印度,多达80多种。除了对马匹品种的狂热追求外,唐人在对马具的配备上也极尽奢华,充分表现出唐朝富足强盛的大国气势。
6、“三彩仰头、低头马”:长24,27cm,1961年陕西省乾县永秦公主墓出土。这两匹马头小,臀肥,骨肉匀称,四腿挺立,体格健壮,都属于来自西域的良种马。
7、“彩绘勾头马”:唐,高44cm ,长43cm,1960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出土。该马马头大小适中,体型中等,身材健美匀称,蹄大,四肢长,兼有北方蒙古马的结实、粗悍和西方马种的俊秀、灵敏。
8、“人面蛇身俑”:(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神人成英雄大多是人首蛇身形象,唐宋时期墓葬中出现的“人首蛇身俑”和“墓龙”一样,有镇墓驱邪作用。这组墓反映了宋元时期的丧葬文化。)
9、“绿釉男立俑”:明,高38cm ,该俑头戴高帽,身穿袍服,肩抗交杌,似随时等候着主人的吩咐。
第一展厅——“发现求真”,主要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发现、良渚文化的命名、玉器的出台和认识。在刚步入这个展厅的时候,馆中就介绍了良渚遗址最早考古发掘者施昕更和良渚文化研究的先驱者何天行两位先生的简要事迹,以及历年来专家学者研究良渚文化成果的部分资料。而后在第三单元——“玉器的出台和认识”中,摆放了许多玉器和陶器。玉器共分二部分,一部分是重型礼器,有玉琮、玉璧和玉钺;另一部分则主要为装饰用玉,有三叉形器、冠形器、璜、锥形器、带钩、镯、匙、匕、项饰及鸟、龟、鱼、蝉等动物饰件。其中,馆中陈列了大量崧泽时期的玉器。崧泽文化出现了玉钺这种玉礼器,玉器的比重明显增加。新见环、镯、坠饰、半球形隧孔珠等器类。同时,玉料选择也产生了新变化。陶器部分,主要展出了崧泽文化和马家滨文化层的陶器。崧泽文化的陶器,夹砂陶以红褐色为主,泥制陶以灰色为主,黑皮陶也有一定的额比例,造型以敛口和折腹为特征,气囊较马家滨文化明显增多,鼎、玉等典型陶器早晚期变化明显。造型特殊的动物形陶塑,已脱离实用价值,而转化为宗教仪式中的祭器,成为专用于墓葬的冥器,成为崧泽文化丰富多彩的崇拜的缩影。除展出各种类型的陶器外,还展示了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如单把杯、椭圆形豆、罐等,尤以一件刻划着8个符号的刻文黑陶罐为最,被称为“前所未见的珍品。”
第二展厅——“良渚古国”,这里概要地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分布范围。整个第二展厅,在以良渚文化时期古老的原始生态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大幅背景壁画场景中,复原了当时的快轮制陶和先民纺织的生动场面。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良渚文化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包括石犁、石铲、石刀、破土器、石镰以及当时用来狩猎的石镞和捕鱼的网坠,其成套而制作精良的生产工具在同期的考古文化中是最复杂的,并处于领先地位。从中我们不难想象,良渚先民的生活是相当滋润的,他们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高度发达的农业为分工明确、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产生了诸多的手工业生产门类,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展览中那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将让你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在第二展厅中,我对良渚贵族用玉的性别差异产生了兴趣。良渚文化的贵族葬玉恪守着一种性别原则,琮、钺、玉叉形器、锥形器主要见于男性墓葬,玉璜、玉纺轮、玉圆牌,则见于女性墓葬。而串饰、梳背、带钩等式两性共有的饰物。从女性陪葬的玉器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在平时所从事的劳动,男女分工是身份明确的。
第三展厅——“良渚文明”,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良渚时期的世界与中国”。距今5000年前后,以城市的出现和发展为标志,世界各地相继进入了文明时代,包括良渚在内的中国各地兴起的文明形态,也先后涌现出一系列城市,成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
