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分析

石河子大学

题目

所在

国际金融 名称 东南亚金融危机分析 号 第 八 组 院系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级 金融2011级(3)班 长 赵 莺 员 徐英香 司东利 陈莉 李琦慧 任志翔

小组分工

资料搜集与整理:徐英香 李琦慧

制作:陈莉 任志翔

讲解:赵莺

审核:司东利 PPT PPT PPT

目 录

一、发 生 过 程

二、带 来 后 果

三、产 生 原 因

四、对 中 国 的 启 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发生过程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

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二、带来后果

(1)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3)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4)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两度跌至146.64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

(5)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三、产生原因

(一) 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兴风作浪

危机是以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撤离为导火线的,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而国际炒家正是感到了泰铢贬值的趋势,并以“先行者”的姿态使这种趋

势成为了显著的现实。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势力在此次危机中兴风作浪.成为引发和加剧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和罪魁祸首。

(二) 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其他国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使得东南亚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当泰国金融当局抵挡不住泰铢贬值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时,加上人们恐慌性心理的瘟疫式蔓延,使这场危难迅速波及到该区的各个国家或地区。这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

(三) 汇率政策僵硬,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以盯住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代价就是中央银行难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透支性经济增长使外债负担沉重

危机前,东南亚各国大都实行盯住汇率,并相继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几乎一直存在着赤字。原本就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雪上加霜,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攻击。

(五) “出口导向型”模式的缺陷,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

东南亚国家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货币也不断升值。一是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难,其出口产品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已经丧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而一旦出口出现问题,经常项目的赤字就会不断扩大,国际收支平衡被打破。

(六) 地产泡沫破裂,不良资产的膨胀

当时东南亚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东南亚国家在推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也致力于在房地产业中引进竞争机制.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高,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这就严重冲击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七)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iii]

四、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 建立健康的经济结构、健全的金融体制。各种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同时只有加强国内经济基本要素的建设,并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国内金融系统,才能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东南亚的经济结构状态也鲜明地反映了这点,其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地运用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包括中低端技术的转让及来料加工,低成本(包括土地、人工等)所蕴含的高额利润机会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形成其繁荣的经济局面但当创新陷人停滞阶段时,人工与资本都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从而使经济陷入停滞不前。在资本收益率下降的预期下,国际资本的撤离及其引致的金融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即使是外汇管制制度限制国际资本的流出,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停滞的困境。

第二 做好开放金融市场试点,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可避免地正在且将继续加快,QFII与QDII的设立与运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政府对外汇管制的松动都表明我国不可能因噎废食地把金融放到“杀菌室”里去养护,也不可能在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却把自己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离起来,因而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自由度的加大如一个“放大器”一样在放大金融市场的作用与风险。一国只有在本国经济健全,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制度稳定,国内银行体系稳健而有效,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等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在开放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大量短期资本流

入,短期资本的快进快出容易让不太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问题。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只能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

第三 预防资产泡沫,加强宏观调控。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楼市和股市的 发展容易产生过热现象,很容易变成泡沫。应当注意引导资金流向,政府的政策 手段和市场上的资金应更多的用于现有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稳 健运行。在减低股市的过热方面,政府应避免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让银行储蓄有 合理的利率水平.

第四 改革银行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体系要早日下定决心底 改革,真正实现“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既要避免再以政策指 令要求银行以低息贷款去支持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过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要 避免再度在人为压低银行利率的情况下,出现一放开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即出现投 资过热,盲目、重复建设的情形,使生产能力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形成过剩.只有 对银行进行彻底改革,完善银行监控体系,铲除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才可 真正避免产生金融风暴的危险.

