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基本统计数据如下:
(一)企业注册登记情况
2010年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企业4898家,占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总数14667家的33.39%,其中国有企业1786家、集体企业170家、股份合作企业158家、联营企业6家、有限责任公司1941家、股份有限公司410家、私营企业365家、港澳台企业24家、外资企业21家和其他企业17家。
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事务所159家、结构设计事务所44家、机电设计事务所27家、建筑装饰设计1743家、环境工程设计451家、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461家、消防设施工程设计230家、建筑幕墙工程设计230家、轻型钢结构设计148家、风景园林设计113家和照明工程设计6家。
(二)企业资质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中,甲级资质企业为1240家,占25.32%;乙级企业为1686家,占34.42%;丙级企业为1838家,占37.53%;其他为133家,占2.7%。与2009年相比,甲级企业增加102家,乙级企业增加27家,丙级企业减少4家。
(三)企业业务完成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工程勘察合同额总计20.98亿元;完成工程设计合同额总计400.55亿元,其中专项设计合同额14.20亿元;完成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20.80亿元,其中工程咨询9.93亿元,工程监理3.56亿元,项目工程管理2.59亿元,工程咨询造价0.58亿元;完成工程承包合同额164.82亿元,其中岩土工程治理3.78亿元,工程承包148亿元,专项承包13.03亿元;完成境外工程合同额14.63亿元,其中工程勘察设计3.59亿元。
(四)企业财务状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合计676.77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22.18亿元,工程设计收入360.12亿元,工程技术服务收入13.43亿元,工程承包收入172.04亿元,其他收入99.22亿元,境外收入9.78亿元;营业成本562.24亿元;人均营业收入25.45万元(按完成营业收入676.77亿元,期末从业人员26.59万人计算数据);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9.19亿元;利润总额-39.55亿元(另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纯建筑设计企业利润率约为7-8%);净利润5632万元;资产合计668.13亿元;负债合计331.8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计229.71亿元。
(五)企业人员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为26.59万人,为同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124.91万人的21.29%,比2009年从业人员增加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22.89万人,高级职称人员为5.96万人,中级职称人员为9.87万人,初级职称人员为6.35万人。期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54667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1153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2404人、注册工程师19620人、注册规划师1736人、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1675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092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485人,注册建造师1723人。
2、法律法规变化情况
按照《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规定,申请特级资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资信能力
1、企业注册资本金3亿元以上。
2、企业净资产3.6亿元以上。
3、企业近三年上缴建筑业营业税均在5000万元以上。
4、企业银行授信额度近三年均在5亿元以上。
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
1、企业经理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经历。
2、技术负责人具有15年以上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具有工程序列高级职称及一级注册建造师或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主持完成过两项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的代表工程的技术工作或甲级设计资质要求的代表工程或合同额2亿元以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3、财务负责人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资格。
4、企业具有注册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50人以上。
5、企业具有本类别相关的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科技进步水平
1、企业具有省部级(或相当于省部级水平)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
2、企业近三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平均达到营业额的0.5%以上。
3、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3项以上;近五年具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专利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
4、企业近十年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
5、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类别对应工程设计资质所需设计类型对照表
按照2007年最新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0号),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成工程勘探和工程设计两个部分。
其中工程勘察资质分为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工程勘察专业资质、工程勘察劳务资质。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工程勘察专业资质设甲级、乙级,根据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部分专业可以设丙级;工程勘察劳务资质不分等级。
取得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各专业(海洋工程勘察除外)、各等级工程勘察业务;取得工程勘察专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相应等级相应专业的工程勘察业务;取得工程勘察劳务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岩土工程治理、工程钻探、凿井等工程勘察劳务业务。
工程设计资质分为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工程设计行业资质、工程设计专业资质和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工程设计行业资质、工程设计专业资质、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设甲级、乙级。根据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个别行业、专业、专项资质可以设丙级,建筑工程专业资质可以设丁级。
取得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各行业、各等级的建设工程设计业务;取得工程设计行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相应行业相应等级的工程设计业务及本行业范围内同级别的相应专业、专项(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除外)工程设计业务;取得工程设计专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本专业相应等级的专业工程设计业务及同级别的相应专项工程设计业务(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除外);取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本专项相应等级的专项工程设计业务。
