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的水崇拜_薛世平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87-90

Journal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华夏民族的水崇拜

薛世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编辑部,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 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无不与水有关。远古的先民在对自然即“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地、辩证地认识了水,进而产生了水崇拜。水的“无为”特性被扩展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道”。[关键词] 华夏民族;水;水崇拜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922(2005)0420087204

WaterworshipoftheChineseNation

XUEShi2ping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Fuqing,Fujian350300,China)Abstract:Theoriginofculture,theriseandfallofcivilizationareallrelatedwater.Theslowlyanddialecti2.e.,“thecally,cametounderstandwaterinalongtimeofworship,imp,,tothe,i,andthusgaverisetowaterworship.Theaven’sway”ofay”ofthenatureandhumansociety.

Keywords:Chinesenatioip

,。早在

公元前600:“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

巳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文明完全可以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几个人类早期文明相媲美。长江和黄河都是华夏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与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们一起创造了最初的中华文化。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

[1]

也。”水为生命之源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远古的先民却是在对自然即描述。远古的先民在还没有学会耕种之前,不得不“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水,就到哪里生活。在刀耕火种地、辩证地认识了水,进而产生了水崇拜。的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不仅利用烧荒的草木灰作

一、水意象中的生命意蕴[2]

肥料,也得经常“负水浇稼”。

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关于史前洪水泛滥的传说。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无不与水有关。定期

“诺亚方舟”的传说家喻户晓。希伯来泛滥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神秘的恒河滋润在西方,有关

中挪亚凭借“方舟”保住了生命的种子,洪水了古印度文明,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浇《圣经》

灌了古巴比伦文明,而九曲连环、滔滔不绝的黄河退后再行繁衍;而在东方,葫芦一直是洪水故事的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约公元前4800至前4300核心。

大量关于葫芦生人的神话都与洪水有关。《诗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从华夏始祖伏羲氏诞生前后到炎黄出现时

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年至前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河南、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3]。其实,长江文明的孕育要比黄河文明更早。约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

[收稿日期] 2005-03-11

[作者简介] 薛世平(1947-),男,副编审。研究方向:编

辑学、民俗学。

[4]

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将绵绵

不断的葫芦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诞生之所。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华胥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传说人物。《拾遗记》说华胥是“九河神女”。《易经・系辞》中指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88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4]

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包牺”即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包”即指“匏”,意为“葫芦”。我国古代称葫芦为瓠、匏、壶等。《国语・鲁语》韦昭注云:“佩瓠可以渡水也。”直至周秦时代,仍有用“葫芦”作舟楫渡河的原始记录。《周易・泰・九二》曰:“包荒,用

[4]

冯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曰:“荒,虚也”。“冯河,涉河”。其中“包”者,“匏”也。即把葫芦掏空,便可用来渡河。今云南哀牢山下礼社江西岸的彝族人,他们外出捕鱼或出远门时都要在腰部拴一个或数个葫芦,前者较大,用绳索拴住葫芦的把,然后紧紧拴在腰部;后者为一串葫芦或丫腰葫芦,拴在腰间。这种风俗便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腰舟”遗风。由于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潜力大的优点,在先民看来,它的作用颇似现在的救生圈,故有“腰舟”之称。我国有56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傈僳、苗、;族的祖公”,;瑶族有,伏羲兄妹躲在葫芦里过了7天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卷

的彩陶上绘有交合状的鱼纹。鱼纹主要有比目连体双鱼和同体双头鱼2种。它们就是后来交蛇、交龙之类变形复体神话形象的始祖。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可见到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连体交尾的画像。这类形象,象征着繁殖、丰稔。在古代,受后人典祠的主婚媾之神——高礻某,一般都由部族的高祖妣担任。如夏人的高祖妣是女娲,殷族的高祖妣是简狄,周族的高祖妣是姜女原,楚族的高祖妣是颛顼。颛顼是黄帝之孙,继承黄帝当了天帝后,政绩显著,远近宾服。他死后化为“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

[5]

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

不论是葫芦崇拜或是鱼崇拜,在先民们的意识。《诗经・邶:。”以栓葫芦

雉鸣求其牡”,“士如

[4]

,。要男子趁河水尚未结冰,快来迎娶。葫芦与婚爱,与水之联系,可见一斑。水被先民们视为洁净、吉祥之物,每逢盛大节日,先民们都要沐浴一番,以期福祉。至今我们还可以从少数民