一。这些城市既是当时的政治、军事核心,还是宗教、文化中心,有的还成为集主权和神权为一体的都城。与西方文明以技术、贸易等经济因素为标志的文明形态相比,中国以城市为政治裁体的方式,继往开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连续性文明发展模式。其中主要介绍了“辽河流域”、“红山文化”以及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年代下限在距今5000年左右,以发达的制玉业、造型奇特的玉器为代表,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以女神庙为中心,以巨型阶梯状“金字塔”为特征,以积石冢环绕而进行布局与营建。中原地区在距今4500年左右,发展成为若干个区域性的龙山文化,主要有豫东的王油坊类型、豫北冀南的后冈二期文化、豫西和豫中的王湾三明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等,并且出现了城市、冶铜业、大型墓葬以及乐礼器等。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在距今46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进入晚期,并逐渐演变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一个繁荣与变革的新时期,出现了“都邑”配置的城市格局、墓葬葬制的礼制化趋向、连成句子的文字性刻符、蛋壳黑陶和玉礼器等。
第二单元是“良渚文明玉特征”。在人类用各种材料制作的器物中,没有一种能像玉器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人的世界。有专家指出:“东西方文化最早的基本差异,即新石器时代发达玉器之有无。”
良渚文明的玉礼器与后来出现的商周青铜礼器一样,是政权、等级和宗教观念的物化形式,是构成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良渚玉礼器分布于太湖周围甚至更大的区域,表明这个区域存在着一个乃至多个同宗、同盟、同礼制、同意识的多层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成邦国集团。
第三展厅,在灯光的映射下,良渚文化玉器散发出独有的“鸡骨白”和“南瓜黄”色,触目所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蔚为壮观。
第一部分介绍的是神权与王权。中国古代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表明国家的核心职能是主持祭祀与指挥军队。良渚社会政教结合、巫王一体。拥有琮、璧、钺这类玉器的人物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氏族和部落首领,而是贵族和国王子。我被玉琮和玉钺的外形所深深吸引,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这两种玉器。
玉琮是由人体装饰功能的镯演化而来的礼神之器,是良渚文明中最引人注目的祭祀重器,象征拥有者的社会等级和高贵身份。其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几乎没有例外地都刻有神徽图像。玉琮内圆外方,其造型师古人对“天圆地方”之说的演绎,是巫师通天地、敬鬼神的一种法器。中间的圆孔是沟通天地的通道,原始巫术色彩强烈。良渚文化玉琮有五大特点。1、内圆外方,中心部位有一个钴孔2、每角都雕有图像。3、琮体分若干节4、四面各有一道直槽5、形体上大下小
玉钺是良渚文明君权和神权的象征,相当于权杖。玉钺薄而匀称,还有精巧的上下端饰。一柄完整的玉钺长度在60——80cm 之间,反山12号墓玉钺器身上雕琢着凌驾于飞鸟之上的神人兽面图像,是“国王大事,在祀与戎”和“权利神授”的有力佐证。
第二部分介绍了玉璧的起源于演变。壁由具有人体装饰物功能的环演化而来,孔径逐渐变小,边沿逐渐变大,成为具有特定行制和神圣化功能的礼神之器。跟琮追求高度、忽略细节的趋势不同,壁在自早至晚的演变过程中,追求圆大和精致并重,暗示壁在良渚文化中的地位是逐步提高的。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器形,其苍碧的质料、浑圆的造型及其与原始“盖天说”的联系,表明后世“苍碧礼天”的记载并非虚构。
良渚文化晚间玉璧上屡见“鸟之坛柱”的刻画符号,透露出良渚文化神崇拜的信息。 另外馆中还陈列了一些玉梳背和玉鸟。玉梳背有高矮之分,中部多对钴,器物表面大多为素面,通常只见于高等级墓葬,是重要的玉礼器。表明在良渚文化的显贵者阶层中,形成了敛葬时较为统一规范的用梳制度。
除了神人兽面纹外,良渚玉器上还有一种鸟形象。它不是写实的图像,鸟身往往雕琢为“兽面纹眼睛”的形式,应属神人兽面纹的组成部分。
三个展厅内容相互映照,各有侧重,充分展示了良渚先民所创造出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说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时期。
下面是馆中一些藏品的图片:
童子沐浴桶 彩绘喇叭女立俑 彩绘持盾俑
三彩仰头、低头马 彩绘勾头马 人面蛇身俑 绿釉男立俑 三彩双峰骆驼 玉钺
陶贯耳壶 石犁 嵌玉漆杯
陶豆
女神头像
玉琮
陶双鼻壶
玉管串 玉圆牌 玉璧 玉琮 玉珠串 陶豆把
考察人:梁珠晨 3090102169 社会科学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