自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基本建设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工程设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与之相适应工程设计资质管理制度和资质标准经历了1991年、2001年和2007年的三次较大的调整修订,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考核经历了从对单位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转为对主要技术人员个人资历的考核的转变。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于2001年1月颁布实施,打破了部门的界限,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类型出发,合并了相关行业、专业,促进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宽和向做大做强方向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建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特别是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急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007年修订标准中,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在考核内容上重点体现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信誉和技术能力设定考核条件。考核条件中除包含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指标外,还增加了企业实力的考核,营业收入或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在行业内的排名情况、具有两个行业甲级资质、具有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的注册人员、具有专利或专有技术、具有获奖工程、参与国家标准编制等。归纳为“资历和信誉、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三个方面。
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出台,将对大型工程设计企业从政策上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扶植作用。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21个行业的设计任务,规模没有限制。为保证设计质量,规范设计企业市场行为,防止转包和挂靠违规行为,规定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标准中与所承接工程项目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这种合理组合人力资源的方式,将极大推进设计企业向做大做强的工程公司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
2007年3月,建设部公布了新版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为了实现平稳衔接,设定3年的过渡期。
2009年6月,建设部下发《关于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更换新证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将按新资质标准重新就位。通知要求,自2010年4月1日起启用新版证书,届时,所有旧版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全部作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个别企业通过其它渠道已经拿到了证书,有些因为注册人员不足,来不及引进。有些单位则无所谓,比如一些垄断行业,有没有资质市场并不影响设计企业获得项目,所以暂时也没有去顾及这件事。有一些小的低资质企业原来试图通过合并或重组的方式申请一个高一级的资质,但现实中做起来比较困难。
从历次标准变化中可以折射出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自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基本建设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工程设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设计资质管理制度和资质标准经历了1991年、2001年和2007年的三次较大的调整修订。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于2001年1月颁布实施,打破了部门的界限,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类型出发,合并了相关行业、专业,促进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宽和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建立。
2007版新部令的修订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明晰审批制度,如将资质审查由以前的定期受理改为随时受理;减少了审查时限,对甲级企业的审批时间从以前的几个月减少到60天;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工程资质申报及变更程序、材料内容、审批方式等内容。简化了企业资质变更等的办理手续和时限,除企业名称外的资质证书的变更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办理,一般变更2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等;下放资质审批权限,实行资质分级审批,将除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五个行业以外的工程设计乙级及以下级别资质的审批权下放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取消了资质年检工作,改为资质动态管理,加强企业后续监管措施。新的资质标准对资质设立5年有效期,企业有效期满后经考核基本的人员等条件,及企业诚信状况,符合条件的即给予延续。
2007修订后的资质标准将工程设计资质分为综合、行业、专业和专项四个序列。取消主导工艺资质的设置,将原来的主导工艺资质归并入修订后的相应专业资质中。完善了综合资质内容。综合资质只设甲级,总数控制在40家左右,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21个行业的设计任务,规模没有限制;突出对注册执业人员的考核。在主导专业中尽量考核注册人员,并参照注册人员的条件明确了对主导专业非注册人员的考核条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及10年的设计工作经历;在现有建筑装饰、消防设施、建筑智能化、轻型钢结构、建筑幕墙、环境工程这六个专项设计资质的基础上,增加了风景园林和照明工程二个专项资质。并对原先只设甲级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在保留原标准中设立合伙企业形式的事务所的同时,新标准中允许设立有限责任(股份)公司形式的事务所,即建筑事务所可以设立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也可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从1991-200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市场准入制度在不断更新版本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资质从限量到放开,从专业综合资质到专项资质的多元,从股权国有的设计院到民营、合伙人制的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除个别地方外取消了低等级资质。建立了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考核经历了
从对单位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转为对主要技术人员个人资历的考核的转变,从重视企业经营产值到重视企业品牌、社会责任的转变,突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大型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调整,使大型设计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或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提高竞争力。
2007年的标准提升注册人员的要求,可能会引起两个方面明显的现象发生,一是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一轮高潮,一是注册资质证书将再度变得抢手和升值。事实上在一些地区也确实有这种现象出现。比如在内蒙呼市,就有多家乙、丙级企业重组,通过此种手段凑够需要的注册人员,达到升级的目的。但是也有些地区却难以成功。在太原,某甲级设计资质企业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形成合力,起初倡议也得到一些响应,但甚至都没有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谈判,最终无果。而注册资格证书网上公开出价大幅升值,而且近乎“脱销”。
目前,对于设计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迟早要取消资质管理,因为国际上没有企业资质,只有个人资格,与国际接轨,严格资格管理,放开资质管理才是正道。而又一种说法则是,资质管理会越来越严,因为放开资质的结果是市场竞争无序,设计质量下降。比如专项资质审批放开之后,获批的企业很多业务并没有限制在资质范围内,因为市场上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有需求,而单项资质生存则有更多的困难。所以企业升级和从专项变更到综合的需求很盛。前面提到企业资质管理,主要是通过发展专项事务所的方式降低了门槛。而通过注册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条件的升级实际上更提升了资质标准。
事实上,对个人执业资格的管理也越来越强化,比如北京、上海、山西、江西等多地都出台了责任人员约谈制度,而且对质量事故的个人处罚也大大加强,有多起注册人员被吊销证书的通报。注册个人签字盖章责任的落实也将越来越严格。这一切表明对设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行。