夜,水退后好不容易结了婚,留下了人种”的传说。族仍然保留着的古老传统节日(如泼水节)中看到作为舟楫原型的葫芦看来既是远古洪水时代的避了过去岁月的影子。水工具,同时也成了“人类再造”的摇篮。

二、从膜拜到追求——崇水观念的演变

在繁衍生息的人类再造过程中,还产生了对鱼

历程

的崇拜。在上古青年男女的交往中,常以捕鱼、钓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第一个王朝夏朝鱼、食鱼等象征恋爱、婚姻、生殖。《诗经》中有关鱼

《诗经》到的描写几乎都与婚爱有关。如《诗经・陈风・衡建立之初就与水患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从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

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将鱼与婚嫁联系起来。《周南・汝坟》:“鲂鱼赤贞尾。”另外,《齐

唐诗宋词,从诸子百家到二十四史,从《禹贡》到明

清的方志,我们都可看出远古先民的心路历程。水

来自上天。甲骨文中关于求雨、卜雨、祭雨神的记载

艹翳,传说比较多。主宰下雨的神是雨师氵“雨师号并风・敞苟》以敞苟捕鱼,喻齐襄公与文姜的淫乱,

(楚辞・天问》《王逸注)。殷人求《小雅・采绿》以丈夫钓鱼喻夫妇和谐等等。这类例呼,则云起而雨下”

“交、“舞”、“礻又”。所灬”子不胜枚举。进而也以食鱼的鸟兽隐喻爱情之事。雨祭神的仪式主要有3种,即

谓“交即把活人置于木上焚烧,以祭告雨神降如《曹风・侯人》:“维鹈在梁,不濡其口朱,彼其之子,灬”

《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商汤之时大旱七不遂其媾。”以水鸟栖于鱼梁,不肯湿嘴(亦即不肯雨[8]。捕鱼)隐喻男子不主动向自己求爱。《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即鱼鹰。以鱼鹰在河洲徘徊求鱼,隐言男子的求爱。这里,包孕着原始礼俗的隐秘。产生这一崇拜的原因,显然与鱼类的繁殖力强有关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鱼骨是大量的,有鲤鱼、鲫鱼、青鱼、鲶鱼、鳢鱼、鲻鱼等,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鱼与原始人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联系直接反映到他们的艺术和宗教意识之中。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

年,汤亲自在桑林求雨,准备自焚,感动了上天,召来四海之云,千里之雨。“舞”即奏舞,用唱歌跳舞、向天号呼的方式乞求下雨。以后雨神演变为龙,故民间又有舞土龙致雨的仪式。“礻又”是祭祀典礼,如同祭日。秦以后,“交废不传,唯有“舞”和“礻又”还以灬”不同方式在民间流传。黄河流域的先民崇拜河伯,卜辞中常见“潦于河”,祭祀时杀羊;又有“沉嬖”陋习,即用年轻女子活祭。这种情况直到战国时期还存在[6]。汉代以后,在拜龙求雨的时候,还混杂采用

第4期  薛世平:华夏民族的水崇拜89成为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一。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以郭璞为代表的堪舆活动中,更大量的是体现在道士实施服水法的实践上。服水法遂成为道士们救饥疗病的应急措施。如,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把服水法列为“治卒绝粮失食饥惫欲死方”。

阴阳五行、祈祷、巫术等手段。汉代董仲舒著《春秋

繁露・求雨》篇介绍了当时求雨的一些仪式。其中有塑大苍龙1条,长8丈,位居中央。再塑小泥龙7条,各长4丈,位于大龙之东。大小龙皆是头东尾西,龙与龙之间相距8尺。再择儿童8人,皆斋三

日,穿青色衣服舞蹈等仪式[7]。这种以龙为中心,再而到了唐宋时期,服水法不仅被作为疗病的手段得揉和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目的在于调和阴以继续发展,而且被作为保健的手段得到提倡。唐阳,以助降雨。这种求雨仪式,由人舞渐渐演变为舞著名道医孙思邈《千金异方》一书中,就专门辟有龙。我国民俗盛行“舞龙”活动,也许就是从求雨仪《辟谷服水方》一节。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则从理式中变化而来的。以后历代的统治者都还保留有祭论上阐明了水的功能,肯定了服水法的可行性:“水四渎(江、河、淮、济)的仪式。至于各地的江神河神,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更是多不胜计了。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

