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生就业中“三观”教育的作用
余卉
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普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数研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目标不清晰,
眼高手低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学生“三观”出现了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却只流于
形式。文章从“三观”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三观”之间的关系入手,理清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三观”到底存在了哪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三观”教育目前的状态急需改进,并应该融入大学生就业全过程的结论。对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化、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观”教育;“三观”;大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G641A2096-000X(2016)16-0230-03Abstract: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difficultyisacommonphenomenonaftertheenrollmentexpans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Mostresearchesascribethisphenomenontouncleargoal,highexpectationsandsoon.Thedeepreasonoftheseproblemsisthatthereissomeproblemsinthe"ThreeView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ThreeViews"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sonlybecomeamereformality.Thisarticlestartsfromthemaincontentinthe"ThreeView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thispaperconductsdeepresearchontheproblemsinthe"ThreeViews"ofuniversitystudentsduringtheirjob-seekingprocess.Thusitconcludedthattheeducationof"ThreeViews"needstobeimprovedandshouldbeintegratedintothewholeprocess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The"ThreeViews"playsanimportantroleinapply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dailylife.
Keywords:"ThreeViews"education;"ThreeViews";employment
一了认识,认为世界观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的观点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有的学者称其为“关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关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理论。”[1]实
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要与外部产生联系,逐渐形成了看际上,
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关于世界本身、人和世界、人和人之间的一系列的想法和观点,这些想法和观点的总体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由此形成。归根结底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人类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个世界不仅仅包括所有的物质世界,也包括所有层面上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当然包括了自然界的全部,精神世界包括了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所有。
如果说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的表现,但不是每一种世界观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谈的世界观普遍意义上包含辩
一、“三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马克思主义所包含
的其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马克)“三观”的主要内容(一
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概念据海德格尔考证,第一次出现是在康德的
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般理论基础。[2]传《判断力批判》中,来源于德语。这是一个出自于哲学的概念。科学世界观上面的,
以后,歌德和洪堡特以及谢林等多位哲学家都曾从康德的这统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二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世界的个意义上使用过该词语。而从谢林开始,世界观的概念开始从物质统一性基本内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辩证知性的无意识层面转向了意识层面,这个层面强调的是理解唯物主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侧重于关于世界的认知,而历史和解释宇宙构成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唯物主义则倾向于关于人类社会的认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沿用了世界观的这一概念,学术界逐渐统史唯物主义是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成熟时期的马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代言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不高、就业企业质量不高、离职率高等多个方面。于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读书不如打工的观念,许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看不到上大学带来的即时效应,纷纷选择放弃高考。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真的这么难吗?就业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观”有着极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极大的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找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理清“三观”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余卉(1982-),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在读博士,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2016年16期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思政探索
思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为了凸显马克思这一跨时代的哲学理论,因此将历史唯物主义单独提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哲学上“世界”的概念由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部分组成,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重点在于强调社会这一部分内容。因此,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部分,但其实是包括对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
世界观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建立在人的生存活动实践方式上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也是一样,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它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
[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和本质的问题,也是世界观问题最为本质的基础所在。人类以自己所认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结,以便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其中。这种建立联结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并调整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好的调整自我与世界的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任何历史时代中,世界观总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给予人类实践活动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在世界中生活。
人生观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但是都是围绕着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进行的思索和反思。人生观实际上也无法脱离世界观单独存在,它是世界观在人生具体问题上的反映,人生观的形成又依赖于世界观为基础。因此人生观应该是:“人们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依据一定的世界观或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和道德等重