3、行业并购情况
近年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勘察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业内原本单一的勘察设计业务模式正在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多元业务模式升级;行业市场格局正在从条块分割向一体化转变。在此背景下,行业成功要素从
过去以技术为主,向技术、管理、商务策划、资本运作等多元综合能力转变,兼并、收购、重组、上市等事件在勘察设计行业不断“上演”。
根据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0年以来勘察设计行业近百起并购案例的研究,行业的重组整合不外乎如下几种情况:国内设计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为了获得客户资源和资金,设计企业与投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因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的需要,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了获得核心技术优势,设计企业与科研企业进行合并重组;设计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外资工程设计集团并购国内设计企业。
通过对勘察设计行业97项并购案例的分类统计,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在勘察设计领域,内资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资本运作行为进行的横、纵向一体化并购成为主流;集团内部子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和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央企设计科研院所合并重组占有较大比例;外资对国内设计院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但并不突出;在纵向一体化并购中,勘察设计企业多作为客体被上下游企业并购,作为主体去并购上下游企业的案例较少。
施工企业并购设计院最为常见,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并购设计院多为获得建筑特级资质;打通设计、施工一体化产业链条;便于开展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同时还可以获得设计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而对于设计院而言,被施工企业并购,可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也不失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的选择之一。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的重组整合将不可避免,并可能在未来呈现出六大趋势。
趋势一:央属设计科研院所合并到相关实体企业
国资委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央企将调整至50~60家,而截至2010年10月,央企数量尚有123家。
推进央企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央企之间强强联合;一般央企并入优势大型央企;设计科研院所并入相关央企等。国资委最近几年一直在将设计科研院所合并到相关实体企业中,以求在业务经营上产生协同效益。目前在123家央企中,还有13家设计科研院所。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根据国资委“大吃小、强吃弱”的央企并购原则,这13
家设计科研院所不可能独立存在。可以预见,未来在国资委主导下的央属设计科研院所的合并重组仍将发生,合并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趋势二:设计院为实现规模效应进行横向的并购扩张
设计企业的横向并购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产生技术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实现规模效益递增。同时,横向并购能改变设计行业竞争状况,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在行业结构方面,横向兼并减少竞争者数量,改善行业结构,解决了行业整体生产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近年来,设计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时有发生,如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厦门市建筑设计院)通过收购南昌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省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公司等,形成工程设计集团公司,以厦门为中心将业务延伸至福州、闽南金三角及福建全省,还涉足北京、南昌等地。可以预见,强院收购弱院,大院收购小院或设计院之间的强强联合,在未来仍是设计院并购整合的主要模式之一。
趋势三:上下游企业并购设计院或设计院并购上下游企业
当今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已演变为工程建设产业链上相互合作、相互联结的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成功要素,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高低,更取决于产业链整体为最终客户提供工程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如何最大化。勘察设计企业或工程建设企业围绕产业价值链延伸所做的外部资源整合,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与互动,寻求整合价值,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的过程。因此工程建设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频频发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勘察设计行业并购的主要方式。
在工程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中,设计企业作为客体被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案例很多,而作为主体去整合上下游企业的案例则很少。在被整合之后,设计企业虽然获得了资金、市场和业务,但同时也丧失了完全独立性,自身战略诉求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由设计院改制而来的大型工程公司,如中冶京诚、中冶赛迪等,已经成为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主体。可以预见,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再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为规模化、多元化的综合型工程企业集团,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国内勘察
设计行业。
趋势四:外资企业收购国内设计院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设计业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而勘察设计行业在2007年结束了WTO保护期,开始全面向外资开放,众多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企业对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觊觎已久,渴望参与其中。但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设计资质并不容易,并购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国内设计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既可以直接获得国内设计资质,又可以获得国内设计市场和人才。
2007年,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设计咨询集团之一AE鄄COM公司先后收购了深圳城脉设计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开创了跨国公司收购中国甲级建筑设计企业的先河,打破了之前国外设计机构必须挂靠国内相关机构的合作模式。对于国内设计院所而言,与外资公司合资或合作,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合资后的新公司具备更多的工程设计资质,可承担工程设计业务和技术服务业务的范围大大增加,同时,还可引进国际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利用其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
趋势五:中小型设计企业以联盟制、连锁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整合扩张 国内中小型设计企业的生存现状相对困难,往往不得不走上被施工企业或大型设计企业兼并的道路。其实,中小型设计院的竞争优势在于差异化、低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因此不妨转变思路,在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主动寻求以联盟制、连锁制等形式与同行业设计企业进行整合,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抱团过冬,甚至实现扩张。
