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甘地墓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拜谒甘地墓

余秋雨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基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能不深刻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在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仅仅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集体的愤怒呼喊。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但是,人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他的这种态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则绝不抵抗和报复。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腐败。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终于,人民渐渐地懂得了他,殖民者也为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

甘地墓在新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我按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捧着花。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有矮墙,矮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有几个不锈钢雕的字,是印度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啊!”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说是最后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生命最后发出的声音最响亮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解读又无数遍地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一遍遍地去重复。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现在他在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啊!”

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他用印度语来发音吧:嗨,罗摩!

(1)如何理解印度门“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这句话?

(2)第七段中说:“那么,这是我看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为什么说甘地墓的墓碑“最聪明”?根据文章,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3)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甘地的思考有的是“精彩的”,有的是“忧郁的”?联系思考的内容及其结果,说说你的理解。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来到甘到墓,通过对印度门纪念对象及印度人民思想变化的介绍,巧妙地把交代行程与叙说甘地走上民族独立运动之路的原因结合起来。

B.具体写甘地之墓时,作者并未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由墓体中心写到墓园边沿黄石高台,突出了墓体的中心地位,从而突出了甘地的形象。

C.文章内蕴含着对圣雄甘地的崇拜之情,赞颂了甘地“柔弱中的不屈”精神,但又以“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的悲剧,表现了对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彻底否定。

D.文章以“嗨,罗摩!”为文眼,反复突出,既紧扣谒墓所见,又强烈地表现了在甘地时代和今日世界有许多问题令人震惊,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E.文章以丰厚的知识和信息、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强烈的忧患意识见长,不以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取胜,体现了学者散文的特点。

阅读答案:

答案:见详解解析:

(1)印度门所纪念的九万士兵因英国空口许诺印度独立而参战而白死,促使甘地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因有印度门而有甘地墓,所以说“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

(2)①墓碑所刻的是甘地最后的呼叫,甘地的震惊可促使人们对历史问题进行反复思考。

②不断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中令人震惊的问题。

(3)“精彩的”思考指的是关于“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独特的,并且变成了“胜利的行动”,所以是“精彩的”;“忧郁的”思考指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从“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来看,这种思考所变成的“坚定的行动”是失败的,所以思考是“忧郁的”。

(4)AD(B项错误,由墓体中心写到四周,这与突出甘地形象并无关系;C项错误,“彻底否定”言之过重,不符合文章实际;E项错误,“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符合文章实际,学者散文也不等于没有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本文关于甘地墓的描写也比较具体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拜谒甘地墓

余秋雨

离开新德里前,我想了却一桩多年的心愿,去拜谒圣雄甘地的墓。

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停下,抬头仰望。因为我知道,这个建筑与甘地基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印度门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参战而牺牲的九万印度士兵,仅仅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引起我对印度门的长时间仰望,因为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战死纪念碑太多了。牵动我感情的是这样一个历史记载:这九万士兵牺牲前都以为,这样死命地为英国打仗,战争结束后英国一定会让他们的印度独立,而战场上的英国军官也信誓旦旦。但等到战争结束,根本没那回事,全都白死了。这不能不深刻地刺痛印度人民的心,其中一个就是甘地。在这么一个心理背景下,这九万印度士兵的亡灵就不仅仅是去诉说某种勇敢精神,而是集体的愤怒呼喊。

甘地就是在英国不讲信义之后,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他把以前英国政府授予他的勋章交还给殖民政府,发起一场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不合作运动”来对抗英国。但是,人民喜欢暴力,甚至对不同意见、不同宗教的人也施行暴力,尤其是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更是暴力不断,甘地便以长时间的绝食来呼吁停止暴力、争取和平。他的这种态度势必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有些极端分子几次要杀害他,政府也要判他的刑,而他则绝不抵抗和报复。他说:“如果我们用残暴来对付腐败,那么残暴所带来的也只能是腐败。如果印度想通过残暴来取得自由,那么我对印度的自由将不感兴趣。”终于,人民渐渐地懂得了他,殖民者也为他这种柔弱中的不屈所震惊,他成功了,印度也取得了独立。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

甘地墓在新德里东北部的朱木拿河畔,占地开阔,但真正的墓园却不大。我按印度人的习惯,赤脚进入,手上捧着花。墓体为黑色大理石,约十六平方米,四周有矮墙,矮墙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远的地方,有一圈黄石高台,把整个墓园围住。

我们把花轻轻地放在墓体大理石上,然后绕墓一周。墓尾有一具玻璃罩的长明灯,墓首有几个不锈钢雕的字,是印度文,我不认识,但我已猜出来,那不是甘地的名字,而是甘地遇刺后的最后遗言:“嗨,罗摩!”