[4]
大问题的根本观点、信念和态度。”人生观概念的核心内容则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人生观的形成自然是受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都会对其人生观产生影响。因此人生观的实质在于,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表达人的最高社会需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4]
或社会观念。”
群儒家道德观念义利之辩的核心就是金钱与道德之争,
己之辩的核心则是利他与利己之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人的德性最为重要的是仁和义,并且孔子本人就说过:“君
[5]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将义和利是完全对立起来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于人生观的态度都在受到儒家的影响,讲究义以及利他。尤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例,除了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多篇文章中都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人生观主要内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
[4]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价值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人们会用“贵”来表示“价值”这一概念。派生出“贵义”或“贵生”,意思是将义或者生命看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见,价值观实际上是人们最为看重什么,什么东西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谈论客体对主体意义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所面对的周遭所有物质世界
和精神世界都被打上了“价值”的烙印,这是一个价值的世界,
人们对这个价值世界中所有价值事物的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所涉及到的范围是整个人类所面对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
(二)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看待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认识。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因此包括了世界所有存在的关系,也包括世界和人的关系,更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才有了价值判断。因此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上的。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着较大的不同。人生观的主体是人生自身,相对价值观更加单一和实际,也就是对自我和他人人生价值的思考。价值观则包括更多方面,例如生命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生死价值观等等多个方面。因此价值观可以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有一种说法又叫人生价值观,但是人生观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因此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三观”问题
2014年,全国共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就业率数据为初次就业率为70%。这表明仍有218万大学毕业生仍处于待业中,而据中国教育在线网调查数据,大学生入职一年内初次跳槽率为40%。这表明,在高就业率的现象下,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另外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简历造假,求职过程中编造实践经历,多次违约,入职后的频繁跳槽,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事件却屡屡发生。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简历及个人经验造假,诚信价值观缺失
简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它是大学毕业进入企业的第一个关卡。但大学毕业生却把简历神圣化、膜拜化。为了能赢得一份面试机会,不惜在简历中编造个人经历和荣誉,甚至将他人的经历和荣誉“拿来主义”。在普遍简历造假的背后,表现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诚信价值观的缺失,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弄清楚金钱和道德的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将金钱也就是“利”摆在了“义”的前面,甚至忘记了“义”的存在。认为利己从来都是建立在利他之上,或者说只有利己没有利他。他们忽略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作为根源的世界观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问题。世界所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告诉我们,事实上,利己和利他是普遍联系的,纯粹的利己的结果就是不利他,不利他的结果一定会必然导致不利己,因此最后的不利己结果是必然的。
(二)求职中未抱持正确“三观”,导致收到多个offer始终无法抉择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多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有业不就,或者不知道就“哪个业”,最终导致不就业。就作者所在的211工科院校下设的某工科学院来说,每年毕业学生200余名,一半以上的同学在毕业季会手握2个以上的offer无法抉择。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考研热、一线城市热、公务员热、国企热,相应的二三线城市冷、中小企业冷等等这些问题都普遍存在着。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隐射出大学生的“三观”观念问题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建立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没有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没有看到中小城市环境的优越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激,从而错失了机会。
(三)就业后长期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方向以及人生价值毕业季来临,同学之间交谈最多的自然是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签,什么样的工作不签。而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签约考虑因素处在第一位的是“待遇”,第二位的是“地域”。求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待遇、地域和本身的发展。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从未考虑人生价值的本身,没有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到统一。价值观的单一和盲目使得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定位,无法从工作本身中收获自身价值,获得价值认同,因此无法在一个行业内稳定和发展自身事业。进入职场后的高离职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此。
意识作为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种种联系。哲学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方面的意识和存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之争的重要领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实际上,作为“三观”本身来说,遵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所有观念的建立肯定是由物质所决定的。而意识产生于人脑之中,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教育背景等等方面的影响。显然这里的意识对其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此“三观”本身的教育没有能够深入灵魂,直达内
心,受到认同,就无法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中“三观”教育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忽略了学生发展的生理变化特点,高校“三观”教育应该仅仅扣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2)对社会整个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认识不足,“三观”教育变为纯洁教育,只讲真善美、不讲假丑恶。
三、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造成“三观”教育流于形式,变成“纯洁”的说教教育。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现实环境,大学生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内化到大学生的意识层面,更无法起到指导大学生生活和行为的作用。因此“三观”教育必须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众、融入生活、融入现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耕.马克思主义世界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十讲》解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2]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人民出版社,198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5]论语·里仁[M].中华书局,2006.