第五, 必须有全民共担风险的意识, 这是防范金融危机产生的社会环境。从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情况来看, 国际金融炒作家的兴风作浪固然是引起危机的直接原因, 但各国国民在危机到来时惊慌失措, 争相挤兑美元则是引起危机恶化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 能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于是便不择手段, 但在国家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们对金融危机没什么感受, 再大的风险有国家担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虽然曾几度经历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痛苦, 但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危害却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没有什么心理准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会融入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与此相适应,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 只有全体人民对金融危机有了深刻认识, 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 降低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害。

石河子大学

题目

所在

国际金融 名称 东南亚金融危机分析 号 第 八 组 院系 石河子大学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级 金融2011级(3)班 长 赵 莺 员 徐英香 司东利 陈莉 李琦慧 任志翔

小组分工

资料搜集与整理:徐英香 李琦慧

制作:陈莉 任志翔

讲解:赵莺

审核:司东利 PPT PPT PPT

目 录

一、发 生 过 程

二、带 来 后 果

三、产 生 原 因

四、对 中 国 的 启 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一、发生过程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1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

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二、带来后果

(1)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以1998年3月底与1997年7月初的汇率比较。各国股市都缩水三分之一以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70%以上,受打击最大的是泰铢、韩圆、印尼盾和新元,分别贬值39%、36%、72%和61%。

(2)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例如,泰国和印尼分别关闭了56家和17家金融机构,韩国排名居前的20家企业集团中已有4家破产,日本则有包括山一证券在内的多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亏损和破产倒闭,信用等级普遍下降。泰国发生危机一年后,破产停业公司、企业超过万家,失业人数达270万,印尼失业人数达2000万。

(3)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

(4)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两度跌至146.64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

(5)东南亚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1998年上述四国和香港、韩国甚至日本经济都呈负增长。东亚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引发了俄罗斯的金融危机并波及其他国家。巴西资金大量外逃,哥伦比亚货币大幅贬值,进而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西欧美国股市大幅波动,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三、产生原因

(一) 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兴风作浪

危机是以国际金融资本的大规模撤离为导火线的,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而国际炒家正是感到了泰铢贬值的趋势,并以“先行者”的姿态使这种趋

势成为了显著的现实。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机势力在此次危机中兴风作浪.成为引发和加剧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和罪魁祸首。

(二) 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泰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其他国家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使得东南亚国家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此当泰国金融当局抵挡不住泰铢贬值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时,加上人们恐慌性心理的瘟疫式蔓延,使这场危难迅速波及到该区的各个国家或地区。这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

(三) 汇率政策僵硬,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了以盯住美元为主的一揽子货币汇率制度,这种制度的代价就是中央银行难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自主、灵活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 透支性经济增长使外债负担沉重

危机前,东南亚各国大都实行盯住汇率,并相继放开资本账户的管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东南亚国家经常账户几乎一直存在着赤字。原本就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雪上加霜,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货币贬值压力加大,最终诱使国外投资者发动了对东南亚国家货币的攻击。

(五) “出口导向型”模式的缺陷,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恶化

东南亚国家贸易结构相对单一,极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其货币也不断升值。一是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困难,其出口产品相对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已经丧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二是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而一旦出口出现问题,经常项目的赤字就会不断扩大,国际收支平衡被打破。

(六) 地产泡沫破裂,不良资产的膨胀

当时东南亚经济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东南亚国家在推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也致力于在房地产业中引进竞争机制.由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高,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导致房地产价格暴涨,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这就严重冲击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七) 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iii]

四、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 建立健康的经济结构、健全的金融体制。各种经验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同时只有加强国内经济基本要素的建设,并建立起良好和有效的国内金融系统,才能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东南亚的经济结构状态也鲜明地反映了这点,其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低成本地运用发达国家的创新成果包括中低端技术的转让及来料加工,低成本(包括土地、人工等)所蕴含的高额利润机会吸引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形成其繁荣的经济局面但当创新陷人停滞阶段时,人工与资本都会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从而使经济陷入停滞不前。在资本收益率下降的预期下,国际资本的撤离及其引致的金融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即使是外汇管制制度限制国际资本的流出,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停滞的困境。

第二 做好开放金融市场试点,谨慎对待金融自由化。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不可避免地正在且将继续加快,QFII与QDII的设立与运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政府对外汇管制的松动都表明我国不可能因噎废食地把金融放到“杀菌室”里去养护,也不可能在融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却把自己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离起来,因而国际金融资本流动自由度的加大如一个“放大器”一样在放大金融市场的作用与风险。一国只有在本国经济健全,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制度稳定,国内银行体系稳健而有效,国内资本市场成熟等这些条件都具备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在开放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大量短期资本流