例如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五角设计”就是一家依靠联盟制成功的设计企业。联盟制的组织结构并不复杂,若干家独立公司,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和统一价格体系。联盟内的企业成员分摊品牌建设成本,自负盈亏,一般不在同一城市经营,甚至分布在全球,个体规模一般都不大,但联盟后的企业形象却是一个跨地域的大公司。
趋势六:有实力的设计企业收购已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2007年,脱胎于原部属设计院的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筹集资金数亿元,开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之先河。
近年来,设计院上市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开始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实现上市的方式通常有首发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其中借壳上市的操作程序更为简便。虽然目前还没有设计院借壳上市的实际案例发生,但不排除未来有不符合首发上市要求或迫切希望尽快上市的设计企业,通过收购已上市公司来达成上市目标。
国内设计行业并购案例
1、跨国设计机构5+1五合国际(WERKHART)于2007年10月19日高调宣布并购中国甲级设计院华特设计院。
五合国际亚太区总经理Neumann介绍,五合国际在德国、英国、澳洲、上海、北京、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在业内率先提出“5+1”服务模式,整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五大类专业技术。此次并购使得五合国际拥有中国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可大规模从事施工图的设计等相关工作。这意味着该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同时也标志着其“一站式全程服务”的5+1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华特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国内较早采用股份制组建的建筑设计单位,其拥有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此次并购凸显了外资设计单位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争夺。
2、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8年9月12日在广州市阅江中路688号保利国际广场北塔31 层召开。会议逐项审议通过以下议案:
董事会以9 票同意、0 票反对、0 票弃权通过《关于同意收购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以挂牌方式收购重工设计院改制后60%股权,截止2007 年底,重工设计院的净资产值为1014万元。
3、2011年棕榈园林(002431)公司拟斥资5亿元人民币,参股收购贝尔高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30%股权,以推动公司园林施工业务的增长。
据悉,贝尔高林国际(香港)主要从事高端园林景观设计业务,近三年营业收入98%以上来自中国大陆市场。截至2011年6月30日,贝尔高林国际(香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亿港元,净利润6813.6万港元。
棕榈园林目前已与股权出让方Barca Eenterprises Limited及承诺方许大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出让方及承诺方对贝尔高林国际(香港)的业绩增长作了承诺,保证2011年至2013年,贝尔高林国际(香港)的净利润每年累计地维持较前一年增长10%。
2012年3月5日,棕榈园林为了促进主营业务的发展,延伸公司业务的产业链条,提升公司市政业务的总承包能力,完善设计业务结构,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暂定名: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4、 2011年7月15日,享有“中国园林第一股”之称的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南扩战略”,完成了对上海尼塔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75%的股权收购。作为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第一并”,此举不仅助推东方园林业务结构与市场区域的双拓展,更有望开启园林行业“优势资源整合”下的“巨无霸”时代。
循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超高速发展,打造“生态城市”的呼声日盛。期间,成立于1992年的东方园林顺潮而上,逐渐成为集园林规划设计、施工、苗木产品、养护、运营全产业链发展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运营商,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等众多广受好评的城市重点项目,而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项目的成功,更是一举树立了东方园林在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2009年11月27日,东方园林成功登陆A股市场(股票代码:002310),缔造了“中国园林第一股”。
作为本次并购的另一主角,上海尼塔同样实力非凡。组建于2002年的上海尼塔设计团队源于知名的荷兰设计团队,汇聚了中外籍设计师百余人,拥有强大的综合设计能力。2010年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世博村景观、中国船舶馆等上海世博园区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及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总体管理和施工顾问工作的出色完成,更是让上海尼塔在业界声名鹊起,自成一派。
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已于2012年4月27日正式签署交割文件,以1.47亿澳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企业新加坡CPG集团的全部股权,成为其全资股东。此次收购是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海外收购的第一案例。此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多以产业并购为主,而此次并购是高端智力型,是中国文化型、智力型企业走向国际的成功范例,是中国高
端服务业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CPG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833年,前身是新加坡政府公共工程局,是新加坡的主要发展咨询专业机构,是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领域领先的咨询与管理服务公司。目前,CPG集团在全球设有20个分支机构,项目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余名雇员。其主要代表工程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会大厦、最高法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樟宜机场以及在建卡塔尔新多哈机场等,此外还承担新加坡总统府、樟宜机场等大型物业管理。截至2011年6月30日,CPG集团的总资产为2.01亿新元,净资产为1.41亿新元,净利润为1726万新元,营业收入为2.54亿新元,存量合同4.2亿新元。
6、2013年6月28日,上海——CCDI悉地国际并购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意向签约仪式在CCDI上海总部隆重举行。
CCDI创立于1994年,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领域从事综合专业服务的大型工程实践咨询机构。CCDI曾成功主持设计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上海洛克菲勒外滩源、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各类型知名项目,拥有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纽约五大区域,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置分公司或办事处,实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网络。
苏州市政院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一家拥有十个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综合设计企业,下设“市政交通设计院、建筑规划设计院、景观园林设计院、勘察及岩土工程设计院”四大专业设计院,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开展勘察设计业务。苏州市政院专注城市建设的设计咨询服务,业务涵盖众多专业领域,近年来,完成了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工程设计在内的大量高水准的市政、交通、建筑、景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勘察设计及咨询任务。
7、正在筹备改制上市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通过上海自贸区完成对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Wilson&AssociatesInc)的全资控股,标的公司位列全球酒店餐饮室内设计领域前三甲。不过,交易双方均未披露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
