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补充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补充材料

一、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古代书名及相关名词解释

1.《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2.《小学》——与大学相对的一种学问叫《小学》是一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书。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六经》——除五经外,另加《乐》

5.《六艺》——古代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6.《四库》——经、史、子、集。纪昀等编,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经十年完成,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卷(属历史文献)。

7.《春秋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如《左传》等。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他们又称“春秋三传”。

8.“四民”——市工商农(上古把人分成五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商弄))。 9.“诗人”——原指《诗经》时代的歌者。 10.“辞家”——指汉代的辞赋家。 (二)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史记》是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0余万字,分本纪(帝王传记)、世家(记诸侯本系)、列传(序列人臣事迹)、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表等五种体裁。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京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三)诸子百家

诸子:指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百家: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

儒家: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

墨家:是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主张兼爱、人与人平等的相爱。非攻(反对战争)。

道家:战国时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战争,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法家: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崇尚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

名家: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为中心的一个学派,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纵横家: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靠游说在诸侯之间进行政治活动的谋士,他们的主张或为合纵,或为连横故称。

杂家:战国时期至西汉初期,兼容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一个学派,对各种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知识面比较宽的人。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二十个“第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诗”或“诗三百”,是古代奴隶社会的产物。《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也有少部分民间歌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孔子同时人左丘明。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国别体佳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道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固以记载言论为主,故名《国语》。作者不详,西汉后有人认为《国语》同出左丘明。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5.《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军事理论家。

6.《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

7.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8.《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9.《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也是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发展的最高成就,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1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11.《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作者曹丕,三国文学家。 12.《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南宋小说家。 13.《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作者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14.《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作者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

15.《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与《左传》相比不是最早的,而是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16.《梦溪笔记》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学术专著。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7.《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18.《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作者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爱国作家。 19.《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世称聊斋先生。 20.《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上心》:“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3.齿龀 又称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冠、加冠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8.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9.不惑之年 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例如:“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11.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耆(qí) 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约耆。”《荀子﹒致士》:“耆爱而信,可以为师。” 13﹒古稀 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 14.耋(dié) 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老。” 15.耄(mào) 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6.期(jī)颐 一百岁。 (二)年龄称谓

1.以“地名”命名

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⑫《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⑬《孟襄阳集》 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⑭《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⑮《亭林诗文集》 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 ⑯《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 ⑫《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 ⑬《惜抱轩诗文集》 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 ⑭《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3.以“谥号”命名

⑪《王文公文集》 作者王安石,谥文。 ⑫《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⑬《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⑭《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4.以“名号”命名

⑪《诚斋集》 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 ⑫《庸庵全集》 作者薛福成,号庸庵。 ⑬《随园诗话》 作者袁枚,号随园。 ⑭《稼轩长短句》 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⑮《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⑯《方望溪全集》 作者方苞,号望溪。 ⑰《南雷文定全集》 作者黄宗羲,号南雷。 ⑱《震川文集》 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⑲《洪北江文集》 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⑳《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号樊川。 5.以“字”命名

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 ⑫《魏叔子文钞》 作者魏禧,字叔子。 ⑬《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 ⑭《李笠翁》 作者李渔,字笠翁。

6.以“官职”命名

⑪《王右丞集》 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⑫《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⑬《高常侍集》 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⑭《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官至学士承旨。 ⑮《高太史大全集》 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修编。 ⑯《魏郑国公文集》 作者魏征,封郑国公。 7.以“年号”命名

⑪《白氏长庆集》 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⑫《嘉佑集﹒权书》 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佑年间编辑。 (三)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志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几十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物。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四)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校有“庠(xía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

谨庠序之教,审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承认监(jìa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 ....

(五)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⑪地区名

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 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

3.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

论》)

4.山东 指崤(xía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 5.河北河南 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 6.中国 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

⑫政区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 2.八州、八荒 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 3.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

4.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 5.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张衡传》) . 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7.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8.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

⑬山川关隘名

1.江 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 2.河 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3.殽 指崤山。例如:殽有二陵焉。(《殽之战》) . 4.函 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 5.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

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

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 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泽。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湖(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滆(今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⑪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

金陵(《阎典史传》) ..降,君臣出走。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 ..。

⑫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佘渡《东京梦华录》《武林。《柳敬亭传》 ..旧事记》⑬福州 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

⑭镇江 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指南录》后序) ..,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⑮开封 又称东京。佘渡《东京《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梦华录》12.三都、两都、三辅

⑪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苑。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⑫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将“两京”。

⑬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3.畿 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六)历法和刑法 一、历法

1.纪年法 ⑪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不穷尽。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

⑫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例如: 宣德间,公众尚促织之戏。(《促织》)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

⑬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例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传》) .......

