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刘康婷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摘要: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文化生态;文化产业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LiuKangt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Ji'nan, Shandong

Abstract :Since the 90s of last century converted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to the can be shared, renewable on behalf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digital technology not only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can be widely used, and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ause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however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 reason is mainly because mo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long-term experience, mainly by the oral heart mind words and deeds of inheritance, with living state, ecological, inheritance, variation and other special properties, protection difficulty greatl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industry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一、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

首先,世界遗产分为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类。[1]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0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有5处;[2]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现代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不仅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数字磁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使他们完整有序、便于检索,这能够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目前,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单一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很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给予保存。如在传统的记录保存工作中,演员的舞蹈动作多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进行记录。然而,上述手段难以对舞蹈表演,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动作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拍摄录像或DV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以二维图像的方式进行录制,记录的数据虽然可以方便地存贮在录像带、电脑硬盘等媒体中,但数据的可重用性和可编辑性较差。在重现时,还需要舞蹈艺术家和演员的参与。获取的数据难以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如直接用于影视、动画制作等)。若希望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修改,则需要演员全部重新表演,产生较大的工作量。现代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难,归根结底均由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环境,是与全人类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相抵触的。由于人口增长,居民实际的住房需求与古村落保护发生矛盾,为解决基本的人口居住问题,出现了在原本规整的院落中加盖、分割传统民居,以及使用大量新构件而破坏文化遗产历史风貌的现象;[3]

这就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最根本的两难选择。现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以及设备日趋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与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制作成可视化虚拟产品,供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进行学习、交流与创新。比如采取2D、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应用真实感角色生成、场景搭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知识建模等技术,快速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情景和行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以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观看而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此外,还可通过互联网或存储设备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共享,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更为广泛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比如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南通板鹞风筝,它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其中哨口的雕刻工艺最为精湛,板鹞风筝上的哨口,随大小、形状、材料各异,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角度、长短、宽窄的改变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进行组合,可产生各种奇妙的空中交响曲。对于哨口的大小、形状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大小、角度、长短、宽窄等等这些技术参数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归纳,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软件程序,这样能

让设计出来的哨口音质、音调等更为精准;再结合虚拟场景建摸,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将哨口雕刻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通过三维动画对哨口的制作进行展示,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欣赏到哨口制作的全过程。板鹞风筝的鹞布上的绘画也颇有讲究,画面精细,重人物,大多采自民间故事,代表着人们放飞的理想与愿望,数字化保护开发可以对其画面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数字化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形库,形成板鹞风筝特色的图形言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下去。

3.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

随着数字化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这种虚拟展示集虚拟现实、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进行展示,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将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利用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动画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其次,借助多媒体集成、数字摄影、知识建模等技术,建立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知识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其三,基于数字媒介统一平台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将多种媒介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整合在一起,借助电信、无线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各种数字电视网络进行传播,打破特定时间、场所的限制,使之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适合于大众传播的一种新的应用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与利用更为便利和充分,使海量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利用。

4.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创新思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③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可以调动民众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数字化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重建,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技术是其应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应的高性能硬件设备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这些关键技术将被攻克,高端设备也将被制造出来,这将大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不仅可以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数字生产(数字复制、数字出版、数字再现)和数字传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因此,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文化产业的比重得到提高,这对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意义。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步伐,促使各民族服饰文化、民间技艺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消费习惯、交际礼节、节日庆典、娱乐游戏以及饮食文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断得到增值。

二、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领域功不可没,但是它的效用却仍然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方面的作用将更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承、演变情况)、传统性(特定的文化渊源与所处地方、环境有内在联系)、整体性(包括生态、文化)等特殊性质,简单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资源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并重新挖掘其潜在价值。从知识表达及可视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再认识,通过知识工程及语法粒度角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层次类型分类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的方式和路径。在对情景建模和行为交互技术、知识可视化技术、动作绑定技术、Web技术等进行

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的综合应用技术方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从而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陶伟, 田银申, 吴霞,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J].地理研究,2002(2).

[2]李萱, 赵民. 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2002(7).