现代设计集团拥有60多年历史,是一家在行业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企业,旗下拥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上
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司、现代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等20余家专业公司和机构,主持或参与完成了70%以上的上海地标性建筑。
据介绍,此次收购标的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专注于酒店、度假村、高级餐厅、豪华交通设施、高档住宅等场所的高端室内设计,是国际室内设计的高端品牌。尤其在酒店业室内设计领域,其享有盛誉,近五年稳定在该领域全球前三的位置。该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达拉斯,在纽约和洛杉矶设有设计机构,并在新加坡、中国、阿联酋和印度设有办公室,拥有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员工400余人。该公司与国际高端酒店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万豪集团、洲际集团、希尔顿酒店、喜达屋集团、凯悦集团、四季酒店等。
1、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基本统计数据如下:
(一)企业注册登记情况
2010年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企业4898家,占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总数14667家的33.39%,其中国有企业1786家、集体企业170家、股份合作企业158家、联营企业6家、有限责任公司1941家、股份有限公司410家、私营企业365家、港澳台企业24家、外资企业21家和其他企业17家。
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事务所159家、结构设计事务所44家、机电设计事务所27家、建筑装饰设计1743家、环境工程设计451家、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461家、消防设施工程设计230家、建筑幕墙工程设计230家、轻型钢结构设计148家、风景园林设计113家和照明工程设计6家。
(二)企业资质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中,甲级资质企业为1240家,占25.32%;乙级企业为1686家,占34.42%;丙级企业为1838家,占37.53%;其他为133家,占2.7%。与2009年相比,甲级企业增加102家,乙级企业增加27家,丙级企业减少4家。
(三)企业业务完成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工程勘察合同额总计20.98亿元;完成工程设计合同额总计400.55亿元,其中专项设计合同额14.20亿元;完成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20.80亿元,其中工程咨询9.93亿元,工程监理3.56亿元,项目工程管理2.59亿元,工程咨询造价0.58亿元;完成工程承包合同额164.82亿元,其中岩土工程治理3.78亿元,工程承包148亿元,专项承包13.03亿元;完成境外工程合同额14.63亿元,其中工程勘察设计3.59亿元。
(四)企业财务状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合计676.77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22.18亿元,工程设计收入360.12亿元,工程技术服务收入13.43亿元,工程承包收入172.04亿元,其他收入99.22亿元,境外收入9.78亿元;营业成本562.24亿元;人均营业收入25.45万元(按完成营业收入676.77亿元,期末从业人员26.59万人计算数据);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9.19亿元;利润总额-39.55亿元(另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纯建筑设计企业利润率约为7-8%);净利润5632万元;资产合计668.13亿元;负债合计331.8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计229.71亿元。
(五)企业人员情况
2010年建筑设计企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为26.59万人,为同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124.91万人的21.29%,比2009年从业人员增加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22.89万人,高级职称人员为5.96万人,中级职称人员为9.87万人,初级职称人员为6.35万人。期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54667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1153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2404人、注册工程师19620人、注册规划师1736人、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1675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092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485人,注册建造师1723人。
2、法律法规变化情况
按照《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规定,申请特级资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资信能力
1、企业注册资本金3亿元以上。
2、企业净资产3.6亿元以上。
3、企业近三年上缴建筑业营业税均在5000万元以上。
4、企业银行授信额度近三年均在5亿元以上。
二、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
1、企业经理具有10年以上从事工程管理工作经历。
2、技术负责人具有15年以上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具有工程序列高级职称及一级注册建造师或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主持完成过两项及以上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的代表工程的技术工作或甲级设计资质要求的代表工程或合同额2亿元以上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3、财务负责人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及注册会计师资格。
4、企业具有注册一级建造师(一级项目经理)50人以上。
5、企业具有本类别相关的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科技进步水平
1、企业具有省部级(或相当于省部级水平)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
2、企业近三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平均达到营业额的0.5%以上。
3、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3项以上;近五年具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能够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专利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其中至少有一项发明专利。
4、企业近十年获得过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或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
5、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类别对应工程设计资质所需设计类型对照表
按照2007年最新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60号),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成工程勘探和工程设计两个部分。
其中工程勘察资质分为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工程勘察专业资质、工程勘察劳务资质。工程勘察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工程勘察专业资质设甲级、乙级,根据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部分专业可以设丙级;工程勘察劳务资质不分等级。
取得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各专业(海洋工程勘察除外)、各等级工程勘察业务;取得工程勘察专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相应等级相应专业的工程勘察业务;取得工程勘察劳务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岩土工程治理、工程钻探、凿井等工程勘察劳务业务。
工程设计资质分为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工程设计行业资质、工程设计专业资质和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工程设计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工程设计行业资质、工程设计专业资质、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设甲级、乙级。根据工程性质和技术特点,个别行业、专业、专项资质可以设丙级,建筑工程专业资质可以设丁级。