⑭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梅花岭记》) ....四月,江都围急。 2.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真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月,并以此来纪月。例如: 四月(《三元里抗英》) ..初五日辰刻。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 3.纪日法

⑪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

⑫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

⑬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例如: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造东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

戊申晦(《登泰山记》) .,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⑭传统节日

①元日 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社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

③上元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④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田翁逼社日” ..,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

⑥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终伏(末伏),总称“三伏”。

⑨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高,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⑩重阳 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扬州慢》:“春熙丙甲至日,予过维扬。” ..

⑵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⑶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⑪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zé,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情,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ū)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例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

⑫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说叫做初,第二个小说叫做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辰表

其他常用时间词表(纪时法部分)

二、刑法

1.黥、劓、笞、杖、刖、膑、宫

黥(qíng)是古代的一种肉刑,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写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劓之。”

笞刑也是指古代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部的一种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的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刑是古代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腿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刖刑。

膑刑是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一种酷刑。《汉书司马迁传》“孙子膑腿”即指膑刑。 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 2.大辟、炮烙、汤钁、车裂、凌迟、腰斩、弃市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炮烙(páoluò)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放在炭火中烧的一种酷刑。 汤钁也是古代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的一种酷刑。

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欲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腰斩也是古代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七)古代音乐

一、五音、六音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

1 宫 1

商 2 商 2

角 3 角 3

徵 4 变徵 4

羽 5 徵 5

羽 6

变宫 7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歌。”《荆轲刺秦王》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身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例如:

“菱于是正六律和无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二、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雅乐

“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四、俗乐

“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五、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六、六幺

唐时又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七、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八、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九、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出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一、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二、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补充材料

一、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一)古代书名及相关名词解释

1.《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2.《小学》——与大学相对的一种学问叫《小学》是一研究文学、音韵、训诂的书。 3.《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六经》——除五经外,另加《乐》

5.《六艺》——古代教育子弟的六种技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6.《四库》——经、史、子、集。纪昀等编,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经十年完成,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卷(属历史文献)。

7.《春秋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如《左传》等。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他们又称“春秋三传”。

8.“四民”——市工商农(上古把人分成五等: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商弄))。 9.“诗人”——原指《诗经》时代的歌者。 10.“辞家”——指汉代的辞赋家。 (二)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史记》是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0余万字,分本纪(帝王传记)、世家(记诸侯本系)、列传(序列人臣事迹)、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表等五种体裁。

3.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京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5.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三)诸子百家

诸子:指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孔子、墨子、老子、孙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列子等。 百家: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等。

儒家: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

墨家:是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主张兼爱、人与人平等的相爱。非攻(反对战争)。

道家:战国时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战争,无为而治,天下太平。

法家: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崇尚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等。

名家: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为中心的一个学派,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纵横家:战国时期以苏秦、张仪等为代表的靠游说在诸侯之间进行政治活动的谋士,他们的主张或为合纵,或为连横故称。

杂家:战国时期至西汉初期,兼容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一个学派,对各种学科都有一定的了解、知识面比较宽的人。

(四)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二十个“第一”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最初叫“诗”或“诗三百”,是古代奴隶社会的产物。《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也有少部分民间歌谣。“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相传是孔子同时人左丘明。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国别体佳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道周贞定王十六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实。固以记载言论为主,故名《国语》。作者不详,西汉后有人认为《国语》同出左丘明。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5.《孙子》一名《孙子兵法》,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军事理论家。

6.《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孔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和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

7.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8.《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作者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

9.《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也是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发展的最高成就,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10.《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作者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11.《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著。作者曹丕,三国文学家。 12.《世说新语》是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作者刘义庆,南宋小说家。 13.《搜神记》是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集。作者干宝,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14.《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作者钟嵘,南朝梁文学批评家。

15.《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家。《资治通鉴》与《左传》相比不是最早的,而是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16.《梦溪笔记》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学术专著。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7.《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18.《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作者黄宗羲,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爱国作家。 19.《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清代小说家,世称聊斋先生。 20.《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二、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 “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上心》:“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3.齿龀 又称龆龀(tiáochèn),指儿童换牙。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待立。”(《林黛玉进贾府》)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笄(jī) 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冠、加冠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8.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9.不惑之年 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例如:“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11.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耆(qí) 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约耆。”《荀子﹒致士》:“耆爱而信,可以为师。” 13﹒古稀 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所写年龄为141岁) 14.耋(dié) 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老。” 15.耄(mào) 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6.期(jī)颐 一百岁。 (二)年龄称谓