古代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着水葬这身之荣卫,自有内液,,亦假外滋,即可种形式。它是将死者投于水中,任其沉浮漂流。奉行以通腹胃,。”当然,,服水绝这种葬式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旨在维持水为生,以鱼为食,与归宿,。,葬则投之江流;;土葬则瘗埋之;鸟“水葬”列为四法之首,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定与水有关了。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残留有青铜器时代的“船棺”。这种船形棺木是由整段大楠木凿成的,是这一地区的古越部族的一种特殊葬俗。据《汉书》记载,古越族是生活在水上的民族,船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

,[8]。

三、水的哲学与伦理形象

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五行说”理论。周幽王时,王室日益衰微,郑桓公问史伯:周是否要亡了?史伯就以五行说来解释,说世上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而又以土为主,分别与其它4种元素“和”“成百物”的。相反,“同则不继”,不能生成百物。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同厉王一样专

《尚书・洪范》中,有关于要工具。给死者以船棺作葬具,让其在幽冥中继续制暴虐,非垮台不可。在

的进一步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使用。无独有偶,我国长江小三峡的峭壁断崖上也“五行”

留存有这种“船棺”。那是古代生活在这一流域的巴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人留下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武夷山与小三峡相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

[9]”把水列在5种基本距遥远,这种“船棺葬制”如出一辙,不排除古人对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元素之首。综观世界各国的古代哲学中都有类似的水的眷恋和崇拜这一重要因素。

空气、火和土是构成世界的4道家的崇水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死后择提法。希腊人认为水、地安葬还要考虑水的因素。晋代郭璞《葬经》说:“葬

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不但生前,而且身后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生前,他崇水、亲水,把亲人与自己的坟墓都选在近水之地或水中;身后他被道教中人奉为水仙伯。早期的道教把水进一步宗教化,使其成为传教的法宝、疗病的灵药。东汉张角太平道以符水疗病,藉此争取信徒,扩大影响。张鲁五斗米道作“三官手书”替病家请祷,即书病家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书3份,分别置于山、埋入地、沉水中。视符水为疗病之灵药,把水神摆在与天帝、地祗同等重要位置上,足见崇水观念在汉末魏晋时巳

种基本物质元素。印度哲学家羯那陀则认为地、水、火、风是4种基本物质元素。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泰勒斯则直接把水看成万物之本,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著名命题,把水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到万物本源的位置上。这与中国古代管仲的观点不谋而合。《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

[10]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春秋元命苑》)老子在“浮天载地者,水也。”《

他的《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

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90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意为,圣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长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亲爱,言谈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正因为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就没有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卷

[4]

谓“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老子则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老子》之。”《第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

(老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子》第四十三章)老子还曾对孔子这样说过:“夫水

[13]之于勺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这样,水的“无为”特性被扩展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道”。

错[11]。这里,老子给水赋予了人格魅力。儒、道、佛三家都有以水喻道的言论。儒家言:

孔子又给水赋予了道德力量。汉朝刘向所著的“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说苑・杂言》中记载有孔子的两段话:子贡问曰:成章不达。”道家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佛家则言:“又如水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是。”佛家甚至有观水而得正定的修行方法,称为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水观”,“水定”“有佛出世,名为

[14]

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

木,似度;,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既[仁、义、智、、。

孔子又说:?曰:泉源溃溃,

[]

](第十四卷)[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3:147.

[2]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A].四部备要(第65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89.13.

[3]张一方.中华民族远古的三次大统一[J].湖南城市学院

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

[12]

水也。”孔子认为,水奔流澎湃,日夜不停,好像毅力坚强的人。按照一定的规律流着,不遗漏一个小地方,好像是秉持公平的人。它向着低下的地方流动,好像很知礼节的人。流向千仞的深壑,毫不犹豫,像个勇敢的人。遇到障碍能以清正对待,好像是知道天命的人。不清洁的水流进去,干净的水流出来,好像是善于感化人的人。一般人都拿它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万物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好像一个有仁德的人。它深不可测量,像个通达事理的圣人。它滋润天地万物,国家因此形成。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水。

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赞美水,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示。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4]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的特性最重要的便是“无为”,即柔弱、顺从、不争、不为(不有意去做什么),但顺乎物性自然而然,总是向下流去,阻挡不住,征服一切。即孟子所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2-55.

[4]吴国正主编.四书五经[C].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192,304,380,481,670,771.

[5]山海经(卷十七)[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1384.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425-426.