(上接229页)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史、西藏革命史建
设史和党的稳藏兴藏方略,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应合理安排好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整个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只有党性坚强,信仰才能坚定。党性教育必须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西藏高校学生党组织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党员。一是坚持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在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内容,开展经常性的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用党的纪律和制度规范学生党员的言行;二是要求学生党员要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严守党的秘密,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坚决执行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三是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四是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例如通过参观西藏国防教育基地,观看《孔繁森》、《焦裕禄》红色影片,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抓好自我教育这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党课、党支部活动、党员培训等教育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是提高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西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就是自我教育,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者应按照学生党员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充分激发他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能够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同时敢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举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自我修养,让学生党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共产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1]马克思,
版社,1995.[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重要讲话汇编(2012年11月15日-2013年8月31日)(二)[M].拉萨,2013.[4]吕绍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J].丽水学院学报,2012.
[5]吴凤彬.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生就业中“三观”教育的作用
余卉
四川成都610031)(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以后的普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数研究归结于大学生自身目标不清晰,
眼高手低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大学生“三观”出现了一些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却只流于
形式。文章从“三观”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三观”之间的关系入手,理清大学生就业过程的“三观”到底存在了哪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出“三观”教育目前的状态急需改进,并应该融入大学生就业全过程的结论。对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化、生活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观”教育;“三观”;大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G641A2096-000X(2016)16-0230-03Abstract:Collegestudents'employmentdifficultyisacommonphenomenonaftertheenrollmentexpansion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Mostresearchesascribethisphenomenontouncleargoal,highexpectationsandsoon.Thedeepreasonoftheseproblemsisthatthereissomeproblemsinthe"ThreeView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ThreeViews"i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asonlybecomeamereformality.Thisarticlestartsfromthemaincontentinthe"ThreeView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thispaperconductsdeepresearchontheproblemsinthe"ThreeViews"ofuniversitystudentsduringtheirjob-seekingprocess.Thusitconcludedthattheeducationof"ThreeViews"needstobeimprovedandshouldbeintegratedintothewholeprocessofuniversitystudents'employment.The"ThreeViews"playsanimportantroleinapply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odailylife.
Keywords:"ThreeViews"education;"ThreeViews";employment
一了认识,认为世界观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的观点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有的学者称其为“关于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现实世界、关于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理论。”[1]实
人在社会实践中必然要与外部产生联系,逐渐形成了看际上,
待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关于世界本身、人和世界、人和人之间的一系列的想法和观点,这些想法和观点的总体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也由此形成。归根结底世界观的核心内容人类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这个世界不仅仅包括所有的物质世界,也包括所有层面上的精神世界。物质世界当然包括了自然界的全部,精神世界包括了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精神层面的所有。
如果说所有哲学都是世界观的表现,但不是每一种世界观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所谈的世界观普遍意义上包含辩
一、“三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辩证关系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部分。马克思主义所包含
的其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马克)“三观”的主要内容(一
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也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概念据海德格尔考证,第一次出现是在康德的
它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般理论基础。[2]传《判断力批判》中,来源于德语。这是一个出自于哲学的概念。科学世界观上面的,