1.以“地名”命名

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⑫《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⑬《孟襄阳集》 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⑭《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⑮《亭林诗文集》 作者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故称亭林先生。 ⑯《小仓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辞官定居江宁(南京)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⑪《聊斋志异》 作者蒲松龄,“聊斋”是其书室。 ⑫《饮冰室合集》 作者梁启超,“饮冰室”是其书室。 ⑬《惜抱轩诗文集》 作者姚鼐,“惜抱轩”是其书室。 ⑭《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3.以“谥号”命名

⑪《王文公文集》 作者王安石,谥文。 ⑫《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谥文忠。

⑬《诚意伯刘文成公集》 作者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⑭《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谥文正。 4.以“名号”命名

⑪《诚斋集》 作者杨万里,别号诚斋。 ⑫《庸庵全集》 作者薛福成,号庸庵。 ⑬《随园诗话》 作者袁枚,号随园。 ⑭《稼轩长短句》 作者辛弃疾,号稼轩。 ⑮《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号文山。 ⑯《方望溪全集》 作者方苞,号望溪。 ⑰《南雷文定全集》 作者黄宗羲,号南雷。 ⑱《震川文集》 作者归有光,号震川。 ⑲《洪北江文集》 作者洪亮吉,号北江。 ⑳《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号樊川。 5.以“字”命名

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 ⑫《魏叔子文钞》 作者魏禧,字叔子。 ⑬《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 ⑭《李笠翁》 作者李渔,字笠翁。

6.以“官职”命名

⑪《王右丞集》 作者王维,官至尚书右丞。 ⑫《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⑬《高常侍集》 作者高适,官至散骑常侍。 ⑭《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官至学士承旨。 ⑮《高太史大全集》 作者高启,官至翰林院国史修编。 ⑯《魏郑国公文集》 作者魏征,封郑国公。 7.以“年号”命名

⑪《白氏长庆集》 作者白居易,此集为唐穆宗长庆年间编辑。 ⑫《嘉佑集﹒权书》 作者苏洵,此集为宋仁宗嘉佑年间编辑。 (三)官职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志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几十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物。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四)学校与教师

古代学校有“庠(xía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例如: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

谨庠序之教,审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例如: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承认监(jìa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例如: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送东阳马生序》) ....

(五)地理常识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⑪地区名

1.江表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 2.江东 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例如: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

3.关中 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例如: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

论》)

4.山东 指崤(xíao)山以东的地区。例如: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例如: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 5.河北河南 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 6.中国 指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

⑫政区名

1.九州 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 2.八州、八荒 泛指中国。例如: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 3.郡 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例如: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

4.国 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 5.道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张衡传》) . 6.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例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7.省 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8.县 地方基层行政区域。例如: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

⑬山川关隘名

1.江 指长江。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 2.河 指黄河。例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3.殽 指崤山。例如:殽有二陵焉。(《殽之战》) . 4.函 指函谷关。例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 . 5.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

6.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

7.四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 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泽。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湖(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 一般指具区、洮滆(今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滆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1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⑪南京 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例如:

金陵(《阎典史传》) ..降,君臣出走。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梅花岭记》) ..。

⑫杭州 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例如:佘渡《东京梦华录》《武林。《柳敬亭传》 ..旧事记》⑬福州 又称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

⑭镇江 又称京口。例如:去京口(《指南录》后序) ..,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

⑮开封 又称东京。佘渡《东京《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梦华录》12.三都、两都、三辅

⑪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苑。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⑫两都 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将“两京”。

⑬三辅 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píngyì)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3.畿 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左忠毅公逸事》) (六)历法和刑法 一、历法

1.纪年法 ⑪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不穷尽。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

⑫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例如: 宣德间,公众尚促织之戏。(《促织》) ..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

⑬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例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传》) .......

⑭年号和干支兼用 顺治二年乙酉(《梅花岭记》) ....四月,江都围急。 2.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真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月,并以此来纪月。例如: 四月(《三元里抗英》) ..初五日辰刻。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 3.纪日法

⑪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

⑫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

⑬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例如: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前赤壁赋》) ..造东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

戊申晦(《登泰山记》) .,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⑭传统节日

①元日 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正月初七日。高适《人日寄社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 ..