取得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各行业、各等级的建设工程设计业务;取得工程设计行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相应行业相应等级的工程设计业务及本行业范围内同级别的相应专业、专项(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除外)工程设计业务;取得工程设计专业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本专业相应等级的专业工程设计业务及同级别的相应专项工程设计业务(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除外);取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本专项相应等级的专项工程设计业务。
自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基本建设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工程设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与之相适应工程设计资质管理制度和资质标准经历了1991年、2001年和2007年的三次较大的调整修订,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考核经历了从对单位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转为对主要技术人员个人资历的考核的转变。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于2001年1月颁布实施,打破了部门的界限,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类型出发,合并了相关行业、专业,促进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宽和向做大做强方向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建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特别是国家对科技创新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急需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2007年修订标准中,综合资质只设甲级,在考核内容上重点体现鼓励大型设计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信誉和技术能力设定考核条件。考核条件中除包含综合工程设计能力的指标外,还增加了企业实力的考核,营业收入或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在行业内的排名情况、具有两个行业甲级资质、具有设计、施工、监理方面的注册人员、具有专利或专有技术、具有获奖工程、参与国家标准编制等。归纳为“资历和信誉、技术条件、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三个方面。
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的出台,将对大型工程设计企业从政策上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扶植作用。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21个行业的设计任务,规模没有限制。为保证设计质量,规范设计企业市场行为,防止转包和挂靠违规行为,规定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在承接工程项目设计时,须满足标准中与所承接工程项目对应的设计类型对人员配置的要求。这种合理组合人力资源的方式,将极大推进设计企业向做大做强的工程公司方向发展,推动企业开展工程总承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将产生积极影响。
2007年3月,建设部公布了新版的《工程设计资质标准》,为了实现平稳衔接,设定3年的过渡期。
2009年6月,建设部下发《关于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更换新证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将按新资质标准重新就位。通知要求,自2010年4月1日起启用新版证书,届时,所有旧版工程设计资质证书全部作废。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有个别企业通过其它渠道已经拿到了证书,有些因为注册人员不足,来不及引进。有些单位则无所谓,比如一些垄断行业,有没有资质市场并不影响设计企业获得项目,所以暂时也没有去顾及这件事。有一些小的低资质企业原来试图通过合并或重组的方式申请一个高一级的资质,但现实中做起来比较困难。
从历次标准变化中可以折射出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自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基本建设设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工程设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以来,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程设计资质管理制度和资质标准经历了1991年、2001年和2007年的三次较大的调整修订。
2001版设计资质标准于2001年1月颁布实施,打破了部门的界限,从工程建设项目设计类型出发,合并了相关行业、专业,促进了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宽和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建立。
2007版新部令的修订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明晰审批制度,如将资质审查由以前的定期受理改为随时受理;减少了审查时限,对甲级企业的审批时间从以前的几个月减少到60天;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工程资质申报及变更程序、材料内容、审批方式等内容。简化了企业资质变更等的办理手续和时限,除企业名称外的资质证书的变更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办理,一般变更2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等;下放资质审批权限,实行资质分级审批,将除铁路、交通、水利、信息产业、民航等五个行业以外的工程设计乙级及以下级别资质的审批权下放省级建设主管部门;取消了资质年检工作,改为资质动态管理,加强企业后续监管措施。新的资质标准对资质设立5年有效期,企业有效期满后经考核基本的人员等条件,及企业诚信状况,符合条件的即给予延续。
2007修订后的资质标准将工程设计资质分为综合、行业、专业和专项四个序列。取消主导工艺资质的设置,将原来的主导工艺资质归并入修订后的相应专业资质中。完善了综合资质内容。综合资质只设甲级,总数控制在40家左右,取得综合资质的企业,可以承接21个行业的设计任务,规模没有限制;突出对注册执业人员的考核。在主导专业中尽量考核注册人员,并参照注册人员的条件明确了对主导专业非注册人员的考核条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及10年的设计工作经历;在现有建筑装饰、消防设施、建筑智能化、轻型钢结构、建筑幕墙、环境工程这六个专项设计资质的基础上,增加了风景园林和照明工程二个专项资质。并对原先只设甲级的建筑智能化专项资质分为甲、乙两级。在保留原标准中设立合伙企业形式的事务所的同时,新标准中允许设立有限责任(股份)公司形式的事务所,即建筑事务所可以设立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责任,也可以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承担有限责任。
从1991-2009年,近二十年的时间,市场准入制度在不断更新版本的过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资质从限量到放开,从专业综合资质到专项资质的多元,从股权国有的设计院到民营、合伙人制的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除个别地方外取消了低等级资质。建立了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对企业资质条件的考核经历了
从对单位技术人员总体数量转为对主要技术人员个人资历的考核的转变,从重视企业经营产值到重视企业品牌、社会责任的转变,突出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大型设计企业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调整,使大型设计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或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提高竞争力。
2007年的标准提升注册人员的要求,可能会引起两个方面明显的现象发生,一是企业之间兼并重组的一轮高潮,一是注册资质证书将再度变得抢手和升值。事实上在一些地区也确实有这种现象出现。比如在内蒙呼市,就有多家乙、丙级企业重组,通过此种手段凑够需要的注册人员,达到升级的目的。但是也有些地区却难以成功。在太原,某甲级设计资质企业希望通过联盟的方式形成合力,起初倡议也得到一些响应,但甚至都没有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谈判,最终无果。而注册资格证书网上公开出价大幅升值,而且近乎“脱销”。
目前,对于设计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迟早要取消资质管理,因为国际上没有企业资质,只有个人资格,与国际接轨,严格资格管理,放开资质管理才是正道。而又一种说法则是,资质管理会越来越严,因为放开资质的结果是市场竞争无序,设计质量下降。比如专项资质审批放开之后,获批的企业很多业务并没有限制在资质范围内,因为市场上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有需求,而单项资质生存则有更多的困难。所以企业升级和从专项变更到综合的需求很盛。前面提到企业资质管理,主要是通过发展专项事务所的方式降低了门槛。而通过注册人员数量的增加以及条件的升级实际上更提升了资质标准。