一问,果然是。记得前些天我在介绍印度的宗教恩怨时曾经说过,罗摩是印度教的大神,喊一声“嗨,罗摩”,相当于我们叫一声:“哦,天啊!”

那么,这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说是最后遗言,其实是最后的呼叫。生命最后发出的声音最响亮又最含糊,可以无数遍地解读又无数遍地否定,镌刻在墓碑上让后人一遍遍地去重复。

甘地思考过“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精彩的思考变成了胜利的行动;他也思考过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忧郁的思考变成了坚定的行动。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胜利占了上风,但又立即为胜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面对自己关爱过的暴徒只能喊一声:“哦,天啊!”

这样一个墓碑在今天更加意味深长。

甘地一直认为人口问题是印度的第一灾难,说过“我们只是在生育奴隶和病夫”的至理名言。现在他在墓园向外张望,只需看到一小角,就足以让他惊叫一声:“哦,天啊!”

离开甘地墓后,我心中一直回荡着甘地的声音,那么,还是让他用印度语来发音吧:嗨,罗摩!

(1)如何理解印度门“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这句话?

(2)第七段中说:“那么,这是我看见过的最聪明的墓碑了。”为什么说甘地墓的墓碑“最聪明”?根据文章,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3)第八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甘地的思考有的是“精彩的”,有的是“忧郁的”?联系思考的内容及其结果,说说你的理解。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写顺道经过庄严的印度门来到甘到墓,通过对印度门纪念对象及印度人民思想变化的介绍,巧妙地把交代行程与叙说甘地走上民族独立运动之路的原因结合起来。

B.具体写甘地之墓时,作者并未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而是由墓体中心写到墓园边沿黄石高台,突出了墓体的中心地位,从而突出了甘地的形象。

C.文章内蕴含着对圣雄甘地的崇拜之情,赞颂了甘地“柔弱中的不屈”精神,但又以“没想到不久之后他还是被宗教极端分子所杀害”的悲剧,表现了对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彻底否定。

D.文章以“嗨,罗摩!”为文眼,反复突出,既紧扣谒墓所见,又强烈地表现了在甘地时代和今日世界有许多问题令人震惊,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E.文章以丰厚的知识和信息、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强烈的忧患意识见长,不以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取胜,体现了学者散文的特点。

阅读答案:

答案:见详解解析:

(1)印度门所纪念的九万士兵因英国空口许诺印度独立而参战而白死,促使甘地领导民族独立运动,因有印度门而有甘地墓,所以说“这个建筑与甘地墓之间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逻辑”。

(2)①墓碑所刻的是甘地最后的呼叫,甘地的震惊可促使人们对历史问题进行反复思考。

②不断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中令人震惊的问题。

(3)“精彩的”思考指的是关于“不杀生、不报复”的宗教观念与民族独立斗争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独特的,并且变成了“胜利的行动”,所以是“精彩的”;“忧郁的”思考指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与土俗古老文明的关系”的思考,从“胜负成败综合在一起”来看,这种思考所变成的“坚定的行动”是失败的,所以思考是“忧郁的”。

(4)AD(B项错误,由墓体中心写到四周,这与突出甘地形象并无关系;C项错误,“彻底否定”言之过重,不符合文章实际;E项错误,“强烈的忧患意识”不符合文章实际,学者散文也不等于没有外在形象的逼真细腻的描写,本文关于甘地墓的描写也比较具体形象。)


相关内容

  • [印度]撒向圣雄甘地墓的花瓣
  • [印度]撒向圣雄甘地墓的花瓣 (2011-06-02 21:46:42) 转载 标签: 原创 摄影 印度 旅游 汽车 分类: 亚洲足迹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 ...

  •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专题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9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 ...

  • 拜谒芦苇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拜谒芦苇 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清单]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 ...

  • 期末选修四答案
  •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精编答案 1.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夸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1796年,64岁的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 ...

  • 我邦之呼吁阅读答案
  • 阅读. 我邦之呼吁 甘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世界现代史上八大演讲家"之一)以我之见,我们印度人民为争取自由之奋斗,以其终结言,不但对印度以及英国 ,而且对整个世界有着异乎寻常的影响.印度,她容纳了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印度,她拥有了人类最古老的文明的一翼:印度,她的传统源远 ...

  • 高二下期中考试
  •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文科) 完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复核人: 1.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 ...

  • 2013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轮2-4
  • 1.(2012年成都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臵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 ...

  • "扁鹊过虢"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12分) 扁鹊过虢.虢太子死,扁鹊至虢宫门下,问中庶子喜方者曰: 太子何病,国中治穰过于众事?''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畜积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扁鹊曰: 其死何如时?曰: 鸡鸣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