③上元 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④社日 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田翁逼社日” ..,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 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例如:“春江花朝秋月夜。”《琵琶行》

⑥寒食 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 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终伏(末伏),总称“三伏”。

⑨中秋 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高,所以是赏月的佳节。

⑩重阳 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⑴冬至 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扬州慢》:“春熙丙甲至日,予过维扬。” ..

⑵腊日 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⑶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纪时法 ⑪特定称谓纪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zé,太阳偏西)。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情,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bū)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鸣和昧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例如: 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

⑫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说叫做初,第二个小说叫做正。例如子时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时辰表

其他常用时间词表(纪时法部分)

二、刑法

1.黥、劓、笞、杖、刖、膑、宫

黥(qíng)是古代的一种肉刑,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治犯有轻罪的人。古书记载“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写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割鼻子的刑罚。这种刑罚大约起于商代,《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四年,公子虔,劓之。”

笞刑也是指古代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是一种用大荆条或大竹板打臀、腿、背部的一种刑罚。隋代把它定为五刑的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刑是古代一种酷刑。是一种砍掉腿的刑罚。“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一句中记载的就是这种刖刑。

膑刑是古代一种剔去膝盖骨的一种酷刑。《汉书司马迁传》“孙子膑腿”即指膑刑。 宫刑是破坏人的生殖机能的一种酷刑。司马迁曾受宫刑。 2.大辟、炮烙、汤钁、车裂、凌迟、腰斩、弃市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种砍头的刑罚。周、商、春秋、战国等时期,为死刑的通称。 炮烙(páoluò)相传为商代纣王所用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放在炭火中烧的一种酷刑。 汤钁也是古代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的一种酷刑。

车裂也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即将人头,四肢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同时分驰,撕裂肢体。也称“辕裂”,欲称“五马分尸”。“秦惠王车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车裂之刑而死的。

凌迟是古代最残酷的一种死刑。五代时开始在刑法外另设凌迟一条。宋代凡是犯所谓“大逆”及“逆伦”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将凌迟,正式列入刑法之内,明清两代沿用。

腰斩也是古代一种酷刑。即将罪人从腰部斩断。《史记 商君列传》:“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

弃市是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在街头的一种刑罚。秦、汉、魏各代,这种刑罚极为流行。隋唐两代以后,虽然没有列为刑罚种类,但是执行死刑,一般都用弃市。 (七)古代音乐

一、五音、六音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

1 宫 1

商 2 商 2

角 3 角 3

徵 4 变徵 4

羽 5 徵 5

羽 6

变宫 7

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

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歌。”《荆轲刺秦王》

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律,本身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即: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例如:

“菱于是正六律和无声。”(《察传》)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 二、八音

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三、雅乐

“俗乐”的对称。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四、俗乐

“雅乐”的对称。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历代俗乐都很流行。《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五、经首

相传为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六、六幺

唐时又名的琵琶曲名。本名《录要》,后讹为《绿腰》《六幺》。《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七、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为散板,无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八、桑林

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九、无射

本指古代十二首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铸的钟名。《石钟山记:“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十、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都是古代出国的歌曲名,当时认为是高级的音乐。所以后来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一、下里巴人

《下里》《巴人》皆为古代楚国的歌曲名,且为流俗的下曲。所以后来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十二、乐师

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相关内容

  •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许艳华 首先,我们看一下2013-2015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材 课标卷文言文阅读选材特点:经史子集四部中以史部为主,史部中以二十四史为主,二 十四史中以人物传记为主:篇幅以600字左右为主,超过700字偶尔出现.阅读字数要求明 显比福建卷文言文多,选材更为固定. 其次,再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材及参考书目--"最低限度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 1 次课) 授课类型 : "文化" "中国文化"界说:中国文化的 . 授课时间 地理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 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纲 导言:什 ...

  •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教学计划
  •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新课程由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构成。学生在前五个学段学完必修课之后,要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这五个系列中选修四到五门课程。这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教师和课程开发机构可以根 ...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文必修5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 ...

  • [精编]公务员考试常识题文学常识大全
  • [精编]语文文学常识大全第一部分:分类整理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wā)补天.后羿(yì)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指< ...

  • 人文历史常识
  • 公考常识判断:人文历史常识(中国文学) http://www.chinagwy.org 2010-11-08 来源:国家公务员网 [字体:大 中 小] 一.上古神话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

  • 古代成语接龙
  •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简介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