以后,歌德和洪堡特以及谢林等多位哲学家都曾从康德的这统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二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世界的个意义上使用过该词语。而从谢林开始,世界观的概念开始从物质统一性基本内容;自然、社会、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辩证知性的无意识层面转向了意识层面,这个层面强调的是理解唯物主义从内容上来看主要侧重于关于世界的认知,而历史和解释宇宙构成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如何看待世界的方式。唯物主义则倾向于关于人类社会的认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沿用了世界观的这一概念,学术界逐渐统史唯物主义是相互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成熟时期的马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代言词。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不高、就业企业质量不高、离职率高等多个方面。于是,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读书不如打工的观念,许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看不到上大学带来的即时效应,纷纷选择放弃高考。实际上,大学生就业真的这么难吗?就业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这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观”有着极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极大的影响着大学毕业生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找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理清“三观”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余卉(1982-),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在读博士,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2016年16期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思政探索
思将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为了凸显马克思这一跨时代的哲学理论,因此将历史唯物主义单独提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哲学上“世界”的概念由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部分组成,历史唯物主义事实上重点在于强调社会这一部分内容。因此,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部分,但其实是包括对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
世界观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建立在人的生存活动实践方式上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也是一样,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它的本质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
[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基本和本质的问题,也是世界观问题最为本质的基础所在。人类以自己所认同的方式来看待整个世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结,以便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其中。这种建立联结的方式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并调整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更好的调整自我与世界的之间建立的各种关系。在任何历史条件下,任何历史时代中,世界观总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给予人类实践活动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使得人类能够更好的在世界中生活。
人生观的概念,有多种表述方式。但是都是围绕着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进行的思索和反思。人生观实际上也无法脱离世界观单独存在,它是世界观在人生具体问题上的反映,人生观的形成又依赖于世界观为基础。因此人生观应该是:“人们处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依据一定的世界观或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和道德等重
[4]
大问题的根本观点、信念和态度。”人生观概念的核心内容则是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人生观的形成自然是受到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关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都会对其人生观产生影响。因此人生观的实质在于,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表达人的最高社会需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4]
或社会观念。”
群儒家道德观念义利之辩的核心就是金钱与道德之争,
己之辩的核心则是利他与利己之争。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人的德性最为重要的是仁和义,并且孔子本人就说过:“君
[5]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儒家将义和利是完全对立起来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对于人生观的态度都在受到儒家的影响,讲究义以及利他。尤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例,除了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在多篇文章中都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人生观主要内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
[4]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价值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人们会用“贵”来表示“价值”这一概念。派生出“贵义”或“贵生”,意思是将义或者生命看做是最有价值的东西。由此可见,价值观实际上是人们最为看重什么,什么东西最有意义、最为重要的一种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谈论客体对主体意义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人们所面对的周遭所有物质世界
和精神世界都被打上了“价值”的烙印,这是一个价值的世界,
人们对这个价值世界中所有价值事物的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因此,价值观所涉及到的范围是整个人类所面对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
(二)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看待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认识。这个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部,因此包括了世界所有存在的关系,也包括世界和人的关系,更包括人和人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才有了价值判断。因此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建立在世界观的基础上的。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有着较大的不同。人生观的主体是人生自身,相对价值观更加单一和实际,也就是对自我和他人人生价值的思考。价值观则包括更多方面,例如生命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生死价值观等等多个方面。因此价值观可以包括人生观,人生观有一种说法又叫人生价值观,但是人生观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反映,因此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二、大学生就业中的“三观”问题
2014年,全国共有727万大学毕业生,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就业率数据为初次就业率为70%。这表明仍有218万大学毕业生仍处于待业中,而据中国教育在线网调查数据,大学生入职一年内初次跳槽率为40%。这表明,在高就业率的现象下,大学毕业生实际的就业质量并不高。另外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前简历造假,求职过程中编造实践经历,多次违约,入职后的频繁跳槽,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事件却屡屡发生。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简历及个人经验造假,诚信价值观缺失
简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它是大学毕业进入企业的第一个关卡。但大学毕业生却把简历神圣化、膜拜化。为了能赢得一份面试机会,不惜在简历中编造个人经历和荣誉,甚至将他人的经历和荣誉“拿来主义”。在普遍简历造假的背后,表现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诚信价值观的缺失,面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弄清楚金钱和道德的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将金钱也就是“利”摆在了“义”的前面,甚至忘记了“义”的存在。认为利己从来都是建立在利他之上,或者说只有利己没有利他。他们忽略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道理,也就是说作为根源的世界观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问题。世界所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告诉我们,事实上,利己和利他是普遍联系的,纯粹的利己的结果就是不利他,不利他的结果一定会必然导致不利己,因此最后的不利己结果是必然的。