事实上,对个人执业资格的管理也越来越强化,比如北京、上海、山西、江西等多地都出台了责任人员约谈制度,而且对质量事故的个人处罚也大大加强,有多起注册人员被吊销证书的通报。注册个人签字盖章责任的落实也将越来越严格。这一切表明对设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并行。
3、行业并购情况
近年来,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勘察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行业内原本单一的勘察设计业务模式正在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设计、咨询、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多元业务模式升级;行业市场格局正在从条块分割向一体化转变。在此背景下,行业成功要素从
过去以技术为主,向技术、管理、商务策划、资本运作等多元综合能力转变,兼并、收购、重组、上市等事件在勘察设计行业不断“上演”。
根据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对2000年以来勘察设计行业近百起并购案例的研究,行业的重组整合不外乎如下几种情况:国内设计企业之间进行合并重组;为了获得客户资源和资金,设计企业与投资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因为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的需要,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了获得核心技术优势,设计企业与科研企业进行合并重组;设计企业与房地产企业进行合并重组;外资工程设计集团并购国内设计企业。
通过对勘察设计行业97项并购案例的分类统计,可以得出如下判断:在勘察设计领域,内资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资本运作行为进行的横、纵向一体化并购成为主流;集团内部子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和政府行政干预下的央企设计科研院所合并重组占有较大比例;外资对国内设计院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但并不突出;在纵向一体化并购中,勘察设计企业多作为客体被上下游企业并购,作为主体去并购上下游企业的案例较少。
施工企业并购设计院最为常见,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并购设计院多为获得建筑特级资质;打通设计、施工一体化产业链条;便于开展设计施工总承包业务;同时还可以获得设计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而对于设计院而言,被施工企业并购,可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和较为稳定的业务来源,也不失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下去的选择之一。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的重组整合将不可避免,并可能在未来呈现出六大趋势。
趋势一:央属设计科研院所合并到相关实体企业
国资委要求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央企将调整至50~60家,而截至2010年10月,央企数量尚有123家。
推进央企重组的主要方式包括:央企之间强强联合;一般央企并入优势大型央企;设计科研院所并入相关央企等。国资委最近几年一直在将设计科研院所合并到相关实体企业中,以求在业务经营上产生协同效益。目前在123家央企中,还有13家设计科研院所。如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根据国资委“大吃小、强吃弱”的央企并购原则,这13
家设计科研院所不可能独立存在。可以预见,未来在国资委主导下的央属设计科研院所的合并重组仍将发生,合并步伐会进一步加快。
趋势二:设计院为实现规模效应进行横向的并购扩张
设计企业的横向并购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产生技术和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实现规模效益递增。同时,横向并购能改变设计行业竞争状况,提高行业集中度,扩大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获取垄断利润。在行业结构方面,横向兼并减少竞争者数量,改善行业结构,解决了行业整体生产力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大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近年来,设计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时有发生,如厦门合道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厦门市建筑设计院)通过收购南昌市建筑设计院、福建省工程咨询建筑设计公司等,形成工程设计集团公司,以厦门为中心将业务延伸至福州、闽南金三角及福建全省,还涉足北京、南昌等地。可以预见,强院收购弱院,大院收购小院或设计院之间的强强联合,在未来仍是设计院并购整合的主要模式之一。
趋势三:上下游企业并购设计院或设计院并购上下游企业
当今工程建设市场的竞争,已演变为工程建设产业链上相互合作、相互联结的企业群与企业群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成功要素,不仅取决于单个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高低,更取决于产业链整体为最终客户提供工程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如何最大化。勘察设计企业或工程建设企业围绕产业价值链延伸所做的外部资源整合,其实就是通过各种合作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与互动,寻求整合价值,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的过程。因此工程建设产业链内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频频发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勘察设计行业并购的主要方式。
在工程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中,设计企业作为客体被上下游企业整合的案例很多,而作为主体去整合上下游企业的案例则很少。在被整合之后,设计企业虽然获得了资金、市场和业务,但同时也丧失了完全独立性,自身战略诉求可能得不到很好的理解和支持。当然,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由设计院改制而来的大型工程公司,如中冶京诚、中冶赛迪等,已经成为整合上下游企业的主体。可以预见,由设计院转型为工程公司,再通过投资、并购、重组等方式整合为规模化、多元化的综合型工程企业集团,这种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国内勘察
设计行业。
趋势四:外资企业收购国内设计院进入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设计业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而勘察设计行业在2007年结束了WTO保护期,开始全面向外资开放,众多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企业对中国建筑设计市场觊觎已久,渴望参与其中。但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设计资质并不容易,并购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国内设计市场的主要方式之一,既可以直接获得国内设计资质,又可以获得国内设计市场和人才。
2007年,全球最大的建筑工程设计咨询集团之一AE鄄COM公司先后收购了深圳城脉设计和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开创了跨国公司收购中国甲级建筑设计企业的先河,打破了之前国外设计机构必须挂靠国内相关机构的合作模式。对于国内设计院所而言,与外资公司合资或合作,也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合资后的新公司具备更多的工程设计资质,可承担工程设计业务和技术服务业务的范围大大增加,同时,还可引进国际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利用其影响力,开拓国际市场。
趋势五:中小型设计企业以联盟制、连锁制等多种经营模式实现整合扩张 国内中小型设计企业的生存现状相对困难,往往不得不走上被施工企业或大型设计企业兼并的道路。其实,中小型设计院的竞争优势在于差异化、低成本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因此不妨转变思路,在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主动寻求以联盟制、连锁制等形式与同行业设计企业进行整合,在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抱团过冬,甚至实现扩张。
例如国际著名设计公司——“五角设计”就是一家依靠联盟制成功的设计企业。联盟制的组织结构并不复杂,若干家独立公司,统一在一个品牌之下,实现统一品牌、统一形象和统一价格体系。联盟内的企业成员分摊品牌建设成本,自负盈亏,一般不在同一城市经营,甚至分布在全球,个体规模一般都不大,但联盟后的企业形象却是一个跨地域的大公司。
趋势六:有实力的设计企业收购已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
2007年,脱胎于原部属设计院的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筹集资金数亿元,开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之先河。