[7]春秋繁露(卷十六)[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803-804.

[8]连镇标.郭璞的殡葬观与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J].福建

宗教,2002,(5):37-41.

[9]尚书正义(卷十二)[A].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

[10]管子(第十四卷)[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147.

[11]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12-13.

[12]刘向.说苑・杂言[A].四部备要(史部)[C].北京:中华

书局,1989.3:116,117.

[13]庄子(卷七)[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3:58.

[14]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2):62-65.

(责任编辑:蒋元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4):87-90

Journalof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华夏民族的水崇拜

薛世平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编辑部,福建福清350300)

[摘要] 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无不与水有关。远古的先民在对自然即“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地、辩证地认识了水,进而产生了水崇拜。水的“无为”特性被扩展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道”。[关键词] 华夏民族;水;水崇拜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6922(2005)0420087204

WaterworshipoftheChineseNation

XUEShi2ping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Fuqing,Fujian350300,China)Abstract:Theoriginofculture,theriseandfallofcivilizationareallrelatedwater.Theslowlyanddialecti2.e.,“thecally,cametounderstandwaterinalongtimeofworship,imp,,tothe,i,andthusgaverisetowaterworship.Theaven’sway”ofay”ofthenatureandhumansociety.

Keywords:Chinesenatioip

,。早在

公元前600:“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

巳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长江文明完全可以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几个人类早期文明相媲美。长江和黄河都是华夏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与黄河流域的远古先民们一起创造了最初的中华文化。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和

[1]

也。”水为生命之源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远古的先民却是在对自然即描述。远古的先民在还没有学会耕种之前,不得不“天道”的膜拜、祈求、恐惧、屈从的漫长过程中缓慢逐水草而居。哪里有水,就到哪里生活。在刀耕火种地、辩证地认识了水,进而产生了水崇拜。的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不仅利用烧荒的草木灰作

一、水意象中的生命意蕴[2]

肥料,也得经常“负水浇稼”。

东西方文化中都有关于史前洪水泛滥的传说。文化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无不与水有关。定期

“诺亚方舟”的传说家喻户晓。希伯来泛滥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神秘的恒河滋润在西方,有关

中挪亚凭借“方舟”保住了生命的种子,洪水了古印度文明,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浇《圣经》

灌了古巴比伦文明,而九曲连环、滔滔不绝的黄河退后再行繁衍;而在东方,葫芦一直是洪水故事的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约公元前4800至前4300核心。

大量关于葫芦生人的神话都与洪水有关。《诗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中游地区。从华夏始祖伏羲氏诞生前后到炎黄出现时

存在的华胥古国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约为公元前4600年至前2700年,地域主要为甘肃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及河南、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3]。其实,长江文明的孕育要比黄河文明更早。约公元前5000至前33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

[收稿日期] 2005-03-11

[作者简介] 薛世平(1947-),男,副编审。研究方向:编

辑学、民俗学。

[4]

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将绵绵

不断的葫芦作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诞生之所。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的《三皇本纪》中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华胥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传说人物。《拾遗记》说华胥是“九河神女”。《易经・系辞》中指出:“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88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

[4]

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包牺”即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氏。“包”即指“匏”,意为“葫芦”。我国古代称葫芦为瓠、匏、壶等。《国语・鲁语》韦昭注云:“佩瓠可以渡水也。”直至周秦时代,仍有用“葫芦”作舟楫渡河的原始记录。《周易・泰・九二》曰:“包荒,用

[4]

冯河。”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曰:“荒,虚也”。“冯河,涉河”。其中“包”者,“匏”也。即把葫芦掏空,便可用来渡河。今云南哀牢山下礼社江西岸的彝族人,他们外出捕鱼或出远门时都要在腰部拴一个或数个葫芦,前者较大,用绳索拴住葫芦的把,然后紧紧拴在腰部;后者为一串葫芦或丫腰葫芦,拴在腰间。这种风俗便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腰舟”遗风。由于葫芦具有体轻、防湿性强、潜力大的优点,在先民看来,它的作用颇似现在的救生圈,故有“腰舟”之称。我国有56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傈僳、苗、;族的祖公”,;瑶族有,伏羲兄妹躲在葫芦里过了7天7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卷

