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教育特质的有关思考
一、“学生成长规律”的普遍有效性
什么是教育规律? 传统而简明地说,就是导致某种教育现象经常出现、反复出现、普遍出现的原因和依据,是经过人们概括和提炼后所形成的支撑教育实践建构的原理性观念和认识。教育规律,在没有被证伪之前,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认可、普遍运作、普遍有效的特点,与本质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在教育规律的运行过程中,教育的本质或本义就会显现出来。规律常常隐藏在众多个性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之中,如学制的设计。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学制设计普遍采用两种模式:“6、3、3”或“5、4、3”模式。无论采用何种义务教育的年限,也无论这两种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为独立的三个阶段并且具有连续的递进关系,十分清晰地在学制设计中得到了表达。结合初中教育的特质问题来思考,这样的学制设计就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初中教育是不同于小学、不同于高中,也是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特殊学段。学制设计的“普遍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初中教育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建立以来,已经被确认为是有必要独立存在的一个学段,是一种通过学制所反映出来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在全世界学校教育中普遍认可、普遍运用、普遍有效的规律。需要追问的是,这一学制设计的依据和原理何在? 显然,这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与民族种族无关,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无关。回到原点,其直接依据就是学生的成长规律。这里使用“成长”一词而避免使用“发展”一词,是强调成长过程的自然性、固有性和客观性,并不否认外在的影响和塑形。可以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直接决定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这样的学制和模式,并将初中教育放置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水平和不同阶段的地位。说得更简单、更直接、更彻底一些,
就是因为达到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与小学生和高中生都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设置初中阶段的教育。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把年龄放宽到12-16 周岁这个年龄段) 具有什么样的共性成长特点? 综合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各类研究,可确认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一是生理发育加速,出现人生的又一个高值点。数据表明,美国儿童在小学阶段出现第一波生长高峰,平均身高从6-12 岁的110 厘米左右上升为150厘米左右,平均体重从15 公斤左右上升至35 公斤左右。而在初中阶段的12-16 岁,平均身高从150厘米上升为170 厘米以上,平均体重从35 公斤左右上升为65 公斤以上。进入高中阶段,身高和体重的平均增值明显地放缓,甚至有人称之为“零增长”。与小学明显不同的是,男孩与女孩的体征更为明显:男孩因为脱脂肪体的增长速度超过脂肪体,脂肪体在体内的比重明显低于女孩,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明显加大。同时,性快速成熟,北美有生育能力的女孩平均为12.8 岁,男孩平均为14 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差异,但平均成熟年龄为12-14 岁。综上所述,这一期间,由于身高和体重的突然增加,因而初中生从生理上非常接近成人,而在心理上却仍然处于儿童中期的阶段,生理、心理出现了比较普遍而明显的不协调现象。因此,相当一部分男孩子会显得动作十分笨拙,相当一部分女孩子会显得十分“成熟”。
二是思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信息加工能力明显增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11、12 岁开始到14、15 岁左右,儿童的思维水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小学生完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小学生以处理真实性问题为主,初中生已能够处理可能性问题; 小学生更多的面对的是具体问题,
浅析初中教育特质的有关思考
一、“学生成长规律”的普遍有效性
什么是教育规律? 传统而简明地说,就是导致某种教育现象经常出现、反复出现、普遍出现的原因和依据,是经过人们概括和提炼后所形成的支撑教育实践建构的原理性观念和认识。教育规律,在没有被证伪之前,具有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认可、普遍运作、普遍有效的特点,与本质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在教育规律的运行过程中,教育的本质或本义就会显现出来。规律常常隐藏在众多个性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之中,如学制的设计。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学制设计普遍采用两种模式:“6、3、3”或“5、4、3”模式。无论采用何种义务教育的年限,也无论这两种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为独立的三个阶段并且具有连续的递进关系,十分清晰地在学制设计中得到了表达。结合初中教育的特质问题来思考,这样的学制设计就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初中教育是不同于小学、不同于高中,也是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特殊学段。学制设计的“普遍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初中教育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建立以来,已经被确认为是有必要独立存在的一个学段,是一种通过学制所反映出来的基本规律,是一种在全世界学校教育中普遍认可、普遍运用、普遍有效的规律。需要追问的是,这一学制设计的依据和原理何在? 显然,这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与民族种族无关,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因素无关。回到原点,其直接依据就是学生的成长规律。这里使用“成长”一词而避免使用“发展”一词,是强调成长过程的自然性、固有性和客观性,并不否认外在的影响和塑形。可以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直接决定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这样的学制和模式,并将初中教育放置于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水平和不同阶段的地位。说得更简单、更直接、更彻底一些,
就是因为达到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与小学生和高中生都不同的特点,因此必须设置初中阶段的教育。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把年龄放宽到12-16 周岁这个年龄段) 具有什么样的共性成长特点? 综合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各类研究,可确认的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一是生理发育加速,出现人生的又一个高值点。数据表明,美国儿童在小学阶段出现第一波生长高峰,平均身高从6-12 岁的110 厘米左右上升为150厘米左右,平均体重从15 公斤左右上升至35 公斤左右。而在初中阶段的12-16 岁,平均身高从150厘米上升为170 厘米以上,平均体重从35 公斤左右上升为65 公斤以上。进入高中阶段,身高和体重的平均增值明显地放缓,甚至有人称之为“零增长”。与小学明显不同的是,男孩与女孩的体征更为明显:男孩因为脱脂肪体的增长速度超过脂肪体,脂肪体在体内的比重明显低于女孩,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明显加大。同时,性快速成熟,北美有生育能力的女孩平均为12.8 岁,男孩平均为14 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有一定的差异,但平均成熟年龄为12-14 岁。综上所述,这一期间,由于身高和体重的突然增加,因而初中生从生理上非常接近成人,而在心理上却仍然处于儿童中期的阶段,生理、心理出现了比较普遍而明显的不协调现象。因此,相当一部分男孩子会显得动作十分笨拙,相当一部分女孩子会显得十分“成熟”。
二是思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信息加工能力明显增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从11、12 岁开始到14、15 岁左右,儿童的思维水平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与小学生完全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小学生以处理真实性问题为主,初中生已能够处理可能性问题; 小学生更多的面对的是具体问题,