入,短期资本的快进快出容易让不太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出现问题。以国际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对外经济合作也只能有条件、有步骤地实现。尤其是参加发达国家主导的多边经济合作体系时,要坚持亚太经合组织给中国制定的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以有利于控制经常性贸易逆差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最终实现汇率的长期稳定性,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人民币成为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提供较为宽松的金融发展环境。

第三 预防资产泡沫,加强宏观调控。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楼市和股市的 发展容易产生过热现象,很容易变成泡沫。应当注意引导资金流向,政府的政策 手段和市场上的资金应更多的用于现有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稳 健运行。在减低股市的过热方面,政府应避免采用金融抑制政策,让银行储蓄有 合理的利率水平.

第四 改革银行体系,推动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体系要早日下定决心底 改革,真正实现“银行商业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既要避免再以政策指 令要求银行以低息贷款去支持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过渡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也要 避免再度在人为压低银行利率的情况下,出现一放开对银行信贷的控制即出现投 资过热,盲目、重复建设的情形,使生产能力在低水平的情况下形成过剩.只有 对银行进行彻底改革,完善银行监控体系,铲除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才可 真正避免产生金融风暴的危险.

第五, 必须有全民共担风险的意识, 这是防范金融危机产生的社会环境。从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情况来看, 国际金融炒作家的兴风作浪固然是引起危机的直接原因, 但各国国民在危机到来时惊慌失措, 争相挤兑美元则是引起危机恶化的重要原因。每个人都希望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 能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于是便不择手段, 但在国家利益严重受损的情况下, 个人利益很难得到保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人们对金融危机没什么感受, 再大的风险有国家担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虽然曾几度经历过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痛苦, 但对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危害却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没有什么心理准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会融入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中,与此相适应,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可能性也在逐步增大, 只有全体人民对金融危机有了深刻认识, 才能更有效地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 降低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害。


相关内容

  •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 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是近年来两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目前学界对这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和原因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也相对成熟.但对两次危机发生后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的对比研究则很鲜见,基于此本文将从危机应对国际协调的视角对两次危机进行对比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中的 ...

  • 世界重大金融事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 首雒侄湃jir易史.謦学报2002年第2期 世界重大金融事件 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夏金霞韩廷春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理学院副教授金融改革金融危机外债金融监管夏金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廷春经济学博士后北京邮编100084清华大学公共管 一.世界重大金融事件的回顾与成因分析 (一) ...

  •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湖南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 作者:张大奇赖明勇 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9期 [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 1999)02-0022-05 对外经贸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国际.国内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湖南省于1996年启动开放带动战略,即发展大外经.大外贸,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美国次贷危机的比较与启示
  • 引言 1997年的那场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大家还记忆犹新,11年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又席卷全球,两次危机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别.而这两次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一)危机回顾 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始于泰国危机.1997年7月,在国际投机基金大举抛售泰 ...

  • 金融理论前沿
  • 1.货币政策规则:(1)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的决策程序.(2)货币政策规则是这种原理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运用.(3)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基础货币或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根据经济行为的变化而加以调整的一般要求. 2.通货膨胀定标:指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并对外公 ...

  • 金融创新_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_石睿
  • 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石 睿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摘 要:金融创新.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金融创新是金融领域各种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促进作用体现在金融风险规避.金融效率提高和金 ...

  • 第二冲击波-从东亚金融危机到全球经济大变局
  • http://www.licai18.com/prod/BookContent.jsp?id=46&cid=324 本书是<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一书的续篇. 1997年9月以前,金融风暴的作用范围主要在东南亚,也似乎在逐渐趋缓.岂料就在10月 ,风暴又突然转强,直扑香江 ...

  • 东南亚经济分析
  • 东南亚经济分析 一.东南亚为什么要采用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东南亚为什么采用不均衡发展战略 中国是世界工厂,东南亚亦是,且东南亚由多个小国组成,各个国家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 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东南亚的经济将较快地全面增长.东盟国家经济经过八十 ...

  • 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 2000年 第4期 FINANCE&ECONOMICS <财经科学> F orth Issue Jul./Aug.2000 [学术时空] 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曾康霖[内容摘要]金融危机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理论课题, 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 他们从各自认知的角度, 对危机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