的彩陶上绘有交合状的鱼纹。鱼纹主要有比目连体双鱼和同体双头鱼2种。它们就是后来交蛇、交龙之类变形复体神话形象的始祖。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可见到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连体交尾的画像。这类形象,象征着繁殖、丰稔。在古代,受后人典祠的主婚媾之神——高礻某,一般都由部族的高祖妣担任。如夏人的高祖妣是女娲,殷族的高祖妣是简狄,周族的高祖妣是姜女原,楚族的高祖妣是颛顼。颛顼是黄帝之孙,继承黄帝当了天帝后,政绩显著,远近宾服。他死后化为“鱼妇”。《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

[5]

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谓鱼妇。”

不论是葫芦崇拜或是鱼崇拜,在先民们的意识。《诗经・邶:。”以栓葫芦

雉鸣求其牡”,“士如

[4]

,。要男子趁河水尚未结冰,快来迎娶。葫芦与婚爱,与水之联系,可见一斑。水被先民们视为洁净、吉祥之物,每逢盛大节日,先民们都要沐浴一番,以期福祉。至今我们还可以从少数民

夜,水退后好不容易结了婚,留下了人种”的传说。族仍然保留着的古老传统节日(如泼水节)中看到作为舟楫原型的葫芦看来既是远古洪水时代的避了过去岁月的影子。水工具,同时也成了“人类再造”的摇篮。

二、从膜拜到追求——崇水观念的演变

在繁衍生息的人类再造过程中,还产生了对鱼

历程

的崇拜。在上古青年男女的交往中,常以捕鱼、钓

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从第一个王朝夏朝鱼、食鱼等象征恋爱、婚姻、生殖。《诗经》中有关鱼

《诗经》到的描写几乎都与婚爱有关。如《诗经・陈风・衡建立之初就与水患发生了密切的关系。从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

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将鱼与婚嫁联系起来。《周南・汝坟》:“鲂鱼赤贞尾。”另外,《齐

唐诗宋词,从诸子百家到二十四史,从《禹贡》到明

清的方志,我们都可看出远古先民的心路历程。水

来自上天。甲骨文中关于求雨、卜雨、祭雨神的记载

艹翳,传说比较多。主宰下雨的神是雨师氵“雨师号并风・敞苟》以敞苟捕鱼,喻齐襄公与文姜的淫乱,

(楚辞・天问》《王逸注)。殷人求《小雅・采绿》以丈夫钓鱼喻夫妇和谐等等。这类例呼,则云起而雨下”

“交、“舞”、“礻又”。所灬”子不胜枚举。进而也以食鱼的鸟兽隐喻爱情之事。雨祭神的仪式主要有3种,即

谓“交即把活人置于木上焚烧,以祭告雨神降如《曹风・侯人》:“维鹈在梁,不濡其口朱,彼其之子,灬”

《淮南子・主术训》中记载,商汤之时大旱七不遂其媾。”以水鸟栖于鱼梁,不肯湿嘴(亦即不肯雨[8]。捕鱼)隐喻男子不主动向自己求爱。《周南・关睢》: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即鱼鹰。以鱼鹰在河洲徘徊求鱼,隐言男子的求爱。这里,包孕着原始礼俗的隐秘。产生这一崇拜的原因,显然与鱼类的繁殖力强有关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中,鱼骨是大量的,有鲤鱼、鲫鱼、青鱼、鲶鱼、鳢鱼、鲻鱼等,种类繁杂,数量众多。鱼与原始人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这一联系直接反映到他们的艺术和宗教意识之中。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

年,汤亲自在桑林求雨,准备自焚,感动了上天,召来四海之云,千里之雨。“舞”即奏舞,用唱歌跳舞、向天号呼的方式乞求下雨。以后雨神演变为龙,故民间又有舞土龙致雨的仪式。“礻又”是祭祀典礼,如同祭日。秦以后,“交废不传,唯有“舞”和“礻又”还以灬”不同方式在民间流传。黄河流域的先民崇拜河伯,卜辞中常见“潦于河”,祭祀时杀羊;又有“沉嬖”陋习,即用年轻女子活祭。这种情况直到战国时期还存在[6]。汉代以后,在拜龙求雨的时候,还混杂采用

第4期  薛世平:华夏民族的水崇拜89成为道教的基本信仰之一。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不仅仅是体现在以郭璞为代表的堪舆活动中,更大量的是体现在道士实施服水法的实践上。服水法遂成为道士们救饥疗病的应急措施。如,葛洪《肘后备急方》,就把服水法列为“治卒绝粮失食饥惫欲死方”。