[3]谢朝武, 郑向敏.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考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报,2003(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刘康婷

山东建筑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 山东 济南

摘要: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文化生态;文化产业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LiuKangting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Ji'nan, Shandong

Abstract :Since the 90s of last century converted t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a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nto the can be shared, renewable on behalf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een rapid development, digital technology not only in various industrial fields can be widely used, and to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ause has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have done a lot of work, however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many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China, has just started. The reason is mainly because mo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accumulation of long-term experience, mainly by the oral heart mind words and deeds of inheritance, with living state, ecological, inheritance, variation and other special properties, protection difficulty greatl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industry

引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不仅在各种工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而且给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才刚刚起步。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长期经验的积累,主要靠口传心记、言传身教传承,具有活态性、生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殊性质,保护难度较大。

一、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

首先,世界遗产分为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类。[1]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基本上停留在拍照、采访、记录、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摄影、录像等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为止,中国的世界遗产共有40处,其中世界自然遗产有5处;[2]但是书籍的生霉、录像带的老化、录像色彩的蜕变、录音带的失真等,都会使所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数字化存储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列、光盘塔、光纤和网络连接以及一系列相关规定、协议,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保护。通过这些现代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不仅可以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手稿、音乐、照片、影像、艺术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数字磁盘、光盘等物质介质中,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数据库来存储和管理,使他们完整有序、便于检索,这能够整体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水平。

目前,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主要实施内容之一。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单一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很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给予保存。如在传统的记录保存工作中,演员的舞蹈动作多通过文字、照片、视频进行记录。然而,上述手段难以对舞蹈表演,特别是演员的表演动作进行准确全面的记录。拍摄录像或DV只能从几个有限的角度以二维图像的方式进行录制,记录的数据虽然可以方便地存贮在录像带、电脑硬盘等媒体中,但数据的可重用性和可编辑性较差。在重现时,还需要舞蹈艺术家和演员的参与。获取的数据难以被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如直接用于影视、动画制作等)。若希望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修改,则需要演员全部重新表演,产生较大的工作量。现代数字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整理、收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保真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难,归根结底均由于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环境,是与全人类的现代化奋斗目标相抵触的。由于人口增长,居民实际的住房需求与古村落保护发生矛盾,为解决基本的人口居住问题,出现了在原本规整的院落中加盖、分割传统民居,以及使用大量新构件而破坏文化遗产历史风貌的现象;[3]

这就是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最根本的两难选择。现代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与虚拟现实等数字复原和再现技术以及设备日趋成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与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可以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制作成可视化虚拟产品,供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方面进行学习、交流与创新。比如采取2D、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通过图片、视频、三维动画等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应用真实感角色生成、场景搭建、动作绑定、人机交互、知识建模等技术,快速生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情景和行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再现、知识可视化及互动操作,以使尽可能多的人通过观看而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此外,还可通过互联网或存储设备将数据上传到网络共享,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更为广泛的交流,让更多的人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加了解,增强艺术兴趣,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比如在世界上久负盛名的南通板鹞风筝,它融雕、扎、书、画、绣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其中哨口的雕刻工艺最为精湛,板鹞风筝上的哨口,随大小、形状、材料各异,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角度、长短、宽窄的改变发出的音量、音质、音调千变万化,加之人们巧妙地将各种音调哨口进行组合,可产生各种奇妙的空中交响曲。对于哨口的大小、形状以及哨面进风口的位置、大小、角度、长短、宽窄等等这些技术参数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归纳,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软件程序,这样能

让设计出来的哨口音质、音调等更为精准;再结合虚拟场景建摸,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将哨口雕刻的过程进行数字化编程,通过三维动画对哨口的制作进行展示,这样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欣赏到哨口制作的全过程。板鹞风筝的鹞布上的绘画也颇有讲究,画面精细,重人物,大多采自民间故事,代表着人们放飞的理想与愿望,数字化保护开发可以对其画面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等特征进行数字化归纳,开发相应的软件及图形库,形成板鹞风筝特色的图形言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将这种民间传统文化的观念基因传承下去。