(二)求职中未抱持正确“三观”,导致收到多个offer始终无法抉择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多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有业不就,或者不知道就“哪个业”,最终导致不就业。就作者所在的211工科院校下设的某工科学院来说,每年毕业学生200余名,一半以上的同学在毕业季会手握2个以上的offer无法抉择。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考研热、一线城市热、公务员热、国企热,相应的二三线城市冷、中小企业冷等等这些问题都普遍存在着。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隐射出大学生的“三观”观念问题是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思政探索
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
2016年16期
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建立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没有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更没有看到中小城市环境的优越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激,从而错失了机会。
(三)就业后长期找不到人生目标和方向以及人生价值毕业季来临,同学之间交谈最多的自然是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签,什么样的工作不签。而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签约考虑因素处在第一位的是“待遇”,第二位的是“地域”。求职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企业的待遇、地域和本身的发展。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从未考虑人生价值的本身,没有将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做到统一。价值观的单一和盲目使得在工作过程中无法寻找到合适的定位,无法从工作本身中收获自身价值,获得价值认同,因此无法在一个行业内稳定和发展自身事业。进入职场后的高离职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于此。
意识作为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行为有着直接和间接的种种联系。哲学领域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方面的意识和存在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之争的重要领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实际上,作为“三观”本身来说,遵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所有观念的建立肯定是由物质所决定的。而意识产生于人脑之中,受到多种方面的影响,例如家庭、学校、教育背景等等方面的影响。显然这里的意识对其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因此“三观”本身的教育没有能够深入灵魂,直达内
心,受到认同,就无法对其行为产生影响。
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中“三观”教育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1)忽略了学生发展的生理变化特点,高校“三观”教育应该仅仅扣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2)对社会整个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认识不足,“三观”教育变为纯洁教育,只讲真善美、不讲假丑恶。
三、结束语
正是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造成“三观”教育流于形式,变成“纯洁”的说教教育。教育内容和形式都与社会现实环境,大学生心理现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导致教育内容无法内化到大学生的意识层面,更无法起到指导大学生生活和行为的作用。因此“三观”教育必须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入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群众、融入生活、融入现实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耕.马克思主义世界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十讲》解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2]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人民出版社,198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伦理学原理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5]论语·里仁[M].中华书局,2006.
(上接229页)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党史、西藏革命史建
设史和党的稳藏兴藏方略,积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应合理安排好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党员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热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整个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
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常性地开展党性教育。只有党性坚强,信仰才能坚定。党性教育必须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西藏高校学生党组织要加强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性,严格要求学生党员。一是坚持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在继续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内容,开展经常性的党性分析和自我剖析,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用党的纪律和制度规范学生党员的言行;二是要求学生党员要自觉维护党的利益,严守党的秘密,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坚决执行党的决议,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三是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保持党员先进性,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四是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例如通过参观西藏国防教育基地,观看《孔繁森》、《焦裕禄》红色影片,我为党旗添光彩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党员始终牢记自己的“特殊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增强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抓好自我教育这个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党课、党支部活动、党员培训等教育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是提高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提高西藏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就是自我教育,西藏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者应按照学生党员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充分激发他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能够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言行举止,同时敢于否定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举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加强自我修养,让学生党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共产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1]马克思,
版社,1995.[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重要讲话汇编(2012年11月15日-2013年8月31日)(二)[M].拉萨,2013.[4]吕绍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J].丽水学院学报,2012.
[5]吴凤彬.高校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