阴阳五行、祈祷、巫术等手段。汉代董仲舒著《春秋

繁露・求雨》篇介绍了当时求雨的一些仪式。其中有塑大苍龙1条,长8丈,位居中央。再塑小泥龙7条,各长4丈,位于大龙之东。大小龙皆是头东尾西,龙与龙之间相距8尺。再择儿童8人,皆斋三

日,穿青色衣服舞蹈等仪式[7]。这种以龙为中心,再而到了唐宋时期,服水法不仅被作为疗病的手段得揉和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的原理,目的在于调和阴以继续发展,而且被作为保健的手段得到提倡。唐阳,以助降雨。这种求雨仪式,由人舞渐渐演变为舞著名道医孙思邈《千金异方》一书中,就专门辟有龙。我国民俗盛行“舞龙”活动,也许就是从求雨仪《辟谷服水方》一节。著名道教学者司马承祯则从理式中变化而来的。以后历代的统治者都还保留有祭论上阐明了水的功能,肯定了服水法的可行性:“水四渎(江、河、淮、济)的仪式。至于各地的江神河神,者元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更是多不胜计了。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

古代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中流行着水葬这身之荣卫,自有内液,,亦假外滋,即可种形式。它是将死者投于水中,任其沉浮漂流。奉行以通腹胃,。”当然,,服水绝这种葬式的民族,一般都生活在深谷大河之畔,以,旨在维持水为生,以鱼为食,与归宿,。,葬则投之江流;;土葬则瘗埋之;鸟“水葬”列为四法之首,可见他们的生活方式定与水有关了。在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残留有青铜器时代的“船棺”。这种船形棺木是由整段大楠木凿成的,是这一地区的古越部族的一种特殊葬俗。据《汉书》记载,古越族是生活在水上的民族,船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

,[8]。

三、水的哲学与伦理形象

中国人很早就提出“五行说”理论。周幽王时,王室日益衰微,郑桓公问史伯:周是否要亡了?史伯就以五行说来解释,说世上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组成的,而又以土为主,分别与其它4种元素“和”“成百物”的。相反,“同则不继”,不能生成百物。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同厉王一样专

《尚书・洪范》中,有关于要工具。给死者以船棺作葬具,让其在幽冥中继续制暴虐,非垮台不可。在

的进一步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使用。无独有偶,我国长江小三峡的峭壁断崖上也“五行”

留存有这种“船棺”。那是古代生活在这一流域的巴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人留下的。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武夷山与小三峡相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

[9]”把水列在5种基本距遥远,这种“船棺葬制”如出一辙,不排除古人对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元素之首。综观世界各国的古代哲学中都有类似的水的眷恋和崇拜这一重要因素。

空气、火和土是构成世界的4道家的崇水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死后择提法。希腊人认为水、地安葬还要考虑水的因素。晋代郭璞《葬经》说:“葬

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郭璞不但生前,而且身后都与水结下不解之缘。生前,他崇水、亲水,把亲人与自己的坟墓都选在近水之地或水中;身后他被道教中人奉为水仙伯。早期的道教把水进一步宗教化,使其成为传教的法宝、疗病的灵药。东汉张角太平道以符水疗病,藉此争取信徒,扩大影响。张鲁五斗米道作“三官手书”替病家请祷,即书病家姓名及服罪之意的文书3份,分别置于山、埋入地、沉水中。视符水为疗病之灵药,把水神摆在与天帝、地祗同等重要位置上,足见崇水观念在汉末魏晋时巳

种基本物质元素。印度哲学家羯那陀则认为地、水、火、风是4种基本物质元素。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泰勒斯则直接把水看成万物之本,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著名命题,把水的作用和地位提高到万物本源的位置上。这与中国古代管仲的观点不谋而合。《管子・水地》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

[10]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

(春秋元命苑》)老子在“浮天载地者,水也。”《

他的《道德经・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

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90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意为,圣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长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处的地方,所以它接近于道。处世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亲爱,言谈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要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要像水那样相机而行。正因为圣人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就没有过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8卷

[4]

谓“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老子则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

(老子》之。”《第七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

(老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子》第四十三章)老子还曾对孔子这样说过:“夫水

[13]之于勺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这样,水的“无为”特性被扩展为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道”。

错[11]。这里,老子给水赋予了人格魅力。儒、道、佛三家都有以水喻道的言论。儒家言:

孔子又给水赋予了道德力量。汉朝刘向所著的“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说苑・杂言》中记载有孔子的两段话:子贡问曰:成章不达。”道家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佛家则言:“又如水比德焉:遍与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大性本清洁无垢无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是。”佛家甚至有观水而得正定的修行方法,称为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水观”,“水定”“有佛出世,名为

[14]

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

木,似度;,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既[仁、义、智、、。

孔子又说:?曰:泉源溃溃,

[]

](第十四卷)[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3:147.