3.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

随着数字化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这种虚拟展示集虚拟现实、图文声像等多媒体表现手段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进行展示,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将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传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利用三维场景建模、特效渲染、虚拟场景协调展示等动画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使用方式、消费方式、流通方式、传播传承方式等进行真实再现;其次,借助多媒体集成、数字摄影、知识建模等技术,建立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知识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其三,基于数字媒介统一平台而建立的数字博物馆,将多种媒介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整合在一起,借助电信、无线通讯、互联网、有线电视以及各种数字电视网络进行传播,打破特定时间、场所的限制,使之成为现代技术条件下适合于大众传播的一种新的应用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与利用更为便利和充分,使海量存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利用。

4.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创新思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成为体现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使之重新融入现实社会,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最具文化延续性和创造力的保护。③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经营,并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可以调动民众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数字化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重建,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技术是其应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应的高性能硬件设备是其产业化的重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这些关键技术将被攻克,高端设备也将被制造出来,这将大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不仅可以记录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数字生产(数字复制、数字出版、数字再现)和数字传播,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因此,利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产业化生产与经营,有利于形成新的行业及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使文化产业的比重得到提高,这对当今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意义。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步伐,促使各民族服饰文化、民间技艺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消费习惯、交际礼节、节日庆典、娱乐游戏以及饮食文化等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不断得到增值。

二、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

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领域功不可没,但是它的效用却仍然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方面的作用将更大。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传承、演变情况)、传统性(特定的文化渊源与所处地方、环境有内在联系)、整体性(包括生态、文化)等特殊性质,简单的数字化存储通常忽视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特性。因此,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资源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并重新挖掘其潜在价值。从知识表达及可视化的角度对其进行再认识,通过知识工程及语法粒度角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层次类型分类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的方式和路径。在对情景建模和行为交互技术、知识可视化技术、动作绑定技术、Web技术等进行

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适合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记录、保存、保护、传承工作的综合应用技术方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从而推动我国文化数字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陶伟, 田银申, 吴霞, 世界遗产中古城研究方法与内容初探[J].地理研究,2002(2).

[2]李萱, 赵民. 旧城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2002(7).

[3]谢朝武, 郑向敏.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若干思考 [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报,2003(2).


相关内容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合作研究
  • 摘 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的政府失灵问题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条件的有限性决定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需要与社会力量合作.国内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与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公民个人在资源建设.服务推广.基础设施构建.管理领域开展的合作,可总结为基于项目的合同/协议式合作.以管理协调机构为依托的合 ...

  • 从数字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从数字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使得无论是在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上,中西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归根结底这种差异都是一种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数字不仅仅表达记数概念, 而且能够反映使用数字的民族的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

  •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意义的简要对比
  •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意义的简要对比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引起中西方文化中数字意义差异的原因,并通过各种生动的实例给予详细的解释.综合历史.文化和宗教对数字的影 响,作者总结出了一些共同的规则,希冀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的减少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0引言变为一种文化的渗透.一个数字在两 ...

  •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数字化保护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数字化保护 作者:宋黎 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4年第11期 摘 ;要: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下,世界各先进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使用现代科技理念和和高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改造,尤其是目前利用网络,数字等 ...

  • 信息文化的特征分析
  • 信息文化的特征分析 作者:老颜武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2期 [摘要]广义的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文化.狭义的信息文化,是指围绕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的总称.信息文化具有数字化.开放性.快捷化.虚拟性.交互性.人性化特征. ...

  • 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承
  • 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传承 在信息化时代以前,文化主要以理想文化(以典籍.图书为主).物质文化(以物质产品和自然文化景观为主).生活文化(以人类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体系及各类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三种主要文化类型而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知识获取对以上三种文化类型的依赖程度都在不断降低,伴 ...

  • 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
  • 论云南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广义而言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及创造的全部成果.这里,文化仅是指人类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形态文化.文化乃国脉之所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它将有 ...

  • 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含义与发展现状
  • [关键词]信息化校园文化;含义;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它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因为只要有学校,就必然有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建立在物质文化之上的非物质文化,是一种精神.素质的凝练与提升.校园文化不是靠金钱打造,而是依赖于集体智慧的营造. 教育技术学 ...

  •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 论文题目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课程名称 汉语与古代文化 姓名学号 郭勇 3150104428 年级专业 大一 工科试验班(机械与能源) 指导老师 真大成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摘要]在汉语中,有许多包含了数字的词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等,其中的数字往往并非纯粹地表示数目,而是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