近年来,设计院上市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勘察设计企业开始考虑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实现上市的方式通常有首发上市和借壳上市两种,其中借壳上市的操作程序更为简便。虽然目前还没有设计院借壳上市的实际案例发生,但不排除未来有不符合首发上市要求或迫切希望尽快上市的设计企业,通过收购已上市公司来达成上市目标。
国内设计行业并购案例
1、跨国设计机构5+1五合国际(WERKHART)于2007年10月19日高调宣布并购中国甲级设计院华特设计院。
五合国际亚太区总经理Neumann介绍,五合国际在德国、英国、澳洲、上海、北京、香港设有分支机构,在业内率先提出“5+1”服务模式,整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五大类专业技术。此次并购使得五合国际拥有中国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可大规模从事施工图的设计等相关工作。这意味着该集团在中国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同时也标志着其“一站式全程服务”的5+1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
华特建筑设计公司创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国内较早采用股份制组建的建筑设计单位,其拥有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质。此次并购凸显了外资设计单位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争夺。
2、 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8年9月12日在广州市阅江中路688号保利国际广场北塔31 层召开。会议逐项审议通过以下议案:
董事会以9 票同意、0 票反对、0 票弃权通过《关于同意收购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以挂牌方式收购重工设计院改制后60%股权,截止2007 年底,重工设计院的净资产值为1014万元。
3、2011年棕榈园林(002431)公司拟斥资5亿元人民币,参股收购贝尔高林国际(香港)有限公司30%股权,以推动公司园林施工业务的增长。
据悉,贝尔高林国际(香港)主要从事高端园林景观设计业务,近三年营业收入98%以上来自中国大陆市场。截至2011年6月30日,贝尔高林国际(香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亿港元,净利润6813.6万港元。
棕榈园林目前已与股权出让方Barca Eenterprises Limited及承诺方许大绚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出让方及承诺方对贝尔高林国际(香港)的业绩增长作了承诺,保证2011年至2013年,贝尔高林国际(香港)的净利润每年累计地维持较前一年增长10%。
2012年3月5日,棕榈园林为了促进主营业务的发展,延伸公司业务的产业链条,提升公司市政业务的总承包能力,完善设计业务结构,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服务,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暂定名: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4、 2011年7月15日,享有“中国园林第一股”之称的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南扩战略”,完成了对上海尼塔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75%的股权收购。作为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第一并”,此举不仅助推东方园林业务结构与市场区域的双拓展,更有望开启园林行业“优势资源整合”下的“巨无霸”时代。
循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超高速发展,打造“生态城市”的呼声日盛。期间,成立于1992年的东方园林顺潮而上,逐渐成为集园林规划设计、施工、苗木产品、养护、运营全产业链发展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运营商,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景观、北京通州运河文化广场等众多广受好评的城市重点项目,而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项目的成功,更是一举树立了东方园林在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2009年11月27日,东方园林成功登陆A股市场(股票代码:002310),缔造了“中国园林第一股”。
作为本次并购的另一主角,上海尼塔同样实力非凡。组建于2002年的上海尼塔设计团队源于知名的荷兰设计团队,汇聚了中外籍设计师百余人,拥有强大的综合设计能力。2010年包括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世博村景观、中国船舶馆等上海世博园区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以及上海世博园区景观总体管理和施工顾问工作的出色完成,更是让上海尼塔在业界声名鹊起,自成一派。
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已于2012年4月27日正式签署交割文件,以1.47亿澳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企业新加坡CPG集团的全部股权,成为其全资股东。此次收购是中国勘察设计行业海外收购的第一案例。此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多以产业并购为主,而此次并购是高端智力型,是中国文化型、智力型企业走向国际的成功范例,是中国高
端服务业走出去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CPG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833年,前身是新加坡政府公共工程局,是新加坡的主要发展咨询专业机构,是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及建筑工程领域领先的咨询与管理服务公司。目前,CPG集团在全球设有20个分支机构,项目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500余名雇员。其主要代表工程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国会大厦、最高法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樟宜机场以及在建卡塔尔新多哈机场等,此外还承担新加坡总统府、樟宜机场等大型物业管理。截至2011年6月30日,CPG集团的总资产为2.01亿新元,净资产为1.41亿新元,净利润为1726万新元,营业收入为2.54亿新元,存量合同4.2亿新元。
6、2013年6月28日,上海——CCDI悉地国际并购苏州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意向签约仪式在CCDI上海总部隆重举行。
CCDI创立于1994年,是在城市建设和开发领域从事综合专业服务的大型工程实践咨询机构。CCDI曾成功主持设计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网球中心、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上海洛克菲勒外滩源、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杭州奥体博览中心等各类型知名项目,拥有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纽约五大区域,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置分公司或办事处,实现在遍布全国各地的服务网络。
苏州市政院也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一家拥有十个甲级设计资质的大型综合设计企业,下设“市政交通设计院、建筑规划设计院、景观园林设计院、勘察及岩土工程设计院”四大专业设计院,并在全国各地设立众多分支机构开展勘察设计业务。苏州市政院专注城市建设的设计咨询服务,业务涵盖众多专业领域,近年来,完成了包括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工程设计在内的大量高水准的市政、交通、建筑、景观、轨道交通等工程的勘察设计及咨询任务。
7、正在筹备改制上市的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已通过上海自贸区完成对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Wilson&AssociatesInc)的全资控股,标的公司位列全球酒店餐饮室内设计领域前三甲。不过,交易双方均未披露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
现代设计集团拥有60多年历史,是一家在行业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企业,旗下拥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现代都市建筑设计院、上
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公司、现代工程建设咨询公司等20余家专业公司和机构,主持或参与完成了70%以上的上海地标性建筑。
据介绍,此次收购标的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专注于酒店、度假村、高级餐厅、豪华交通设施、高档住宅等场所的高端室内设计,是国际室内设计的高端品牌。尤其在酒店业室内设计领域,其享有盛誉,近五年稳定在该领域全球前三的位置。该公司总部设在美国达拉斯,在纽约和洛杉矶设有设计机构,并在新加坡、中国、阿联酋和印度设有办公室,拥有来自全球二十多个国家的员工400余人。该公司与国际高端酒店客户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万豪集团、洲际集团、希尔顿酒店、喜达屋集团、凯悦集团、四季酒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