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接受美学

  摘 要 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 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 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一部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和读者的期待是不一致的,这样才能产生美学价值或者审美价值。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接受理论的另外一名代表者,他是“康斯坦斯学派”的成员,他非常重视美学观,但是他的观点跟姚斯有所不同,他不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到文本和读者,而认为文本在被读者用文学规范来具体化的时候是潜在的结构。伊瑟尔假设读者扎根于文本的结构中,这样的读者只是一种建构,并非真正的读者,我们所读到的并不代表具体的实际物体,而是人类虚构的语言。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实际物体,而确确实实涉及文本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由特定的规范、现实的观念所组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似乎能够代表特定的世界观,但是我们会在接受观点的基础上指派我们的世界观。如果将伊瑟尔的理论用到文学批评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活动存在于调整他自己的观点上。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特征在于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不存在清楚的关联作用。”  三、 结论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非常有价值,但是要理解这一派的理论是非常难的,况且我们的任务并不只是理解该理论,还应当学会运用和反思。目前有学者结合接受理论研究修辞、诗歌、广告语等文学和非文学翻译,也有学者提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只有在大量阅读其他人对接受美学著作或言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接受美学理论,才能学会如何运用它去分析实际的翻译问题。接受美学的理论开拓了美学的新领域,要理解和运用它并提出其不足之处是我们翻译学习者的任务所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不断努力,逐步的学习和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美学[M].求索,2004(5).  [2]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M].外国语,1999(1).  [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M].中国翻译,2000(2).  作者简介:姚懿珈,(1987—),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

  摘 要 接受美学是由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所提出的概念,该理论对于研究文学理论及文学翻译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要理解该理论是非常难的,文章的目的就是对接受美学进行初步的介绍,以求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  关键词 接受美学;姚斯;伊瑟尔;翻译  德国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1967提出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s)这一概念,和以往翻译关注的焦点不同,接受美学不以作者或者作品为中心,转而将读者或者受众作为出发点,去解释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属于一种读者反应,是“文本与译文的对话”(贺微)。姚斯认为,一个作品的完成需要由读者阅读这一步骤的实现。  文章的目的便是介绍接受美学,因此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总体上对接受美学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将谈到接受美学的形成背景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将对接受美学的概念理论进行相关的介绍,主要谈谈姚斯和伊瑟尔两位学者的观点;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的文学美学家姚斯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提出了接受美学,在当时德国盛行美学的大背景下,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美学研究应当“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过程。”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反应,反对历史客观主义。该理论经历了海德格尔(Heidegger)、伽达默尔(Gadamer)等人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研究是接受美学的基础。同时马克思的理论也对接受美学的产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是,在后期发展中,美国的费希(Fish)将接受美学发展成了“读者决定一切”,这样的结果是走了极端的,该说法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并不是读者与文本之间辩证的关系。  二、概念介绍  姚斯的接受理论将历史辩证的思想加入到了读者中心论中,而解俄国形式主义忽略历史,社会学理论忽略文本他希望能够和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姚斯借鉴了科学的哲学观,试图用研究科学的常规方法来研究翻译,他用“期待视野”的方说法来描述读者用来评价文学文本的标准。姚斯认为,文本地位第一的说法是错误的,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并不就是肯定所有时期所有读者的反应是一样的,一篇文章不是孤立的,他在不同时期对不同读者的影响是不同的,正确的研究方法应当历史辩证的以读者为中心进行。  姚斯所提出接受美学是基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伽达默尔曾经提出,“所有对过去文献的传译应当由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引起,我们所试图要理解的文本应当建立在文化环境所制约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的“远景(perspective)”应当包括它与历史的关系”(Selden Raman)。与此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研究也不能脱离了现在的客观事实,过去与现在是辩证的, 姚斯认为作者应当直接面对他当时生活环境中的“普遍预期”,他指出,“接受”就是读者利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文本进行再创造,文本会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读者所接受。任何作品的价值在于被读者所接受,但是读者受到客观历史事实的制约,也不能随便的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一部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他和读者的期待是不一致的,这样才能产生美学价值或者审美价值。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接受理论的另外一名代表者,他是“康斯坦斯学派”的成员,他非常重视美学观,但是他的观点跟姚斯有所不同,他不用历史辩证的观点看到文本和读者,而认为文本在被读者用文学规范来具体化的时候是潜在的结构。伊瑟尔假设读者扎根于文本的结构中,这样的读者只是一种建构,并非真正的读者,我们所读到的并不代表具体的实际物体,而是人类虚构的语言。文学作品并不代表实际物体,而确确实实涉及文本外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由特定的规范、现实的观念所组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似乎能够代表特定的世界观,但是我们会在接受观点的基础上指派我们的世界观。如果将伊瑟尔的理论用到文学批评中,我们会发现作者的活动存在于调整他自己的观点上。伊瑟尔提出“文学作品的特征在于作品中描绘的事物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不存在清楚的关联作用。”  三、 结论  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非常有价值,但是要理解这一派的理论是非常难的,况且我们的任务并不只是理解该理论,还应当学会运用和反思。目前有学者结合接受理论研究修辞、诗歌、广告语等文学和非文学翻译,也有学者提出了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只有在大量阅读其他人对接受美学著作或言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的了解接受美学理论,才能学会如何运用它去分析实际的翻译问题。接受美学的理论开拓了美学的新领域,要理解和运用它并提出其不足之处是我们翻译学习者的任务所在,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会不断努力,逐步的学习和运用接受美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建中.论姚斯的接受美学[M].求索,2004(5).  [2]贺微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M].外国语,1999(1).  [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M].中国翻译,2000(2).  作者简介:姚懿珈,(1987—),女,重庆涪陵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翻译。


相关内容

  • "接受美学"参考文献
  • "接受美学"参考文献 1.[德]姚斯著,王卫新译:<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见<读者反应批评>(汤普金斯等著,汤永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内容摘要] 姚斯是读者接受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史研究的哲学渊源自德国--阐释学,与60年代 ...

  •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 摘要: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 ...

  • 论尧斯接受美学的主体间性文学观
  • 摘 要:在以往的文学史家和理论家们看来,作家和作品是整个文学进程的核心与客观认识对象,而读者则被放在无足轻重的地位.以尧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把文学作品看成一客观对象的研究方法,认为作品是非客体的,并认为读者也是文学交流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维面.本文试从尧斯接受理论来源及其理论观点 ...

  • 从接受美学看受众的接受
  •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接受张力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康士坦茨学派的五位学者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过 ...

  •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 2008年第4期(总第77期)2008年8月出版 JournalofNanchangCollegeNo.4(Sum77)August.2008南昌高专学报 81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王秀娟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摘 上海 200241) 要:接受美学重视读者,把读者的接受放在首要地位.接受 ...

  • 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批评理论
  • 沃夫尔 冈 伊瑟尔 接 受 美学 批 评 理 论 [ 宁] 王 当今的西方文学理论界和文学研究界,沃夫尔冈 伊瑟尔(W olfgang Iser, 1926- ) 的学术生涯算是比 较长的, 他名字至今仍然是很响亮的, 这不仅是因为 他曾于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和另一位德国学者汉斯 罗伯特 自 ( ...

  • 美学选择题
  •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单选)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一问世,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登<美学>一书的书名Aesthetica,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的意思 ...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1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 ...

  • 美学历年真题和答案
  • 全国2011年4月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03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孔子的"草上之风必偃"可以形象地说明美育的特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