[2]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第三[A].四部备要(第65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89.13.

[3]张一方.中华民族远古的三次大统一[J].湖南城市学院

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

[12]

水也。”孔子认为,水奔流澎湃,日夜不停,好像毅力坚强的人。按照一定的规律流着,不遗漏一个小地方,好像是秉持公平的人。它向着低下的地方流动,好像很知礼节的人。流向千仞的深壑,毫不犹豫,像个勇敢的人。遇到障碍能以清正对待,好像是知道天命的人。不清洁的水流进去,干净的水流出来,好像是善于感化人的人。一般人都拿它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万物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好像一个有仁德的人。它深不可测量,像个通达事理的圣人。它滋润天地万物,国家因此形成。所以聪明的人喜欢水。

先哲们从不同的角度赞美水,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示。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

[4]

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的特性最重要的便是“无为”,即柔弱、顺从、不争、不为(不有意去做什么),但顺乎物性自然而然,总是向下流去,阻挡不住,征服一切。即孟子所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2-55.

[4]吴国正主编.四书五经[C].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192,304,380,481,670,771.

[5]山海经(卷十七)[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6.1384.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7.425-426.

[7]春秋繁露(卷十六)[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803-804.

[8]连镇标.郭璞的殡葬观与道家道教的崇水精神[J].福建

宗教,2002,(5):37-41.

[9]尚书正义(卷十二)[A].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上册)

[C].北京:中华书局,1980.188.

[10]管子(第十四卷)[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6.147.

[11]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9.12-13.

[12]刘向.说苑・杂言[A].四部备要(史部)[C].北京:中华

书局,1989.3:116,117.

[13]庄子(卷七)[A].二十二子[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3:58.

[14]梁德林.古代诗歌中的水意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2):62-65.

(责任编辑:蒋元霖) 


相关内容

  • 汉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究竟是万恶之源还是民族之幸?
  •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孔子<论语·雍也> ----------- 宗教的兴起 宗教的原始起源,更多的是出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面对那些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但又缺乏合理解释的自然现象,人类除了出于畏惧之心而加以崇拜外,还需要建立一套救赎体系,通 ...

  • 中华孝文化漫谈
  • 中华孝文化漫谈 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孝的起源,有其思想.认识.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孝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搞清孝的起源,对于研究孝的发展.内涵和社会功能有着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 ...

  • 崇拜还是痛恨
  • 摘 要:从古至今,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日常生活中,关于"狼"的话题,千百年来从未中断.然而古往今来,在不同民族和不同人的心中,关于"狼"和"狼性"的理解,可谓千差万别.有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对狼图腾的无限崇拜中,而有的民族却恨不得将" ...

  •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 ...

  • 对外汉语毕业论文
  • [内容摘要]人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生存,色彩文化在各种民族文化中都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颜色词在汉民族语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丰富和发展促进了汉语的进步和表现力的提高,并在中华文化中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人们对汉语中的"红"有着独特的喜好,不仅在生活中融入了大量"红 ...

  •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道:" ...

  • 熊猫与龙图腾背后的意义
  • "龙"图腾屡遭曲解 专家说要改 从古至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一个代表性标志而被中外所普遍认同,中国人也往往以自己是 "龙的传人"而平添几分自豪感.然而,中国"龙图腾"最近总是麻烦多多,从"狼图腾说"横空出世的挑战,到& ...

  • 动物_图腾_崇拜
  • 大 连 民 族 学 院 学 报第6卷 第2期Vol. 6 No. 2 Mar. 20042004年3月JOURNAL OF DAL IAN NA TIONAL ITIES UN IV ERSIT Y 动物・图腾・崇拜 蒋栋元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图腾文化是产生于 ...

  • 日落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 摘 要:在宋词中存在着明显的"趋月淡日"现象,主要表现为日.月意象在"意"的多样性."象"的多变性上以及数量上的差异,本文即通过对日月崇拜的兴衰变迁.日月神话的文化意蕴以及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三大方面来探析此现象的成因. 关键词:宋词 日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